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隻,這是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月27日監測統計到的黑頸鶴觀測數據,這個數據刷新了保護區從1990年成立以來黑頸鶴觀測數量的歷史最高記錄。
自11月9日,首批9隻黑頸鶴先遣隊飛抵大山包保護區後,一批接一批黑頸鶴陸續遷飛而來。11月23日實地監測數據顯示有617隻,26日增至1482隻。27日監測統計到1717隻,其中大海子夜宿地1424隻、小海壩夜宿地268隻、長會口夜宿地25隻、勒力寨夜宿地因為有霧暫未統計到黑頸鶴具體數量,這是大山包保護區1990年成立並有黑頸鶴數量觀測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黑頸鶴大部分將在保護區越冬,小部分會在保護區中轉休整後,飛往曲靖會澤縣、巧家縣馬樹鎮、貴州威寧縣草海等地。預計黑頸鶴數量還會繼續增加,將在12月中旬達到數量頂峰。」
大山包保護區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重要的棲息地之一,每年飛抵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數量穩定在1400隻左右,約佔全球總數的1/6。
除了黑頸鶴,工作人員還監測到灰鶴、斑頭雁、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白眼潛鴨、針尾鴨、赤麻鴨、綠頭鴨、綠翅鴨、普通秋沙鴨、鳳頭鸊鷉、小鸊鷉、白骨頂、紅嘴鷗、蒼鷺等15種遷徙性水鳥,共計2000多隻。
本報記者 申時勳
通訊員 吳太平 王遠劍 鄭遠見
攝影報導
來源: 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