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90歲建築師:從「牆之城」到「大家的城市」

2021-01-10 澎湃新聞

建築設計能影響社會嗎?可能很多建築師都對此持懷疑態度。巴西左翼建築師保羅·門德斯·達·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讓作品在社會性和建築本體之間找到難得的平衡。儘管認識到貧富日益分化的世界不可能靠建築來拯救,但他也相信,靠今日先進的媒體技藝與貪婪的市場,世界無法達致可持續。保羅·門德斯·達·洛查是「聖保羅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2006年獲得普利茨克獎,代表作有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巴西館,聖保羅的巴西雕塑博物館等。他1928年10月25日出生於巴西聖埃斯皮裡圖州的首府維多利亞,早年畢業於位於聖保羅的麥肯齊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959年,受他的老師維拉諾瓦·阿蒂加斯(Vilanova Artigas)之邀,開始在聖保羅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任教。建築理論家肯尼斯·弗蘭姆普敦在《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一書中,對門德斯·達·洛查有準確的評價:儘管與勒·柯布西耶或他的巴西前輩們有著緊密的關係,但門德斯·達·洛查的作品與他們都有所區別,「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對世界殘酷性的認識,同時也有借著宏偉的建築姿態對人的頃刻間的解放的一種想像。這種姿態,從社會角度是開放性的,從空間角度是英雄性的,從技術角度是大膽的」。

保羅·門德斯·達·洛查 (http://luxurylab.com.br/2016/05/criador-da-poltrona-paulistano-arquiteto-sera-o-primeiro-brasileiro-a-receber-o-leao-de-ouro/paulo-mendes-da-rocha/)「聖保羅學派」目前巴西2億多人口仍中約有650萬(3%)生活在近400個貧民窟當中。20世紀70年代,在軍事獨裁下的經濟奇蹟的代價,是貧富分化的嚴重加劇,在巴西的各大城市之中的表現顯而易見——大量的城市人口被迫搬進棚戶區。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棚戶區的人口翻了十番。到1987年,聖保羅55%的人口居住在貧民窟中。同步增長的還有暴力犯罪。從1978年到1994年,聖保羅都市區的謀殺率上升了356%,在1994年,謀殺是20-49歲市民最主要的死因,約佔20%,在15-24歲市民的死因當中,謀殺更是佔到44%。1995年,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巴西是「世界上社會和收入差別最大」的國家。作為巴西人口最多以及經濟最發達的城市,聖保羅這些社會問題尤為明顯,因而被稱作「牆之城(city of walls)」。當時,擁有禁閉森嚴的私家豪宅成為聖保羅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徵和社會分層的標準,巴西人類學家Teresa Caldeira如此定義這類豪宅——「私有化的、與世隔絕的、監控嚴密的,集居住、消費、休閒和工作於一體的多功能府邸」。她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牆之城》(City of Walls)專門研究了聖保羅的社會問題:「精英階層決定,與其等待聖保羅的社會環境改善,還不如放棄這一痴想,躲進高牆內尋求自己安全和舒適的生活。」富裕人群出於對城市犯罪的恐懼,逐漸從市中心區域搬進這些受到封閉式保護的區域。這些地方迅速被窮人佔領,剩下的富人更加迫不及待地搬離市中心,因此市中心區變得更加危險。由此,人們渴望擠進城市邊緣區域的密閉居住區,而市中心則不斷衰敗,城市發展的方向調轉了。從1976年,聖保羅第一座封閉式社區——Portal do Morumbi建立開始,聖保羅市郊已有超過一百個封閉式富人社區,他們是聖保羅「牆之城」的重要表現。比如一個距市中心25公裡的Alphaville富人聚居區,其中住著3萬名有錢人,有3塊直升機降落區,4個出入口和24小時監控,居住區物業甚至行使著許多政府職能,使這裡成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城中之城。而數千名在Alphaville中工作的低收入工人,如清潔工、園藝工等,必須步行進入其中,因為公交車無法進入Alphaville。這些「城中之城」產生於貧富差異巨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反過來又滋養了一種自我封閉、階級分明、排外的社會文化。作為對這種文化的抵抗,加上當時國際上「粗野主義」建築的影響,「聖保羅學派」在20世紀50年代誕生了。聖保羅和裡約熱內盧是巴西最大的兩個城市,以各自為中心,分別誕生了聖保羅學派和裡約熱內盧學派。「聖保羅學派」(Paulista School),又稱「保利斯塔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以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為創作中心的建築流派,以門德斯·達·洛查和他的老師維拉諾瓦·阿蒂加斯(Vilanova Artigas),阿方索·裡迪(Affonso Eduardo Reidy)和女建築師裡納·波·巴爾迪(Lina Bo Bardi)等為代表。聖保羅學派的建築排斥「輕」和非理性的曲線,崇尚清水混凝土的粗糙和厚重和雄壯的尺度感。儘管都熱衷於混凝土這種材料,但以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的為代表的「裡約熱內盧學派」(Carioca School,又稱卡裡奧卡學派)則更偏向於用混凝土塑造流暢輕盈的效果。

「聖保羅學派」代表作:聖保羅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969年,維拉諾瓦·阿蒂加斯,聖保羅(圖片來自archdaily)

「裡約熱內盧學派」代表作:尼泰羅伊當代藝術博物館(Nitero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1996年,奧斯卡·尼邁耶,裡約熱內盧 (http://entredeuxblog.blogspot.com/2012/12/oscar-niemeyer-eloge-de-la-courbe.html)

「聖保羅學派」代表作,聖保羅藝術博物館,1968年,裡納·波·巴爾迪(https://www.revolvy.com/page/Paulista-Avenue)讓城市屬於大家門德斯·達·洛查曾說:"當代建築師的理想是讓城市屬於大家"(The ideal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 is the city for all.),這句話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首領廣場改造:一扇通往城市另外一邊的大門

首領廣場。Leonardo Finotti 攝首領廣場建於1992年,位於日益混亂衰敗的聖保羅市中心,老城的邊緣,在穿過立交橋到達新城區的節點上。Vivao Centro協會希望這個項目能復興歷史城區。改造前的首領廣場承擔著多項職能,它位於老城商業步行街的盡端,廣場上有一個教堂,它同時還是一個公交車站,有著與其體量不符的繁忙交通。門德斯·達·洛查提出了以下幾個改造策略:一、將公交車站搬到不遠處的立交橋上,為立交橋加建雨棚。這樣廣場就不再是交通系統的一個分支,而被整合到老城中心的步行商業區之中。二、恢復廣場原有的葡萄牙式馬賽克鋪地,修復四周建築的立面,提供適宜的街邊座椅和燈光照明。

首領廣場,往立交橋方向(https://afasiaarchzine.com/2018/06/paulo-mendes-da-rocha-2/)三、將Jose Bonifacio雕像搬到廣場的一角,並與大雨棚構成一組框景。四、新建了大雨棚。大雨棚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廣場下方的Prestes Maia畫廊的入口。大雨棚是城市尺度的設計,被形象地稱為「大門和帆」。「帆」長23米寬19米,懸掛在38米跨度的三角梁上,後者支撐在兩根焊接鈑鋼製成的柱子上,三角梁和鋼柱組成「大門」。特殊的結構設計避免了在一個狹小的廣場上再做一個沉重的建築。儘管大雨棚與廣場周圍的建築相比顯得更小,但抵達立交橋上的車站遠遠就能看到,很有標誌性。大雨棚的設計統一了城市空間中的不同尺度:「大門」的尺度對應城市尺度,「帆」的尺度對應人的尺度(距地最低點只有兩米多)。

大雨棚,背後是聖安東尼奧教堂(圖片來自archdaily)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建築師阿爾伯蒂形容凱旋門:「像一扇永遠打開的門。」在首領廣場上也有這樣一座大門:它毫無疑問是紀念性的,「以集體的名義,公眾的尊嚴」,並作為一個特殊節點上的步行空間,如門德斯·達·洛查所說,好像「一扇通往城市另外一邊的大門」。門德斯·達·洛查的設計將廣場交還給市民,並發揮了建築的溝通作用,傳達出開放包容的訊息,以此達到復興傳統城市公共空間的目的。但當流浪漢在門德斯·達·洛查的棚子下安營紮寨時,聖保羅的市長卻要求把它拆除。幸運的是,他沒有成功,但此事已經顯示出,在首領廣場的改造中,迴旋餘地是多麼狹小。2)伊塔蓋拉區公共服務中心:節約時間,方便市民伊塔蓋拉區公共服務中心(Poupatempo Itaquera)是建築師和MMBB建築事務所的合作項目,建於1996年,委託方是聖保羅州政府。公共服務中心(Poupatempo)的字面意思就是「節約時間」(葡語poupar tempo=time saver),它將以往散布在城市各處的公共服務機構集中在一起,讓市民們無需東奔西走,在一個地方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建成後的伊塔蓋拉區公共服務中心包含了郵局、市政繳費中心、警察局等職能,每天能服務10000名左右的市民。服務中心位於聖保羅市的郊區,建築師們接到委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改變項目選址。原因是原來的選址在一大塊待發展區域的中央,交通可達性很差,更改後的項目基地位於伊塔蓋拉區的交通樞紐——科林斯人輕軌站旁的一塊與之平行的狹長地塊上,這樣市民來這裡辦事就方便得多了。

公共服務中心與輕軌站(上圖,Leonardo Finotti 攝);連接服務中心和輕軌站的坡道(中圖,Leonardo Finotti 攝);公共服務中心室內(下圖)(http://www.jornaldopovaosalesopolis.com/estevam)建築的設計從剖面出發。建築師將建築設計成與輕軌站相仿的混凝土高架結構。來辦事的市民們從輕軌上下來,只需要通過一段平緩的步行橋就能抵達辦事大廳。室內空間自然地分為左中右三條線性空間,中間為各部門工作人員的櫃檯,兩邊為開放的等候空間。垂直功能分區上,建築一層是架空停車場,自助餐廳和數據處理中心。結構上,建築體長達300米,中間兩排柱,懸挑出預製的鋼筋混凝土主梁,支承鋼結構次梁,並共同支承著屋面桁架。巨大厚重的混凝土構件與輕巧的鋼結構屋架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結構原理不同,但形式上明顯借鑑了阿方索·裡迪在巴西-巴拉圭學校(Brazil-Paraguay School, 1952)項目中開創、於裡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55)成熟的外骨架(exoskeleton)結構。縱向的屋面桁架向外傾斜,不僅是一個有力的幾何體,還形成自遮陽,體現了建築師的建築節能理念。通過底層開放的近似於工業建築的巨型結構設計,建築師希望傳達出包容、透明、公正、服務大家的城市建築理念。建築理論家肯尼斯·弗蘭姆普敦認為,伊塔蓋拉區公共服務中心是最能體現門德斯·達·洛查「公民義務精神」的建築。

伊塔蓋拉區公共服務中心,門德斯·達·洛查,聖保羅,1996(上圖,http://www.mmbb.com.br/projects/view/39);裡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阿方索·裡迪,裡約熱內盧,1955(下圖,FILIPPO POLI)3)塞拉多拉達體育場:將城市廣場引入體育場塞拉多拉達體育場(Serra Dourada Stadium)建於1973年,位於戈亞尼亞市的一片毫無特色的偏遠郊區。它與其他與城市完全隔離的獨立體育場不同,建築師的設想是創造一個城市可滲透進來的開放平面,讓體育場也具備一定的城市性。城市性最鮮明的體現是:在看臺側邊,離球門只有幾十米遠的距離,分別有兩個布置著鮮花和樹木的開放的城市廣場,這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決定——將城市廣場引入體育場之中。

前景中是位於看臺間的城市廣場,Leonardo Finotti 攝看臺下一般是一片黑暗的消極空間,但在門德斯·達·洛查的設計下,光線能夠打在混凝土上,並在層疊式的座椅底面反射,看臺底部不封閉,讓光線和雨水灑進來,種上植物,設置一排排馬蹄形坐凳,梁和柱的節奏韻律以及不期而至的環形架空道和坡道,組成充滿雕塑感的宜人公共空間。

看臺下的公共空間,Leonardo Finotti 攝結構形式和使用功能是同時考慮的。建築在結構上是平衡的,一排巨大的柱子支撐著完全居中的屋頂和看臺下的主梁,向兩邊各挑出約20米,向內覆蓋了一部分看臺,向外覆蓋了架空步道,以及步道下方的入口區和公共服務設施(吧檯、衛生間、更衣室、售票廳等)。塞拉多拉達體育場將一個通常孤立的、由保安控制的空間,變成了城市空間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可以說,它本身就是城市。4)FIESP文化中心:向城市讓步

保利斯塔大道上的FIESP總部大樓(https://benbansal.me/?p=3032)這是一個改造項目。位於聖保羅市中心保利斯塔大道上的FIESP(聖保羅州工業聯合會)總部是一座由裡諾·利維(Rino Levi)設計的摩天樓,該建築在裡諾·利維去世之後才建成,其中經歷了許多改動,例如在兩排柱子之間增加了第三排中柱,這破壞了建築師原先設想的底層架空的城市廣場。1996年,FIESP委託門德斯·達·洛查和MMBB建築事務所對建築的底部幾層改造為FIESP文化中心。他們一開始就希望能夠恢復甚至增強建築的可穿透性(permeability)。建築師的設計策略是將一層和地下層的非承重部分拆除。在這裡,門德斯·達·洛查引入了他成為「寄生結構(parasitic structure)」的建築體,這是一些由刷白的鋼構和透明玻璃組成的輕盈體量,「寄生結構」與原有的粗壯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上部脫開,在側面延展出去,形成相得益彰的關係。這些「寄生結構」中包含一座畫廊、一座圖書館、一個劇場,合稱「FIESP文化中心」。

「寄生結構」Leonardo Finotti 攝

剖面圖(1.保利斯塔大道 2.地鐵口 3.挑出平臺 4.中庭 5.畫廊 6.圖書館 7.劇場前廳 8.花園 9.劇場 10.桑託斯大街),Paulo Mendes da Rocha .M. Cosac&Naify從保利斯塔大道沿階梯上半層是一個寬敞的畫廊和通往摩天樓上部的電梯廳,公共與私有的功能並置並互相聯繫。沿階梯下半層是圖書館,受地下車庫坡道的影響,圖書館沒有畫廊那麼大,圖書館後方是劇場,劇場前有個兩層通高的空間作為前廳;市民們還可通過該層穿過建築。「寄生結構」上方有挑出的平臺,市民們可在此眺望保利斯塔大街的風景。改造後的大樓入口區的人行道從7米拓寬到將近23米,懸挑的結構為排隊等候進入劇院的人群提供了遮擋,「向城市讓步」的策略增進了城市和建築空間的連續性。FIESP文化中心在聖保羅一個大型精英協會的總部中嵌入了一個新的城市公共空間,「寄生結構」試圖打破室內和室外,少數人專有和所有人共享的空間界限,讓建築和城市之間的關係再一次變得不穩定和可穿透。但在文化中心的實際運營中,公共和私有的界限被重新建立起來:通道被劃分為公共和私有部分,管理人員會隨時檢查那些既沒有前往辦公室也沒有去畫廊的閒雜人等。這種打破公共和私有領域界限的嘗試部分是失敗的。「大家的城市」從以上列舉的門德斯·達·洛查的城市公共建築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共性:1、向城市開放以門德斯·達·洛查為代表的「聖保羅學派」強調建築與城市的相互滲透,通過大跨結構釋放底層空間,打破公共和私有之間的壁壘。如果說米開朗基羅在卡比多廣場設計的巨柱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對城市尺度的在垂直方向上的回應,那麼以門德斯·達·洛查為代表的聖保羅學派的城市建築就是20世紀技術條件下在水平方向上對城市尺度的回應。只不過後者具有更強的社會意義,這些思想承襲自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並將之貫徹得更加徹底。如同弗蘭姆普敦的評價:「公共形式的社會-文化潛力,與它的構築尺度以及項目發展的空間與象徵的宏大不可分割」。 2、結構跨度和技術理性與空間的開放性相對的是結構的跨度,在這些建築中常有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或者鋼結構,表現出門德斯·達·洛查對先進技術持擁抱的態度。建築師的父親是一位水利工程師,在他的影響下,門德斯·達·洛查自小就對先進技術秉有尊敬之情,這也對他在建築設計上的早熟提供了條件(29歲時設計作品聖保羅人體育場就已建成)。這些巨型結構的公共建築與道路、橋梁等的結構尺度是一致的,並以同樣誠實的方式表現出來,揭示出現代基礎設施與建築的聯繫——廉價、普遍適用,背後隱含著「社會平等」的寓意。這些建築結構的「巨石般」(monolithic)的造型,雄偉的尺度感,體現了具有英雄氣概的巴西鋼筋混凝土傳統,和某種象徵意義和紀念性的構築表達,表達著一種社會理想。3、沒有裝飾,常用清水混凝土這種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建築風格被理論家們稱為粗野主義(Brutalism),粗野主義是一種貧者的美學。門德斯·達·洛查在2003年寫道:與許多懼怕貧窮的人不同,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被貧窮和簡單的東西所吸引,我說的不是「赤貧」的貧窮,而是精簡到本質的東西,我相信任何冗餘的東西會是麻煩。參考文獻:Daniele Pisani, Paulo Mendes da Rocha: complete works. M. New York: Rizzoli.2015Paulo Mendes da Rocha .M. Cosac&Naify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M.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著,張欽楠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5鋼筋混凝土與現代巴西建築.卡洛斯·愛德華多·科馬斯著.雷冬雪譯,魯安東校. 建築師. 2015.12遙遠的鏡像:為什麼要研究拉美現代建築?.裴釗. 豆瓣:有房主頁君. 2017.04巴西地緣格局 | 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強國?,地球知識局,2017.01馮禹丁,聖保羅:現實版「雙城記」,商務周刊 (2010年20期)

相關焦點

  • 走進巴西黑人之城貧民窟 男人熱衷牌九
    隨著世界盃的進行,關於巴西的一切也成為世界各國媒體的焦點。6月24日,搜狐體育刊登了一組巴西黑人貧民窟的照片。這組照片展現出貧民窟居民努力維持生計與日常娛樂的場景。因為電影《上帝之城》的走紅,貧民窟幾乎成為了巴西的名片。雖然以往的媒體報導將巴西貧民窟描繪成槍枝與毒品的「魔窟」,但貧民窟居民也很憧憬受教育的生活,在他們看來,讓孩子們讀書是讓他們脫貧的正當渠道。
  • 8歲殺人,28歲被殺,這個男人帶你認識真實的巴西黑幫
    直到前兩天看到了這部巴西黑幫片:《上帝之城》。 今天,蜀黍家就通過它來給大家講講巴西黑幫。 1 混亂的上帝之城 60年代初,巴納瓜拉州政府將市中心的貧民轉移到了郊區,建立了一個貧民窟。
  • 月讀|從真實城市到電影城市:讀《城市與電影》
    在電影掌握越來越多傳媒話語權的時代,電影城市大有取代真實城市的傾向,這引起了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諸多文化學者的恐慌。芭芭拉·曼聶爾在《愛之城:巴黎》一章中舉了一個例子:2006年,路透社發布了一則題為「巴黎症候群」的報導,症狀出現在到訪巴黎的日本人身上,尤其是三十出頭首次出國旅遊的日本女性,患者出現心跳加速、暈眩、呼吸急促甚至幻覺。
  • 一面牆的「奇思妙想」:垂直空間給擁擠城市增添詩意
    它可以是畫布,供眾多藝術家們塗鴉;也可以是站起來的「土壤」,提供花草生長的「養分」……在世博園區內,一面牆——這一垂直空間的基本構築單元,經過人們的「奇思妙想」,竟各有妙用。這些創意之舉給人們以啟示:除了橫向拓展之外,城市空間,竟也可以縱向開發。  城市化進程中,土地供給與人口集聚之間的矛盾,我們無法迴避。
  • 《建築師的20歲》,弗蘭克·蓋裡?怪誕建築師and藝術家的完美結合
    導讀:對於建築新生而言,《建築師的20歲》是一本非常合適的入門級讀物。並沒用以專業且枯燥的口吻去介紹建築設計這個行業,而是以著名建築師們的訪談錄,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於大家溝通這個行業。你將從大師的身上,找到你現在的影子,迷茫的學生甚至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 美洲獅誤闖巴西一城市,驚慌失措尋找藏身之處,仿佛流浪貓
    一頭美洲獅誤闖巴西一城市,大概是因為第一次跑進這樣的地方美洲獅也能滿街亂跑,不愧是南美洲……這樁意外發生在巴西聖保羅州的城市塞奎拉·塞薩爾,幸好當時街道上空無一人,美洲獅沒有傷害任何人,自己也沒有受到傷害。
  • 【1+1看巴西】多元巴西:膚色 森巴舞 反種族歧視
    白巖松:來到裡約海灘,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看人,當然不僅僅是美女,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他的那本《巴西——未來之國》這本書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裡約這個城市裡頭,一個小時你看到的膚色的複雜和多樣性,比你在其他的城市一年看到的可能都多,到了裡約才幾天,對他的這句話特別認同。
  • 【玩轉地理】全球17個超震撼城市衛星圖
    巴黎聖母院屹立於塞納河畔,見證了巴黎這座城市的成長,始建於1163年,完全建成於1345年,歷經了180多年。 而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其位置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下曾經挖掘出來的文物,這一處被用作宗教用途地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期。
  • 好看到讓你無法自拔的5部巴西電影,讓人久久難忘
    《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一部紀錄巴西裡約熱內盧貧民窟的犯罪、罪惡的電影。很震撼的暴力美學犯罪劇情片。影片講述的都是兩個陌路人,一個四五十歲的老婦女和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的情感糾葛和愛恨情仇。故事簡單,但卻讓所有觀眾看後心有戚戚焉,我們也許無法經歷電影中的故事,但我們卻可以在電影裡靜靜的感悟生活的純真和美好。3.
  • 泰國最大的城市,它是東南亞第二大城市,也被許多人稱為天使之城
    這座城市是泰國首都曼谷,也是泰國最大的城市,它是東南亞第二大城市,也被許多人稱為天使之城,一個優秀的國際大都市,許多人來這裡旅遊。如前題所述,曼谷是世界上名字最長的城市,不就是兩個字嗎?事實上,不是在和所有人開玩笑,這個城市的全稱是「」,即使是精通泰語的翻譯也要讀15秒,所以曼谷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不過除了名字,整個城市還是挺有意思的。全市佔泰國經濟總量的近一半,曼谷港承擔了全國近90%的對外貿易。每年在曼谷舉行的會議相當多,也許很多國際組織都願意來曼谷進行回憶。曼谷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是貴金屬和寶石的交易中心。
  • 巴西黑幫一手遮天 成奧運安保首要威脅(組圖)
    作為拉美著名的高犯罪率城市,裡約街頭經常可見身背AK47的黑幫成員。巴西反暴力組織成員班代拉表示:「裡約熱內盧市堪稱"流彈之都",雖然巴西有些城市的暴力情況可能更嚴重,但沒有哪個城市有這麼多居民死於流彈。」  黑幫老大獄中指揮  其實,相對於黑幫勢力不時發起的暴動來說,街頭火拼不過是「小兒戲」。
  • 百名青奧運動員臺城上造城磚、學剪紙、放風箏
    記者 崔曉攝  登臺城集體玩自拍,製作仿古城磚按手印,跟非遺傳承人學剪紙、抖空竹、扎花燈……8月18日下午,100名青奧運動員乘車從青奧村出發來到臺城,踏上了「明城牆探秘之旅」。  兩個多小時的「城牆PRATY」,小夥伴們玩得很HIGH,有的運動員還在民間藝人的指導下玩起了「雜耍」,把高速旋轉的空竹頂到了頭上。
  • 中國非常富有的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很高,平均壽命高達90歲!
    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是第二經濟強國,城市的建設也越來越完善。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在一些發達國家中立穩腳步。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外出旅遊。而在選擇旅遊地點的時候,人們也比較喜歡去一些發達的城市。
  • 90後上海女孩嫁給巴西工程師 ,從不會說葡語到能為鄧加當翻譯
    但是,直到這兩天,記者才知道這位90後上海女孩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巴西媳婦,她的另一半是巴西通訊工程師。是什麼機緣讓她嫁到了巴西?在裡約經歷了什麼樣的文化衝突?浦元伊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相識  網上邂逅  決定跟男友回巴西  緣,妙不可言。浦元伊畢業於上海一所大學,專業是編輯出版。
  • 巴西發現至今已4000餘年的「白蟻城市」,其面積與英國相當
    小白蟻,大能量,「摩天大樓」也能蓋 2018年11月19日,著名學術刊物「Current Biology」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科學家在巴西東北地區發現一個近4000多年悠久歷史的「白蟻城市」。該「城市」覆蓋面積與英國相當,達到23萬平方公裡。
  • 3.30 城市之光 Vol.4,用音牆和混響編織一場關於春天的夢
    城市之光的第四期,一場屬於春天的聚會,你可以來感受後搖獨特的音牆魅力,也可以陷入shoegaze與citypop的甜蜜漩渦中自在遨遊。  3月30號本周六晚,來自中原之城焦作的重返袖珍時光,來自徐州自稱「江北盯鞋佬」的動物園釘子戶,以及北京本土的兩支新星樂隊出海部和酸性事件齊聚SCHOOL。
  • 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在蝴蝶、螞蟻、雨滴中發現建築的新形式
    建築師平田晃久是日本的新銳建築師,曾師從伊東豐雄,受其對於人、建築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連結主張的影響。近日,平田晃久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題為「新之發現」的講座。「在自然界有很多線,這些跟建築師在設計時畫圖紙的線有本質的不同。自然界中的螞蟻發現了吃的想要搬運回去,它會傳遞信息喚來同伴,大家排成一隊一起運回巢穴,這樣一個行為就形成了一條線。我們從空中俯瞰的河流很多都是來自一滴一滴的雨,雨滴慢慢滲入土壤,匯集成細流、支流,最後匯集成了河流。」平田晃久說道,「要在建築中重現自然界中的線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這是我一直在做的探索。」
  • 這一代建築師的出走與回歸
    匯一建築 主持建築師,徐千禾或許,中國的建築正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出走與回歸,我們也正在經歷一個出走過程,亦或回歸的過程經驗的考證和積累,這樣一個時間點之上。「知道」與「得到」是有差異的,在那個年代大家都知道,你可能買個《A+U》雜誌來看看,看到這麼多房子,圖畫得這麼漂亮,但是看到只是最後的結果,並不太曉得為什麼會這樣蓋,你看到最後的結果在這邊,但沒有辦法經歷到這些事情,因為,所有建築師的成長和作品都跟他周圍的環境有關係。那時迫切地希望,除了知道這些東西之外,是否還有一個思考的契機,能讓我去整理出屬於我個人的東西。
  • 建造在沼澤地上的城市,彼得和列寧之城
    倉促建造這座城市期間,數萬人死於傳染病。受苦受難的傳統就此形成,而城內的居民還將在20世紀再次重複。發展建立起這座城市後,彼得與之後的多位沙皇都清醒地做出決定,意圖將該城打造成俄羅斯帝國權力的寶座,使之擁有現代西方城市的外貌,並彰顯聖彼得堡的聲譽、戰略價值和威望。
  • 《模擬城市5(SimCity)》打造罪惡之城 黑色城市的抑鬱之美
    隨著《模擬城市5(SimCity)》的正式登陸,越來越多的玩家已經在遊戲中建造起了屬於自己的城市,我們終於可以送上一口氣,以上帝般的感覺來審視自己親手搭建的城市了。可是如果你也喜歡這款遊戲,你有沒有想要把自己的城市打造的特別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