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高原植樹需避開黑頸鶴生存環境

2021-01-09 搜狐網

  新華網拉薩4月7日電(記者顏園園)青藏高原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植樹造林是改善高原生態環境較為有效的措施。每年春天,西藏各地都會興起植樹造林的高潮。不過,鶴類專家善意提醒,植樹需避開黑頸鶴的生存環境。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鶴類專家倉決卓瑪在多年對黑頸鶴進行調查後發現,人類在黑頸鶴的棲息地大量植樹正破壞其生存環境,對這種瀕危動物的生存極其不利。

  她說,黑頸鶴是一種對生存環境極為敏感的動物,喜歡生存在比較寬闊和開放的湖泊、沼澤地帶,非常害怕樹林,因為這樣會影響它的視野,讓它們覺得會受到敵害的威脅。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高原特有鶴類。黑頸鶴體長可達130釐米,頭頂裸露呈暗紅色,前頸及上頸腹面披以黑羽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不丹和尼泊爾等國境內。

  根據黑頸鶴保護專家的調查,西藏超過10%的越冬黑頸鶴在彭波河谷取食和夜宿,因為這裡有較多的溼地,是黑頸鶴良好的越冬地。

  「但我們比較擔心的是由於溼地周圍植樹造林、新建養魚場,彭波河谷溼地會減少,可能會對黑頸鶴的生存帶來威脅。」倉決卓瑪說。

  根據專家的調查,曾經聚集有較多黑頸鶴的吉德秀鄉現在已只能看到極少的鶴,有專家認為,在溼地區域內大量植樹造林是引起該區域黑頸鶴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因為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黑頸鶴繁殖率低,種群增長緩慢,因此愈加顯得彌足珍貴。隨著在越冬區域內人口數量的增加,黑頸鶴的生存環境依然脆弱,必須對他們予以更多的關注。」倉決卓瑪說。專家建議,應該採取措施保護和保留好黑頸鶴棲息的主要溼地,在有限的保護區裡應儘量避免大面積植樹造林。

相關焦點

  • 西藏自治區黑頸鶴專家李建川:找鶴數鶴 他走遍黑頸鶴棲息地
    之所以能為大家介紹這麼多關於黑頸鶴的知識,是因為在這場公益背後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有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有黑頸鶴研究專家、也有各行各業關注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人、還有大學生志願者。今天,要為讀者們介紹一位專門研究黑頸鶴的專家——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李建川。
  • 多樣星球|解密世界唯一高原鶴——黑頸鶴的遷徙蹤跡
    #多樣星球#第004期冬天在雲南昭通大山包溼地生活的上千隻高原精靈——黑頸鶴夏天去了哪兒?在做什麼呢?▲R12號黑頸鶴遷飛部分路線圖四川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每年冬季,生活在若爾蓋溼地的黑頸鶴就會遷徙飛往它們的越冬地——雲南大包山溼地。次年春暖花開,黑頸鶴又開始往回飛,回到故鄉若爾蓋繁衍後代。雲南大山包溼地、四川若爾蓋溼地,這兩個溼地都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保護了黑頸鶴這一珍稀禽鳥的棲息地生態環境,近年來,兩地觀測到的黑頸鶴野生種群數量持續上升。
  • 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高原公主-黑頸鶴
    黑頸鶴除眼後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餘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主要以植物葉、根莖、荊三稜、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繁殖於拉達克,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冬於印度東北部,中國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守護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安詳美麗的淨土。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會澤縣境內北部地帶,總面積12910.64 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等越冬候鳥及其棲息的溼地生態環境,保護區有鳥綱動物共計
  • 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西藏阿里8月28日電 題: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記者呂諾 王軍  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目前正在這裡進行。
  • 百名專家提名黑頸鶴,網友卻推薦麻雀
    01氣質鶴:頭頂紅冠,喙長頸長腿也長作為「鳥類大熊貓」,黑頸鶴屬於鶴形目鶴科鶴屬,是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特有鶴類,又稱「西藏鶴」,俗稱高原鶴、藏鶴與雁鵝,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命名最晚的一種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種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
  • 高原上的「鳥類貴族」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棲息於海拔2000~5000米的高原地區,是我國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每年4~6月飛到青藏高原西南部和甘肅、四川北部等地繁殖,10月後又南遷至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越冬。黑頸鶴的體形與丹頂鶴相比稍小一些,頭頂也有一片鮮紅色的裸露皮膚,但不如丹頂鶴鮮豔奪目。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完成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
    新華社西寧8月9日電(記者王豔)7月26日至8月4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郭玉民研究團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開展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調查到黑頸鶴80隻,其中幼鳥佔33.8%,表明這一區域黑頸鶴種群比較健康,是良好的黑頸鶴棲息地。
  • 黑頸鶴歷經風霜雪雨  避天敵依然繁衍生息
    ,每年都有大批黑頸鶴棲息在自然保護區繁衍生息。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高原特有鶴類、世界瀕危物種。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因頭頂前方裸區處呈暗紅色,頭部、前頸和上頸腹面披以黑色羽毛而得名。
  • 黑頸鶴飛抵拉薩河谷越冬,為高原特有鶴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頸鶴飛抵拉薩河谷越冬,為高原特有鶴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8-11-20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大山包自然保護區越冬黑頸鶴數量創新高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抵達該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達1717隻,創造了該保護區自1990年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吳太平介紹,從11月20日開始,每天抵達保護區的黑頸鶴數量逐漸增加,11月25日至27日,日均增加300隻以上。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布最多的保護區。自建立保護區以來,這裡逐漸成為黑頸鶴在雲貴高原上最重要的越冬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
  • 我在拉薩拍黑頸鶴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的冬季就會有大量的黑頸鶴飛越喜馬拉雅山脈來到西藏拉薩過冬。黑頸鶴是吉祥鳥,內地很少見,一般丹頂鶴比較常見。>它喜歡靜,一般在遠離村莊的田地裡安家黑頸鶴與丹頂鶴的區別在於顏色不同,黑頸鶴:通體羽毛灰白色,頭部、前頸及飛羽黑色,眼先和頭頂前方裸露的皮膚呈暗紅色,尾羽褐黑色。
  • 高原上的守鶴人:為守護一窩鳥蛋值守一個月
    藏族群眾都知道,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在藏族的傳中說,黑頸鶴又被稱為格薩爾王的牧馬者。在若爾蓋縣的各個小學裡,一本叫做《阿克瓊拉》的繪本備受藏族小朋友們歡迎。「阿克瓊拉」為「黑頸鶴」的意思,在若爾蓋縣,所有小學四、五年級都會有這本環境教育鄉土教材《阿克瓊拉》。
  •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三個鳥綱動物
    今年越冬期以來,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監測和攝影愛好者陸續發現有火烈鳥、小白額雁、大寶的身影出現,同時,還發現此前多年沒有現身的白琵鷺也現身了,到目前,今年會澤念湖新增了三個鳥綱類動物。
  • 玉樹黑頸鶴數量達歷史最高峰值
    稱多縣委宣傳部供圖據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委宣傳部30日消息稱,稱多縣森林公安局調研組日前對嘉塘草原近期黑頸鶴的遷徙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發現稱多縣嘉塘草原黑頸鶴數量突破歷史最高值黑頸鶴是高原生態變化指示性物種,也是全球十五種鶴類中唯一在青藏高原繁殖和棲息的鶴類。近年來,稱多縣積極與國內生態環境保護科研組織合作,建立嘉塘草原黑頸鶴和通天河流域雪豹及其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網絡。監測結果表明,以黑頸鶴、雪豹為代表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多樣性種群數量遞增。
  • 2020兩會建議|葛玉修:建議將黑頸鶴定為國鳥|中國綠髮會徵集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編者按:日前,綠會收到來自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特聘專家、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特聘環境教授、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葛玉修關於將黑頸鶴定為國鳥的建議。該建議從歷史性、文化性、代表性、獨特性、新聞性、神秘性等方面分析了將黑頸鶴定為國鳥的優勢,原文如下,歡迎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探討給予意見或建議。
  • 青海玉樹黑頸鶴數量達歷史最高峰值
    稱多縣委宣傳部供圖據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委宣傳部30日消息稱,稱多縣森林公安局調研組日前對嘉塘草原近期黑頸鶴的遷徙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發現稱多縣嘉塘草原黑頸鶴數量突破歷史最高值,達到了700餘只。黑頸鶴是高原生態變化指示性物種,也是全球十五種鶴類中唯一在青藏高原繁殖和棲息的鶴類。近年來,稱多縣積極與國內生態環境保護科研組織合作,建立嘉塘草原黑頸鶴和通天河流域雪豹及其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網絡。監測結果表明,以黑頸鶴、雪豹為代表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多樣性種群數量遞增。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是黑頸鶴良好棲息地
    光明日報西寧8月9日電(記者萬瑪加)我國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日前圓滿完成。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郭玉民研究團隊,在取得國家林草局批覆的獵捕15隻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黑頸鶴行政許可後,於7月26日至8月4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開展了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
  • 4噸口糧已送達 專供今年到尋甸越冬的黑頸鶴
    每年冬天,黑頸鶴東部種群從青藏高原飛到雲貴高原威寧草海、昭通大山包、會澤念湖等地越冬。尋甸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黑頸鶴在地球最南端的棲息地,自從實施溼地保護與恢復和退耕還溼等搶救性保護措施以來,尋甸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穩步回升,從2014年的27隻增加到2019年的74隻。黑頸鶴作為唯一終生生活在高寒山區的鶴類,對生態環境極為挑剔,是這片水土生態良好的標誌性物種。
  • 隆寶:中國首個黑頸鶴繁殖保護地
    黑頸鶴引吭高歌最美人間四月天。高原的陽光融化了冰面和凍土表層,隆寶的沼澤和草灘重新恢復生機。繁殖季節到了,歷經長途遷徙,黑頸鶴「guo-guo-guo」的叫聲再次響徹這片高原。你可能不知道隆寶,但應該會知道玉樹;你可能不知道玉樹,但一定會知道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