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合作社實現產值3500萬元,利潤達302萬元,社員人平純收入4200元以上。當地的老百姓看到茶葉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耕地流轉給合作社,連片的水田變成茶園。農戶家裡,整潔乾淨的廚房,節能環保的沼氣,?..
記者 戴俊 通訊員 張瑾 熊茂平
10月17日,記者來到宣恩縣椒園鎮水田壩村,一片蔥綠的茶園,一字排開的特色民居……如畫美景映入眼帘。
近年來,該村乘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春風,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抓手,以打造「千戶土家」有機農業觀光茶園為主導產業,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民族民居打造、基礎設施改善等工作。去年,該村榮獲「湖北省十佳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稱號。
一
以前,水田壩村產業單一,2007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600元。
2008年,宣恩縣將水田壩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在水田壩村及周邊8個行政村實施連片開發,按照「規劃先行、示範引導、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打造3萬畝有機茶葉產業帶。
2009年,宣恩縣採花茶葉專業合作社在水田壩村流轉土地1026畝,開始大面積發展有機茶葉,許多農戶開始走上種茶致富路。2011年,合作社實現產值3500萬元,利潤達302萬元,社員人平純收入4200元以上。當地的老百姓看到茶葉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耕地流轉給合作社,連片的水田變成茶園。
如今,合作社已帶動片區內發展有機茶葉5000餘畝,基本形成「一村一品、規模聯片」的產業格局。去年該村人均純收入4187元,較2007年增長2500元以上。
談起種茶,當地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說:「以前種水稻只能把肚子填飽,自從種了茶葉,手頭寬裕多了,我家3畝茶園年收入近萬元。」
二
穿村而過,只見一棟棟風格統一、樣式新穎的特色民居一字排開,宛如一串耀眼的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間,這就是水田壩村新建的宜居村莊。
除了新建的宜居村莊外,農家院落裡,村民們正在忙碌著新居改造。一棟棟原建平房和老房子經改造,變成了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群。
「十二五」期間,椒園鎮抓住「武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的大好機遇,統一規劃,整合資金,將特色民居建設、移民安置、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旅遊有機結合,靠山不佔田,集中不分散,堅持青瓦白牆、飛簷翹角,欄杆垛脊,木門木窗方針,融地方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元素為一體,錯落有致地鑲嵌在近8公裡的椒慶公路沿線,使之成為一道亮麗的民族風景線。
水田壩村黨支部書記張繼凱介紹,力爭在3年內實現特色民居改造全覆蓋,5年內,沿河堤全面建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民居一條街。目前,該村已改造和新建特色民居170餘棟。
三
新砌的河堤足有4米高,河堤邊的花臺裡種滿了各樣鮮花,新硬化的路面向遠方延伸,好一幅田園風光圖。
農戶家裡,整潔乾淨的廚房,節能環保的沼氣,一排排現代化豬舍,昔日柴草亂堆的現象全然不見。
水田壩村的變化得益於宣恩縣全力推進的新農村「三清三改,兩建一硬」工作。清路障、清溝渠、清垃圾,改廚、改廁、改畜欄,硬化村道、小組路,在農戶集中的地方安裝垃圾箱,在農戶分散的地方修建較大的垃圾池,實現市場化運營與管理。
該鎮堅持「整體打造,重點突出,空間分段,時間分期」的原則,保證山、水、路、池、環境衛生建設齊頭並進。
水田壩村有河道7000米,已治理5130米;修建河堤護欄850多米,已修好的河堤兩邊的道路全部硬化;新修全村通組聯戶路14公裡,新安裝引水主管道7000米,10個村民小組已實現戶戶通水、通電、通公路……
今年,宣恩縣啟動了水田壩「千戶土家」生態旅遊區建設,民族風雨橋已全部完工,村文體活動中心、民族水碾房等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水田壩村正在積極建設生態有機茶葉示範區、休閒觀光體驗區、『千戶土家』民俗文化旅遊區、三農轉型試驗區,不出5年,水田壩村將成為宣恩縣乃至恩施州內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的示範基地和窗口。」談到未來,鎮長袁永燦信心百倍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