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是看了他寫的黃金時代,被他的才華所折服,後來看了他寫給李銀河的情書後才知道此人不簡單。1952年出生的王小波,從小學習就好,在78年高考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明,六年後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回國後先後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執教,後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寫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為什麼王小波將自己的這本書籍命名為《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呢?這隻豬其實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為什麼是只豬呢?豬的命運是被人設置好的,公豬閹掉,長肉,傻吃,悶睡,等死;母豬下仔。但是豬也會不甘心於這樣的設置,所以種豬不與母豬交配,母豬會吃掉小宰。其實從這個角度說,這些豬就反映了社會中被設置好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及心理,想反抗又無力反抗,無奈下某種程度的絕望。這反映了王小波寫作的態度的某一方面,即對人民大眾的關懷。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雖沒有像小說般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沒有像行業類的專業性學術知識,但簡單的文化雜文與心情語錄,還是一如既往的王小波特色,細嚼慢咽,則是閱讀該類書籍的正確方式。書中作者對於自己當下生活的思索與洞察,則是當代的我們所需的精神導引。在這快速以及碎片化的時代,我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忘了停下腳步,去認真思考,去認真觀察。條條框框限制了我們想像,中規中矩使我們聲音變小。《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整體所表現的張力,則是王小波他認真享受著時代以及生活給予他的一切,他不受思想束縛,樂於思索,自由自在地勇於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看法,這個時代的發展。文人的世界,總是不羈的。
王小波,這個特立獨行的文人,有人欣賞他雜文的譏誚反諷,有人享受他小說的天馬行空,有人讚揚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獨行。他的那本《沉默地大多數》,在扉頁上寫道: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這段經典語句,估計也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所呈現的思想。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經典語錄:
「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倘若生活中存在著完全不能理解的事,那很可能是因為有我們所不知道的事實,而不知道的原因卻是我們並不真正想知道。」
「作為一個尋常人,我的看法也許不值得別人重視,但對自己卻很重要。這說明我有自己的好惡、愛憎等等。家好沒有這些,做人也沒什麼味道。」
「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塊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麼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夠了。」
喜歡他對李銀河的浪漫,也仰慕他的特立獨行,如果此刻你想更多的了解他,不妨底下留言郵箱,我會一一發送給你電子檔。也歡迎分享,轉載請標明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