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街老鼠和實驗室的大白鼠,竟然是同一種

2020-12-03 社會我二哈哥

在漢語當中,一提到「鼠」這個字,很容易就能列舉出如鼠目寸光、抱頭鼠竄、膽小如鼠等諸多帶有貶義的成語。這從側面說明鼠在普羅大眾心中的形象並不光輝。

實際上,「鼠」是一個頗有歷史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而且是不能拆解的整體象形,取其神似。在《說文解字》裡,許慎將「鼠」定義為「穴蟲之總名」,並指出「凡鼠之屬皆從鼠」。以「穴蟲」來描述,足見近兩千年前的古人早已對「鼠」的習性有著一定了解。

甲骨文中的「鼠」。圖片:Micheletb / wikimedia.org

那,現實中的「鼠」究竟是怎樣的一類動物呢?我們不妨從今天的主角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談起,它既是鼠科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之一,也可算是「鼠」這一形象的經典原型。

四海為家

褐家鼠體長205~260mm,體重230~500g,極個別能達到1kg。背部毛色灰棕或棕色,腹部則為淡棕色或灰色,也有完全黑化的個體。尾長190~250mm,尾部毛髮稀疏,著生有環狀的鱗片,而這也是鼠科的一個特點。有觀點認為褐家鼠的屬名Rattus源自古日耳曼語rattaz,就是指「鼠」;而其種本名norvegicus則比較好理解,指「挪威的」,這也是褐家鼠有時被稱為「挪威鼠」(Norway Rat)的由來。

褐家鼠。圖片:AnemoneProjectors / wikimedia.org

然而事實上,褐家鼠的自然分布被認為最初僅局限在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和中國北方,是不折不扣的亞洲動物。1769年英國博物學家John Berkenhout在命名褐家鼠時,以為他所依據的標本是於1750年左右跟隨挪威船隻遷移進入英國,而它們最早出現在歐洲的歷史,則被認為是1716年經由一艘船攜帶到丹麥哥本哈根(也有說法是抵達挪威)而開始。無論當時的誤會是怎樣產生,從此褐家鼠這個亞洲來客的學名中就留下了歐洲的印記。

褐家鼠從亞洲到了歐洲,又從北歐到了英國,長久以來它們伴隨著人類的腳步,已經擴散至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並成功侵入了許多島嶼,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鼠民」,甚至成為除人外地球上分布最為廣泛的哺乳動物。

褐家鼠的足跡幾乎遍布全球(紅色)。圖片:Jrockley / wikimedia.org

分類上,褐家鼠屬於齧齒目鼠科。齧齒目動物最大的特徵便是一對能夠終生持續生長的門齒,它們的英文名rodent源自拉丁文rodere,本意就是「啃、咬、齧」。雖然人們往往對大熊貓、長頸鹿、亞洲象這樣的明星動物更為熟悉,但其實地球上每10種哺乳動物裡就有4種屬於齧齒目,而共計有730個種的鼠科又是哺乳動物的第一大科。

一褐家鼠的頭骨;長長的門牙如不及時磨耗,反而會對自己造成損傷。圖片:Klaus Rassinger & Gerhard Cammerer / Museum Wiesbaden

鼠科動物的體型差異很大,最小的巢鼠(Micromys minutus)體重僅約5g,而僅見於紐幾內亞島的滑尾鼠屬(Mallomys)體重則可達2kg,這一小一大的差距竟有400倍之巨。

巢鼠,拍攝自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生物博物館。視頻:鳥人Robbi

城市遊俠

今天的褐家鼠儼然變成了一種伴人動物,主要棲息於城市、鄉村的各種環境,偏好靠近水源的地方,而在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的一些地區也成為了農田中的主要害獸。它們的伴人擴散不僅發生在距今較遠的歷史時期,也出現在近幾十年間。

草野間的褐家鼠。圖片:Mark Hamblin / gettyimages.com

例如我國新疆深處亞洲大陸腹地,氣候乾旱,過去並沒有褐家鼠,但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和改善,也逐漸出現了它們的身影;我國科研人員從1958年8月開始有針對性的鼠類監測,至1975年4月上旬在北京開往烏魯木齊的69/70次旅客列車上首次記錄到了褐家鼠;而到了1977年,在吐魯番存放內地調進糧食的轉運站內也發現了該種。

隨人類交通工具攜帶進入新疆的褐家鼠,逐漸在吐魯番、庫爾勒和烏魯木齊等地開始形成穩定種群,並且伴隨1985年開始的北疆鐵路建設運營繼續向西蔓延。

地處高原的西藏也有類似劇情上演,發現的時間甚至更早。1974年9月24日,研究人員就在西藏林芝地區新八一鎮捕獲到3隻褐家鼠,推測是經川藏公路運輸從四川方向侵入。

憑褐家鼠的身材可以藏身在任何地方。圖片: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究竟是什麼讓褐家鼠能夠如此迅速地利用人為創造的條件「開疆拓土」呢?首先,作為雜食性的機會主義者,它幾乎可以利用能夠獲取的所有食物,即便主要以穀類為食,也不會錯過取食動物性食料的良機。雖然攀爬能力較弱,但它善於遊泳,甚至能夠短暫潛水捕魚。

正在遊泳的褐家鼠。圖片:Gary K. Smith / naturepl.com

其次,褐家鼠繁殖力很強,雌鼠的孕期僅為3周左右,在食物充足氣候適宜的條件下,全年最多能產5胎,每胎4~8個幼崽。幼鼠3周大時就可以開始進食而不再完全依賴乳汁,1個月即可斷奶,3月齡的時候即可參與繁殖。理想狀態下,1隻雌鼠在一年當中就能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地繁殖出800隻後代!因此,即便只有少量個體有機會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食物有保障的前提下很快就能站穩腳跟。

褐家鼠一家。圖片:Gary K. Smith / naturepl.com

最後,千百年來褐家鼠已經變為了一種很嚴格的伴人動物,在野外反而較少見。人類的各種建築和設施為它們提供了棲身場所,人類的作物和食物則是它們的美味佳餚。尤其是人類聚居的城市,有著複雜的地下管網和排水設施等空間,再加上每天所產生的大量有機垃圾,簡直堪稱是褐家鼠的天堂。偏夜行性的它們白天隱藏在城市陰暗的角落裡休息,到了晚上紛紛出洞覓食,盡享人類不經意間為其創造的樂土。

城市垃圾堆是褐家鼠的天堂。圖片:Ernie Janes / naturepl.com

生物殺手

和那些在人類陰影下瑟瑟發抖的瀕危物種截然相反,良好適應了人居環境的褐家鼠在今天卻是鼠丁興旺,數量龐大的它們也自然帶來了不少的問題。據估計褐家鼠和同屬的屬長黑家鼠(R. rattus)一道能夠消耗世界水稻年產量的5~10%,而這些糧食已經可以滿足印度尼西亞全國人口一年的需求。美國每年因以褐家鼠為代表的鼠類取食和汙染穀物,預計造成19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更讓人擔憂的是由褐家鼠所攜帶的一些病原體導致的人類疾病,如鉤端螺旋體病、病毒出血熱等。鼠源性傳染病中最臭名昭著的莫過於14世紀席捲整個歐洲、被稱作「黑死病」的腺鼠疫(bubonic plague)。那場瘟疫據信奪去了約5000萬人的生命,相當於當時歐洲總人口的25%~60%。不過,黑家鼠而非褐家鼠才被認為是那次災難的「幕後黑手」。

當時,人們一度懷疑是洗澡給了黑死病可趁之機。圖片:geneticliteracyproject.org

藉助人類交通工具而獲得超強擴散力的褐家鼠還是著名的生物入侵種,尤其是隨船運到了那些原本缺乏地面捕食者的海島之後,往往會給當地原生物種造成毀滅性破壞。對於集群營巢繁殖的海鳥而言,入侵的鼠類簡直就是無盡的噩夢。大多數海鳥都在地面或洞隙中築巢,它們的卵、雛鳥乃至成鳥都是入侵鼠類捕食的對象。據估計鼠類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42%發生在海島上的已知鳥類滅絕事件。

一隻褐家鼠正在捕食鴿子。圖片:John Freund / youtube.com

科研搭檔

不過事實上,褐家鼠與人類之間的故事也並不全是悲劇。和今年3月介紹過的小家鼠一樣,經人工選育而得到的褐家鼠白化型各品系幾乎是今天醫學、生理學及其他生物學實驗中的標配,它們即通常所說的「大白鼠」或「大鼠」。得益於生長迅速、繁殖快和大小適中易於飼養管理的特點,大鼠成為了科研人員們的好搭檔。

在18世紀的歐洲流行過一種利用獵犬捕捉圍場裡褐家鼠的博彩活動,除了直接捕捉之外,為這項活動專門繁育褐家鼠的生意也應運而生。在此過程中,人們逐漸選育出了白化的褐家鼠。隨後,這些相較於野生個體更為溫馴的白化鼠被引入到實驗室中作為研究對象。最終,大白鼠成為了歷史上第一種為了純科研目的而馴化繁育的野生動物,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實驗中的大鼠。圖片:Gonzalo R. Quintana Zunino / softpedia.com

2012年曾有一項分子遺傳學研究,它對世界各地不同品系117隻大白鼠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導致這些大白鼠發生白化的都是相同的基因突變,這暗示全世界實驗室裡使用的上百個品系的大白鼠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奠基個體。此外,現在看到的大白鼠並非一開始就是純白色,而是從身體前半黑後半白的色型演變而來,而這樣的黑白色型,最初可能是從日本江戶時代作為寵物飼養的褐家鼠當中選育出來的。

黑白色型的大鼠。圖片:pixabay.com

一方面,生活在我們周圍的褐家鼠每年會帶來不小的麻煩與損失;而另一方面,全球的實驗室中每年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大白鼠被用於各類試驗,幫助人們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褐家鼠或許並沒有如看起來,或是我們印象中那樣的面目可憎,它們只是順應自己的本性,適應著周遭的環境,努力地生存繁衍下去。

它們與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並無二致。

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把握好其中的微妙平衡,尋求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道。這,也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永恆議題。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106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鳥人Robbi。

相關焦點

  • 北京近百隻實驗大白鼠散布人行道草叢 來源不明
    「應該是有人從實驗室拿出來的」  南方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主任顧為望通過圖片辨別表示,該白鼠屬大白鼠。「小白鼠一般體重二三十克,成年大白鼠能達到200到300克,圖片中的白鼠個頭為80克到200克,應該屬大白鼠」。
  • 醫學博士和大白鼠的「愛恨情仇」(上篇)
    時光一晃,2005年我來到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上海東方肝膽醫院攻讀博士,師從吳孟超院士的大弟子楊甲梅教授,在三年攻讀博士期間,不僅沒躲過老鼠,還和大白鼠親密接觸、打了一年多的交道。那時候,「大白鼠」就是我們醫學博士最大的寵物,每個實驗階段的博士,心裡都住著一個「大白」,動物實驗過程的酸甜苦辣、和大白鼠之間的「愛恨情仇」,雖然已經過去十五年,仍然記憶猶新。
  • 人類意念操控大白鼠!浙大腦機接口技術登上央視
    黃麗鵬用腦電波操控大白鼠「小飛俠」。  利用腦電波  指揮「小飛俠」奔跑  在主持人撒貝寧,評委王力宏、李昌鈺、董卿和現場觀眾面前,用腦電波遠程操控大白鼠的是浙大計算機學院CCNT實驗室的碩士研究生黃麗鵬。他頭戴「腦電帽」,這個裝備能夠緊貼頭皮採集腦電信號。
  • 史光柱怎麼當了「大白鼠」
    作者:王子男題目有點怪,一級戰鬥英雄,怎麼當了大白鼠?真事兒!話得從頭說起。大白鼠是科學家課題研究的實驗體。史光柱怎麼成了科研對象?它包括經濟型的和文化型的、實體性的和服務性的等等。旨在揚起價值的旗幟、誠信的旗幟、擔當的旗幟,誠心誠意扎紮實實地做強公益事業。那麼,首推的為什麼是酒呢?袒白地講,我也說不清。大概是酒與疆場的情願。原因有三。一、白酒與英雄的豪邁性情有關,如壯行酒、慶功酒都能引起我們一些與壯舉和凱旋有關的聯想。
  • 大白鼠實驗——證明人類300歲生命!
    為了結束試驗,將再生組成活的大白鼠處死,與非再生組大白鼠進行全部器官的組織學檢查。結果為:再生組大白鼠的各個器官均呈年輕狀態;非再生組的大白鼠的各個器官均呈衰老、退化狀態。再生組活到826天的,超過正常老鼠壽命一倍的老鼠的皮膚器官和活到300天的老鼠的器官是一樣的,沒有衰老。老鼠的平均年齡是480天。
  • 大白鼠實驗——證明人類生命300年!
    為了結束試驗,將再生組成活的大白鼠處死,與非再生組大白鼠進行全部器官的組織學檢查。結果為:再生組大白鼠的各個器官均呈年輕狀態;非再生組的大白鼠的各個器官均呈衰老、退化狀態。再生組活到826天的,超過正常老鼠壽命一倍的老鼠的皮膚器官和活到300天的老鼠的器官是一樣的,沒有衰老。老鼠的平均年齡是480天。
  • 大白鼠實驗一證明人類生命300年!
    一方面,至今為止我們無法使用其他任何模擬實驗來模擬藥物等作用人體後所發生的複雜的系統變化;另一方面,動物和人類的相似度頗高,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這就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器官、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等都以相似的方式進行著生命運動。老鼠的基因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 ,而我們選擇的實驗對象大白鼠具有體型小,生長周期短,傳代快速,容易繁殖等優點,所以大白鼠成了完美的實驗對象。
  • 大白鼠實驗—證明人類生命可以達到300年!
    前言:為什麼用大白鼠做實驗?因為老鼠中的大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類的差不多,一些醫學的科研和臨床實驗都是由大白鼠來完成的。大白鼠能夠活到兩倍年齡不衰老,實現大白鼠三倍壽命的延長,證明人類也可以活到300歲!
  • 墨魚、魷魚和章魚,竟然不是同一種生物,你能分清哪幾個?
    就拿墨魚、魷魚和章魚來說吧,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小編以前也總是買錯,後來才逐漸的分清,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三種海鮮,看看你是否也能分清呢。墨魚、魷魚和章魚,竟然不是同一種生物,你能分清哪幾個?在我國的東海,主要盛產的就是曼氏無針烏賊和金烏賊兩種,所以,常吃的墨魚也是這兩種了。墨魚為啥會又叫這個名字呢,主要是因為墨魚在遇到敵人的時候,就會從身體內噴出墨,讓敵人看不到自己,自己就可以伺機逃脫了。因為墨魚會噴墨,因此而得名。墨魚的營養價值很高,它的做法也有很多,常見的主要有紅燒、爆炒、燉煮、涼拌或者是做湯了。不過,買回來的墨魚一定要將其處理乾淨,否則會影響口感的。
  • 日本真做「第六眼」,增加一隻「過街老鼠」而已!
    日本再次急吼吼地要加入「五眼聯盟」,成為「第六眼」,暴露了日本的野心和心虛。日本真做「第六眼」,不過是增加一隻「過街老鼠」而已!「五眼聯盟」說簡單一點,就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5個國家,分析和共享通過監聽獲得的情報,服務於自己的安全保障領域。「五眼聯盟」是冷戰的遺物,早就過時了。 對於過時的「五眼聯盟」,日本竟然不識時務,多次要求加入——前一次是河野太郎哀求美英,這一次是草賀純男請求澳大利亞。日本淪落到什麼地步了,竟然要請求澳大利亞加入「五眼聯盟」?
  • 大學教授拿大白鼠做帕金森實驗,結果自己得了帕金森綜合症!
    他們的實驗對象是大白鼠,每隻有一到一斤半重。  做法是對大白鼠做開腦顱手術,取出一部分腦髓,然後再把頭蓋骨縫合,接下來就是餵給大白鼠吃中藥,看它們的反應。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大白鼠就失去了存活的意義了,就要全部殺掉,取出內臟做分析,結果很多人都不敢殺,又是這位師兄來做這個工作,把大白鼠全部殺掉,然後取出心、肝、脾等器官供其他科室研究。
  • 花枝鼠跟家鼠不是同一種動物?錯,它們就是馴養型的褐家鼠
    齧齒動物不但是整個哺乳綱中的超大號家族,在科學界和寵物界也佔據了一席之地。在醫學和科研方面,小家鼠(小鼠)、褐家鼠(大鼠)、豚鼠都是著名的模式生物,為人類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寵物的開發和飼養方面,倉鼠、松鼠、豚鼠、沙鼠、龍貓,各種各樣的嚙齒類動物都很受歡迎。
  • 美麗的水母和樹枝狀的水螅竟是同一種生物!~
    但這種生物竟然和樹枝觸手一樣的水螅是同一種生物!水母屬於腔腸動物門,即刺胞動物門。而腔腸動物門分為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這類動物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世代交替。即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交替進行。腔腸動物有兩種形態,分為水母型和水螅型,我們所看到的水母是呈現水母型的腔腸動物,水母所進行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而呈樹枝狀的水螅是呈水螅狀態的腔腸動物,進行無性繁殖。
  • 為什麼同一種藥物,部分患者會發生藥物​性肝損傷?
    為什麼同一種藥物,部分患者會發生藥物性肝損傷?不同的患者對同一種藥物肝毒性的敏感性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有的患者會發生肝損傷,有的患者則不會發生。從臨床觀察和相關研究報導來看,患者對藥物的肝毒性存在三種情況,即「耐受」、「適應」和「敏感」。
  • 陽臺的遊泳池落進一隻大白鼠,今晚可以加餐了
    陽臺的遊泳池落進一隻大白鼠,今晚可以加餐了限高有點多,跳了一路!老娘可是有練過的,就你們這點能耐還打劫!大哥,看來你今晚喝得挺高興呀!應該有不少硬菜吧?羊駝是你想親就能親的嗎?
  • 菠蘿和鳳梨是不是同一種水果呢?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相信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非常的喜歡吃菠蘿,但是菠蘿雖然好吃,有一種水果和它長得卻非常的相似,很多愛吃菠蘿的人都傻傻分不清楚,那就是鳳梨了,菠蘿和鳳梨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水果呢?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 海苔和紫菜明明是同一種「海草」,為什麼海苔的價格那麼貴呢?
    說到海苔和紫菜的話,有很多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吃的吧,在吃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這兩種食物的味道是差不多的,其實這兩種東西也是同一種「海草」,雖然是同一種海草,但是為什麼海苔的價格會那麼的貴呢?海苔和紫菜雖然是同一種食物,但是他們也是分為兩個品種的,一種是壇紫菜,而另一種是條斑紫菜,我們平時吃到那些海苔都是條斑紫菜製作出來的,不過條斑紫菜也是可以做成那種圓餅紫菜的,但是壇紫菜能做成紫菜圓餅,而不能做成海苔。
  • 分別來自非洲和亞洲的同一種動物,放在一起能正常交往嗎?
    第二種情況就是自然界中的同一種動物雖然非洲和亞洲分布的動物有很多不同,比如非洲有長頸鹿、斑馬、斑鬣狗,但亞洲沒有,而亞洲有各種老虎,而非洲沒有。但是,想要找到同時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兩種動物還是很容易的,比如亞洲獅和非洲獅、生活在非洲的貓和亞洲的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嚴格意義上說非洲象與亞洲象不是同一種動物,因為同一種動物至少是指兩隻動物屬於同科同屬同種,而亞洲象是象科亞洲象屬,非洲象屬於象科非洲象屬。
  • 寶馬510淪為「過街老鼠」,只是時間問題
    寶馬510淪為「過街老鼠」,只是時間問題寶駿510一款曾經締造神話銷量的小型SUV,當年被高高捧起,而如今卻跌落神壇,從2017年最高單月5萬多輛的銷量下探到今年10個月才銷售4.36萬輛,與去年的12.66萬輛相比,降幅高達65.5%,把寶駿510當作一陣風比喻似乎不誇張,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