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這樣一群通過會澤縣人民武裝部整組層層篩選出來、身穿迷彩服每天穿梭在保護區各個角落的基幹民兵,他們或單獨在宣教中心對前來護鶴科考的志願者進行講解,或兩人一組在好望角監測黑頸鶴的數量,或三五縱隊在觀鶴堤巡邏巡護,他們是民兵,更是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護鶴員,除了做好保護區內的應急維穩、處突、搶險救災等工作外,還要全力配合保護區管理所做好巡邏巡護、保潔消毒、違建監管等各項管護工作,守護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安詳美麗的淨土。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會澤縣境內北部地帶,總面積12910.64 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等越冬候鳥及其棲息的溼地生態環境,保護區有鳥綱動物共計179種,數量3萬餘只,其中,黑頸鶴1000餘只,佔全世界黑頸鶴數量的十分之一。每年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護鶴科考、拍鳥觀鶴人數達四五萬人。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發生後,防控工作嚴峻考驗著保護區工作人員,而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僅有在職在編工作人員22人,管護力量嚴重不足。為有效解決保護區人少事多、經費短缺的防控問題,經會澤鶴管局多方協調爭取,得到會澤縣人民武裝部的大力支持,在保護區內組建1支85人的基幹民兵隊伍,配合保護區管理所做好保護區的疫情防控、護鶴保潔等工作,並支持衝鋒舟2艇作為疫情防控裝備。
據了解,為管好用好這支護鶴民兵隊伍,管理所制定了專門的管理方案,把85名護鶴民兵分為哨卡隊、巡護保潔隊、違建監管隊和綜合協調隊,分別設崗定責,對保護區各項管護工作進行分片包幹,全方位、無死角進行管護。
「我是民兵,穿上護鶴員工作服就是民兵護鶴員,很高興退役回家後,還能為家鄉保護區做點事」,保護區宣教中心哨卡上值班的郭文保和護鶴志願者這樣介紹。
李家灣村洪家坪廣場上,民兵餘恩德一邊抹著垃圾桶一邊和筆者聊道:「雖然現在是非越冬期,黑頸鶴不在,但外面的疫情還在蔓延,我們每天來打掃一下衛生,保證每天都乾乾淨淨的,估計這樣不容易感染病毒,等黑頸鶴回來的時候環境還是一樣的好。
一位從事護鶴工作30多年的老護鶴員說:「從有了這些護鶴民兵,我們的工作輕鬆多了,保護區內也乾淨整潔多了,農村的「三堆」規範多了,環境更優美了,來玩的人也更多了。」
正在開船的青年民兵小蔣說:「保護區和縣武裝部建立友好關係,形成了軍民共建保護區的良好局面,武裝部還支持了兩艘衝鋒舟,現在打撈湖面垃圾、處理非法撒網捕魚方便多了,有武裝部的大力支持,保護區會管護得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