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2020-07-31 掌上曲靖

在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這樣一群通過會澤縣人民武裝部整組層層篩選出來、身穿迷彩服每天穿梭在保護區各個角落的基幹民兵,他們或單獨在宣教中心對前來護鶴科考的志願者進行講解,或兩人一組在好望角監測黑頸鶴的數量,或三五縱隊在觀鶴堤巡邏巡護,他們是民兵,更是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護鶴員,除了做好保護區內的應急維穩、處突、搶險救災等工作外,還要全力配合保護區管理所做好巡邏巡護、保潔消毒、違建監管等各項管護工作,守護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安詳美麗的淨土。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會澤縣境內北部地帶,總面積12910.64 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等越冬候鳥及其棲息的溼地生態環境,保護區有鳥綱動物共計179種,數量3萬餘只,其中,黑頸鶴1000餘只,佔全世界黑頸鶴數量的十分之一。每年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護鶴科考、拍鳥觀鶴人數達四五萬人。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發生後,防控工作嚴峻考驗著保護區工作人員,而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僅有在職在編工作人員22人,管護力量嚴重不足。為有效解決保護區人少事多、經費短缺的防控問題,經會澤鶴管局多方協調爭取,得到會澤縣人民武裝部的大力支持,在保護區內組建1支85人的基幹民兵隊伍,配合保護區管理所做好保護區的疫情防控、護鶴保潔等工作,並支持衝鋒舟2艇作為疫情防控裝備。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據了解,為管好用好這支護鶴民兵隊伍,管理所制定了專門的管理方案,把85名護鶴民兵分為哨卡隊、巡護保潔隊、違建監管隊和綜合協調隊,分別設崗定責,對保護區各項管護工作進行分片包幹,全方位、無死角進行管護。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我是民兵,穿上護鶴員工作服就是民兵護鶴員,很高興退役回家後,還能為家鄉保護區做點事」,保護區宣教中心哨卡上值班的郭文保和護鶴志願者這樣介紹。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李家灣村洪家坪廣場上,民兵餘恩德一邊抹著垃圾桶一邊和筆者聊道:「雖然現在是非越冬期,黑頸鶴不在,但外面的疫情還在蔓延,我們每天來打掃一下衛生,保證每天都乾乾淨淨的,估計這樣不容易感染病毒,等黑頸鶴回來的時候環境還是一樣的好。

一位從事護鶴工作30多年的老護鶴員說:「從有了這些護鶴民兵,我們的工作輕鬆多了,保護區內也乾淨整潔多了,農村的「三堆」規範多了,環境更優美了,來玩的人也更多了。」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正在開船的青年民兵小蔣說:「保護區和縣武裝部建立友好關係,形成了軍民共建保護區的良好局面,武裝部還支持了兩艘衝鋒舟,現在打撈湖面垃圾、處理非法撒網捕魚方便多了,有武裝部的大力支持,保護區會管護得越來越好的。」

會澤:民兵護鶴 讓黑頸鶴生存的環境更美

相關焦點

  • 雲南會澤護鶴民兵:讓黑頸鶴保護區環境更優美
    護鶴民兵讓黑頸鶴保護區環境更優美在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這樣一群基幹民兵,他們身穿迷彩服,每天穿梭在保護區的各個角落,或兩人一組,在好望角監測黑頸鶴的數量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會澤縣境內北部地帶,總面積12910多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等越冬候鳥及其棲息的溼地生態環境,保護區有鳥綱動物共計179種,數量3萬餘只,其中,黑頸鶴1000餘只,佔全世界黑頸鶴數量的十分之一。每年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護鶴科考、拍鳥觀鶴人數達四五萬人。
  • 會澤備足黑頸鶴過冬「口糧」
    入冬以來,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多措並舉,確保黑頸鶴及其他遷徙候鳥在該保護區安全、順利、舒適越冬。最近一段時間,來保護區科考的人員會發現,每隔幾天,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大橋管理所工作人員就要把採購的玉米用小型車輛運到觀鶴大堤,用船轉運到鳥島岸邊由人工搬運到庫房中,再進行人工分撒,把玉米投放到鳥島的各個區域。
  •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三個鳥綱動物
    今年越冬期以來,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監測和攝影愛好者陸續發現有火烈鳥、小白額雁、大寶的身影出現,同時,還發現此前多年沒有現身的白琵鷺也現身了,到目前,今年會澤念湖新增了三個鳥綱類動物。
  • 西藏首支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成立,承擔巡護、救治、勸導、宣傳等多項職責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在西藏民眾眼裡,它們是神聖、吉祥的符號。11月25日,記者從拉薩警備區獲悉,西藏首支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正式成立,這也是拉薩警備區對「民兵+」生態保護模式方面的積極探索成果。未來,拉薩警備區還將組織民兵力量開展森林消防、水源地保護等方面的工作。
  • 冬季到會澤來看鶴丨吳正權
    它們從青藏高原千裡迢迢,翻山越嶺來到會澤越冬。它們的到來,又招來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觀鶴拍鳥的人群。在會澤越冬的黑頸鶴,分兩個群體。準確的說應該是有兩片越冬地。一片是會澤的大橋鄉念湖保護區,這個群體的黑頸鶴大概有千隻左右,它們依水而居,每天隨日出而飛,日落而歸。它們每天快樂地飛躍在大橋鄉方圓幾十公裡的村莊、叢林、農地和山坡上。中午回到湖中的小島歇息。夜晚,它們都聚集在念湖的溼地淺灘安全過夜。
  • 專家提醒:高原植樹需避開黑頸鶴生存環境
    新華網拉薩4月7日電(記者顏園園)青藏高原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植樹造林是改善高原生態環境較為有效的措施。每年春天,西藏各地都會興起植樹造林的高潮。不過,鶴類專家善意提醒,植樹需避開黑頸鶴的生存環境。
  • 會澤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家門口的美景
    當地人絕不獵殺黑頸鶴,黑頸鶴也不喝清明節的水,不吃成熟的莊稼。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長江上遊,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大橋片區和長海子片區二個片區組成。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及其越冬棲息地的溼地的生態環境,屬於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我所生活的地方便是大橋片區。大橋片區位於會澤縣大橋鄉的大橋海子流域,距縣城42公裡,地處中山區,地形較為複雜,形成高山深谷、河谷狹窄、山勢陡峻。大橋海子(水庫)的西南面、西北面和東北面較高,最低點為東南面,海拔2470m。
  • 西藏退役士兵加入黑頸鶴保護隊伍
    中新社拉薩 11 月 24 日電 ( 貢桑拉姆 李安 ) "天氣涼了,黑頸鶴已經陸續飛回來了。"24 日,守護黑頸鶴多年的旦增向記者透露,2020 年入冬以來,越來越多的黑頸鶴成群結隊,回到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以下簡稱:林周縣保護區 ) ,在澎波河谷及周邊的田間,開始了它們的越冬生活。
  • 雲南會澤迎來觀鶴季
    近日,位於雲南省會澤縣境內的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一年一度觀鶴季,首批來此越冬的黑頸鶴、灰鶴等越冬候鳥陸續飛抵。近日,位於雲南省會澤縣境內的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一年一度觀鶴季,首批來此越冬的黑頸鶴、灰鶴等越冬候鳥陸續飛抵。
  • 高原上的「鳥類貴族」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
    神秘的鶴黑頸鶴是一種極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鳥類。由於生活在環境條件非常惡劣的高原地區,黑頸鶴的繁殖率和幼鶴的存活率都不高,致使種群數量稀少,加上分布地域狹窄偏遠,因此成為文獻中記載最晚的一種鶴。雖說在越冬地人們常能看到數百隻以上的大群體,但其繁殖地卻較少被人發覺,至今還有許多尚未揭開的謎團。
  • 500餘只國家II 級重點保護鳥類白腹錦雞在會澤念湖歡呼雀躍
    今年越冬以來,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工作人員監測和攝影愛好者陸續發現,保護區內的白腹錦雞的數量在大幅增加。攝影愛好者劉雲成說:「這些年,我每年都會帶一些攝影愛好者上山拍白腹錦雞,發現白腹錦雞的數量每年都有所增加,今年最多,根據我們的觀察有500隻左右了。」
  • 黑頸鶴 | 若爾蓋的鶴寶寶移居昭通大山包過冬!
    11月24日,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在開展巡護工作過程中,監測到一個由三隻黑頸鶴組成的家庭鶴正在大海子溼地附近覓食,經工作人員仔細觀察,其中一隻黑頸鶴亞成體非常特殊,其右腿佩戴著編號為R13字樣的紅色彩環,小傢伙在其父母的守護下,時而漫步、時而抬頭張望、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展翅高飛,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顯得十分悠閒,其樂融融,這也意味著它們一家將要暫時安家於大山包
  • 多樣星球|解密世界唯一高原鶴——黑頸鶴的遷徙蹤跡
    ▲R12號黑頸鶴遷飛部分路線圖四川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每年冬季,生活在若爾蓋溼地的黑頸鶴就會遷徙飛往它們的越冬地——雲南大包山溼地。次年春暖花開,黑頸鶴又開始往回飛,回到故鄉若爾蓋繁衍後代。雲南大山包溼地、四川若爾蓋溼地,這兩個溼地都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保護了黑頸鶴這一珍稀禽鳥的棲息地生態環境,近年來,兩地觀測到的黑頸鶴野生種群數量持續上升。
  • 黑頸鶴|若爾蓋的鶴寶寶移居昭通大山包過冬
    11月24日,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在開展巡護工作過程中,監測到一個由三隻黑頸鶴組成的家庭鶴正在大海子溼地附近覓食,經工作人員仔細觀察,其中一隻黑頸鶴亞成體非常特殊,其右腿佩戴著編號為R13字樣的紅色彩環,小傢伙在其父母的守護下,時而漫步、時而抬頭張望、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展翅高飛,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顯得十分悠閒,其樂融融,這也意味著它們一家將要暫時安家於大山包,渡過長達200多天的越冬期。
  • 西藏自治區黑頸鶴專家李建川:找鶴數鶴 他走遍黑頸鶴棲息地
    之所以能為大家介紹這麼多關於黑頸鶴的知識,是因為在這場公益背後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有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有黑頸鶴研究專家、也有各行各業關注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人、還有大學生志願者。今天,要為讀者們介紹一位專門研究黑頸鶴的專家——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李建川。
  • 都是鶴,它們到底哪裡不同?
    看了這麼多黑頸鶴的圖,我終於從對它們「美色」的貪戀中抽出了點理智,發出了疑問——它們和丹頂鶴到底有哪裡不一樣?我相信很多對鳥類沒有過多關注的觀眾們一定也不知道,那我們今天借著孫德輝老師的美圖一起了解一下吧。
  • 4噸口糧已送達 專供今年到尋甸越冬的黑頸鶴
    到尋甸越冬的黑頸鶴逐年增加雲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辦公室主任鄧長華介紹,尋甸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位於尋甸縣中西部的六哨鄉、甸沙鄉、金所街道交界的高寒山區,總面積7217.32公頃。保護區為內陸溼地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及全球性易危物種黑頸鶴及其棲息地---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溼地。
  • 火烈鳥都飛到會澤念湖過冬了
    今年越冬期以來,曲靖會澤念湖陸續發現了火烈鳥、小白額雁、大鴇的身影。從最初的黑頸鶴、灰鶴、斑頭雁,到現在的火烈鳥、小白額雁、大鴇等等,到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候鳥越來越多。據統計,截至目前保護區新增了三種鳥類。
  • 從「人鶴爭地」到「人退鶴來」——雲南大山包環境整治促進人與...
    新華社昆明12月14日電 題:從「人鶴爭地」到「人退鶴來」--雲南大山包環境整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  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溼地,雲遮霧繞裡、草山碧水間的一群群「優雅舞者」黑頸鶴,賦予這個大山包與眾不同的靈氣與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