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網
原標題:從聰明藥到量子速讀,這些坑為何總有人踩
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言詠
5分鐘內看完10萬字,你信嗎?近日,一則關於「量子波動速讀」的視頻在網際網路上傳播,視頻中一群孩子快速翻書,指尖生風。這是一個培訓機構面向孩子的課程項目,號稱學會後只需要高速翻動書本,就能閱讀並理解書中內容。學費不菲,多可達數萬元,但在家長群體中很受歡迎。
這讓我想起前一段被曝光的「聰明藥」。家長們聽說有一種藥物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紛紛拜求「神藥」。然而,後來發現,這種所謂「聰明藥」,其實是被嚴格管控的第一類精神藥物,用於治療多動症、嗜睡症等,具有成癮性,對身體有害。
與之類似的還有所謂「蒙眼識字」培訓,騙局不一而足,大行其道。這些用腳趾頭想想就能識破的假,卻讓一部分家長深信不疑,爭相砸錢,上演現實版「皇帝的新裝」,僅僅是「人傻錢多」嗎?局外清醒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他們為什麼就信?
如果不把這則新聞完全當笑話講,就該憂思它背後反映的教育焦慮有多深重。如今的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低齡化,所有人都擔憂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焦慮什麼,培訓機構就提供什麼,腦洞之大超出想像,再加上變本加厲的營銷話術,更加助推了這種焦慮。家長很容易就被帶進坑。一個人先信了,就會帶動一群人信,最後大家共同入坑,這就是「劇場效應」,不然你搶跑了,我落後了怎麼辦?怪不得市場上有一句話:孩子的錢最好賺。
其次,也是我覺得更應當反思的,是這背後「速成」、「走捷徑」的想法。「書山有徑勤為路,學海無涯苦作舟」,求學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本應該是常識,也應該是一個社會——不僅僅是學者也包括普通人——為學的基本態度。但是,這已經是一個以快為美、追求速成的時代。還記得今年5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訪談時對教育深重的憂慮嗎?他反問,現在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的真知灼見有多少呢?現在這種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學風怎麼能奠定這個國家的基礎科研競爭力?
有人可能會說,掉進「量子速讀」坑裡的家長只是少數,多數人不會交這種「智商稅」。沒錯,這是極端案例,但是,誰又能否認抱有抄近道想法的並不是少數呢?我們現在對目標的功利心越來越強,對過程的重要性卻越來越忽視,對於達成目標的路徑也不問黑白。學術造假的層出不窮,歸根究底也是這種捷徑心態使然。「花錢就能免去啃書之苦」也是迎合了這種捷徑心態才能圈到錢。試想一下,在一個學無近道的觀念深入人心的社會裡,即便有強烈的競爭壓力,量子速讀這樣的騙局收割的「智商稅」恐怕會少很多吧?
最悲哀的是被裹挾進這種教育噱頭下孩子們。某種程度上他們被迫成為騙局的合謀者。拿「蒙眼識字」來說,其實是教孩子作弊,在眼罩下偷看,以製造出「有用、有效」的假象。無論是煞有介事地「速翻書」,還是作弊偷看,對孩子而言,影響都是惡劣的,他們習得的是投機取巧,是不誠信。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又怎麼能指望他們長大之後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去應對——不一定是尖端科研,更可能是平凡工作中的枯燥和挑戰?而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僅需要扎紮實實做科研的精英,也需要踏實、誠信、不投機取巧的平凡人,甚至可以說,後者是奠定一個國家人力資源質量的更為廣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