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烹飪」下的中國式「人造肉」

2021-01-09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DoNews,作者丨單立人,責編丨楊博丞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為中國人造肉注入一劑強心針。

一時間,「食品界新能源」迅速火上街。傳統素食企業紛紛推陳出新,初創企業來勢洶洶,資本也摩拳擦掌,奈雪的茶、喜茶、百草味等新消費品牌也相繼推出人造肉產品。

不過,熱鬧背後也不時有負面信息傳來。「人造肉就是噱頭」「這是場資本遊戲」「人造肉終究是小眾商品」等不看好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不禁讓人想問,「人造肉」真的是塊好肉嗎?

國內較早進入人造肉行業的初創公司「珍肉」,日前接受了「DoNews」的專訪,創始人呂中茗為我們一步步揭開中國式人造肉的面紗。

中國式人造肉的「邏輯自洽」

相比國外,中國人造肉市場方興未艾,背後是多方因素共振的結果。

在創立珍肉之前,呂中茗做過蛋白棒的生意。作為深耕食品界的連續創業者,他本身比較關注行業的最新進展。2017年,呂中茗在國外首次接觸到「替代蛋白」,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創造蛋白替代,從而實現在肉蛋奶等相關食品中的創新研發。

目前存在的替代蛋白共四類,分別是昆蟲蛋白、微生物蛋白、細胞蛋白和植物蛋白。但受限於市場接受度、研發成本高等因素,只有植物蛋白肉的發展最為可觀,所以我們所熟知的以及本文提到的人造肉,都屬於植物蛋白肉的範疇。

彼時,美國人造肉市場的研發水平、商業模式已逐步成熟。「當時在美國吃到Beyond Meat的產品,覺得很神奇,很震驚。」呂中茗認為,如果將這類產品切入到大眾市場,在中國同樣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呂中茗的判斷邏輯,主要基於三點:一是國民消費冷鮮、冷凍肉及傳統熟食肉製品越來越多,切入植物肉市場的空間是巨大的;二是隨著消費者追求健康及環保意識增強,開始更多攝入植物蛋白食品;三是中國消費者本身對豆製品及素雞、素豆乾等素食產品有比較廣泛的接受程度,推廣起來比較容易。

根據OECD的數據,2018年中國肉類消費量達到8829.6萬噸,歐盟與美國肉類消費量分別為4426.7萬噸和4134.9萬噸,中國肉類消費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天風證券根據肉類缺口部分人造肉滲透率為10%、國內人造肉售價約為56元/斤左右來測算,估計2030年我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上千億。

在肉類消費有增無減的同時,中國植物性食品行業發展迅速。呂中茗指出,如我們常見的瑞典Oatly燕麥奶、蒙牛伊利推出的高端植物奶等,其蛋白基礎和人造肉一樣,都是從大豆或豌豆中提取而來。

呂中茗進一步指出,大豆、豌豆等原料在中國有比較大的種植面積,同時中國也是最大的進口國。在這幾個高蛋白的農作物中,中國的原材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主要欠缺面向下遊終端的產品開發。

長久以來,中國仿製肉食口感的素食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為人造肉推廣提供良好土壤,但又和人造肉有著本質區別。前者只是簡單揉合加工,而後者則需要拉伸、擠壓、質構等複雜工序和技術,模擬並最大程度還原肉的風味,技術轉化門檻較高。

這為人造肉企業發展提供良好契機。不過,呂中茗也坦言,「背後的挑戰也很大」。

正因為人造肉與素食產品的本質區別,首當其衝的則是技術研發等難題,其次還有消費者的接受度問題,加之,中國消費層次差異化明顯,肉類需求還將持續走高,保護動物和環境、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等還處於初期階段,國內人造肉之路並不好走。

「儘管在早期非常有難度,但我們也看到了這個機會」,呂中茗希望先入場佔據先發優勢,通過產品創新去引領市場。

中國式人造肉的「成長邏輯」

2019年以來,國內湧現出大批人造肉初創企業,其中以珍肉和星期零最為有名。儘管市場還處於早起階段,但已經有分化的跡象。

「我們的品牌定位是中式植物肉引領者」,呂中茗告訴「DoNews」,美國人造肉產品主要以人造漢堡為主,而中國的飲食結構更豐富,可以擁有更多本土化的創新產品。

去年中秋節期間,珍肉與上海老字號品牌老大房合作,推出第一塊「植物鮮肉月餅」。除月餅之外,珍肉也曾上線適用於川渝火鍋場景的「植物小酥肉」和社交美食爆品「植物小龍蝦」,此外,即將上市的還有「植物肉排」和「珍味XO肉醬」。

產品研發層面,呂中茗表示目前珍肉通過合作形式,已經成立了專門針對植物基和細胞基的替代蛋白研究院。對於起步階段的創業公司而言,自己設立研究團隊,往往需要很高門檻。

背靠外部研發團隊,是目前人造肉比較常見做法。相關資料顯示,星期零的產品研發則是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李健博士進行合作。

在供應鏈層面,目前中國人造肉品牌也主要通過合作方式來完成。

天風證券的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中國傳統素肉企業,只有三家真正涉及人造肉產品,分別是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江蘇鴻昶食品,成立時間均超過10年。

珍肉選擇的合作方為齊善,「我們選擇這種歷史更悠久,管理更完善的企業去合作,其實是為了穩定的產品質量保證」,呂中茗如是說道。

據了解,齊善在歐洲市場上賣了10年傳統豆制素食,因被當地代理商的需求倒逼,在2003年就開發出了植物蛋白肉類產品。此外這家公司在18年通過沃爾瑪供應商資格審查,共同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植物肉產品。

據了解,星期零的原材料則來自於鴻昶,而此前也有相關報導表示,鴻昶將入股星期零。

渠道方面,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美國人造肉領域比較領先的公司經驗顯示,線下餐飲渠道是人造肉當前階段的一個重要支點。

可以看出,包括珍肉在內的中國人造肉企業,也在往這個方向嘗試。但與國外不同的是,中國的餐飲行業複雜而豐富,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變得至關重要。

珍肉的推廣渠道目前主要聚焦火鍋品類。呂中茗認為,「火鍋是中國餐飲的第一大品類,在這個背後有很多知名的連鎖品牌,他們對於肉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美團點評與餐飲老闆內參共同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2019》顯示,火鍋已成為中式正餐市場佔比最大的品類,2020年火鍋市場規模預計會突破7000億。

從星期零披露的相關信息來看,目前暫未專注於餐飲某一品類,主要通過與喜茶、奈雪的茶、棒約翰等知名餐飲品牌來進行推廣,涉及新式茶飲、網紅餐廳、中式快餐、西式餐飲等多個品類。

儘管披著舶來品的外衣,中國的人造肉企業在借鑑外國經驗同時,闖出了一條本土化特色之路。

中國式人造肉的「制勝關鍵」

傳統行業的創新可以有多種,但最具顛覆性的往往是技術。

與造車新勢力相似,中國人造肉最堅實的壁壘是技術水平,也正因此其也在經歷著無法逃避的顛簸起伏。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植物肉技術主要涉及三個方面:農作物的分析與優化、原材料的採購和優化、組成和過程優化。

「人造肉的核心技術是蛋白質質構,這項技術主要是為了改善植物肉的口感和質感,使之更加接近真實的肉,更加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呂中茗解釋道。

呂中茗向「DoNews」透露,為最大程度還原肉的色、香、味、聲、形,珍肉提出了「5D仿真」的概念,但背後的技術比較複雜,而且產業鏈比較長,所以產品的研發周期一般在6~12個月。

當技術可以拓寬企業護城河時,往往也推高著企業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最佳方式是迅速規模化,但研發周期往往是固定的,目前人造肉的市場滲透率只能是緩慢行進,否則一旦產能跟不上、品質不穩定,很容易斷送企業性命。

這也是到目前為止,為何在消費者端還缺少一個常態的、能夠直接購買的穩定的人造肉產品的主要原因。

不過,即便有了穩定渠道供應,消費者是否有意願購買,以及能否產生復購,都還要打上問號。

艾媒諮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非常願意、比較願意嘗試人造肉產品的受訪者佔到29.7%,但是非常不願意、不願意嘗試的比例高達51.3%。在不願意嘗試人造肉的消費者中,近一半是出於心理因素的影響,擔心技術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兩個降低消費者嘗試意願的重要因素。

呂中茗認為,國內的消費者選擇植物肉,存在兩個驅動因素,一是以Z世代為主的年輕消費者會認為植物肉是彰顯潮酷的標籤;二是「品質生活家」們追求品質更好、營養更安全的肉類,而完全沒有抗生素和激素風險的植物肉會更具優勢。

但從目前國內的整個肉類消費端來看,傳統肉類消費仍佔據絕對優勢,且短期內難以撼動,人造肉要替代傳統肉類,打開品類的天花板,恐怕還有很長路要走。

「國外的一個趨勢是,當人均攝入量到達一個很高的水平時,就會產生物極必反,因為飲食結構已經不合理了,因此會產生健康飲食的觀念。」呂中茗補充道,「中國的人均肉食攝入量其實在一線城市已經到了和歐美國家相提並論的水平,那麼肯定也會對替代品有強烈需求,這是人造肉品牌的結構性替代機會。」

可喜的變化還有,目前中國人造肉品牌並沒有過分強調動物福祉、保護環境等理念,同時也不是做肉類消費必選項,而是定位消費者餐桌的可選項,一定程度上拔高了行業的天花板。

在呂中茗看來,產品力是消費者能否產生復購的關鍵。「中西方烹飪方式不同,如果簡單的去copy西方成熟產品,並不適合中國市場。珍肉會花大量的時間做整個消費者研究,包括客戶的溝通,然後去設計比較符合現代消費趨勢的產品。」

「作為新興產品,市場教育還需要很長的過程。」不過,呂中茗選擇保持樂觀心態。「這個市場還是一個增量市場,不存在白熱化競爭,更多是一個一起把蛋糕做大的事情,只有一起持續進行產品創新,整個行業規模才會起來。」

「可能就像電動汽車,五年前你說有人開電動車是件很新奇的事,但現在滿大街都是電動車了。」

相關焦點

  • 在中國 人造肉可能「香」不過2020年
    知乎上對於「人造肉在中國會有機會嗎」的提問下,有個高贊評論表示:在一個能用冬瓜做出扣肉,蓮藕做出炸排骨,豆腐做出回鍋肉的國家,人造肉這種東西真的沒太多機會。而變著花兒用各種食材做肉菜,是否又意味著中國人對真肉,還沒有吃爽。   而且,至少到目前,人造肉沒有能講好一個故事。
  • 中國首款人造肉月餅下月面市 國人會買帳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肉當然是吃貨們不懈追求的食物。近日,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李健實驗室團隊宣布,該團隊與植物肉品牌Starfield合作研發的中國第一代「人造肉」產品——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預計9月面市。消息一出,「人造肉」概念股延續漲勢,幾家公司均出現漲停行情。
  • 「美國人造肉第一股」在華推出多款人造豬肉餡產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閻俠)在華建廠消息披露不久,「美國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又有新動作。11月18日,別樣肉客Beyond Meat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別樣豬肉」今日起美味上桌!我們聯合魔都5家特色餐廳,推出多款用植物性豬肉烹飪的創新料理,並在TX淮海舉辦了一場試吃大會。今日,Beyond Meat方面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為進一步滿足不同消費者對美味、營養及可持續性蛋白質的多元需求,別樣豬肉應運而生。品牌致力於打造優質的植物肉產品,此次專為中國市場研發的別樣豬肉具有傳統豬肉糜的上乘肉質和多汁口感,可滿足多種烹飪需求。」
  • 2020:人造肉還會是風口嗎?
    人造肉概念板塊指數走勢圖,圖源東方財富網梳理人造肉的發展,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中國內陸就陸續有人造肉企業成立,不過早期的人造肉大多是粗加工,通過豆類產品,在機器的擠壓,調味料的輔佐下形成肉味。伴隨著食品深加工的進步,通過植物原料加工模仿動物三維結構走進現實,動物細胞培養也挺過技術難關,人造肉市場近兩年來也迎來爆發節點。
  • 外企紛紛搶灘中國人造肉市場,開啟一片市場新藍海?
    5月30日,海外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宣布將在中國與肯德基和必勝客進行合作。把時間線拉前,今年4月以來,已有包括肯德基、星巴克、達能、雀巢在內的多家跨國企業宣布面向中國市場推出人造肉產品,而國內品牌如雙匯食品、諸老大、百草味、喜茶等也紛紛跟進上市各類植物肉食品,以期打開中國人造肉市場這一新藍海。
  • 人造肉看上去已經很逼真,但是好吃嗎?香不香?
    它們是肉,但也可以說不是「肉」——準確地說,它們是人造肉。這種人造肉,並不等同於你在素食餐廳吃到的素食肉,因為素食餐廳的做法,更多是一種烹飪的炫技。就像電影《滿漢全席》,超一流的廚師可以用豆腐做出猴腦的味道,這些菜可以騙過你的舌頭,但是你的胃很清楚,你吃下的還是一堆草。
  • 人造肉國內首次開售?這家素食公司已做了26年
    據向日葵爸爸素食小屋老闆介紹,作為一家素食餐廳,「植物肉」等原材料主要從專門的生產廠家處購得,僅需經過簡單的烹飪,便可實現與真正的肉相同的口感。  「可能要比真正的肉烹飪起來簡單一些。」據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產品與市場部高級經理周啟宇介紹,該公司從1993年開始從事植物肉的生產加工,至今已有26年時間。
  • 【Beyond Meat在中國推出人造豬肉餡產品】有美國「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在中國推出人造豬肉餡產品】有美國「人造肉第一股」之稱的Beyond Meat周二宣布在中國市場推出基於植物的豬肉餡產品Beyond Pork。該公司表示,這款產品最初將在上海5家受歡迎的餐廳銷售。
  • 投資者追捧的人造肉是下一個風口?風光的背後硬傷很扎眼
    【環球網 記者 陳超】5月20日,國內人造肉概念股上演跌停潮。此前,多家被外界認為涉及人造肉的上市公司幾乎是排著隊跳出來聲明闢謠。其中,不少企業在公告中特意強調,公司與美國Beyond Meat並無關聯。有趣的是,美國時間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隨即引爆國內人造肉概念股,滬深兩市十餘支人造肉概念股連續數日漲停。
  • 別狂吹人造肉了!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作者:李浩然近段時間以來,「人造肉」概念受海內外資本追捧而成為新風口。「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引爆國內「人造肉」概念股,隨後又有多個「人造肉」龍頭股漲停。
  • 「人造肉」來了,你要嘗嘗嗎?
    肯德基推出植物肉產品,並在北上廣深等6座城市上線;星巴克上線「植物肉」午餐菜單;美國比薩品牌棒約翰,也在中國推出首款植物肉比薩;德克士推出新型植物雞肉漢堡……在網紅爆品頻出的今天,人造肉市場正高歌猛進、越來越火。那麼,你要去嘗嘗人造肉嗎?風口毫無疑問,人造肉的風口來到中國了。
  • 人造肉是大趨勢還是「智商稅」?
    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在前一天,肯德基剛宣布推出新品「植培黃金雞塊」。一時間,資本市場聞風而動,人造肉概念股紛紛上漲。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品食材,均是自去年開始就火遍全球的「人造肉」。
  • 有點幹、脆脆的、像真肉……讓華爾街為之瘋狂的人造肉到底啥味道?
    他們都致力於將肉或魚細胞轉化為可食用的肉。而上周Beyond Meat成功上市,籌集近2.5億美元,估值高達近15億美元,讓人造肉的概念又火起來了。隨著技術的發展,雞、鴨、魚、牛肉……在人造肉的清單上將越來越豐富。那麼,讓資本為之狂歡的人造肉,吃起來能否也讓食客為之傾心呢?
  • TPG領投香港植物肉企業綠客盟 植物肉會成為新風口嗎?
    OmniFoods研發的創新植物蛋白食品包括「OmniPork新膳肉」、「OmniPork Luncheon新餐肉」、「OmniPork Strip新肉絲」及「OmniPork新膳肉健康速食系列」,而Green Common 綠客門是集合植物性產品零售、分銷及餐飲的一站式全方位食品平臺 我們選擇了3款Green Monday綠客盟集團旗下的植物肉產品,做了4道家常菜
  • 星巴克、肯德基同時推出「人造肉」套餐,你不嘗試...
    來源:中新經緯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在前一天,肯德基剛宣布推出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品食材,均是自去年開始就火遍全球的「人造肉」。
  • 雀巢亞洲首條植物基生產線投產 中國「人造肉」市場迎來中外混戰
    面對「中國胃」,人造肉擁有機遇,也面臨挑戰。  經過為期半年的準備,雀巢今天宣布旗下亞洲首條植物基生產線在天津正式完工並投入生產運營。接下來,雀巢將優先為餐飲行業提供植物基產品解決方案。  「雀巢在中國市場的投入是長期的。」
  • 「網紅」食物人造肉,它「香」嗎?
    人類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改造食物的歷史食物的變革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在疫情的背景下餐飲業紛紛試水人造肉一時間它成為火爆的網紅食物人造肉看似滿足了吃貨們的口福但它的背後其實關乎人類生存的大問題2018年兩家人造肉公司獲得聯合國頒發的「地球衛士獎」聯合國為什麼會給這兩家公司頒獎?
  • 「人造肉」火了!A股瘋了!植物蛋白概念股雞犬升天
    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好萊塢影星「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還有可口可樂CFO凱茜·沃勒以及麥當勞前任執行長唐·湯普森,都「看好」他的人造肉,他們都是Beyond Meat的投資人。在媒體的渲染下,擺在經營人造肉的Beyond Meat面前的,是一條敞亮的星光大道。
  • 人造肉生產商Impossible Foods宣布批發價格再次下調15%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實習編輯施若涵)訊,美東時間周三,美國人造肉產品製造商Impossible Foods宣布,由於公司產量的提高,決定把針對美國餐飲分銷商的批發價格平均下調15%。這是公司一年內的第二次降價,同時該公司也要求餐飲分銷商也相應地降低對餐廳和消費者的零售價。
  • 人造小酥肉、麻小來了!國產人造肉企業創新本土化食材,你會買單嗎?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人造肉又來了!趕著618大促,國產植物肉公司「珍肉」在去年推出人造肉月餅賺足眼球後,再次推出創新產品——「植物小酥肉」和「植物小龍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