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大趨勢還是「智商稅」?

2021-01-09 混沌大學

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在前一天,肯德基剛宣布推出新品「植培黃金雞塊」。一時間,資本市場聞風而動,人造肉概念股紛紛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品食材,均是自去年開始就火遍全球的「人造肉」。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登陸納斯達克後,上市當日股價便收漲163%,從而引發食品行業及各路資本對「人造肉」的高度關注。

Beyond Meat公司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泰森」等。

但也有專家表示,雖然肯德基這次"嘗鮮價"價格僅1.99元,但"人造肉」生產製作的科技含量較高,正式公布的產品價格可能會比普通產品的價格更高,消費者能否接受還需觀察。

「人造肉」到底是什麼?這究竟是科技發展的大趨勢還是新式「智商稅」?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作者丨李浩然

來源丨瞭望智庫(zhczyj)

逆天技術

1小塊肌肉組織培養出一萬公斤肉

伊恩是一隻漂亮的白羽雞,

從它身上提取的一些細胞,

在實驗室中被培養成了雞肉,

當人們在庭院吃著來自伊恩細胞的烤雞肉時,

伊恩卻在院子裡歡快地跑來跑去……

這情景並不是科幻故事,

而是美國一家高科技食品公司拍攝的

一段研究實踐的短視頻。

伊恩的肉其實就是「人造肉」,

這也並不是什麼新思維了。

早在1931年,

溫斯頓·邱吉爾就表示,

人類的行為非常荒謬,

好不容易養只雞,

但只吃雞胸脯和雞翅,

把其它部分都扔了。

他預測,

有一天,人類不再會做這種蠢事,

而能在合適的條件下專門培育想吃的那部分

(這樣就會避免浪費時間去養雞頭雞屁股等)。

進入21世紀後,

邱吉爾的夢想在實驗室裡被科學家變成了現實。

不只是伊恩這隻雞能「撿回一條命」,

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

讓人類即便不宰殺動物也能吃到肉。

在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實驗室,

馬克·波斯特教授正在研究「人造牛肉」,

他介紹說,

利用「人造肉」技術,

1小塊肌肉組織能培育出1萬公斤牛肉,

這個瓶子裡的幹細胞

一年能生產出養活兩千人的肉。

這已經非常厲害了,

要知道,如果按45%—50%的淨宰率來計算,

一頭500公斤的肉牛,

最多只能產肉250公斤,

1萬公斤牛肉就是40頭牛的產肉量。

「人造肉」技術很有可能

掀起一場「餐桌上的革命」。

這項逆天技術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從活著的動物身上提取一小塊肉,

這塊肉裡有幹細胞。

然後把這塊肌肉組織進行過濾,

分離成為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

接下來把需要的肌肉細胞放置在培養皿中,

並在培養皿中放入血清,

血清會給肌肉細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

如胺基酸、維他命、碳水化合物等,

讓細胞覺得它仍然還在活體組織上,

而不是被分離出去了,

這樣細胞能繼續進行複製。

眾多細胞長成短短細細的黏性物質,

不斷增多後就會形成帶狀,

同時不斷膨脹,拉伸成類似肉絲的樣子。

隨後,再加入一些脂肪細胞,

粘結成肉塊。

培養這種肉無需基因工程,

因此它不是轉基因產品。

而且,在培育人造肉的過程中,

人們可以控制各種脂肪的含量,

使其更有利於人類健康,

比如,加入OMEGA-3脂肪酸,

生產出的肉類就有了保護心臟的功效。

早在2013年,

波斯特教授就向人們展示了

他培育出的第一塊人造牛肉餅。

雖然看起來跟正常牛肉餅不太一樣,

——顏色更淺,味道也更淡,

但科學家指出,

人造牛肉餅更溫和的味道換來的

是更高效的製造蛋白質。

儘管「人造肉」口感、營養和味道

都和正常肉類相似,

但也有人表示無法接受,

因為實驗室的食物總給人「反常」的感覺。

「人造肉」背後,

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大問題!

愛不愛吃「人造肉「,

完全是個人選擇,

但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

科學家們如此費時費力去「造肉」,

擔憂的其實是人類乃至地球的未來。

當我們大快朵頤吃肉的時候,

不能忽略背後的危機。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2018年10月的報導,

為了滿足全球70多億人的食肉需求,

每年要宰殺的動物已達700億隻!

巨量肉類供給的背後,

是不堪重負的資源與環境。

首先,從食物來看。

畜禽動物也以穀物和油料籽為主食,

如果僅以這兩種食物進行計算,

人類消耗的口糧和動物吃掉的飼料

比例已達6:5。

也就是說,

動物飼料所使用的穀物和油料籽,

快要趕上人類的吃的了!

更糟糕的是,

成百上千億隻動物極大依賴於精加工飼料,

而精加工飼料又依賴大規模單一種植

(同一塊地種同種作物,便於機械化耕作),

這對土地和自然系統造成了巨大破壞。

其次,再看淡水資源。

我們經常強調節約用水,

因為地球非常缺淡水,

但動物飼養、清潔和屠宰

都要耗掉大量淡水,

工業化養殖耗水量更大。

有學者做過統計,

目前全球淡水用量的1/4以上

被用於養殖動物,

工業化養殖的豬,

每頭所消耗的淡水比散養的豬要多50%。

除此之外,豬、牛等都是「大塊頭」,

它們的排洩和呼吸也極具破壞性,

比如一頭牛一天的排便量大約是人類的23倍。

人類集中住在城市裡,

為了處理自身產生的糞便,

會修建昂貴的處理系統,

但養殖場肯定不會如此破費,

於是,只修建露天糞池草草了事。

北卡羅來納州(以下簡稱北卡州)

是美國養殖業第二密集的州,

養殖的動物數量已超過了其人口數量,

所以這裡有大量密集的工業化養殖場。

2016年,颶風馬修肆虐美國東南,

洪水緊隨其後,

北卡州許多養殖場池子裡的糞便

就隨水進入了當地的水循環系統。

有人說,為什麼不把這些糞便當成肥料?

其實,這些集約化、工業化養殖產生的糞便,

很難簡單歸田,

因為裡面含有大量抗生素、激素,

如果貿然用在農田裡,

對土地造成的汙染不可想像。

還有動物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已經超過了汽車、火車、飛機等

人類所有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總和。

現在超市裡賣的各種肉類都還算便宜,

但它的價格上並沒有體現出

地球為此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如果把這兩者也考慮在內,

結果可能出乎意料!

比如,淡水是畜禽食品生產中消耗較多的資源:

每生產一公斤雞蛋需要3300升水;

每生產一公斤雞肉需要3900升水;

每生產一公斤豬肉需要4800升水;

每生產一公斤奶酪需要高達5000升水;

最令人驚訝的是,

每生產一公斤牛肉需要15500升水……

也就是說,

這些看起來的「廉價」,

其實都在暗中悄悄標好了價格。

根據科學家預測,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6億,

如果繼續按照現有模式生產肉類,

那會對環境造成進一步的暴擊,

影響至少增加一倍!

工業化養殖,

悄然改變我們的食物體系

僅僅在50多年前,

人類食用的大多數肉類還來源於

自然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動物。

那時候人類種糧種菜,

飼養牲畜家禽,

都是混雜在一塊進行的,

畜禽有充分的活動空間,

食物來源也很豐富,

甚至還能自己跑出去覓食。

但進入20世紀後,

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工業生產方式,

在農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生產者們發現,

把畜禽集中在封閉的空間中,

統一餵食特製的飼料,

可以使其繁殖速度變得更快,

同時更肥壯。

於是工業化農場誕生,

首先是雞,然後是豬和牛。

如此飼養,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有數據顯示,自1925年以來,

美國白羽雞從養殖到上市的平均周期

已從112天縮減至47天左右,

而其重量則從2.5磅激增至6.2磅,

其他肉類也基本如此,

這極大滿足了人們的吃肉需求,

人們終於能以低廉的價格「敞開吃肉」了。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

以及與畜禽相關的營養學、

防疫技術的發展,

工業化養殖在全球漸次鋪開,

在產業最發達的美國,

有超過95%的肉類來自工業化養殖場。

但大家都忽略了畜禽的感受,

那裡的環境可能並不適合它們的成長。

比如,雞是一種喜愛社交、好奇心強,

又很聰明的動物,

但在工業化養殖場,

它們的生活變得短暫且痛苦。

養殖者的最大目標就是

讓畜禽迅速達到屠宰重量。

那裡的小雞不是通過雞窩孵化,

而是通過孵化器孵化出來,

在它們剛剛能夠站起來的時候,

就會被分揀、打包,

送到巨大的飼養場。

它們長期處於擁擠的環境中,

很多都是終生不見陽光,

一般散養家雞的正常壽命為3—5年,

但養殖場的肉雞隻能活35—49天,

也就是一兩個月,

在如此短暫的生命周期裡,

它們必須長到大約2公斤,

這是任何有機體都難以承受的殘酷生長。

雞身上的肉長得太快,

但它們的骨架卻長得沒那麼快,

所以有的雞最後只能趴在地上,

因為它們的腿支撐不了增加的重量。

更重要的是,

在集約化養殖的條件下,

幾百頭牛、雞、豬擠在狹小空間裡,

一旦暴發傳染病,

基本就波及一大片。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

只能在飼料裡添加抗生素,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曾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

美國每年生產的抗生素,

70%用於家禽家畜養殖。

從食品安全角度來說,

只要嚴格遵循相關標準,

抗生素的添加

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而且動物在出欄前一段時間

也會停止使用抗生素,

使其通過代謝從動物身體排出。

但從長期來看,

每次抗生素的使用,

細菌間都會進行殘酷的優勝劣汰,

總有能抵擋抗生素的細菌生存下來,

然後瘋狂生長。

可以說,抗生素加速了細菌自然選擇過程,

長此以往就會出現

對抗生素不敏感的「超級細菌」。

優點亮眼,

但硬傷也很扎眼

資源壓力、氣候變化、

動物福利、人類健康……

種種因素催生出「人造肉」發展,

與工業化養殖生產出的肉類相比,

「人造肉」的優點顯得很亮眼:

生產同樣重量的一塊牛肉餅,

實驗室培育能節約99%的水,

減少93%的土地消耗,

降低90%的溫室氣體排放,

減少46%的能源消耗。

而且「人造肉」還能減少

對人體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目前美國、日本、荷蘭等

多個國家的生物公司

都在致力於開發「人造肉」。

早在2013年,

比爾·蓋茨就曾在《未來的食物》一文中指出,

獲得肉類食物會消耗大量資源,

未來我們不可能為90多億人類生產肉類,

但又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素食主義者」。

基於這樣一種擔憂,

同時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商機,

比爾.蓋茨和很多知名投資人在2018年

投資了美國一些「人造肉」企業,

對其進行研究和生產。

近幾年,矽谷也掀起了一股

食品科技創業、投資浪潮。

據研究機構估算,

「人造肉」未來市場規模有望達64億美元。

當然,談到肉類消費就不可能繞開中國,

國外對中國「人造肉」市場也充滿信心,

因為根據國際貿易中心的數據,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消費國之一,

2016年中國肉類的進口價值超過100億美元。

但也有人指出,

「人造肉」要想在中國開闢一條蹊徑很難,

因為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菜譜裡,

人造肉代替不了真正的肉類。

人們絕對不會將其當做肉,

消費者會認為,

人造的肉就是素肉。

值得注意的是,

要讓「人造肉」真正走向餐桌,

還面臨一系列難題。

上面介紹的製造步驟看起來簡單,

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卻很大,

比如細胞培養時,

極易受酵母菌和黴菌的汙染,

整個培養過程需要嚴格的無菌環境,

需要恰如其分的營養,

同時又保證適宜的酸鹼度、滲透壓、溫度

以及二氧化碳等,

這可比養雞、養牛操心多了!

培養基的選取也十分關鍵,

目前很多實驗室用的都是胎牛血清,

但胎牛血清太貴了,

而且很難實現量產。

細胞分裂的速度也是一個問題,

目前細胞培養時分裂速度還是太慢了,

這樣產量就上不去。

所有這些問題,

最終都釀成一個最大難題

——居高不下的成本。

2013年世界上第一塊人造牛肉餅問世時,

成本高達32.5萬美元!

如今,孟菲斯肉類公司製造的

不足一斤的牛肉,

成本仍高達2400美元,

這樣就很難被市場接受。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

就依然處於「燒錢」的階段,

由於公司業務規模處於擴張階段、

且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

公司近年業績均處於淨虧損狀態,

近三年虧損總額超過8000萬美元。

總而言之,

「人造肉」確實我們解決未來的吃肉問題,

提供了新思路,

拓展了我們思考的空間。

正如庫叔一位研究食品的朋友所說,

用不侵犯其他物種權益的方式,

來供應自己所需,

才是「人造肉」最迷人的地方。

但作為新生事物,

其未來的發展路徑及技術前景仍不明朗,

而股市在資金的推動下,

極易出現對某一題材炒作過頭的情況,

投資者在「大口吃肉」時還需時刻警惕風險。

*本文轉載自網站公眾號瞭望智庫,作者:李浩然,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部分圖片源自pexels.com unsplash.com。

相關焦點

  • 別狂吹人造肉了!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作者:李浩然近段時間以來,「人造肉」概念受海內外資本追捧而成為新風口。「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引爆國內「人造肉」概念股,隨後又有多個「人造肉」龍頭股漲停。
  • 國內首款人造肉餅:植物蛋白製成,4片肉上百元
    國內首款人造肉餅:植物蛋白製成,4片肉上百元2019-10-12 17:26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PConline 資訊]今年9月份,麥當勞宣布9月30日起在加拿大部分地區的餐廳開展為期12周人造「植物肉」漢堡測試,此前,漢堡王、肯德基推出旗下人造肉相關產品,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造肉」食品也漸漸出現大眾視野中
  • 無糖汽水、代餐,屢禁不止的減肥藥是高科技還是智商稅?
    時刻準備著減肥、正在減肥、未來會減肥的人群實在廣泛,有身材管理意識的人越來越多,我國減肥市場體量已將近千億,令人頭禿的是,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絕大多數是靠「智商稅」撐起來的。有沒有躺著就能瘦的減肥藥?先說結論,所有所謂吃了就能輕鬆瘦,沒有副作用的減肥藥都不要相信!全是騙子!
  • 2020:人造肉還會是風口嗎?
    據MarketsandMarkets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複合增長率,到2025年達到279億美元。不過,人造肉還面臨「三座大山」——技術成本、飲食習慣和倫理態度。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不論是植物基人造肉還是細胞培養人造肉,技術成本居高不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也沒完全接受人造肉。
  • 人造肉之後又出人造雞蛋!未來食物還有真的嗎?
    光有人造肉還不夠,繼人造肉之後,美國一家科技公司有研發出了人造雞蛋。援引外媒日前報導,以植物為原料的人造雞蛋本月將在美國最大連鎖超市克羅格上市。不過尚不知人造雞蛋與真正的雞蛋之間口感有怎樣的區別。  編輯點評:現在越來越多植物性蛋白開始替代肉類蛋白,而人造食品也成為炙手可熱的美食,目前人造肉已經開始大範圍全球推廣,而人造蛋相信也會在短期內呈現在各位的餐桌上,是成本更低還是食用更健康,各位網友你們怎麼看呢
  • 不推薦養魚新手使用的水族產品,容易適得其反,還是智商稅重災區
    老孫的金魚缸首先,鹽、黃粉。這是新手們智商稅的重災區,新手養魚一開始往往遇到水質渾濁,發白等各種問題。這時候一些高端濾材所謂的免換水,調節水質,輕鬆打造空氣缸的宣傳,正中下懷,但買來才發現,然並卵。這裡做個預告,老孫歷時兩個多月策劃的魚缸濾材詳解系列,很快就要錄製並更新了,到時候,會把這個智商稅重災區和大家聊得明明白白的。
  • 「烈火烹飪」下的中國式「人造肉」
    「人造肉就是噱頭」「這是場資本遊戲」「人造肉終究是小眾商品」等不看好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不禁讓人想問,「人造肉」真的是塊好肉嗎?國內較早進入人造肉行業的初創公司「珍肉」,日前接受了「DoNews」的專訪,創始人呂中茗為我們一步步揭開中國式人造肉的面紗。中國式人造肉的「邏輯自洽」相比國外,中國人造肉市場方興未艾,背後是多方因素共振的結果。
  • 「人造肉」來襲,肉企老大雙匯如何搶佔市場先機
    人造肉有兩種「造」法,一種是在植物蛋白中加入從大豆根部提取的植物血紅素和其他成分,經過膨化、擠壓等一系列複雜工藝加工製成。其本質還是植物蛋白食品,卻具有動物肉的氣味、外觀、風味、質地和口感,甚至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 盤點2019年為貓咪買過的保健品,這4大類都是智商稅?
    2020都來了,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來盤點,2019年我們為貓咪買過的保健品,看看鏟屎官們交了多少「智商稅」?
  • 養龜這些年,你在哪些方面交了智商稅?
    智商稅,也是近些年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意思就是說:由於在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呈現了低智商的表現,花了冤枉錢,這些冤枉錢就被認為是繳了低智商稅。既然繳了稅,那就要長一智了呀,不能再犯。如若再犯,那就連繳稅都稱不上了,哈哈。膜 初來乍到,你說不交點學費,自己都感覺說不過去。
  • 中國首款人造肉月餅下月面市 國人會買帳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肉當然是吃貨們不懈追求的食物。近日,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李健實驗室團隊宣布,該團隊與植物肉品牌Starfield合作研發的中國第一代「人造肉」產品——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月面市。消息一出,「人造肉」概念股延續漲勢,幾家公司均出現漲停行情。
  • 在中國 人造肉可能「香」不過2020年
    10月14日,金字火腿發布公告稱已與美國科研公司杜邦在中國全資公司合作研發出了人造肉產品,受「人造肉概念股」熱度影響,其在6個交易日內收穫5個漲停板,市值短時間內飆升23億。   上架之後,118元4片的人造肉在淘寶旗艦店4天僅售出12份。   事實上,中國人早就發明了「人造肉」。
  • 人造肉背後是爆火的植物性飲食潮流,蔬食餐廳「青苔行星」怎樣吸引...
    這兩家公司吸引了許多知名投資者,股東名單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Twitter 聯創、麥當勞前 CEO、可口可樂 CFO 等等,也又一次引起了國內對「人造肉」的熱議——甚至炒火了 A 股的幾支相關概念股。 從消費者角度來理解,「人造肉」意味著什麼?
  •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人造肉」產業方興未艾
    隨著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公司生產的植物性「肉類」越來越受歡迎,人造肉(在實驗室通過動物細胞培育的真正肉類,也稱細胞農業)可能會是下一個食品科技發展前沿。實驗室培育的肉類不僅免除了屠宰動物的環節,而且還可以顯著減少傳統動物農業對環境和土地使用的影響。
  • 怎麼會有這種智商稅?
    五、凡是紐西蘭的寵物食品都是智商稅六、一般規律:人類不要的東西給寵物隨便掛一篇:雞胸肉貓飯的配製方法,懶人專用【無骨頭貓飯通用配方】五、凡是紐西蘭的寵物食品都是智商稅這是近期分析了大量貓糧的總結。紐西蘭產的寵物食品,特別善於包裝產地概念,然後賣得死貴死貴的,收取高額智商稅。你說它不好吧,它也確實好了點。但問題就是,比如產品好了20%,但價格貴400%,值嗎?無論是巔峰風乾貓糧。還是K9凍幹。所有紐西蘭產的寵物食品都是這個套路。
  • 人造牛肉、雞肉、兔肉還能接受,人造大象肉你敢吃嗎?
    不管你聽沒聽過或者接不接受,人造肉已經從概念開始走向了主流。今天我們所說的人造肉有兩種,一種是素肉,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實際上不過是豆製品生成的各種食品。而沒有加工成人造肉的各類大豆食品,早就在各國的素食主義者中流行開來。另一種人造肉就是與真正的動物肉類相似或相同的肉,是以動物幹細胞為母本培養和生產的。
  • 日本家居界的「智商稅」,有哪些?
    往期,我們跟大家分享過很多日式的家居好物,引得一片讚譽,任何事情都是雙面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家居界的另外一面,看看哪些是屬於日本家居界的智商稅? 1、酵素類洗滌液 如果說國內提及最多日本智商稅產品,就要屬這「酵素」了。
  • 「人造肉」來了,你要嘗嘗嗎?
    肯德基推出植物肉產品,並在北上廣深等6座城市上線;星巴克上線「植物肉」午餐菜單;美國比薩品牌棒約翰,也在中國推出首款植物肉比薩;德克士推出新型植物雞肉漢堡……在網紅爆品頻出的今天,人造肉市場正高歌猛進、越來越火。那麼,你要去嘗嘗人造肉嗎?風口毫無疑問,人造肉的風口來到中國了。
  • 是口腔清潔神器,還是智商稅?衝牙器值不值得買
    然而,不同於電動牙刷已經被大部分人認可,衝牙器則一直頗具爭議,有人極力推薦,有人說是智商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一件頗具爭議的電器。衝牙器有什麼用?我們的牙齒主要作用是咀嚼和切咬食物,牙齒上會殘留有實物殘渣,軟垢以及牙菌斑。
  • 究竟是神器還是智商稅
    就目前來看,衝牙器一直頗具爭議,有人極力推薦,有人說是智商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一件頗具爭議的電器。01 衝牙器的用途日常吃飯時,總會不經意間出現塞牙,而且即便不塞牙,食物殘餘也會少量存留在牙縫中間,長期的日積月累就容易引起口腔最常見的兩種疾病:齲病和牙周病。用牙刷刷就是一個很好的去除牙菌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