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頸鶴|若爾蓋的鶴寶寶移居昭通大山包過冬
11月24日,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在開展巡護工作過程中,監測到一個由三隻黑頸鶴組成的家庭鶴正在大海子溼地附近覓食,經工作人員仔細觀察,其中一隻黑頸鶴亞成體非常特殊,其右腿佩戴著編號為R13字樣的紅色彩環,小傢伙在其父母的守護下,時而漫步、時而抬頭張望、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展翅高飛,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顯得十分悠閒,其樂融融,這也意味著它們一家將要暫時安家於大山包,渡過長達200多天的越冬期。
-
多樣星球|解密世界唯一高原鶴——黑頸鶴的遷徙蹤跡
#多樣星球#第004期冬天在雲南昭通大山包溼地生活的上千隻高原精靈——黑頸鶴夏天去了哪兒?在做什麼呢?點開視頻為您解密▲拍攝:雲南廣播電視臺周衛平工作室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近日,科研人員觀測到:四川阿壩州若爾蓋溼地保護區內,首批5對黑頸鶴已經產卵,預計一周左右幼鶴寶寶將出世。
-
從「人鶴爭地」到「人退鶴來」——雲南大山包環境整治促進人與...
新華社昆明12月14日電 題:從「人鶴爭地」到「人退鶴來」--雲南大山包環境整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 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溼地,雲遮霧繞裡、草山碧水間的一群群「優雅舞者」黑頸鶴,賦予這個大山包與眾不同的靈氣與神秘。
-
首批黑頸鶴到達昭通大山包保護區 開啟2020年越冬模式
央廣網昭通11月10日消息(記者陳鴻燕 通訊員蘇燕 趙子蛟)2020年11月9日,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監測過程中,發現大海子溼地內有9隻黑頸鶴、2隻灰鶴在覓食,標誌著首批黑頸鶴已經順利到達大山包保護區開啟今年的越冬生活
-
雲南昭通大山包迎來黑頸鶴遷徙高峰
連日來,雲南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鶴群遷徙越冬高峰。據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統計的最新數據,截至11月26日10時,已發現1482隻黑頸鶴飛抵大山包越冬。大部分黑頸鶴將在這裡棲息生活200多天,小部分黑頸鶴在大山包中轉休整、補充食物後,還將飛往雲南曲靖會澤、巧家馬樹、貴州草海等地越冬。
-
若爾蓋:黑頸鶴展開遷徙之旅 先頭部隊抵達越冬地
隨著氣溫的持續走低,棲息在四川阿壩州若爾蓋溼地的黑頸鶴開始了遷徙之路,預計在本月的20號左右所有的黑頸鶴都將會離開若爾蓋溼地。四川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溼地,也是黑頸鶴在四川的繁殖棲息地之一,眼下這裡的大部分黑頸鶴媽媽都誕下了小鶴,兩隻成年鶴帶著一隻或者兩隻幼鶴悠閒地曬著太陽,或是在溼地覓食
-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數再創歷史新高
繼11月27日遷徙到昭通大山包的黑頸鶴1717隻,創歷年最高記錄後,11月30日,大山包保護區黑頸鶴遷徙數據再破紀錄,達1938隻,是至今為止歷年來大山包監測到黑頸鶴數量的最高紀錄。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加的原因近年來,當地結合保護區實際情況,加大投入、多措並舉、以鶴為本,在黑頸鶴棲息地及周邊實施了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溼地恢復
-
首批黑頸鶴到達昭通大山包保護區
2020年11月9號,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監測過程中,發現大海子溼地內有9隻黑頸鶴、2隻灰鶴在覓食,標誌著首批黑頸鶴已經順利到達大山包保護區開啟今年的越冬生活。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越冬棲息地,已被國內外的科技工作者、攝影家所熟知。
-
昭通大山包黑頸鶴數量再創歷史新高,觀鶴指南來了
今年11月30日,據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監測和統計,遷飛到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保護區越冬棲息的黑頸鶴數量達到1938隻,一舉創造了該保護區從2003年成立並有觀測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
1482隻黑頸鶴翔集昭通大山包 大量候鳥也來「湊熱鬧」
大山包保護區越冬棲息的黑頸鶴數量已達到1482隻,一同遷徙過來的還有2000多隻候鳥。」11月26日,雲南昭通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欣喜地說道。1482隻黑頸鶴「幽會」大山包今年11月9日,首批9隻被譽為「鳥類熊貓」的黑頸鶴飛抵大山包,成為黑頸鶴遷飛到大山包越冬棲息的「先遣隊」。
-
高原上的「鳥類貴族」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棲息於海拔2000~5000米的高原地區,是我國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每年4~6月飛到青藏高原西南部和甘肅、四川北部等地繁殖,10月後又南遷至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越冬。黑頸鶴的體形與丹頂鶴相比稍小一些,頭頂也有一片鮮紅色的裸露皮膚,但不如丹頂鶴鮮豔奪目。
-
4噸口糧已送達 專供今年到尋甸越冬的黑頸鶴
6月19日,昆明市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月系列活動組委會一行及市民來到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將4噸黑頸鶴專用糧食送達該自然保護區並舉行捐贈儀式。至此,昆明市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月系列活動圓滿收官。
-
黑頸鶴抵達昭通大山包越冬
本報訊(記者 沈迅 通訊員 鄭遠見) 11月9日,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監測中發現9隻黑頸鶴、2隻灰鶴在大海子溼地覓食,標誌著黑頸鶴先遣隊已抵達大山包保護區開始越冬。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黑頸鶴的重要越冬地和中轉站,經過多年保護管理,每年到此越冬的黑頸鶴種群穩定在1200隻至1400隻。接下來的幾天,如果天氣晴朗,黑頸鶴大部隊將陸續到達。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將加強巡護監測,確保黑頸鶴安全越冬。來源: 雲南日報
-
雲南大山包越冬黑頸鶴數量創歷史新高
供圖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飛抵大山包的首批9隻黑頸鶴雖然推遲了兩天,但從11月20日開始,每天抵達大山包的黑頸鶴數量增速迅猛,尤其是最近三天(11月25-27日)日均增加300隻以上。
-
昭通大山包黑頸鶴遷徙期數量達到歷史最高
央廣網昭通11月30日消息(記者陳鴻燕 通訊員蘇燕)昭通大山包保護區黑頸鶴遷徙數據今天達到1938隻。是迄今為止歷年來大山包監測到黑頸鶴數量的最高紀錄。水域面積41公頃大海子溼地,是目前我國已知密度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地之一。
-
雲南大山包自然保護區越冬黑頸鶴數量創新高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抵達該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達1717隻,創造了該保護區自1990年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吳太平介紹,從11月20日開始,每天抵達保護區的黑頸鶴數量逐漸增加,11月25日至27日,日均增加300隻以上。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布最多的保護區。自建立保護區以來,這裡逐漸成為黑頸鶴在雲貴高原上最重要的越冬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
-
都是鶴,它們到底哪裡不同?
而黑頸鶴的體羽有不少灰白、灰褐色,頭頂的肉冠色偏暗紅。但黑頸鶴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們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生長和繁殖都在2500-5000米海拔的高原鶴。 高原的苦寒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更別說是纖弱的鶴了。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生存基礎,環境一旦被破壞起來,黑頸鶴的種群繁殖和生存越顯不易。
-
西藏自治區黑頸鶴專家李建川:找鶴數鶴 他走遍黑頸鶴棲息地
之所以能為大家介紹這麼多關於黑頸鶴的知識,是因為在這場公益背後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有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有黑頸鶴研究專家、也有各行各業關注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人、還有大學生志願者。今天,要為讀者們介紹一位專門研究黑頸鶴的專家——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李建川。
-
會澤備足黑頸鶴過冬「口糧」
入冬以來,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多措並舉,確保黑頸鶴及其他遷徙候鳥在該保護區安全、順利、舒適越冬。最近一段時間,來保護區科考的人員會發現,每隔幾天,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大橋管理所工作人員就要把採購的玉米用小型車輛運到觀鶴大堤,用船轉運到鳥島岸邊由人工搬運到庫房中,再進行人工分撒,把玉米投放到鳥島的各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