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歷史演義小說有許多經典橋段,成為膾炙人口、眾人飯後閒談的餘資,諸如《三國演義》裡的「單騎救主」、「單刀赴會」、「千裡走單騎」;《說唐全傳》裡的「賈家樓群英結義」、「大破一字長蛇陣」、「當鐧賣馬」;《說嶽全傳》裡的「槍挑小梁王」、「泥馬渡河」;《楊家將》裡的「大破天門陣」、「血戰金沙灘」等,每個橋段幾乎被人所熟知,在民間流傳甚廣,甚至有些超過了小說本身的流傳廣度。發展至現代,這些經典橋段被影視導演們看中,將其單獨從小說中提煉出來,將之拍成了影視劇,受到了強烈的反響,好評如潮。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說嶽全傳》自小說問世以來,內中許多橋段為人所稱道,在閒暇之餘,口口相傳相授,使之被大眾所熟知,代代流傳,成為了演義小說中經典橋段故事。《說嶽全傳》是一本講述嶽飛等大宋英勇將士忠肝義膽,精忠報國,奮勇殺敵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作者為清代錢彩編次、金豐增訂,《說嶽全傳》作為一本講述歷史大英雄的故事書籍深受大眾喜愛,成為日常閱讀中必不可少的讀物,筆者悔昔亦深愛之,書中在民間大範圍流傳的經典橋段眾多,諸如「槍挑小梁王」、「泥馬渡河」、「氣死兀朮,笑死牛皋」、「嶽母刺字」、「血灑風波亭」等,然而,在整部小說中,筆者悔昔以為,有一個經典橋段不得不提,故事相當的精彩,該橋段名為「八大錘大鬧朱仙鎮」,本文,筆者就來為大家講一講,一覽熱血男兒,英姿颯爽之風採。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在講該故事橋段前,筆者先給大家簡單一一介紹下故事的主角。該橋段故事的主角人物就是「八大錘」,列位,別弄錯,這「八大錘」非是一人,也非八人,而是四個人,他們分別是狄雷、嶽雲、嚴成方、何元慶,四將的武器皆是大錘,嚴成方慣用的錘子叫擂鼓甕金錘,人稱「金錘將」、嶽雲慣用的錘子叫八稜梅花亮銀錘,人稱「銀錘將」、何元慶慣用的錘子叫鑌鐵亞油錘,人稱「鐵錘將」、狄雷慣用的錘子叫青銅倭瓜錘,人稱「銅錘將」,(以上採取的是《說嶽》裡的說法)四人八個錘子故而統稱為「八大錘」,書中原文寫道:「且再說嶽公子銀錘擺動,嚴成方金錘使開,何元慶鐵錘飛舞,狄雷雙錘並舉,一起一落,金光閃燦,寒氣繽紛!這就叫做『八錘大鬧朱仙鎮』」。
狄雷、嶽雲、嚴成方、何元慶四人皆為嶽飛帳下得力戰將,武藝高強,除嶽雲外,四人先後投靠嶽飛帳下,效力於大宋,在抗金眾多戰役中,個個戰績頗豐,明顯寰宇。「八錘大鬧朱仙鎮」出自《說嶽全傳》第五十八回 「再放報仇箭戚方殞命 大破金龍陣關鈴逞能」中,話說這嶽飛兵進朱仙鎮,金兀朮擺下「金龍紋尾陣」應對,此陣由兩條「長蛇陣」組成,各擺左右一處,頭並頭,尾搭尾。金軍陣法擺好就下戰書給嶽飛,嶽飛約定來日破陣決戰。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當夜,嶽飛找來另外三位元帥、張、韓、劉到中軍商議,定下決策,部署如下:嶽元帥與張元帥帶領人馬攻打「金龍紋尾陣」左邊的「長蛇陣」,韓元帥與劉元帥領兵攻打「金龍紋尾陣」右邊的「長蛇陣」,然後命令嶽雲、嚴成方、何元慶、餘化龍、羅延慶、伍尚志、陸文龍、鄭懷、張奎、張憲、張立、張用等眾將從中殺來。
次日,破陣大戰開始,四位元帥領兵殺入左右敵陣,而中間由嶽飛帳下的「六柄錘(嶽雲、嚴成方、何元慶),六條槍,一枚銀剪戟,三條鋼鐵棍」殺入,霎時,血肉橫飛,喊殺震天,人仰馬翻,殺氣騰騰,但見現場情景:「徵雲陣陣迷三界,殺氣騰騰閉九霄。大開兵,江翻海攪;衝隊伍,地動山搖叉耙槍刀宣花斧,當頭砍去;鏟錘劍戟狼牙棒,劈面飛來。強弓硬弩,逢者便死;單鞭雙鐧,遇者身亡。紅旗耀日,人皆喪膽;白刃爭光,鬼亦消形。」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正當嶽飛等人領兵在金軍陣營中廝殺時,陣外又來了三位少英雄助陣,他們分別是狄雷、關玲、樊成。「兩柄大錘、一柄青龍偃月刀、一桿鏨金槍」的到來,使得嶽飛方實力又上了個臺階,三位小將會戰兀朮,殺得兀朮兩肩酸麻,渾身流汗,只得轉馬敗走,三將追擊兀朮,將金軍的「長蛇陣」衝得是七零八落,一直殺到與嶽雲匯合一處。如此嶽雲、嚴成方、何元慶、狄雷八錘匯集一處,殺得金軍哭爹喊娘,屍積如山,血流成河。且看書中寫道:「嶽公子銀錘擺動,嚴成方金錘使開,何元慶鐵錘飛舞,狄雷雙錘並舉,一起一落,金光閃燦,寒氣繽紛!這就叫做『八錘大鬧朱仙鎮』」。
朱仙鎮大捷,鼓舞人心,嶽飛於金牛嶺安營紮寨,犒勞士兵。中原恢復,振奮人心,嶽家軍聲威大震,而此役,八大錘更是名滿天下,被世人所熟知,「八錘大鬧朱仙鎮」也成為世人相談相敘經久不衰的經典故事橋段。
不過,此戰雖然有「八錘大鬧朱仙鎮」一說,但功勞並不完全在於他們,嶽飛帳下其他武將亦有功勞,筆者以為「八錘大鬧朱仙鎮」應該改為「八錘(嶽雲、嚴成方、何元慶、狄雷)、七槍(雙槍陸文龍、餘化龍、羅延慶、張憲,張奎、樊成)、三棍(鄭懷,張立,張用)、一戟(伍尚志)、一刀(關玲)大鬧朱仙鎮」才比較貼切,此戰,兀朮大敗,六十萬人馬被殺得只剩下五六千人逃出,兀朮氣得是先頭撞石壁自殺(未成功),後又拔劍自刎,最終在哈迷蚩勸解下才將輕生的打算作罷。列位,本文講的是古典小說,而非歷史事件,故而應當分開看待。(文:悔昔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