《陳情令》結尾:魏無羨與藍湛來到了雲夢雲平城,並且揭穿了金光瑤的真面目,可金光瑤卻絲毫沒有悔改之意。
這個時候,魏無羨問他:你就不怕他(赤峰尊)回來找你嗎?邪魅一笑之下,魏無羨開始吹起了口哨,招來了鬼祟。
大家一定很納悶:為什麼魏無羨不用笛子,就吹個口哨,他也能驅使鬼祟?
口哨:在劇中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如今,魏無羨失去「金丹」,沒有佩劍「隨便」,沒有鬼笛「陳情」,靠「口哨殺」依然可以呼喚怨靈。還有夷陵老祖吹口哨時的邪魅一笑,這些,都不只是為了烘託人物形象。
因為「口哨」也有很深遠的文化淵源。
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過記載:口哨,在古代,人們稱之為「嘯藝」,它是口哨與口技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在《楚辭》裡又記載:嘯藝(嘯呼)是當地招魂、呼魂的一種方式。
兩漢時期就有用「嘯」召喚亡靈的做法了。
在《神仙傳》中寫到:「嘯音非常清亮,聞者莫不肅然,眾客震悚。」
這句話描寫情景的和《陳情令》裡魏無羨「口哨殺」的場景是一致的。
書中還記載:西漢的時候,有一位得道之人,就奉郡太守的命令用「嘯藝」來招過魂。
魏晉南北朝:是吹口哨的盛行時期。口哨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文人雅士,武官將領都喜歡以吹口哨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情感。
比如:諸葛亮隱居在隆中的時候,常「抱膝長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更是吹口哨的愛好者。
魏無羨無論口哨、嘯藝,還是笛聲都無不精湛,令人沉迷。
一如古代詩詞中的描寫: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戊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唐代文學家高適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代文學家李白
其實,魏無羨的口哨殺在《陳情令》第一集,作者就埋下了伏筆。
晚來攬星歸,
摘片柳葉吹徹天邊!
這是魏無羨16年後重回於世後,以此來抒發自己對藍湛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