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殺在人類社會中有特殊的意味,一般帶有「不必要且殘忍」的意思。人類屠宰牲畜顯然不是「不必要」,因為所有生物都有追求生存的權力,人也一樣,為此進行的捕獵養殖不能看作不必要。
你是看到屠殺動物於心不忍,但是只要活著一天,我們就無法不通過擠佔其他動物的空間或者去殺他們來維持我們的生活,如果真的想要變成聖母,只有殺死自己這一條路了。這也不現實。肯定是逐步取代,所以這個過程就是人造肉慢慢普及,養殖業逐漸降低出欄量,不會一夜之間全殺掉。何況你信我,絕對是還有人,尤其是有錢人會吃真肉,到時候就全是高端和牛那種了。就像現在的人還吃野味一樣,搞不好還有黑市。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只能選擇被剝削還是死,你會選擇死嗎?這種選擇每天都在發生,70億人的選擇證明了我說的而不是你說的,包括你自己雖然嘴上這麼說,實際上還是選擇了被剝削而不是死,不是嗎?
種族滅絕跟動物個體有啥關係。人類社會一旦富起來,生育率就低,最後人類不得滅絕了嗎。難道我們因為要考慮人類的種族延續而強迫自己生育兩個孩子嗎?很明顯,不會。個體的選擇是依據當前的環境利弊,而不是依據該種族的延續問題。當然,動物不懂複雜的利弊問題,但所有動物有痛覺,部分動物有「快樂」、「壓抑」的情緒。
講兩個點吧,1,把基因的延續和物種的延續混淆。2,把人類的情感強加到動物身上。
「我想如果基因/動物有思想的話,它們想要的繁衍是基於自身競爭力變強的繁衍而不是徹底依附於另一個種族的繁衍,最好是變成蟑螂老鼠這種突變快適應力強的生物。」而實際上,基因是不喜歡突變的,因為突變了就不是它自己了,而是他的一個競爭對手,環境適應力較差的基因不就是這樣被淘汰的嗎?
基因的繁衍是不考慮物種的,因為基因表達形成細胞,生物,等等,只是基因保護自己的工具,防止在沒有來得及複製和繁衍的情況下就被消滅,工具越強大越能適應環境就能夠更加程度的繁衍。在經過足夠長時間的充分博弈之後,表現出來的就是物種的表現型之間的強弱競爭了,也就是「工具」之間的競爭,但是本質還是基因的競爭。
這裡要明晰一點,並不是基因本身想要變得能夠產生強大工具,而是能夠產生強大工具的變異性保留了下來。作為不能產生強大工具的基因是「不願意」變化也不願意被淘汰的,可是自然選擇就是如此。
另外厭惡一些人的言行,明明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來剝削其他生物,卻說是為了他們物種的延續。
實際上,被人類所「剝削」的物種,幾乎是自然界最成功的物種,沒有人類的「剝削」,他們的種族規模永遠達不到這樣龐大,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在利用人類。比如水稻,利用自己能夠產生澱粉這一優勢,使得人類為它的繁衍付出巨大勞動力,使其成為這個星球上規模最龐大的物種之一,豬,狗,雞鴨也是同理可得。
有一本網絡小說,是這樣的,裡面的智慧生物全都是動物,裡面的動物可以變身為動物頭人身的樣子,因為有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各種物種,所以一直以來都充滿了戰爭,後來有幾個偉大的動物因為慈悲不忍之心,發明了人造肉,並且訂立了嚴苛的法律,裡面的人造肉是通過大概類似生物的什麼細胞培養法製造的。其實還有一點也挺細思恐極的,我們的動畫虹貓藍兔歷險記,裡面有食草食肉的,而且它們作為動物都有靈智,那麼他們平時是怎麼生活的。
現在覺得不太可能?人造肉絕對是革命性產物甚至大於電動汽車的顛覆性,技術成熟以後安全營養口感都會超過動物肉,沒有畜牧業的不穩定性風險,斷絕了禽流感狂牛症這些危害,能量轉化率大大提升。也許若干年以後,人類再想起殺死吃掉動物會認為是不文明行為。
如果將來人造肉完勝養殖肉,那麼養殖肉在被淘汰的同時也會像現在的野生肉一樣變成平時吃不到的肉,那麼就會有許多人開始覺得吃養殖肉更加厲害和更美味,事實上就像現在的野生肉不如養殖肉一樣,在那種情況下養殖肉不如人造肉,但是人們就是喜歡去追求平時吃不到的東西。
技術是逐步完善的,性價比和接受度是慢慢呈現的,人造肉普及的過程中,動物養殖規模會逐漸減少,市場又不是一夜就能被佔領了,怎麼會出現大量放生動物這種情況。等到人造肉普及之後,養殖動物因為成本高,就會走精品路線,比如各種動物農場供著養,賣高價給有錢人,不可能出現滅絕。
人造肉被發明出來不光是這一個原因,我們國內的糧食總量有30%是人吃了,還有40%是給動物吃掉了。飼養牲畜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空間,佔用了太多的土地、水、糧食資源,出現糧食危機,畜牧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造肉的出現是食品生物科技、可持續發展理念、氣候環境、人道主義、商業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造肉的生產與發展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人造肉完全替代動物那也不太現實,人類進化了千萬年不可能一下子就不吃肉了吧。就算明天就研發出來個成本低廉,口感以假亂真,營養豐富的人造肉,全社會普及和群眾心理接受都有個過程的,人養殖業也不是傻子,你人造肉逐漸普及,我養殖業慢慢削減規模就是。就算最後全社會普及人造肉,我養殖業還可以走精品路線,就一個自然養殖的噱頭就有大把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