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菊
法術御風
公元981年(宋朝時期),當時有一個叫王廷德的使臣,出使高昌,途經鬼谷口避風驛(現在的十三間房)遇到了大風。傳說這個王廷德會施法術,他「用本國法設祭壇詔神御風,風乃息」。神人啊!如果他的法術得以相傳,我們的火車也就不會出現被風颳翻的慘劇了。要知道,號稱「百裡風區」的哈密十三間房,曾出現過瞬時極大風速50.8米/秒的情況。
哈密風災自古有之。尤其是在「百裡風區」十三間房。古時在此設驛站,築有十三間驛房,供行人打尖休憩,避風待行,故名「十三間房」。因為這裡風大,「飛沙走石滿窮塞」;大風日數多,民間戲稱「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據當地氣象資料統計,十三間房年平均大風日數達到205天,多的年份可達到220天左右,3—9月為多風季節,5月大風頻數最多,其次是4月和6月。古人曾寫下過詩篇描述這裡的大風:霾氣從無一夕晴,大風拔屋使人驚,地中恐有鼾龍起,鋼角雙雙不敢鳴。
十三間房地處戈壁,颳風時連沙帶土,甚至飛沙走石,這種沙塵天氣,使空氣能見度很差。因此在風季,風和日麗大晴天的時候是少之又少。狂風勁吹,可以掀飛屋頂,颳倒圍牆;風聲呼嘯,像有巨龍在地下熟睡打鼾,震耳欲聾,使人膽寒心驚。
風折石碑
哈密歷史上曾出現過數次大風吹折石碑或照壁的事件。據史記載:公元1770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四月朔(四月初),白晝忽有大風從東北來,聲若雷,將南哨門外碑亭石碑吹折三段,但碑亭牆垣並無傾頹。」100多年後的1873年,即清同治十二年的冬天,也發生了同類事故:在哈密沁城颳了場大風,民房屋頂多被風揭去,衙門都司署前的照壁竟又被風吹倒。
照壁,在古代是用來擋煞、藏氣、護財的建築,一般都修建得高大牢固。堅固的石碑讓風吹折為三截,這讓人們匪夷所思的同時,多了些許對風的敬畏與迷信,他們會將這些偶然的現象與當年發生的天災人禍聯繫在一起。
其實,這些事件的發生,在今天是可以被科學解釋的。那就是氣流的「狹管效應」。顧名思義,如果周圍地形呈兩頭寬闊中間窄小的狹管,由於狹管的作用,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窄小處時,空氣品質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風速增大。就如同我們感受到的「穿堂風」的道理一樣。科學家曾經通過物理風洞試驗經過數值模擬後發現:平地3~4級的風,經過狹管效應放大後,可以達到10級以上。
這樣,就不難解釋石碑、照壁被風颳倒的原因了。那石碑或照壁若正好位於一個能夠產生「狹管效應」的環境裡,本來就能掀飛屋頂的大風,再被經過數倍的放大,風魔發飆就不在話下了。
遺失的寶藏
近些年,常有傳聞說某探險獵奇者在哈密的戈壁深處,撿到了古人用過的器物;或是在沙下發現了穿著清朝帶補子官服的風乾屍骨。最為傳奇的是,有個牧羊人在老風口遭遇大風,被吹得迷路後,發現了幾個陷在土裡的木箱。據牧羊人講,木箱部分已經朽爛,裡面露出了很多金銀元寶等財物。可是當他帶著家人再來尋找這個地方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了。為了證明他的傳奇經歷,他就會拿出曾帶回來的幾個銀元寶示人。這些傳聞不是空穴來風,或許它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哈密境內確實發生過軍用餉銀或民間鏢車被黑風颳走遺失的事件: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冬天,瀏陽黎獻率軍出關,行至胡桐窩子西(今哈密沁城東),遇大風吹失多人,車馬僕夫亦無蹤影,停扎數日,遍尋不見。
1876年,左文襄(左宗棠)西徵時,曾有餉銀200萬,裝車數十輛,解餉宦兵數百人,在十三間房一帶被大風所沒,渺無蹤影。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哈密與吐魯番之間忽遇暴風,兩鏢車俱遭顛覆,60名車馬夫葬身沙漠之中……
歷史的真相,或許只有風知道。關於風中的秘密,早已被吹度萬裡,遍尋不見,堙沒在湯湯流年的歷史長河裡,再也激不起半點漣漪。
十三間房為什麼會遭風魔肆虐呢?它既不是乏有神仙庇佑,也不是天神發怒,人遭報應,而是當地特殊的地理條件和「途經」此地的天氣系統相配合,形成的「狹管效應」在作怪。十三間房地處哈密以西200餘千米,位於東天山山脈南緣,北、東、西為山脈和山丘,中間是喇叭狀的谷地戈壁。谷口向南,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天山山脈的橫亙,每當冷空氣吹來的時候,天山擋住了去路。但是天山上偏偏有一個小小的缺口,那就是十三間房附近的七角井。該處便成為準格爾盆地氣流從天山突圍的峽口地帶,冷空氣幾乎是從地勢低的七角井噴湧而出,一瀉千裡。氣流在此產生很強烈的「狹管效應」,因此,從紅旗坎到了墩方圓100多千米的地方,形成了全國有名的「百裡風區」。
如今的風區,矗立著無數的風能發電機組,迎風挺立,成為今人羈服風魔的武器。憑藉它們,昔日肆虐不羈的風被我們「馴化」成可利用的新能源,造福人類。據統計,哈密地區風能儲量高達9617萬千瓦,技術開發量達7449萬千瓦。人們利用哈密豐富的風力資源,進行風電開發。2010年10月建成投運的華能三塘湖風力發電廠現已累計發電1.7億千瓦時,創造產值近億元人民幣。2011年,哈密還將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65萬千瓦,總投資近200億元。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旱海風魔」真的成了歷史的傳說。
(來源:氣象知識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