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2021-01-13 科技工作者之家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

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

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

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論文作者、韓國科學技術院的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Won-Suk Chung表示:「這項發現對我們理解神經迴路在學習、記憶以及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有著深遠的意義。突觸數量的變化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患病率具有極大關聯性,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額顳葉痴呆和癲癇。」

大腦灰質含有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兩種互補的細胞共同支持著神經元和突觸。小膠質細胞是一線免疫防禦細胞,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則會幫助構建大腦,並通過控制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導來維持體內平衡。「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吞噬突觸是由小膠質細胞負責的。而我們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在成人的大腦神經元活動中不斷消除了過度和不必要的興奮性突觸連接。我們的論文挑戰了領域內的普遍共識。」Chung教授說。

在這項研究中,Chung教授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傳感器來檢測神經膠質細胞的突觸清除,並量化了細胞突觸清除的頻率和類型。此外,研究人員還構建了MEGF10基因(負責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觸清除功能)敲除的小鼠模型,結果發現,該成年小鼠海馬體中的興奮性突觸數目異常增加,而且功能受損。此外,MEGF10敲除小鼠的學習和記憶形成也有障礙。「通過這一過程我們發現,至少在成年大腦海馬體的CA1區,星形膠質細胞是清除突觸的主要角色,其功能對控制突觸的數量和可塑性至關重要,」Chung說。

Chung教授指出,研究人員剛剛開始了解突觸清除對大腦成熟和內穩態的影響。初步數據表明,大腦不同區域的星形膠質細胞清除突觸的速率似乎不同。這可能受到了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研究人員將進一步闡明這些變量。「我們的長期目標是了解星形細胞介導的突觸清除如何影響各種神經疾病的發生及發展。調節星形細胞吞噬來恢復突觸連接可能是一種治療大腦疾病的新策略。」Chung教授最後總結道。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

期刊編號:0028-0836

原文連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astrocytes-plasticity-adult-brain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發生以及潛在的神經紊亂發生的分子機制。
  • 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無論是你所經之事、所成之人、還是所見之物,你生活中發生過的每一件事都存儲在你的大腦中。據國外媒體報導,大腦的 「可塑性」是現代科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但神經科學家大衛 • 伊格曼(David Eagleman)認為這個詞具有誤導性。塑料藉助模具成型後,就會維持特定的形狀不變,而大腦的物理結構處於連續不斷的變化之中。
  • 神經科學家利用螢光蛋白「照亮」果蠅的大腦 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
    突觸是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傳到另一細胞間的相互接觸的結構。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日前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利用從水母身上提取的螢光蛋白,成功「照亮」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來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綠色、黃色及藍色三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分子分成兩個部分,將一部分應用在一側的神經元上,另一部分則連接到神經元突觸間隙上。當信號通過突觸時,這些分子聚合在一起並且發光,發光持續時間長達1-3小時。
  • Cerebral Cortex:科學家揭示嗅覺系統影響大腦記憶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大腦中的感官知覺如何影響機體的學習和記憶過程,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rebral Cortex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波鴻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氣味的處理過程影響大腦記憶中心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嗅腦的重要部分—梨狀皮質會對海馬體中的信息儲存過程產生直接的影響。
  • 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研究者指出,自噬似乎保護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當研究人員利用遺傳技巧關閉自噬介導的細胞廢物處理系統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檢測到蛋白質沉積物),他們發現,細胞中內質網的水平升高了,而內質網是一種由膜囊組成的系統,除了其他功能外,其還充當了鈣質的儲存器,這就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的升高,最終引發致命性的神經元過度興奮。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研究使用了VaD的雙側頸總動脈狹窄(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BCAS)小鼠模型來研究其對先天免疫應答(特別是炎症小體信號通路)的影響。 通過全面的分析表明,慢性腦灌注不足會在不同的大腦區域誘導炎性體成分及其下遊產物(IL-1β和IL-18)的複雜的時間表達和激活,並促進凋亡和凋亡細胞死亡途徑的激活。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如此嘈雜?對思考方式有驚人重要性
    相反地,情境的生成似乎取決於某種非同尋常的連線和信號生成功能——至少在人類大腦中是這樣。Matthias Kaschube是德國法蘭克福高等研究院的神經科學家,主要研究大腦迴路的組成、功能和維持,他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線,並在模型中描述了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大腦活動。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蚯蚓的大腦位於第三體節的口咽上方,分為兩葉。感覺神經發出後向前進入口前葉和第一體節。掠食性多毛動物的神經系統則更為複雜,其大腦可以分為前腦、中腦和後腦,一對環繞食道或口咽的結締組織由大腦發出後環繞前腸,並連接腹神經索。早期環節動物有一對由橫向結締組織連接的腹神經索,在晚期環節動物中則融合為一根神經索。
  • 大家愛吃的糖,對人的大腦會有哪些影響?
    所以,人的身體——尤其是大腦——沒有糖是萬萬不能的。 進化讓人變得喜歡吃甜食 由於含糖食品是極好的能量來源,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變得喜歡尋找甜的東西來吃,並且吃了甜的食物會覺得很開心。而如果吃到一種食物,帶有令人不快的酸澀味,那麼很可能還沒成熟,或者有毒或者腐爛了——這些都會導致疾病。
  • 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腦通往未來計算之門
    ▲納米電子突觸在混合網絡中連接矽和大腦神經元這種「混合大腦」能讓大腦神經網絡和AI神經網絡相互理解,從長遠來看,Vassanelli稱其想法是利用人工脈衝神經網絡來恢復帕金森氏症(2)魯棒性:與數字電路不同,生物網絡對物理損傷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適應和重組的能力可以在傳統電路失效的地方維持功能。(3)可伸縮性:生物智能可以從蜻蜓擴展到人類。培養神經元不需要絕對零度的設備或昂貴的納米級製造單元。
  • 人的大腦大約相當於多大內存?
    人的大腦有多大的內存呢? 人的大腦經常被比作電腦,那麼人腦和電腦一樣是有內存的嗎?內存對於電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儲存器那麼電腦將缺乏記憶功能,將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如果我們每次重啟電腦都需要下載所需要的軟體,那麼計算機將無法便捷我們的生活。
  • 做到六點,讓孩子大腦發育贏在起跑線
    不得不說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早教的意識都非常的強,2個月的寶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從嬰兒大腦發育的特點來看,2個月的寶寶真的很有必要陪玩。了解寶寶大腦發育的特點胎兒時期,寶寶大腦的發育以數量為主,從懷孕開始,胎兒的大腦就在不斷地進行分裂,直到寶寶出生,此時嬰兒大腦中已經有100-180億個腦細胞。腦細胞接近成人。
  • 科學家實現動物間記憶轉移 將改寫大腦記憶儲存模式?
    然而本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顛覆性的論文:他們通過注射RNA,成功將一隻海兔的記憶傳給了另一隻海兔。如果該試驗正確,這意味著記憶的存儲方式將被改寫。然而,論文一經披露,便遭到大量同行的質疑。這項研究,究竟是諾獎級的突破,還是會成為後人的笑柄?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在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有一條特別的畫廊,陳列著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作。這些作品不是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而是大腦的成像圖。科學家們利用磁共振、冷凍電鏡等技術,將這一經自然界億萬年進化的手筆還原,比藝術作品更多了一絲神秘。
  • 為什麼每個人的聰明程度不同?是大腦決定的,還是另有原因?
    為什麼每個人的聰明程度不同?是大腦決定的,還是另有原因?老一輩當中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一個人的腦袋越大,那麼它會越聰明,所以他們會以一個人的腦袋大小來判斷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其實從科學上來講,這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那麼為什麼會有些人給人感覺更加聰明,有些人非常笨拙呢?
  • 它超越了與人工突觸有關的所有能量效率基準
    oQOEETC-電子工程專輯研究人員在《自然材料快報》(Nature Materials Letters)期刊中發表的論文——「非揮發性有機電化學組件為神經形態運算打造低電壓人工突觸」(A non-volatile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s a low-voltage artificial synapse for neuromorp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