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青奧運動員臺城上造城磚、學剪紙、放風箏

2020-1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剪紙大師張方林(右)教青奧運動員學剪紙。 記者 崔曉攝

  登臺城集體玩自拍,製作仿古城磚按手印,跟非遺傳承人學剪紙、抖空竹、扎花燈……8月18日下午,100名青奧運動員乘車從青奧村出發來到臺城,踏上了「明城牆探秘之旅」。

  兩個多小時的「城牆PRATY」,小夥伴們玩得很HIGH,有的運動員還在民間藝人的指導下玩起了「雜耍」,把高速旋轉的空竹頂到了頭上。臨行前,來自德國的阿萊娜·鮑姆加滕還沒有玩盡興,她拉著隨行志願者的手問道:「這裡和青奧村一樣好玩,我想多學點中國的手工藝,可惜時間有些短,下次還可以報名再來嗎?」

  運動員「大手印城磚」將入藏青奧博物館

  「以後我一定專門來看它」

  下午4點左右,滿載青奧運動員的3輛大巴抵達臺城腳下。「哇,這裡的風景好美!」沿著步道登上城牆,湖光山色的美景讓運動員們看得如痴如醉。或許是為了響應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號召」,大家紛紛掏出手機、相機,三五成群地玩起了自拍,五大洲的青春笑容和南京的山水美景在一刻完美定格。

  欣賞完城牆上的風景,運動員們分成三組,開始了各自的「探秘之旅」。15歲的邁拉·路易莎·蒂亞戈·西涅裡斯,是個來自巴西的「體操小美女」,從青奧村出發前,她特意去了趟文化小屋,在左手上印了一個砳砳的「彩繪文身」。在牆肚子裡的明城垣史博物館,邁拉和隊友學起了製作仿古城磚,體驗了一把「造磚匠」的生活。戴上手套、調好泥漿、攪拌均勻後倒入模具,再用手輕輕拍打去掉氣泡……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邁拉很快摸到了門道,等到泥漿風乾後,她在城磚上方寫下了巴西的英文簡稱,然後按下了自己的手印。聽說自己的「大手印城磚」將會被放到青奧博物館收藏,邁拉興奮地說:「回國之後,我可以向朋友炫耀說,在南京有一塊屬於我的城磚,他們一定會很羨慕。以後有機會,我一定專門來看它。」

  城牆的另一邊,法國選手法爾塔斯學起了放風箏。他牽著線一邊跑,一邊提醒旁邊的隊友給自己「抓拍」。「在古城牆上體驗這些新奇的遊戲,是比賽前最好的放鬆。這裡的風景美極了,我要多拍點照片發到社交平臺上曬給朋友們看。」法爾塔斯對記者說。

  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授課

  「小青蛙剪紙是

  最特別的生日禮物」

  南京剪紙、中國結、抖空竹、金陵刻經、秦淮燈彩——設在臺城上的非遺文化體驗區,成了青奧小夥伴學習中國手工藝的「空中課堂」。

  「大家握好剪刀,沿著虛線把紙片上的白色部分剪下來,有弧度的地方記得要拿著紙轉著剪。」在南京剪紙體驗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方林親自「操刀」,向運動員們演示了中國的「paper—cutting」。

  來自德國的曲棍球女將路易莎·霍恩霍費爾披著一頭金髮,個頭超過了一米八的她在人群中格外扎眼。雖然身材很高,但路易莎做起手工活來卻十分靈巧,在張方林的指導下,她小心翼翼地揮動剪刀,絲毫不差地剪掉了白底部分。抖掉襯紙,展開一看,一個萌萌噠小青蛙躍入眼前。作為「手工課」的獎勵,除了小青蛙之外,張方林還贈送給路易莎一個紀念品——一幅青奧會比賽項目主題剪紙。

  路易莎對記者說,除了比賽訓練,她平時的生活很安靜,最大的興趣是讀書和滑雪。「來南京之前就聽說過中國的剪紙,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能剪出這麼可愛的小動物。」巧合的是,明天就是路易莎的18歲生日,她興奮地說:「青奧會讓我記住了南京,這裡有現代化的城市,還有神秘的古城牆,一切都令人著迷。這是我第一次在國外過生日,我很喜歡這件青蛙剪紙,它是最特別的生日禮物。」(記者 朱凱 實習生 陸鳴子)

相關焦點

  • 青奧舞臺,活躍著一群「文化大使」
    青奧會是體育的盛會,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在這座巨大的舞臺上,活躍著一群文化代表,他們將中國古代文化、南京特色文化推向世界,也把世界文化帶到南京來,在他們共同努力下,不同文化走到了一起,擦出了燦爛火花。
  •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在現代社會,估計人沒有多少人玩過風箏了,即使沒有親手放過風箏,也見過各色各樣,花樣百出的風箏,某些城市還有關於風箏比賽的活動。這麼"現代化"的娛樂活動其實已經有千年歷史,甚至用途也多樣化。風箏被發明於春秋時期,墨翟花費三年以木頭製成木鳥,但是只飛了一日便壞了,這是風箏的原型。
  • 春天是個放風箏的好季節!關於風箏你了解多少呢?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 ...傳統戲曲|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澄湖大閘蟹|風箏|揚州
    揚州剪紙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揚州剪紙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蘇州桃花塢年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桃花塢木板年畫產生於明代,繼承了宋代雕版印刷工藝,兼用人工著色和彩色套版。
  • 985相親、南京城牆記憶、尋找臺城、傳統文化的傳與承|人文周刊薦讀
    在他看來,在中國築城史上,南京城牆最大的貢獻是燒制城磚時實行的責任制,不僅保證了城磚的質量,也保證了城牆的堅固。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廉教授和夫人謝竹如長期從全城各地搜集散落的南京城磚。謝竹如回憶,李廉生前將散落的城磚砌成小花壇,不許任何人動,他反覆說:「這些城磚都是國家的,總有一天國家會收回。」
  • 風土人情:瑞昌剪紙
    公元939年,即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建城「瑞昌」。在瑞昌,尤其是在那些村落中,仍流傳剪紙藝術以及隨之而產生的傳統民俗和民謠。如:走路要望水竹槍,敬神就要燒好香;求人只求英雄漢,討親要能剪鴛鴦。在漫漫的歲月裡,瑞昌的農村已有這種傳統觀念:「男人學犁耙,女人學剪花。」
  • 又到了放風箏的季節,該如何把肥燕風箏畫精緻呢?聽大師講「畫訣」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代詩人高鼎《村居》描繪的春天景色。踏青賞花放風箏是春天裡的重要的休閒內容。今春,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換個方式「賞風箏」,走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扎燕風箏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2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費保齡先生,聽他講述一生與風箏結緣的故事。
  • 繪本《放風箏》,沙燕風箏、臉譜風箏、屁簾兒風箏,好多風箏啊
    和《小青花》一樣,依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的其中一本,《放風箏》。一到春天,大人小孩都愛放風箏,這本繪本不僅描述了風箏的製作過程,還展示了全國各地代表性的風箏。一到春天,北京放風箏的人就特別多,各種各樣的風箏,漫天飛舞。媽媽說:「回家教你做個屁簾兒,咱也來放風箏。」傳統的風箏工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所有的風箏都要用到這四種技藝。
  • 南京城牆磚上發現來自明代的貓狗腳印
    「我拍了那麼多老城磚,也發現過很多難得一見的銘文,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動物的腳印,這個腳印和百度的LOGO還有一點像呢!」王林在微博上發了這組照片,引起了很多對城牆感興趣的網友熱議。  標準的明代初年燒造城磚  有人懷疑,這塊城磚不是明代的城磚,是清代的;也有人認為,小貓的腳印是後來印上去的。對此,王林做了細細考證。
  • 南京城牆磚上驚現來自明代的貓狗腳印
    「我拍了那麼多老城磚,也發現過很多難得一見的銘文,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動物的腳印,這個腳印和百度的LOGO還有一點像呢!」王林在微博上發了這組照片,引起了很多對城牆感興趣的網友熱議。  標準的明代初年燒造城磚  有人懷疑,這塊城磚不是明代的城磚,是清代的;也有人認為,小貓的腳印是後來印上去的。對此,王林做了細細考證。
  • 山東滕州:剪紙「百豬」迎新春
    2019年1月30日,滕州市剪紙非遺文化傳承人石紅霞在創作《金豬招福》剪紙。2019年1月30日,滕州市剪紙非遺文化傳承人石紅霞粘貼《百豬鬧春》剪紙。2019年1月30日,滕州市剪紙非遺文化傳承人石紅霞展示9米長卷《百豬鬧春》局部剪紙。
  • 剪紙大師張永壽和他的揚州剪紙
    在剪紙技法上,揚州剪紙多用鏤空的技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就是揚州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構圖上,揚州剪紙講究造型的雅致,較多地使用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適度的誇張變形,從而產生圖案的形式美。
  • 百「豬」剪紙:感受指尖上的年味
    孟憲雲,徐州市第二老年大學教師,雖然年逾八旬,但是剪紙一直是她最愛的愛好。孟憲雲對記者說,她每年根據生肖來剪紙,鼠年剪鼠,牛年剪牛,龍年剪龍,蛇年剪蛇,羊年剪羊,什麼年來了,她就剪什麼動物。   孟奶奶表示,她自小跟著家人學習剪紙,後來在徐州市第二老年大學教剪紙12年,現在是學生接她的班繼續教,家裡孫子、孫女也都跟著學。尤其在過年時更喜歡用它來增添年味。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誌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雲端。」
  • 三年級作文:放風箏
    【放風箏】孫敏軒春天是一個放風箏的好季節,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不就是寫孩子們在春風中放風箏嗎?於是我們就放起了風箏。我在前頭拿著,小東在後面拿著風箏,我一下令「跑」,我們倆就像風一樣跑了起來。小東看準時機,用盡全身力氣往天上一扔,我順勢一跑,風箏就飛上了天空。於是我停下了腳步,看見它變低了,我就晃晃手中的線,偶爾也跑一跑。於是我的風箏,超了燕子,超了老鷹,超了……現在我的風箏是最高的了,哈哈哈,真開心。
  • 風箏讓冰城人玩出花了
    運動風箏玩特技:67歲大爺也著迷  18日,在道外北十二道街江邊,10餘人組成一支運動風箏隊,年齡最小與最大的成員差了50歲。  小樂是這裡的「隊長」,今年只有17歲。「放寒假了,出來玩風箏比上網打遊戲強。」他邊說邊迫不及待地向記者展示運動風箏的玩法。
  • 「誰來學剪紙,我都免費教」
    喜鵲報喜、金鼠送福、抗擊疫情……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都是出自膠州67歲剪紙老藝人高豐緒之手。據悉,高豐緒6歲開始學習剪紙,在60多年時間裡,他把傳統文化、鄉土民俗融於一體先後創作出了不少好剪紙作品,他的作品還先後獲得了國家和省級多個獎項。「今後,有需要學剪紙的,儘管找我,我會免費教,一定得把這項老手藝傳承並發揚光大。 」高豐緒說。
  • 漳浦剪紙:巧手繪就「紙上乾坤」
    原標題:漳浦剪紙:巧手繪就「紙上乾坤」   漳浦剪紙技藝歷史悠久,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構圖豐滿,風格細膩雅致,並發展了獨特的「排剪」技法,代表性藝人、曾經的「四大花姆」名揚海內外。在構圖的連接性、技法的細膩性、風格的多樣性和處變的適應性等方面,漳浦剪紙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性。
  • 三年級作文下冊《放風箏》
    放風箏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和哥哥去放風箏,我心裡美滋滋的。我的風箏是一隻小燕子,墨綠色的翅膀上印有紅色的花兒白色的肚子黑色的,剪刀似的尾巴裝飾著一條白色的線,看起來非常漂亮。到了野外的草地上,我迫不及待的拿出風箏線,因為風箏比較大,我一邊放線一邊拉著風箏跑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我不免有些沮喪。這時哥哥走過來對我說:「我幫你放風箏,你把線拉長一點,試一試!」於是,我一直一手拿著線軸,一手牽著風箏線。
  • 滇派風箏手藝人陳康寧:做了37年「追風箏的人」
    陳康寧介紹,「滇派風箏」在中國風箏派別中屬於「滇蜂」或「滇穩」,在雲南約有600年歷史,是繼北京沙燕、天津軟翅、山東長串、南通六角版鷂、廣東靈芝大風箏後中國另一大風箏流派。與其他風箏不同,滇派風箏的翅膀底部向背後凸起,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凸面,因為風槽深、角度大,這個凸面成為風箏的氣流通道,使風箏不會忽升忽降,也能適應雲南高原大風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