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7日 18:37:02 來源:泉州網
到了3月,距離中考和高考僅剩百日多,不少家長為了提高孩子智力或記憶力,開始尋找各種益智藥品和營養保健品,甚至病急亂投醫。日前有媒體報導,一名高考生在服用母親給的「聰明藥」,藥名為「哌甲酯」後,學習更專注,還考進了班級前十名,但因藥物成癮最終被送進了戒毒所。
記者多日調查發現,「聰明藥」多是海外代購藥。醫生介紹,這些中樞神經興奮藥,有嚴格的適應症,是受嚴格管制的藥物,醫生都要很謹慎使用,輕易自行服用副作用很大,常見的有失眠、焦慮、頭痛、頭暈、焦躁不安等,如果長期使用還可以導致抑鬱、狂躁等精神症狀。「沒有控制好用量,很容易藥物成癮,出現幻覺、行為異常等」。而憑「聰明藥」是造不出天才的,想要學習好,更需要靠養成好習慣,學會合理釋放焦慮。
吃了「聰明藥」就能讓人更聰明?記者調查發現,在網上海外代購「聰明藥」不少,而且銷量不錯,學生是購買主力軍,賣家在宣傳藥品「神奇療效」的同時,也直言這類「聰明藥」服用不當會致失眠,有網友則稱服用後人很興奮,但停藥後就精神萎靡。醫生表示,「聰明藥」多是處方藥,屬於中樞神經興奮藥,不僅無法提高智力,沒有控制好用量還很容易造成藥物成癮,出現幻覺、行為異常等。
【調查】
「聰明藥」網上熱銷 有人停藥精神萎靡
「有人吃過『聰明藥』嗎?過幾天就要考試了……」記者在百度貼吧上搜索「聰明藥」,發現不少談論此話題的帖子,有些網友還直接求購。
一名網友跟帖說,父母此前在自己高考前花500元買了一盒「聰明藥」,他吃了一周,覺得見效很快,「吃完一兩個小時頭腦就感覺很輕鬆,反應也變快了」。後面堅持吃了一個多月,又感覺沒什麼效果了。記者詢問吃藥後是否有不適感,該網友稱,服藥那段時間一直覺得大腦很興奮,晚上都很難入睡。
也有網友說:「傳說中的『聰明藥』,我吃完背書,十分鐘就能背下來一大半。」
一名網友坦言,自己讀書時也吃過這類藥,吃完記憶力變好,成績也上去了,但是停藥後注意力就很難集中,還出現精神萎靡,「感覺人被提前透支了」。
不少網友對此也產生懷疑:「吃了藥就能聰明,那還要天才幹嗎?」「吃這種多是因為太過緊張和焦慮為了心安的,但這些都是處方藥,有可能吃完會有不良反應,適得其反,調整心態最重要。」
學生是購買主力軍 賣家稱沒有副作用
在淘寶、貼吧、QQ等線上平臺,記者發現有人在代購「聰明藥」。
記者用QQ添加一名自稱專做印度代購的賣家,對方稱賣的是一款「莫達非尼」,功效是集中注意力、保持高度清醒、提高智力反應。
「你先吃半片試試,因為很多人吃整片後晚上都睡不著。」賣家稱,該藥見效快,服用後藥效最多可以持續15個小時,適用於高強度學習和備考,並強調該藥副作用很小,除了可能睡不著,會感到有些口乾舌燥,「多喝水就好」。
記者了解到,該藥一盒50粒賣400元,該賣家稱每天都有銷量,多是學生來購買,除了有高三學生,還有很多準備四六級英語考試和考研的大學生,「考研學生買得最多,一般一次會買走3盒」。
在淘寶上,記者也聯繫到一名印度代購,對方宣稱所賣的是「聰明的一休藥盒,吃一片變聰明,有『大腦偉哥』之稱,適用於精神不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人群」。
「每天一粒,不會有任何副作用。」該代購稱,他賣的也是「莫達非尼」,10粒150元,有人剛買走20粒。「美國考生用的都是這個。」對方還稱,一些司機也會買這種藥用來保持頭腦長時間清醒。
網上還流傳一種叫「利他林」的「聰明藥」,記者詢問是否有售,對方稱這款藥效果更好,但是容易上癮,副作用大,他們不賣,怕買的人出事惹麻煩。
【揭秘】
「聰明藥」多是處方藥 屬於中樞神經興奮藥
網上流傳的「聰明藥」都是什麼呢?經記者了解,「聰明藥」常見商品名叫「利他林」,還有阿得拉、莫達非尼、苯丙胺等。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葉勵超介紹,所謂的「聰明藥」都是醫用處方藥:
利他林是治療注意缺陷多種障礙症的藥物,只能通過興奮中樞來提高注意力,不能增進人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除了用於兒童多動症治療,醫生不會給成人開這種藥,副作用很大」。
阿得拉是一種含有苯丙胺的藥物,有冰毒的成分,這款藥物也是作為治療注意缺陷多種障礙症的輔助用藥上市,但考慮到具有較高的成癮性,且具有易製毒的特徵,我國尚未批准上市。
苯丙胺屬於一類管制精神類藥物,不可私自購買。
莫達非尼是一種覺醒促進劑。它可以縮短睡眠時間,延長覺醒時間,從而延長了學習、工作時間,主要用於治療發作性睡病,在軍事領域也有所使用,比如一些需要長期清醒的崗位。
葉勵超表示,這些屬於中樞神經興奮藥,有嚴格的適應症,是受嚴格管制的藥物,醫生都要很謹慎使用,輕易自行服用副作用很大,常見的有失眠、焦慮、頭痛、頭暈、焦躁不安等,如果長期使用還可以導致情緒不穩、抑鬱、狂躁、焦慮等精神症狀,「沒有控制好用量,很容易造成藥物成癮,出現幻覺、行為異常等」。
【提醒】
「聰明藥」副作用大 亂服用是飲鴆止渴
葉勵超表示,門診中,常會有家長來諮詢,說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注意力不集中,看能不能開些藥給孩子吃,讓他們能更專注學習。
「很多學生過來,多說自己頭暈、頭痛,睡不著覺。」 葉勵超說,一般患者在未發現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原因,這時候多不需用藥,更重要的是心理疏導。
門診中,很多來就診的學生是因壓力大產生焦慮,導致無法專注於學習、記憶力下降。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轉移注意力,通過尋找興趣點來釋放壓力。當然也有一些學生是本身注意力就沒有放在學習上,比如心思都放在網路遊戲上等。
很多家長也會熱衷於給孩子選擇補腦益智的保健藥,稱能改善記憶力,提高智力。對此葉勵超也表示,大部分孩子智力是沒有問題的,記憶力更是這樣。所謂的保健品,對於家長更多是心理安慰,有的無非是輔助身體能量和營養,讓人感覺更精神一點,本質上不會有益智功能。
「靠藥物是造不出天才的。」葉勵超提醒,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服藥會有很多副作用,保健品也不要隨意服用,家長不要飲鴆止渴。
【觀點】
老師:吃藥替代不了家長陪伴
泉州市區執教20多年的倪老師表示,不光這類「聰明藥」,一些家長也會接觸一些益智保健產品。此前一名家長就向他坦言,因給女兒買的一款用來幫助學習的保健品含有激素,女兒服用後生理期紊亂。
「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結果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倪老師說,孩子上初中以後,很多家長已無法輔導學業,但還想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比如報各種培訓輔導班、給孩子買各種補腦品,這樣反倒讓很多孩子無所適從。
「學生需要的是學業指導,學什麼、怎麼學、有什麼學習技巧。」倪老師說,家長的過度關注,使得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幅度不大,學生又容易焦慮,甚至厭學,就有學生甚至出現輕度抑鬱症。所以,家長首先要尊重和相信老師和學校,在學業上家長不要越俎代庖,重要的是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三觀。
家長:吃藥不如養好學習習慣
市區一名高一學生的家長花女士對讓孩子吃「聰明藥」感到難以置信,她一向反對給孩子服用各種保健品。只要孩子有好的學習態度,有努力,有進步,家長就要鼓勵,不要輕信用「聰明藥」「一步登天」。
她說,現在孩子的學業壓力確實很大,太過於疲倦也可能出現學習倦怠,但應該在三餐上做文章,讓孩子通過食物攝入豐富營養,自然能補充腦力和體力。而最重要的,是要從小就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是受用一生的,從而孩子自會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
花女士的女兒在初中時學習名列前茅,還曾被評為福建省「最美中學生」。她認為,對待孩子學習家長不要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在了解孩子優缺點後有的放矢地引導,「我女兒升入高中後成績一直處於中等,但家長不能急,急了孩子壓力就大。」
【專家】
家長正視自己焦慮 才能讓孩子不焦慮
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葉彥琪老師表示,如今不僅很多學生學業有升學壓力,不少上班族也在高負荷工作下存在著焦慮,一些人嘗試用「聰明藥」來獲得高效的捷徑,但是短時間嘗到「甜頭」後,可能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帶來長期的傷害。
對學生來說,首先要讓自己的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正常作息,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當運動。正常狀態下的個體自然能更專注於學習,如果一味想吃藥來補,也是「補虛」。
如果真的存在焦慮,先用此前成功的經驗去自我調節,也可以試著多交流,幫忙解答自己的困惑,要是仍是無法緩解,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
而對想買「聰明藥」的家長,本身就存在焦慮和緊張。很多人一邊隱藏自己的焦慮,一邊從行為上給孩子傳遞焦慮,這樣反倒害了孩子。建議家長坦然說出自己的焦慮,這方面與孩子多溝通,如果實在焦慮無處釋放,也可以尋求專業諮詢。
【連結】
長期服用「聰明藥」
男子精神行為異常 生下兒子也有缺陷
據媒體報導,此前在湖南一所大學讀研的李想,得知「聰明藥」可以讓人精力旺盛,提高注意力,李想代購購買了50粒「聰明藥」莫達非尼。
持續一個多月,李想每天晚上服用一顆,每天只需睡一兩個小時,精力依然飽滿。畢業工作後,他拼命加班熬夜,經常服用「聰明藥」。結婚生子後,兒子七八個月大時被診斷是神經系統發育異常。醫生告知和他服用 「聰明藥」有關。而由於李想長期服藥,他的精神行為出現異常。最終也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
據悉,這類藥物濫用很可能導致胎兒基因異常,繼而導致孩子神經系統發育異常。
對於另一種常見的「聰明藥」利他林,2012年法國衛生部已就學生濫用或誤用利他林現象作出風險警告,利他林經常被學生群體濫用藉此提高學習成績,利他林濫用可能產生藥物依賴,並導致心血管和神經心理方面的副作用。(記者 許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