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候選人
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候選人
新疆奎屯市第三小學校長王堅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教師吳詩清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謝雲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徐飛
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教師楊林柯
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教師張媛
福建省教育系統關工委鄭素金
新疆奎屯市第三小學校長王堅,堅持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讀共寫,讓教師浸潤在書香中,讓孩子們漫步在書海裡。
王堅:喚醒家長,帶動孩子一起讀書
王堅是個愛書人,無論多忙,她始終走在教育研究和學習的最前列。工作的間隙,值班的夜晚,陪伴她的都是書籍。她的身邊總是隨處可見各類教學和管理書籍,她的讀書筆記本總是放在手邊。
多年來,她始終帶領教師們共同閱讀。各學科教研活動、老師們做課題研究,只要列出書單,學校都會給老師們購買所需書籍,經費再緊,對購買教師用書從未打過折扣。每到婦女節、教師節,王校長都會給全校老師送書,節日的清晨,從王校長手中接過一枝枝美麗的康乃馨和一本本精心挑選的書籍,是老師們最期待的「福利」。在王校長多年的堅持和推動下,學校教師借書、買書、讀書、談書蔚然成風。老師們自發組織了各種閱讀共同體、心理健康讀書會、繪本書友會、幽蘭社等。
王堅常說,「我們讀書,光提升了自己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喚醒家長,帶動孩子,讓全社會都來讀好書,這才是我們教育人最該做的事。」多年來,王堅在三小堅持開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讀共寫」的「新教育實驗」活動,開設讀寫繪課程,編印一年級閱讀成長手冊,帶動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讀書,記錄讀書的點滴收穫,通過書香班級、書香家庭的評選營造學習型校園,通過讀書明理,使家長和學生的行為習慣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改觀。
學校初建誠信書吧時,放在裡面的圖書經常會少,老師們都很擔心,王堅開導教師說:「孩子們把書帶走,說明他們喜歡書。如果這本書能夠給讀它的人帶來收穫,不是比放在這裡更有意義嗎。」誠信書吧的書總是少了又添上,久而久之,孩子們養成習慣,一讀完就會馬上放回書架,誠信書架的書總是快速流動著。
如今,三小的老師們在王堅的帶領下,讓自己浸潤在書香中,讓孩子們漫步在書海裡。偏遠西部的奎屯三小,因為有了書籍,因為與閱讀相伴,孩子們也擁有了一片美麗豐饒的精神家園。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教師吳詩清,一直行走在民間文學課程開發與實踐的路上,通過閱讀,通過課程,讓民間的美好回到更多孩子的心中。
吳詩清:讓童年與民間文學相遇
近幾年,吳詩清一直行走在民間文學課程開發與實踐的路上,從最初的一個人摸索,到現在有了一個團體一起努力,並且有了一群熱愛民間文學的學生,路途雖然艱辛,風景卻美麗動人。既然遇見了民間,就要珍惜,讓民間的美好通過閱讀,通過課程,回到更多孩子的心中,讓童年,與民間文學相遇。
她的民間文學課程基於這樣的構想:藉助課程這種載體,推動學生的閱讀。通過建設小學語文民間文學閱讀課程,創設學生閱讀和研習民間文學文本的語境,使學生在民間文學的閱讀中不僅感悟出豐富的文化信息,也能對民間文學中的精神進行深入地探討和把握。與此同時,教師在此類文本的教學中總結、遷移出一套針對拓展文本的教學模式,更加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近三年來,她帶著學生,按步驟實施著民間文學閱讀課程。從最初的一節課走向了一個課程,學生學習的舞臺擴大了,閱讀視野也開闊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分主題學習一個民間文學,也能精心地做準備,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每一個傳說的學習內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根據傳說自身的特點各有側重。每個傳說的學習內容,有的是教師在課前設計好的,也有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問題而增設的。
一次次的比較發現讓學生的觀察能力變得敏銳了,他們總能從看似簡單的材料中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一次次的討論、交流讓他們的思維能力更加強大,深度增加了,廣度也拓展了;一次次的閱讀讓那些之前幾乎不入學生眼的書籍成了學生的掌中寶。《山海經》、《西湖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文學故事》……學生們爭相傳閱。藉助這些書籍,學生們編寫課本劇,並自導自演。學生不僅對每一次民間文學課充滿了期待,連語文課也更有熱情了。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謝雲,發起並組建教師民間團隊「知行社」,推動教師的「專業讀寫生活」,迄今已經8年。
謝云:閱讀是吸,寫作是呼
2007年3月,謝雲發起並組建教師民間團隊「知行社」,推動教師的「專業讀寫生活」,迄今已堅持了8年。8年來,知行社始終以「求真向上,知行合一」為社訓,以「展示我們的生命成長和經驗,提升我們的教育素養和能力」為宗旨,組織成員「共讀教育專著,共看教育電影,共寫教育隨筆,共話教育甘苦」。
按謝雲的理解,閱讀是吸,寫作是呼。8年來,知行社致力於「專業讀寫」,讓專業讀寫成為團隊成員的日常「呼吸」,也成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的兩翼。
教師需要專業讀寫,更需要專業行走。走出去看看外面的風景,既是遊歷,也是遊學。8年來,知行社成員的身影,留在了江西、江蘇、福建、黑龍江……或參加筆會,或參加研究,或獻課交流,無論是教學能力,還是教育視野,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提升。
2011年起,謝雲聯繫有志於推動校園閱讀的公益組織「夢想行動國際」(美國),在涪城區園藝小學、吳家小學建立「夢想書屋」。每個「書屋」均由「夢想行動國際」負責募集資金、選配圖書,項目以三年為期,分步實施,目前已全部完成,共為兩所學校配送優質、精品圖書近三千冊。
2012年,經過謝雲的牽線搭橋和積極運作,「中國滋根鄉村教育促進會」從臺灣引進「愛的書庫」項目,在涪城區建立第一所「『愛的書庫』中心書庫」,書庫由「中國滋根」負責募資、選配近六千冊優質學生讀物、一千餘冊教師讀物,免費提供給師生閱讀。
2014年秋季,謝雲與北京「自然教育閱讀工作室」合作,在綿陽、廣元近20所學校實施「心自在師生閱讀成長項目」,整體推進學校閱讀工作。
近三年來,謝雲先後組織、策劃、參與了「夢想行動閱讀教育論壇」等專題研討會,多次帶領區內外教師赴河南、北京、江蘇、成都、南京等地參與閱讀交流和研討活動。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主張大學生閱讀經典,通過與先賢對話,與智者神交,更好地感悟人類思想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
徐飛:讓年輕人愛上經典
當許多大學生熱衷於各類社交網站,流連於輕鬆易讀的快餐式文化時,徐飛站出來向淺閱讀和碎片式閱讀宣戰,他在多個場合大聲呼籲「遠離浮躁喧囂,自在、自覺地閱讀中外經典」。
2013年徐飛擔任西南交通大學校長,上任不久他就積極著手在師生中推廣「經典悅讀」。有人曾問他:作為一名大學校長,為何親自去抓一項這麼具體的活動?徐飛坦言,推行經典悅讀計劃,是「以功利性的方法來做非功利性的事,用時尚的方法來做嚴肅的事」。
他自覺身上有一種使命感,也熱忱地希冀每一位青年學生都能去追問人生的意義、工作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成為「有社會擔當和健全人格,有職業操守和專業才能,有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的「五有交大人」。
讀圖、讀網、碎片化閱讀時代,讓年輕人重溫經典並非易事。徐飛給學校的教授和中層幹部們"布置作業",撰寫讀書筆記,在學校的首頁上刊發,以激發全校師生的讀書熱情。漸漸地,師生們習慣閱讀點評學校主頁,這裡不僅能讀到學校著名詩人、教授們的閱讀體驗,還可以看到文科學生談宇宙黑洞,理科生品紅樓印象,師生參與經典閱讀的熱情不斷升溫。
2014年1月1日,西南交大組織專家遴選出96本經典閱讀推薦書目。「96本經典閱讀書籍」一經推出,在網上引起大量轉載,網友們也對為何是96本書發出疑問。96本書,按照徐飛的看法,就是大學期間,每月讀兩本書,大學四年下來,剛好讀完96本書。
徐飛沒有把經典閱讀停留在悅讀層面,而是把經典悅讀活動當做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他說,「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內在的價值尺度、精神品格、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而閱讀經典,通過與先賢對話,與智者神交,可以更好地感悟人類思想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徐飛,通過創辦教師書友會培養讀書種子,開展區域讀書活動。他用行動表明:讀書是一個人的行為,更是一群人的事業。
徐飛:讀書是一群人的事業
從教小學到教初中再到高中,從農村小鎮到發達城市,從普通教師到中學語文教研員,徐飛的成長,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讀書和思考。
他做了14年班主任,形成「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是蘇州市首屆「十佳」班主任。他辦公桌的臺板下總壓著一張紙,記錄著學生的生日。每逢學生生日,他總會給他們送去一份特別的禮物——精心挑選的一本好書。他還提倡親子共讀,一些家長也成為他的書友。
2013年,他成為蘇州工業園區中學語文教研員。剛到任,他就與高萬祥策劃、成立了園區教師書友會——「玖玖雅集」。書友會的宗旨是:為學生讀書,讓讀書作用於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於學生發展的需要;為自己讀書,讓讀書帶來單純、豐富和安靜的精神生活。「玖玖雅集」每月組織活動,提倡閱讀教育經典與文學經典,提倡專讀一人、一書的定點式閱讀,尤其提倡研讀名師,自我成長。
兩年來,老師們撰寫讀書隨筆近百篇,公開發表十多篇。雅集成員多為各校讀書積極分子,有些老師還在各自學校組建校內書友會,讓讀書風氣進一步擴散。由於教師書友會的積極影響,園區教育局將其定為品牌文化社區,予以經費資助,鼓勵其吸納更多愛讀書的教師,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徐飛不僅通過「玖玖雅集」培養讀書種子,還通過中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開展區域推進式的讀書行動。他在與專家、老師的商討後,確定了高中三年每學期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指導西交大蘇州附中等試點學校開展研究,實驗學校每周開設兩節閱讀課,每學期組織讀書報告會,每學年開展閱讀節系列活動。他還組織骨幹教師每周編寫《園區高中語文悅讀》,提倡師生共讀共進。徐飛用行動表明:讀書是一個人的行為,更是一群人的事業。
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教師楊林柯,通過閱讀實現自度度人,利人利己。在他看來,讀書是通往自由的路,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
楊林柯:讀書,通往自由之路
楊林柯是陝西師大附中的一位普通草根教師,他每天堅持閱讀,每年的閱讀量超過1000萬字,他把讀書當作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也當作拓展生命格局、完成精神自塑的有效途徑。讀書使他的課堂更有底氣,也更加自由。
他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讀書收穫,不斷給學生推薦各種優秀書刊,帶領學生讀書。他把閱讀課開到了學校的閱覽室,把《封神演義》、《天方夜譚》、《三言二拍》、《十日談》、《福爾摩斯探案集》等世界名著改編為少年兒童喜歡的名著普及讀本。就是在高三緊張的複習中,他也指導學生閱讀《1984》、《菊與刀》、《平凡的世界》、《自由在高處》、《靈魂只能獨行》、《沉默的大多數》等名著。他在班上成立學生讀書會和文學興趣小組,讓班級學生每人拿出一本書,卻可以讀到50多本書,實現了書的增值。他也給學生、教師和家長借書、贈書,為了提升一些管理者的認識,他曾自費給他們買書,影響和推動了學校教師的讀書行為以及教育理念的改變。
他曾到深圳、鹹陽、寶雞等地推廣閱讀,也曾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師培訓課堂以及多個公益組織進行閱讀推廣。近些年,他利用網絡和自媒體進一步推廣閱讀,發揮閱讀對人的內在影響作用。他的鳳凰博報閱讀量接近300萬人次,他利用QQ空間、QQ群和微信不斷傳播一些有價值的文章,把自己閱讀中看到的各種類型的優秀文章根據閱讀對象與學生、家長和教師分享,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不斷改變著學生和家長以及教師的精神世界。
他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推廣閱讀,是因為他自己的生命重建和精神重建就是通過閱讀實現的,自度度人,利人利己。在他看來,讀書是通往自由的路,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讀書可以拓寬人的心靈半徑,打造超維空間,構建精神家園。他說,一個不讀書的校園,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教師張媛,追尋書冊閱讀教學的天堂,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會開花的樹。
張媛:不閱讀的日子是對生命的辜負
2000年,剛做語文教師的張媛便意識到優質的語文課堂不能缺失書冊閱讀。她組織學生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好書推薦,也與本校教師進行《莎士比亞戲劇集》、《紅樓夢》、《水滸傳》、《愛的教育》等書冊閱讀的教學探索。書冊閱讀逐步走進課堂,受到學生歡迎,但一直困惑她的問題是:教師該怎樣指導才能有效推進學生的閱讀?
在書冊閱讀的教學實踐中,她逐漸聚焦於提煉出書冊閱讀流程的基本特徵,以提高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和教學組織的嚴謹性。她認為: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藉助通過圈點批註等方法關注文本細節,更要對學生的閱讀活動進行階段性指導,通過組織班級讀書會等活動回顧、梳理、提升學生的階段閱讀成果,有效推進深度閱讀。書冊閱讀結束後,教師還應指導學生用規範的體式記錄閱讀成果,如撰寫讀後感、文評或書評、小論文;她建議學生與家長分享閱讀感受,還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教師的「下水示範」、家長的體會感悟彙編成文集用以總結交流。
她擬定了朝外推薦書單,初中六個學期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的推薦書目包括「韻文、詩詞、神話、文章」幾個層面的內容,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採取由詩而文,由簡而難的推薦順序。教學方式以誦讀為主,「精讀書冊」以文學作品為主,教研組集體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流程」,召開「班級讀書會」。「拓展書目」以學生自讀為主,以期形成基於書冊閱讀的專題學習模塊。
她深信,對初中生而言,豐富厚重的「閱讀史」可以為學生濡染人格底色,奠定人生發展的根基,涵養平靜而生動的氣韻。青少年時代藉助閱讀形成的學養將深深浸漬於人的生命之中,成為抹不掉的文化記憶。她認為,「閱讀教學的天堂,或許不是我們要走到的地方,而是我們用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心血締造出來的。」
福建省教育系統關工委鄭素金組建了「同一本書」共讀辦公室。讓全省中小學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孩子們能夠「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鄭素金:不是千裡馬,願做好伯樂
自2008年參與全省書香校園創建以來,鄭素金的足跡踏遍八閩大地。
從邊遠的學校調研、圖書館籌建、關愛留守兒童心靈成長、給予協助書籍資助到負責《書香校園》刊物創編,從組建專門閱讀指導服務團隊到組織開展書香班級PK賽、書香少年選拔活動等相關閱讀活動,從發現播撒閱讀的種子到創辦「書香網」互動閱讀平臺,她始終以快樂、自主、啟疑、創新為引領,以互動、刺激、驚喜、榮譽為模式。
2011年,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標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有關要求,讓全省中小學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孩子們能夠「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她組建了「同一本書」共讀辦公室,開創了「同一本書」共讀活動。共讀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書香班級PK賽」、「閱讀指導公開課」、「書香少年評選」、「名家進校園」、「讀書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多樣的閱讀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她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閱讀指導老師,讓許多不敢上臺的孩子,勇敢、自信地表達自我;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走向舞臺及螢屏,展現自我。
四年多來,她帶領閱讀指導老師們走進福州、莆田、泉州、廈門等地、市、縣開展活動,足跡遍及上千所中小學,受益師生上百萬人。
閱讀是吸收,也需要分享,而這離不開現代化的網絡平臺。她設計組建團隊開發書香網,書香網是一個集資訊、校園展示、測試積分、資源共享、師生互動交流的綜合平臺。
書香網致力於打造青少年互動閱讀平臺,改善中小學生的閱讀現狀,切實推動書香校園的創建,讓城市和農村的孩子自由徜徉在書的海洋裡,讓孩子、教師、家長、學校,以網絡為媒介,結合線上線下積極互動,增強師生及親子關係,共創健康和諧的書香社會,共同享受閱讀的樂趣。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