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強加的「中國式禮貌」,不僅不討喜,還可能毀孩子前途

2020-12-03 寶媽講育兒知識

我國是禮儀之邦,向來強調「禮貌教育」,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不停地給孩子強調禮貌問題,唯恐孩子因為不禮貌而被打上沒教養」的標籤。

可到如今,不少父母對於「禮貌」的理解有所偏差,給孩子強調的一些禮節性問題,實際上並不是孩子們真正所需要的,而且反倒低孩子的成長沒有太大利處,如果越是逼迫孩子,還可能毀了孩子前途。

案例

前兩天一位粉絲給我發私信,說是自己對當下「中國式禮貌」十分有感觸,太為現在的孩子感到委屈了,可是不知道怎麼讓家長們理解,就只能來我這裡投稿。

她說當天她去朋友家裡做客,恰巧是她朋友孩子的生日,她也就「厚著臉皮」參加了,給孩子助助興,也好。

可是在給孩子舉辦的生日派對上出現了小插曲,導致這個生日派對不了了之。起因是朋友的女兒是學聲樂的,朋友就在派對上一直誇女兒唱歌唱得好,於是讓女兒表演。

一開始女兒也確實照做了,大家也配合地鼓掌,可她當時就已經發現那個孩子不太樂意。再之後,朋友又讓女兒再多唱幾首,她女兒淡淡地說了句「不想唱,累了。」

可能是這麼多朋友在場,結果被女兒直接拒絕了,孩子的媽媽感到有些丟人,直接對孩子說道,這麼多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在等著你表演,你不唱就是不禮貌,快點再唱幾首,一小段也可以。」

孩子或許是被這句話刺激到了,「今天我生日為什麼一直要我表演,我說了我累了你也不聽,這怎麼就是不禮貌了,你總是把你的想法強加在我身上,我一點都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

孩子說完直接回了房間,留下現場一片尷尬,後來大家開始圓話,但其實大家心裡多少都有點為孩子感到委屈。

孩子媽媽的強迫,不僅讓朋友們感到尷尬,而且也傷害了孩子的心,這種所謂的「禮貌」,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

父母給孩子強加的「中國式禮貌」,不僅不討喜,還可能毀孩子前途

1、 強迫孩子問好

可能家長們不了解,在孩子當中,他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便是「這是他們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朋友,我為什麼要問好?」

站在家長的角度,或許會覺得,孩子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太沒禮貌了。可是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尤其是對於那些性格較為內向,且不擅長與陌生人交流、打招呼的孩子,他們更不願意面對這些。如果家長們仍是逼迫他們,想要通過這種方式鍛鍊孩子的膽子,有些時候不僅達不到效果,反倒可能把孩子逼上另一種極端,不願再社交,這是最嚴重的後果。

2、 強迫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才藝

就像投稿人所說,在她看來家長強迫孩子在他們面前表演才藝,如果孩子不願意,這件事情不僅搞得孩子不好受,而且她也會覺得很尷尬,實在是不討喜。

因此,建議家長們一定要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格,是否屬於外向型、開朗積極型,且平時在私底下最好與孩子溝通清楚,是否願意在他人面前表演才藝。

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們就不要再逼迫孩子,否則不僅會傷害孩子,還可能導致孩子從此對他所擅長的才藝感到厭惡,毀了孩子的前程。

3、 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這一點不少家長都覺得理所當然,認為身為長者,就應該禮讓小的,這是最基本的禮貌,而這種方式也常常被家長們運用在二胎生活當中,殊不知,家裡兩個孩子都會因此而受傷。

長久以往,大的那個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把自己放在眼中,只疼愛弟弟或是妹妹,而變得自卑、敏感、脆弱。而小的那個孩子則會變得越來越自私、霸道,且以自我為中心,也可能因此影響到兩個孩子之間的兄弟姐妹情。

建議家長們不要在孩子面前灌輸這一觀念,行動上更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明顯的差距,小的那個孩子或許因為年紀小可以被適當照顧,但家長們也應該讓大寶知道,爸爸媽媽對兩個孩子是一樣疼愛的。

說到底,這些所謂的「禮貌」在本質上並非是我們傳統上所強調的禮儀,是因為家長們理解出了偏差所致,而這些家長們所誤解的禮貌,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

相關焦點

  • 將禮貌教育融於孩子的生活,教孩子懂禮貌,講禮貌的孩子更受歡迎
    01鼓勵孩子打招呼、問好「叔叔好、阿姨好」,看到別人家如此懂禮貌的孩子,再想想自家總是害羞,一見人就躲在你身後的孩子,你不羨慕嗎?有禮貌的孩子沒有人不喜歡。要知道良好的禮貌習慣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有時候孩子害羞不願意打招呼,家長就會小聲威逼孩子,沒有效果就會生氣呵斥:平時怎麼教你的,太沒禮貌了。這樣不僅沒有效果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讓孩子給自己貼上「我沒禮貌,不會打招呼的標籤」,影響孩子的自尊自信,從而變得更加的內向。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好示範,慢慢引導孩子。見到鄰居、親戚朋友的時候主動打招呼問好,然後讓孩子問「叔叔好、阿姨好」。
  • 「中國式」乳名不光難聽,還傷孩子自尊,父母起名要注意
    所以在給孩子起乳名的時候,會選一些難聽的字眼,比如「狗」、「屎」、「蛋」這些「中國式」乳名。甚至有的父母、老人給孩子起乳名的時候,還會逆著性別。給男孩取女性化的乳名,給女孩起男性化的乳名,以求孩子平安長大或者是求生個男孩、女孩。01「賤名」好養活?
  • 有種禮貌叫「被逼型禮貌」,在外國人看來多此一舉,有弊無利
    之後外教蹲下和小美的兒子打了招呼,耐心詢問後得知,孩子之所以拉著媽媽離開,是想要去上廁所,小美這才知道自己錯怪孩子了。有種禮貌叫「被逼型禮貌」,在外國人看來多此一舉,有弊無利類似的場景,經常會發生在中國家庭中,種種「被逼型禮貌」總是披上各種華美的外衣,正在悄悄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 「中國式盤問」
    那一年春節單位還發了一箱蔬菜,因為值班自己走得晚,蔬菜送人已不可能,留在單位宿舍裡只怕會爛掉。掂量來掂量去,還是決定回家時帶上。那時候還是綠皮車,我身後背著大包,胸前抱著一箱蔬菜擠上火車,哐當哐當5個小時趕回老家。   北方冬季的蔬菜都貴得很,父母看我不嫌麻煩還抱著蔬菜回家,年夜飯時,他們還對弟弟妹妹開玩笑,「多吃點菜,這是你哥大老遠從石家莊抱回來的菜,不許浪費」。
  • 孩子從不敢與父母「頂嘴」,不一定是懂事,還可能事與願違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正確的教育孩子其中包含著眾多規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著千言萬語,孩子一有調皮搗蛋的時候,免不了被家長一頓教訓。但是有的孩子對於家長的訓斥,會選擇頂嘴,懂得反嗆回去,告訴家長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和理由。
  • 是媽媽害了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了你,你能原諒媽媽嗎?
    父母更多的是因為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意願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啊,沒有去問孩子的想法和意願,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碌碌無為,庸庸碌碌,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更有成就,那麼就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沒有實現的目標和任務強加給了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時候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 《爸爸去哪兒5》爭議最大的孩子是他,最討喜的孩子也是他!
    有一個人,在《爸爸去哪兒5》中爭議最大的孩子是他。最討喜的孩子也是他!他就是嗯哼大王為什麼說他爭議最大呢,看過《爸爸去哪兒 5》的忠實觀眾應該都知道。不僅主動親人家小姑娘,當著「嶽父大人」的面都敢索要愛的抱抱。我只想說,小夥子,有前途,長大了也是個情種。小小年紀就後宮佳麗三千。小山竹和小泡芙是一個也不放過。wuli嗯哼,不僅女人緣旺盛,還很有男人味。
  • 這4種中國式禮儀,是成長的「累贅物」,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說起「中國式禮儀」,在育兒領域內,其實一直是被打上雙引號的,因為家長們的行為與認知錯誤,導致這種禮儀不得不被加引號,畢竟這些「禮儀」並不是孩子成長中真正所需要的。這4種中國式禮儀,是成長的「累贅物」,正在慢慢「毀掉」孩子1、「大的要讓小的」這種「禮儀」經常出現在二胎家庭當中,當然,其他情況中也可能出現,比如當多個孩子在一起玩鬧時,這時家長們也總會以年齡來說事,結果往往都是大的要讓小的。
  • 孩子膽小,遇到事唯唯諾諾怎麼辦?父母教育時做到這3點很有幫助
    1、 過度依賴家長 父母在身邊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做,因此很多孩子不知道生活當中是會有這麼多不順心的事情的,一旦遇到就會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
  • 帶上孩子的禮貌去串門
    你帶上孩子去串門,要把它看作一次短暫的旅行。中國是禮儀之邦,作為客人得要有賓客之道,充分體現你有備而來和你對親友的重視程度。【案例4】小花在小朵家搶玩具玩,孩子打孩子。1講禮貌,懂規矩去外面做客人,孩子不分父母與父母的朋友之間有多麼熟悉,有多麼不熟悉。
  • 孩子叛逆不聽管教,父母忍無可忍打孩子,網友直呼:快住手吧
    相信大家小時候因為調皮搗蛋都被父母打過,那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受到棍棒下出孝子的傳統思想,覺得孩子不乖不聽話,就應該打一頓,但隨著思想逐漸開化後,越來越多人發現這種教育孩子有很多的弊端,然而還有很多父母認為慈母多敗兒,孩子不乖就得打的思想,卻不知越打孩子,孩子雖然表面上聽話了許多,實則他的內心已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 「中國式餵飯」你還在用嗎?害娃害己,教你「1期3招」讓孩子獨立吃飯
    孩子在前面滿屋子的跑,父母或者是長輩追在孩子屁股後面餵飯,嘴裡時不時的來兩句,寶寶,快吃飯了!這種"中國式餵飯"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孩子明明自己就能夠自己吃飯,為什麼還要追在屁股後餵呢?孩子吃飯慢,勺子拿不穩,看著都讓人著急。有的時候弄得滿身滿臉都是,後續的工作更多!
  • 教你如何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1-2歲寶寶禮貌教育策略調教策略1:微笑也是一種禮貌禮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寶寶還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時,爸爸媽媽最好經常逗寶寶「笑一笑」,鼓勵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讓寶寶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喜歡笑。
  • 孩子調皮搗蛋老不改?父母重視方法和過程,讓孩子變乖又聰明
    今天下午邀請鄰居小劉一起在家喝下午茶,孩子在臥室打遊戲吵吵鬧鬧的,還時不時的跑出來故意打斷我與客人的談話,我不禁有些生氣:孩子太不知禮數了。可轉念一想孩子以前不是這樣的,之前孩子還因謙遜有禮受到了街坊鄰居的表揚和誇讚。最近孩子做出的種種調皮搗蛋的行為愈演愈烈,但是孩子屢教不改,知錯犯錯的態度讓我很是苦惱。
  • 爸爸》:父母把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成因及意義
    夢想可能是我們對自己事業上未來的期許,也可能是未來找一個如意郎君或者賢妻良母。亦或者我們心中一直想要達到,卻因客觀條件最終沒能實現。就如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這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一樣,他本身為印度國家摔跤冠軍,一直想要贏得世界級金牌。卻因生活所迫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並最終助力孩子們實現了這個夢想。
  • 春節期間客人多,如何才能讓孩子更懂禮貌呢?送你5條實用建議!
    雙手才是表示恭敬有禮,單手好像是表示拿來主義,很不禮貌、也會顯得父母沒有教養!所以面對客人,不僅要表示恭敬,同時還要帶上感謝之詞,在接過紅包的時候更要表現得非常有禮貌。譬如:謝謝叔叔、謝謝阿姨,給您拜年了、祝您新年愉快!等等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一點,千萬要教育孩子說: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去拆紅包,看裡面有多少錢?更不要當著客人的你面兒去拆開他們帶過來的禮物。
  • 愛頂嘴和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別很明顯,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常言道,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格,在行為上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喜歡與父母頂嘴,有的則比較溫順聽話,而且孩子在長大後這種差異更為明顯。那麼,「愛頂嘴」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嗎?1、容易助長孩子形成壞的習慣愛頂嘴的孩子由於性格調皮任性,不僅說話不考慮後果、不聽父母的批評教育,還會與父母反著幹。與同學相處的時候經常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顧及同學的感受,愛惹是生非甚至會霸道行事,從而發生吵架打架的事情。由於得不到同學、老師的歡迎和認可,長期形成習慣容易影響孩子的成長。
  •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聰明父母這樣做,孩子依然很優秀!
    孩子可能很早就開始對自己缺乏信心,覺得自己不行,每天生活沉悶,心情抑鬱,也過早的接受著殘酷競爭帶來的心理壓力。相對於無憂無慮的童年,孩子們擁有的知識的豐富,卻換來了性格的缺陷,不得不說這樣的代價實在是不小。於是,我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害怕失敗,害怕遭到父母批評,害怕同同齡人相比,不敢嘗試,不願接受挑戰,不願付出任何努力。
  • 孩子性格內向不愛叫人,受到親戚揶揄,媽媽一句話孩子揚眉吐氣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中國式的禮貌」卻並不可取,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張穎過年帶孩子回家,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表姐,3歲的女兒走在前面,表姐一看說道:穎兒這是你女兒啊,長得真好看!然後走到孩子跟前,伸出手來把孩子攬在懷裡:來,阿姨抱抱。
  • 「巨嬰式」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還有一則新聞說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兒子去逛商場,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故意觸摸一位年輕女性的身體甚至大腿,發現後,媽媽不僅不讓孩子道歉還說別人碰瓷並毆打別人。這位年輕的媽媽所做作為無疑正反向"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後三觀是否正常,可想而知。 以上父母皆具有"巨嬰式"父母身上的特徵,他們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中國和國外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導致中國在"巨嬰式"父母的比例遠高於國外。筆者大致分析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