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傍晚,二沙島星海音樂廳雨後的倒影。廣報記者莊小龍 攝
大洋網訊 改革開放的浪潮,在南粵大地掀起巨變。廣州在經濟領域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文化產業、事業也應和著時代的節拍蓬勃發展……1998年,國內第一個山谷梯田式結構的音樂廳,在廣州二沙島珠江之畔落成,並被賜予一個意義非凡的名字——星海。它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聲學設計,使得中國音樂版圖添上了廣州這一重鎮。
12年後,音樂廳迎來了一位特別的掌門人——劉瑩。她大學讀的是中文專業,卻在中山大學參與發起了最早的校園歌曲創作;畢業後的17年間始終奮鬥在廣州新聞業一線,卻在43歲時毅然轉型,一頭扎進文化演出領域。
資深新聞人有個「音樂夢」
從總編室主任到音樂廳主任
1982年,劉瑩從家鄉安徽考進了中山大學中文系,她沒想到的是,迎接她的將是7年如歌歲月。「我們當時的系主任是黃天驥老師,他酷愛音樂,甚至曾經想學指揮。所以每年的合唱比賽,黃天驥老師都會親自指揮,中文系的節目總是拿第一。」作為音樂教師的女兒,劉瑩從小就是文藝積極分子,尤其喜歡音樂。1986年劉瑩與一群熱愛詩歌與音樂的同學一起,做出了國內校園歌曲第一盤磁帶《向大海——中山大學校園歌曲》。磁帶收納的12首歌詞曲均由中大學子創作,唱出了欣欣向榮的校園生活以及中大學子的理想與追求。
畢業後,劉瑩加入了羊城晚報社,以經濟新聞記者的身份開啟了她17年的報人生涯。那是廣州報業與城市發展熱火朝天的時代,劉瑩用她的文字記錄了一系列廣州發展大事,到2005年,她已經是羊城晚報的總編室主任。
彼時,廣東星海演藝集團正在尋找音樂廳管理者的接班人。「從沒想過會轉行,被動員的時候,我還說自己打算為新聞事業奮鬥終生的。」這讓劉瑩陷入了掙扎,一方面,2000年後廣州文化事業、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確實有施展拳腳的空間;另一方面,「當時在媒體自己幹得挺起勁的,做演出怎麼會有做新聞的成就感呢?」
猶豫再三,劉瑩還是決定加入廣東星海演藝集團。「43歲轉行,好多人說我去一個陌生的領域挺有勇氣的。但是我知道,我只是一直把對音樂的喜愛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有一句老話說『熱愛是高於事業的』,有喜愛音樂這個基礎,我就覺得可以了。」
頂著壓力自辦演出
星海不能只做「收租婆」
劉瑩在2010年接任星海音樂廳主任,她著手的第一件事是改革組織架構。「可能因為我從媒體過來,媒體人最大優勢是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在各行各業已全面鋪開,但在文化演藝領域卻相對滯後。」
當時,星海音樂廳在高雅演出舞臺上屬於一枝獨秀,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也能獲得足夠的財政支持,因此雖然音樂廳的組織架構、演出的宣傳銷售手段等市場化程度不高,但團隊成員沒有太大壓力,也安於現狀。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劉瑩在星海音樂廳按市場化的運營架構成立了市場運營部、品牌運營部、場地運營部等部門,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也從「科長」改稱「總監」,與市場化、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接軌。
第二件事也是最重要的,打造星海音樂廳的核心能力,自辦演出。「好多人說我幹嘛費這個勁,星海音樂廳場地不愁出租,而且因為與廣州交響樂團、廣東民族樂團的合作,演出分成可觀,旱澇保收。可是自辦演出、採購節目是要承擔市場風險的。」但劉瑩不願星海只做「收租婆」,她認為,不在市場上做出引領,就不會有真正的影響力。
「開始的時候是挺難的,因為我們沒有和國外知名樂團、音樂家和經紀公司接觸過,連聯繫方式都沒有。星海音樂廳當時最大的優勢在於世界一流的聲學設計,但是人家都不知道,也不認識我們。」劉瑩帶著團隊全球跑,拿著一摞摞介紹手冊,哪裡有古典音樂節就去哪裡,看樂團演出,到後臺直接找樂團負責人、找經紀公司,推介星海音樂廳。為了讓演出順利進行,劉瑩的團隊經常要和樂團籤厚厚的一本合約。「細緻到每天吃什麼飯、用什麼車、住什麼酒店、什麼房間、要多少工作票,全部都提前約定好。」
劉瑩記得,她上任後由音樂廳引進的第一個外國樂團是德國波恩貝多芬交響樂團。2011年12月31日的新年之夜,這個樂團給廣州觀眾帶來了貝多芬巔峰之作《d小調第九交響曲》。「當時我們都很激動地在現場看彩排,今天回過頭來看,超過這個水準的樂團在星海已經很常見了。」在劉瑩的管理期間,星海音樂廳演出體量從每年200多場增長到400多場,上座率從原來的六七成,上升到九成。曾經被擔心的自辦演出虧損問題,星海音樂廳靠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經濟效益,交出了優秀的答卷。
票價降了,觀眾水平高了
「十秒靜默」讓行家直說「牛」
「會不會聽不懂?會不會打瞌睡?」劉瑩聽過不少市民對古典音樂的疑慮,「其實古典音樂也存在生活中,要打破大家自設的門檻。」2009年開始,星海音樂廳聯手廣州交響樂團和廣東民族樂團不斷推出「周日音樂下午茶」「周末民樂坊」等普及音樂會,9年間票價不過從50元升至80元,卻有名指揮名音樂家從耳熟能詳的樂曲開始,為觀眾邊演奏邊講解。這讓重實惠的廣州人趨之若鶩,每每開票都被搶購一空。
2018年5月16日,德國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與德國科隆西德廣播合唱團、德國西南德廣播合唱團共同演繹貝多芬的《歡樂頌》,拉開了星海音樂廳20周年華彩演出季的序幕。劉瑩記得,開票前一天下午5時多就有樂迷來排隊買惠民票,僅一個周末,全場1300張門票便被觀眾搶去近1000張,提前半年票就賣光了。劉瑩感嘆道:「這在10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古典音樂能把票賣完,甚至像流行音樂一樣的火爆。」
與此同時,星海音樂廳的音樂樣式正走向「多元化」。爵士、民樂、民謠甚至搖滾,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作為音樂廳,有這麼好的聲場,就應該成為音樂表演的旗艦店。」劉瑩說道,「好的藝術,可以超越本身的樣式、時間、地域,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劉瑩說,之所以發展「大音樂」,是希望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走進音樂廳。「不少國外音樂家來星海演出都會感到吃驚,說沒想到會在觀眾席看到這麼多年輕的面孔,國外喜歡古典音樂的更多是銀髮一族。」劉瑩也觀察到,排隊搶票的七成以上是年輕人。
除了年齡結構,觀眾的音樂素養也發生了變化。劉瑩舉例說道,維也納愛樂樂團在星海音樂廳上演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愛之死》時,出現了「十秒的靜默」。當最後一個和弦漸漸消弭,指揮尼爾森斯的雙手停在半空,觀眾的心也為之沉溺,全場的靜默持續整整十秒。「要知道,只有最懂行的觀眾才知道保持安靜。」劉瑩回憶說,「當時我旁邊坐的是巡演的老總,他對我豎大拇指說,你們廣州的觀眾太牛了,這次巡演只有廣州做到。」
藝術的力量直達人心
從觀眾的反應上找到成就感
「做演出有什麼成就感呢?」劉瑩從觀眾身上找到了答案。在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演出開票的那天早上,排在惠民票隊伍第三位的是一位美院學生。她在買到票後久久不願離去,激動地對劉瑩說,《英雄交響曲》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她非常感謝星海音樂廳讓一個學生有機會到現場膜拜曾給她生活帶來莫大勇氣的一首曲子。「我當時覺得非常感動。原來,藝術的力量是可以直達人心的,跟當年做新聞一樣,能給人、給社會帶來改變,而且影響更深一點、更久遠一點。」
劉瑩說,職業和愛好能融為一體,是最幸運的事。能在人到中年之後,走上這樣一條新的道路,她非常感恩。「真的是很偶然的機遇,但回過頭想,父母的音樂啟蒙,我熱愛音樂的老師和同學,甚至是當年中大的『起床音樂』——孟德爾頌的《春之聲》,都在我心裡播撒下種子,讓我因為熱愛願意奉獻自己全部的智慧、熱情和力量。」
奮鬥底色
20萬「合唱人口」
唱響「音樂之都」
如果說經濟是城市的實力,那麼文化就是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根與魂。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廣州文化蓬勃發展。近年,越來越多文化盛事在花城輪番上演,各個藝術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音樂之都、合唱之都」城市品牌日益凸顯。廣州,正逐漸成為亞洲最大的演出集散地之一、國內外文藝界盛事的重要平臺、世界藝術大師們尋覓知音之地。
這一趨勢可以反映在數字上。廣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廳、友誼劇院等劇場,每年為廣州市民帶來超過10000場演出;年參與合唱活動的人口達20餘萬,活躍的業餘合唱隊伍超5000支,位居世界城市合唱團隊擁有量前列;2017年,廣州的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為5040元、佔人均消費性支出的13.1%,消費金額與佔比均超過北、上、深;廣州的新年音樂會,每年都有4臺,最高紀錄達到6臺,哪怕最高票價達2888元依然是全場爆滿,一票難求。
中國音樂界最高獎項金鐘獎在廣州永久落戶,二沙島戶外音樂季持續為觀眾獻上免費的音樂與合唱演出,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兩大享譽全球的古典音樂界「天團」接踵而至……這些文藝盛事,既讓音樂專業人收穫滿滿,也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大事記:
1998年——國內第一個山谷梯田式結構的音樂廳——星海音樂廳,在二沙島落成。
2003年——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宣布,中國音樂界最高獎項金鐘獎永久落戶廣州。
2010年——廣州新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廣州大劇院,落成於珠江新城花城廣場旁。
2016年——世界戲劇日選擇廣州為來華首站,來自全世界33個國家的戲劇家在廣州交流。
2017年10月和11月——古典音樂世界天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接踵來穗,分別登上星海音樂廳和廣州大劇院的舞臺。
【人物連結】
劉瑩
劉瑩,安徽人,現任星海演藝集團管委會副主任、星海音樂廳主任,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副主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劇場委員會副主任、星海演出院線會長、星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曾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文化工作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今年被授予「廣州國際形象傳播大使」。
1982年-1989年,就讀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1989年-2006年,就職於羊城晚報社。
2006年進入廣東星海演藝集團。
2010年任星海音樂廳主任。
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
「因為熱愛,願意奉獻全部」
「可能因為我從媒體過來,媒體人最大優勢是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在各行各業已全面鋪開,但在文化演藝領域卻相對滯後。」
「43歲轉行,好多人說我去一個陌生的領域挺有勇氣的。但是我知道,我只是一直把對音樂的喜愛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有一句老話說『熱愛是高於事業的』,有喜愛音樂這個基礎,我就覺得可以了。」
——劉瑩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