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
人造肉又來了!
趕著618大促,國產植物肉公司「珍肉」在去年推出人造肉月餅賺足眼球後,再次推出創新產品——「植物小酥肉」和「植物小龍蝦尾」。與市面上已有的植物肉產品不同,這兩款產品更像為國人餐桌量身打造,期望用更加符合中國人飲食場景的創新產品,企圖撬開國人挑剔的嘴巴。同時,也打響和外資企業搶奪中國植物肉市場的又一戰。
珍肉打造的植物肉小龍蝦
概念火爆資本看好,消費者卻買單寥寥
去年開始,人造肉概念可謂火遍全球。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美國公司Beyond Meat 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股價暴漲163%,創下2000年以來最高IPO首日漲幅紀錄。其投資陣容可謂華麗,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前通用電器CEO 傑克·韋爾奇、好萊塢巨星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等均在投資人之列。
根據美國市場調查諮詢公司Markets andMarkets預測,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以每年約1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中國植物肉市場洞察》Data100發布,預計10年後「替代肉類」的市場佔比將從目前的不到1%提升到10%,超過萬億元人民幣。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開始瞄準這個萬億級市場。
在資本青睞下,外資巨頭爭先布局中國市場。星巴克推出「人造肉意面」,肯德基推出「人造炸雞塊」等,但商家吆喝得賣力,消費者買單卻甚少。業內統計顯示,我國超90%的消費者聽說過人造肉,但有正確認知得卻不足40%,真正購買並食用的人更少,消費行為停留在「嘗鮮」、「體驗」階段。
「有肉不吃,為啥要吃人造肉?況且我也不太愛吃漢堡意面,價格還那麼貴」,消費者艾莎(化名)對記者表示。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分析認為「中國消費者更傾向於消費肉片、肉塊、肉絲,並非肉糜,因而更在乎植物肉的口感質構,如何開發出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植物肉產品,在傳統菜餚、輔食中得以應用,是關乎能否在中國普及發展的關鍵。」有業內人士認為,現階段,如何拉近植物肉和中國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場景更加親民,把價格差距縮小,是接下來行業面臨的考驗。
珍肉推出的植物小酥肉
食品溯源、價格PK,植物肉打出多張招牌
作為一種科技新食材,人造肉產品如何突破「鴻溝理論」走入主流市場?行業何時能達到真正拐點?
面對目前的行業困境,珍肉創始人呂中茗表示「任何新生事物想要從嘗鮮階段走入主流市場都要回到產品本身,回到每一個消費者的體驗本身。」
人造肉核心技術的壁壘來源於對於植物蛋白質構和風味物質組合。替代蛋白研究院質構首席科學家張波博士表示,「國外人造肉從營養成分的模擬切入,選擇了質構比較容易模仿的肉餡類產品進行開發,符合國外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國內植物肉研製要取得成功,需要在肉塊產品的模擬,特別是肉塊產品質構的模擬上要有所突破。這對植物蛋白質構調控技術的要求更高、更精準」。
近期,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的發生,讓人再次思考,動物肉和植物肉的食品安全和溯源問題。
「我覺得植物肉食品在食品安全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呂中茗說。他拿新品人造小龍蝦舉例解釋,很多食客很擔憂小龍蝦的生長環境,實際上,植物小龍蝦的成分相對可控。據介紹,其原材料加起來不超過10種,均來自植物性原料。同時,選擇業內資深企業合作,也讓食品溯源更加方便管理。
另外,對於消費者最關心的價格問題,呂中茗表示,兩款植物肉產品的價格講和市場上動物肉食材價格相當,未來將會低於動物肉,甚至大幅降低售價。「國內非轉基因大豆蛋白的生產和豌豆蛋白,包括很多其他天然的植物蛋白在生產層面上,在國際上都是非常有優勢的。我們的體量大,產業上下遊更豐富,我預計在未來1-2年內,一些中式植物的產品可以做到目前市場上動物產品的價格的一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