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月6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宋瓊芳)「這把勺子好,方便又實用!」市民陳阿姨手中,拿著一把食品級不鏽鋼材質的「公叉勺」:它的「長相」與眾不同,兼具勺子和叉子的功能,用餐時不易混淆,是分餐的好助手,還有利於瀝除湯水,減少油和鹽的攝入量。上海市民「健康禮包」發放活動昨天(5日)正式啟動。今年「健康禮包」是一本《上海市民健康行為知識讀本》和一把精心設計製作的「公叉勺」,由市政府贈送給全市800多萬戶常住居民家庭。
從2020年疫情防控中的一份市民倡議,到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的全面倡導,到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從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的正式納入,到2021年成為千家萬戶的實用健康工具……「公叉公勺」經歷了上海的六個「健康時刻」,每一時刻都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
去年三月,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聚餐時,請一定不要忘記為每一道菜加公筷或公勺。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和家人用餐,都請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人流較大的飯店,更應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倡導文明健康用餐。「公筷公勺、舉手之勞,親情友情不可少,防病除菌更重要,讓每一張餐桌上的公筷公勺成為健康上海的新時尚。」四家單位共同向全體上海市民呼籲,同時推出一組「吃飯新風尚,健康好習慣」海報。
倡議一經發布,上海在移風易俗、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上又開全國之先,全社會好評如潮,國家愛衛辦給予充分肯定,全國各地積極推進。與此同時,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從加強健康教育、營造社會氛圍、創建支持環境等方面積極推進公筷公勺使用,並建議加快地方修法進程,讓法製成為公序良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進器。
作為市民健康公約的亮點之一,公筷公勺進一步引起新聞媒體與全社會的關注。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介紹,公筷公勺倡議獲得全市16個區積極響應。在市文化旅遊局和市旅遊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下,錦江、衡山、東湖、綠地、萬豪、雅高等酒店集團旗下酒店餐廳將全面啟動使用公筷公勺,帶動本市酒店行業加快落實倡議。
「本標準的發布實施至少有三重意義:一是為餐飲服務單位在公筷公勺服務方面提供技術指南,有利於強化餐飲行業服務規範,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和水平;二是有力推動《上海市民健康公約》『八不十提倡』落實落地,對倡導文明健康就餐行為、踐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起到引領作用;三是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高就餐者對剩食打包的意願,減少浪費現象。」王彤認為。
《健康上海行動》推廣大使、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為此點讚:「上海作為健康文明的城市,既要厲行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又要移風易俗,引領『舌尖上的健康』。」
公筷公勺,不僅有「地方標準」,還有了法治保障。2020年11月1日,《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上海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的重要舉措。
那麼,如何讓公筷公勺更加深入人心?早在公筷公勺倡議提出之時,就有市民表示「公筷公勺用起來比較麻煩」。對此,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建議,可創新思維,借鑑西式色拉勺,設計一種「公叉勺」,即將勺子前半段做成叉子狀,勺子柄長一些,使用效果更好。之後的「地方標準」明確提出,倡導規範化和個性化結合,鼓勵餐飲服務單位自主創新,並推薦使用兼具叉、勺功能的「公叉勺」。
如今,隨讀本一同發放的「公叉勺」,成為本次「健康大禮包」的創新和亮點之一。「這把小小『公叉勺』簡單實用,既可幫助市民了解健康知識,又能引導其改變健康行為,滿足市民朋友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需要。」中國-WHO新冠疫情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認為,「今年的健康知識讀本和實用健康工具,將成為市民防疫和健康生活的『標配』。」
「2020年對於上海疫情防控而言,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年。上海舉全市之力發揮疾病預防、醫療救治、健康科普『三駕馬車』作用,為全市2400餘萬市民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守護城市公共衛生安全和市民身體健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表示,「如何將防疫經驗轉化成為上海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公筷公勺的倡議推廣與落地實施,給出了絕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