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監測和統計發現,今年遷飛到昭通大山包保護區越冬棲息的黑頸鶴數量已達到1482隻,一同遷徙過來的還有2000多隻候鳥。 」11月26日,雲南昭通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欣喜地說道。
1482隻黑頸鶴「幽會」大山包
今年11月9日,首批9隻被譽為「鳥類熊貓」的黑頸鶴飛抵大山包,成為黑頸鶴遷飛到大山包越冬棲息的「先遣隊」。雖然遷徙時間比往年推遲了兩天,但遷徙速度快、種群規模大。
11月23日,實地監測數據顯示,已有617隻黑頸鶴順利抵達大山包,包括大海子347隻、小海壩218隻、長會口26隻和殷家碑海子26隻。
「這些黑頸鶴中,大部分將在大山包越冬棲息200多天,小部分在大山包中轉休整、補充食物後,將飛往雲南曲靖會澤縣、巧家縣馬樹鎮、貴州威寧縣草海等地越冬棲息。」
據介紹,11月26日,共監測到1482隻黑頸鶴飛臨大山包,今後飛來大山包的黑頸鶴數量還在繼續增長中,預計在今年12月中旬達到數量頂峰。
2000多隻候鳥成飛來「湊熱鬧」
另據昭通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監測發現,在大山包保護區,除了監測到黑頸鶴,還監測到灰鶴、斑頭雁、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白眼潛鴨、針尾鴨、赤麻鴨、綠頭鴨、綠翅鴨、普通秋沙鴨、鳳頭鸊鷉、小鸊鷉、白骨頂、紅嘴鷗、蒼鷺等15種遷徙性水鳥,共計2000多隻,讓大山包成為鳥類天堂。
大山包保護區,是我國現有的64塊國際重要溼地之一,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最重要最集中的越冬棲息地之一,也是黑頸鶴遷往曲靖會澤縣念湖、貴州威寧縣草海、巧家馬樹大海子等溼地的中轉站。近年來,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通過恢復溼地、溼地生態補償、建設食物源基地、生態保護與扶貧相結合等多種管護措施,充分調動社區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穩步改善黑頸鶴的棲息環境,飛抵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數量穩定在1400隻左右,當地生物多樣性迅速豐富,榮獲「中國最美溼地」稱號。
當下,昭通大山包已進入觀鳥拍鳥季。(春城晚報-開屏新聞 記者申時勳 通訊員吳太平 王遠劍 鄭遠見)
來源:昆明信息港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