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上海六個「健康時刻」

2021-01-10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月6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宋瓊芳)「這把勺子好,方便又實用!」市民陳阿姨手中,拿著一把食品級不鏽鋼材質的「公叉勺」:它的「長相」與眾不同,兼具勺子和叉子的功能,用餐時不易混淆,是分餐的好助手,還有利於瀝除湯水,減少油和鹽的攝入量。上海市民「健康禮包」發放活動昨天(5日)正式啟動。今年「健康禮包」是一本《上海市民健康行為知識讀本》和一把精心設計製作的「公叉勺」,由市政府贈送給全市800多萬戶常住居民家庭。

從2020年疫情防控中的一份市民倡議,到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的全面倡導,到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從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的正式納入,到2021年成為千家萬戶的實用健康工具……「公叉公勺」經歷了上海的六個「健康時刻」,每一時刻都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

去年三月,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聚餐時,請一定不要忘記為每一道菜加公筷或公勺。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和家人用餐,都請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人流較大的飯店,更應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倡導文明健康用餐。「公筷公勺、舉手之勞,親情友情不可少,防病除菌更重要,讓每一張餐桌上的公筷公勺成為健康上海的新時尚。」四家單位共同向全體上海市民呼籲,同時推出一組「吃飯新風尚,健康好習慣」海報。

倡議一經發布,上海在移風易俗、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上又開全國之先,全社會好評如潮,國家愛衛辦給予充分肯定,全國各地積極推進。與此同時,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從加強健康教育、營造社會氛圍、創建支持環境等方面積極推進公筷公勺使用,並建議加快地方修法進程,讓法製成為公序良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進器。

作為市民健康公約的亮點之一,公筷公勺進一步引起新聞媒體與全社會的關注。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介紹,公筷公勺倡議獲得全市16個區積極響應。在市文化旅遊局和市旅遊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下,錦江、衡山、東湖、綠地、萬豪、雅高等酒店集團旗下酒店餐廳將全面啟動使用公筷公勺,帶動本市酒店行業加快落實倡議。

「本標準的發布實施至少有三重意義:一是為餐飲服務單位在公筷公勺服務方面提供技術指南,有利於強化餐飲行業服務規範,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和水平;二是有力推動《上海市民健康公約》『八不十提倡』落實落地,對倡導文明健康就餐行為、踐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起到引領作用;三是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高就餐者對剩食打包的意願,減少浪費現象。」王彤認為。

《健康上海行動》推廣大使、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為此點讚:「上海作為健康文明的城市,既要厲行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又要移風易俗,引領『舌尖上的健康』。」

公筷公勺,不僅有「地方標準」,還有了法治保障。2020年11月1日,《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上海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的重要舉措。

那麼,如何讓公筷公勺更加深入人心?早在公筷公勺倡議提出之時,就有市民表示「公筷公勺用起來比較麻煩」。對此,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建議,可創新思維,借鑑西式色拉勺,設計一種「公叉勺」,即將勺子前半段做成叉子狀,勺子柄長一些,使用效果更好。之後的「地方標準」明確提出,倡導規範化和個性化結合,鼓勵餐飲服務單位自主創新,並推薦使用兼具叉、勺功能的「公叉勺」。

如今,隨讀本一同發放的「公叉勺」,成為本次「健康大禮包」的創新和亮點之一。「這把小小『公叉勺』簡單實用,既可幫助市民了解健康知識,又能引導其改變健康行為,滿足市民朋友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需要。」中國-WHO新冠疫情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認為,「今年的健康知識讀本和實用健康工具,將成為市民防疫和健康生活的『標配』。」

「2020年對於上海疫情防控而言,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年。上海舉全市之力發揮疾病預防、醫療救治、健康科普『三駕馬車』作用,為全市2400餘萬市民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守護城市公共衛生安全和市民身體健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表示,「如何將防疫經驗轉化成為上海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公筷公勺的倡議推廣與落地實施,給出了絕佳示範。」

相關焦點

  • 92%上海市民贊成用公筷公勺,若吃嗨了忘記用公筷,怎麼辦?
    92%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 前段時間,市衛生健康部門向上海市民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後,社會反響如何?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彤介紹了該項工作目前的推進情況。 抽樣調查顯示,92%的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
  • 公筷公勺怎麼用? 白銀市率先出臺《「公筷公勺」服務規範》
    白銀市率先制定出臺了《「公筷公勺」服務規範》培養健康的用餐習慣,讓用餐文明又安全。關於分餐、公筷公勺的使用,以往說的多、做的少。但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大聲疾呼,更要付諸行動,不能再說說而已。
  • 公筷公勺新「食」尚
    3月24日至25日,記者走訪了市城區幾家餐飲服務單位,發現公筷公勺已成為餐桌上的「標配」,市民正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習慣。3月24日中午,走進位於市城區皂果路的米湯味道餐廳,記者看到,5個包廂已坐滿食客,大廳裡的人也不少。餐桌上放置著尾端刻有「公筷」兩字的象牙白色筷子,筷子旁邊是一隻不鏽鋼勺子。「這是我們店的標配,每個桌子放兩副公筷公勺。
  • 公勺公筷不「生分」
    近日,商務部發布《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其中重點明確,對合餐顧客,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戰疫一年,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科學防疫必須重視細節。
  • 公筷公勺是什麼意思 怎麼用?
    原標題:公筷公勺怎麼用?白銀市率先出臺《「公筷公勺」服務規範》疫情當前,人們已然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習慣。但是,還有一個生活小細節往往被忽視,那就是家人、朋友聚餐時,餐桌上少了一副公筷,隱藏著巨大的交叉感染風險。因此,推行文明餐桌、公筷公勺勢在必行,而公筷公勺如何使用?
  • 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做個先行者
    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該分就得分近日,我區開展「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導行動,向全區餐飲企業發出倡議書,推廣實行分餐制、雙筷制、公筷制。引導廣大市民通過健康、文明的就餐方式,守護健康安全。「公筷公勺+分餐制」成為餐桌新標配隨著生產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不少餐飲單位陸續恢復堂食。
  • @溫州小朋友,這首《公筷公勺謠》你會唱嗎?
    樂清市文明辦、文明中心積極響應,別出心裁地創作了《公筷公勺謠》並製作成音樂短片,倡導推行分餐分批制,鼓勵家庭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公筷公勺謠》採取孩子的口吻和視角,通過與父母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通俗易懂、接地氣、易傳播。自5月27日推出以來,樂清市民間不斷傳唱,越來越多的家庭因此加入到使用公筷公勺行列。
  • 公勺公筷新風尚,養成健康好習慣
    提倡集體就餐時採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避免個人使用過的餐具汙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減少交叉感染。使用公勺公筷,剩餘的飯菜可以放心打包或分裝,減少食物浪費。推廣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是最簡單有效的衛生防病習慣,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需要終身踐行。
  • 恢復堂食首日「高考式」用餐 用公勺公筷體驗「最香的一頓飯」
    慶赫隆負責人朱廣會表示,餐廳目前實行分餐制,不想分餐的食客餐廳會提供公筷公勺,務必保證用餐安全。原來可座4人的餐桌,如今僅限2人,並且需要錯位落座,與此同時要求客人必須使用公勺公筷。原來10人臺的包房,現在最多坐5人,人均間隔都在一米以上,桌上配有兩套公勺公筷,若客人不方便取食還可以由服務員為其進行分餐。
  • 開化村民自製「公筷公勺」筷子簍,把文明新風「擺上桌」
    「把公筷擺在餐桌上,大家取用就會方便一些,但這公筷太長,所以我就想到了自己做一隻筷子簍。」王均來相告,他家習慣將筷子放在餐桌中間,但這長長的公筷不太好擺放,於是他便用竹子自製一隻筷子簍。   「今年鎮裡發放了很多『公筷公勺』,但這公筷放著不太方便,王均來就幫我們做了這個竹筒,並免費送給我們。王均來人很好,做好事從來不求回報,經常幫助大家。」裡秧田村「山水人家」農家樂業主張君梅告訴記者。
  • 「小九妹」越劇情景劇 邀您公筷公勺用起來
    「山伯,英臺,來吃些點心吧」「師母,我給你夾個嵊州小籠包」「唉,梁兄,要用公筷」……耳熟能詳的《梁祝》越劇場景穿越到現代,植入了「公筷公勺」的倡導內容,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越劇場景來詮釋文明好習慣的意義,同時著眼於關鍵小節弘揚傳遞文明新風,這是嵊州市文明辦拍攝
  • 去坡子街逛吃逛吃 山貓吉咪給您送上公勺公筷
    去坡子街逛吃逛吃 山貓吉咪給您送上公勺公筷 2020-09-08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越劇場景穿越到現代 嵊州市拍攝製作真人版小九妹 倡議公筷公勺
    「山伯,英臺,來吃些點心吧」、「師母,我給你夾個嵊州小籠包」、「唉,梁兄,要用公筷」……耳熟能詳的《梁祝》越劇場景穿越到現代,植入了「公筷公勺」的倡導內容,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越劇場景來詮釋文明好習慣的意義,同時著眼於關鍵小節弘揚傳遞文明新風,這是嵊州市文明辦拍攝《「小九妹」越劇情景劇邀您公筷公勺
  • 來坡子街逛吃逛吃 山貓吉咪給您送上公勺公筷
    隨著城市有序復工復產,各大餐飲店逐漸恢復營業,企業食堂陸續開放,疫情防控期間,長沙市不忘落實「新文明餐桌」行動,深入倡導「一菜一筷,一湯一勺」等文明就餐禮儀、文明用餐行為,引導星城市民在「吃」這件事上,樹立城市文明新風尚。
  • 使用公筷,從下一頓飯做起!
    我們和文明飲食的距離,也許就差一雙公筷。「口水菜」正在汙染人們的舌頭「大家一起吃飯就是圖個熱鬧,喊服務員上公筷,會讓大家感覺彆扭,顯得自己很矯情。」從事房地產工作的浙江寧波市民魏瑋說,公司同事都是年輕人,經常湊在一起聚餐,但很少用公筷。
  • 成都首批100家餐飲企業承諾: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
    小微 微成都良好的餐飲習慣關乎市民的生命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成都市文明辦為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引導全市人民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近日,成都市文明辦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美食成都,美在文明」全面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
  • 公筷標註餐桌文明新高度
    同桌合食作為傳統飲食習慣已傳承了千年,國人似乎已形成了一個共識: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對於長輩的尊重、朋友的關愛才能得以有效傳遞,彼此感情才能真正增進,使用公筷公勺總感覺多了點界限感,少了點人情味。  但一場突襲而至的疫情,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病從口入的嚴重危害,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都是新冠肺炎傳播的主要渠道早已被證實。
  • 許昌《公筷公勺使用規範》正式發布;河南患者用上國家集採冠脈支架丨新聞早班車來了!
    ●近日,由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的許昌市第四號地方標準《公筷公勺使用規範》正式發布。要求公筷要比自用筷長3cm-5cm,公勺勺柄應明顯大於自用勺,宜帶有掛鈎,長度不應小於20cm;公筷、公勺顏色應明顯區別於自用筷、自用勺。公筷顏色宜為黑色或類白色;公勺顏色宜為白色、類白色或不鏽鋼色。公筷、公勺上應有明顯標識。
  • 【文明網評】公筷標註餐桌文明新高度
    同桌合食作為傳統飲食習慣已傳承了千年,國人似乎已形成了一個共識: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對於長輩的尊重、朋友的關愛才能得以有效傳遞,彼此感情才能真正增進,使用公筷公勺總感覺多了點界限感,少了點人情味。  但一場突襲而至的疫情,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病從口入的嚴重危害,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都是新冠肺炎傳播的主要渠道早已被證實。
  • 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2020年大變革
    對於這一點,服務員解釋說,現在響應號召,也是為了顧客的身體健康,後來實行了公筷制度,給每位顧客提供公筷,並做了色差。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國推廣多年,但效果並不明顯。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因素。新冠肺炎的爆發,為推行餐分制和公筷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機。各地區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宣傳力度,鼓勵使用分餐制和公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