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鴻爸爸 發布時間: 2017-09-11 08:18
作者:子鴻爸爸 發布時間: 2017-09-11 08:18
昨天晚上,去影院二刷了《敦刻爾克》,這一次,我帶上了我11歲的兒子。
他一直對歷史和軍事等話題很感興趣,電影上映前就十分期待,可惜片子在北美分級為PG-13級——不適合13歲以下孩子獨自觀看,但我看下來後覺得10歲以上的孩子其實都能去看看,二刷索性把他帶上了。果然,他和我一樣,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大戰場上的小「人性」電影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德軍步步緊逼,近40萬英法聯軍節節敗退,最終被三面圍攻,逼退到敦刻爾克——法國東北部的一個海港小城,背後一海之隔的英國,是他們最近也最遙遠的家鄉……
看完後走出影院,兒子問我,「真的撤退了30多萬人嗎?人呢?電影裡沒看到這麼多人撤退走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首先這一歷史事件,確是8天裡撤出接近33萬人,影片最後其實也通過英國海軍指揮官波頓交代了這一點。但我們「感受」不到,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平時受的教育,就是集體主義;我們所看到的國產電影,動輒就是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場面壯觀。特別是打了勝仗,或反敗為勝,更是恨不得給個幾分鐘特寫。但諾蘭反其道而行之,縱觀全片,除了幾次掠過碼頭,看到密密麻麻的士兵外,基本沒什麼人山人海的所謂大場面。
看報導了解到,在拍攝前,一個老兵曾對諾蘭說:「在戰爭電影中,似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在真正的戰爭中,我們並不知道,大家都處於慌亂和無序之中。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知道戰爭進行到什麼階段和程度了。」
這段話對諾蘭的影響至深,所以,他不想講一個巨大的軍隊如何成就一個軍事奇蹟,而是還原一個絕望無助的情境,探討個體們如何求得生存,如何活著,以及急切地對Home千種思念、萬般嚮往。
諾蘭所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一部懸疑片,是無數個體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明天會身處何處的恐懼,因為恐懼而爆發的人性。
看到這句話,我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儘管我之前,也努力通過一些個體故事的繪本或小說,來引導孩子對戰爭的理解。但諾蘭這一大師給影像作品,成為我迄今找到的最好的教科書——讓我以影像的方式,和幾乎親歷者的視角,了解應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戰爭。
相信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場景,大家也一樣感同身受。一是十幾個士兵,在沙灘上找到了一艘擱淺的船,等待漲潮的時候,因為船艙裡人數太多,必須有人出去,出去就是送死,其中一個士兵就認定另一個士兵是偽裝成英國士兵的德國間諜,因為後者全程沒有講過一句話,要把他趕出去!情急之下,後者顫抖地用法語說,「我是法國士兵……」
電影開頭時,正是這個士兵,為了混上英國士兵的船,扒掉了死去英國士兵的軍服,奪走對方寫著名字的鏈子,還假扮成醫務兵,利用傷員爭取上船的名額……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赤裸裸的求生的本能。你可能有些憤怒,但似乎又完全合情合理。
與此同時,有多恐懼,人性的閃光點就有多耀眼。比如平民道森,他開著自己的遊艇前往支援,和他一起的,有他的兒子彼得、兒子的朋友喬治。他們先救上了被德軍潛艇襲擊的英國海軍,後者因心理創傷誤傷了喬治,最後喬治在船艙裡失血過多死去。
當英國海軍終於冷靜下來並問起,「那個孩子還好嗎?」彼得的回答是,「還好。」他當然痛惜好友的離去,但他也理解,在這種環境下,英國海軍的無奈和恐懼比他更深千萬倍。
跟兒子聊完這些。我問他:「如果你在戰場,你會想什麼呢?」
「我會像這些士兵一樣,只想活下來,一定要活著回家。就算最後回到家被認為是逃兵,我也要努力活下來!」
兒子回答我還算滿意。很顯然電影給他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場景就是,英國士兵們回國,坐在火車上擔心被民眾謾罵或扔臭雞蛋,但沒想到大家慶祝他們回來!是的,戰爭中你只知道自己的處境有多糟糕,你不知道知道撤退意味著失敗還是勝利。兒子看到絕望中的求生,認識到活著的重要性。
這不是我和兒子第一次一起看諾蘭的作品,上一部是《星際穿越》,一部太空人爸爸穿梭太空、不慎落入黑洞的科幻故事,場景很恢弘,最動容的是父愛,這就是回歸人性的魅力。我在影院落淚了。我扭過頭看我們家8歲的小傢伙,沒想到他眼睛也是通紅的。我懷疑他是真的看懂了,還是因為太困剛好在揉眼睛。
《星際穿越》劇照這一次一起看的《敦刻爾克》,也是回歸人性,我希望兒子看到,戰爭的主體,是由一個個有生命、有情感的個體組成的。
不要故意說和平年代不會發生戰爭關於怎麼和兒子討論戰爭,我一直都在思考,因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汽車飛機大炮的模型,但怎麼講戰爭呢?說教肯定不行。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我們從小的那種被灌輸一堆主義的作法進行代際傳承。所以首先我搜羅了一些經典繪本或好書,讓這些作品來帶入,來啟蒙。在此列給大家一部分:
《敵人》,一群士兵們把敵方想像成沒有人性的野獸,攻佔敵方的洞穴後卻發現,裡面有家人的照片;
《DK的兒童百科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合了孩子的閱讀特點,寫了很多二戰的知識;
《自由的蘋果》,黑人小女孩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帶領族人脫離奴隸生活;
《格爾尼卡》,記錄西班牙內戰的殘酷與悲慘;
《晚安指揮官》,一個伊朗小男孩在戰爭中,他失去了一條腿,也永遠失去了母親;
《安妮日記》,一個普通的猶太小女孩,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
《我是馬拉拉》,當巴基斯坦反政府遊擊組織塔利班控制了史瓦特這個小村莊時,一個女孩挺身而出;
《我吃拉麵的時候》,我吃拉麵的時候,伊拉克在戰鬥,伊拉克的孩子在挨餓;
……
孩子從小最喜歡的一本是《六個人》,當時他問我「為什麼會有戰爭」,我答不上來,就給他買了這本書。我一直認為,不能騙孩子說現在沒有戰爭了,或者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不會打仗的,諸如此類,其實堵不如疏,多看些相關主題的經典圖書更好。
這本書的故事是由六個人而起的,他們一直都在尋找一片能讓他們過上和平日子的樂土,還真讓他們找到了。可是不久之後,他們就開始擔心未知的敵人會來奪走他們的財富,便開始建造高塔,僱傭士兵。
安心的日子沒過多久,他們又開始擔心士兵變得好吃懶做後會忘了如何戰鬥,於是就讓士兵們去掠奪別的村莊來掙得生計……事情越演越烈,而正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真正的敵人出現了……
這個故事我也看了幾遍,非常簡單,卻演義出了戰爭的起因,即便是孩子也可以理解。只因人類的欲望和人性的弱點,就引發了戰爭的前奏。最後兩支部隊兵戈相見,殺聲震天,戰鬥結束,無人生還。
更有意思的是,打到最後,兩方各剩下六個人活命。於是他們排成兩隊,轉身背向對方再次啟程,又開始週遊世界,又想找一個安穩的地方過日子……進入了一個無限的循環。
這種啟蒙是有必要的。在孩子這個年紀,我不願意給他灌輸政治意義上的盟軍、敵軍、成敗等符號,而更想帶他去看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他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真實存在的這個問題。
我們看完《敦刻爾克》回家的路上,兒子說,「這些士兵雖然看不到他們的敵人,但還是覺得好可怕!」
是的,看不見的恐懼才最致命,就像前面提到的,諾蘭的鏡頭下,沒有一個人有全知視角,再加上,他還用了自己最擅長的「多線敘事」——陸地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讓士兵們的處境更加壓抑,讓求生的欲望更加突出。
士兵不應該只是一個軍事符號目前國內的電影都沒有分級,很多時候,家長們搞不清楚該不該帶孩子去看某部電影,於是有些朋友比較乾脆,只要電影裡有殺戮、戰爭等場面,孩子就不看。這當然是一種方法,但我更建議化被動為主動,脫掉有色眼鏡,不迴避。轉而深入研究,找到最適合孩子年齡、個性的引導方式。
因為《敦刻爾克》,兒子對二戰歷史的興趣更加濃厚。他剛讓我幫他買 了之前一位朋友就推薦過的「二戰史詩三部曲」,包括《最長的一天:1944諾曼第登陸》、《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是戰地記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親歷二戰後,花了近30年才創作完成的巨作,描寫了二戰期間的三場決定性戰役。
這三本非虛構著作的作者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戰爭最血腥的時刻,吃飯比愛更重要,躲藏比戰鬥更有尊嚴,忍受比贏得勝利在軍事上更正確……三本書的序言裡都寫著:這是對戰爭扣人心弦的報導,又是有關普通人的故事,是有關軍人和平民的故事。這和諾蘭的戰爭觀是不是不謀而合?
孩子明年就要上初中了。我一直覺得12歲就是準成人禮年齡了。他正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不知道面對更多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疑問,我這個當爹的還能不能當一個好的引導者。但我慶幸,至少電影世界裡不只有《戰狼2》。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作者為子鴻爸爸,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少年商學院;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