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 記者/王晟
還記得那只能監護獨居老人的水錶嗎?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微信公號
日前,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上了熱搜。他們為獨居老人免費安裝試用的智慧水錶,遇遇到12小時內用水不足0.01立方就會報警,提醒社區工作人員及時上門,查看老人情況。這個貼心又創新的設備,引發全網熱議。
12月14日晚,華為官方微信公號發文,自我揭秘這種智慧水錶背後的華為技術。
原文摘錄如下:
當前,老齡化逐漸變成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智慧水錶這0.01立方米的讀數,將對老人的關愛落到了實處。
這一切,源於中國電信與華為的聯手改造。
智慧水錶集成了目前主流的NB-IoT的模塊,只要在水錶中預先插入了物聯網卡,通過NB網絡,就能夠實現數據定時自動上報。
(荔枝新聞註:NB-IoT,即窄帶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新興分支,用於將低功耗的電子設備接入網際網路,實現「萬物互聯」。)
智慧水錶數據上報到華為和電信共建的IoT(物聯網)平臺後,可以通過平臺對水錶上報的數據進行解析,之後可以按照客戶指定的地址,將解析後的數據推送到客戶的應用伺服器上,客戶應用伺服器就可以基於水錶上報的數據進行數據的計算和分析,從而可以輕鬆得出12小時內水錶讀數低於0.01立方米的結果。
華為和中國電信目前推出的IoT平臺從水錶數據上報到IoT平臺到數據推送到客戶的應用伺服器可以在1s內完成,同時可以支持千萬級設備的數據上報和推送,完全能夠支持水錶這種大批量設備的接入。
在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智慧水錶將終端設備、通信網絡和數據平臺結合,實現自動讀數、智慧計量和智慧運營。
簡單來說,這隻水錶是由華為和中國電信合作開發,藉助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能將異常結果及時通知上海長寧街道的智慧管理平臺上。
荔枝新聞在以往的採訪中發現,其實已有很多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產品,用於社區或家庭的智慧養老,並在全國各地投入應用。
比如,今年秋天荔枝新聞在「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採訪中,看到上海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為很多老人安裝了智慧五件套。除了智慧水錶,還有智慧的電錶、煤氣表,既監測運行,也具備後臺自動報警功能。
上海市黃浦區某老人家中安裝的智能紅外監測設備 來源:荔枝新聞 高志鵬攝
其中的智能紅外線監測設備,可以監測老人在家中的作息,發現老人長時間沒有活動可自動報警。
此外,在江蘇常州等城市,有的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門閥,可以記錄老人外出的次數,並在意外發生後為救援人員自動開鎖。
至於穿戴式的智慧手錶、智能手環等設備,更是早就應用在居家養老的實踐中。
上海市長寧區的獨居老人 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另據了解,目前業界對智慧養老設備的研發理念,已經從最初的家庭攝像頭為主,轉為更加「無感、自主、智能」的理念,讓老人擺脫「被監控」、「被窺視」的不適感,更樂意接受那些融入日常生活,不需專門學習操作,可後臺智能運行的監護設備。
一言以蔽之,智慧設備要讓老人得到「被尊重」的關愛和監護。
不過,僅僅在幾戶老人家中安裝了智慧監護設備,或者一戶家庭安裝了若干設備,仍屬於「零敲散打」。企業開發的智慧產品,最終需要接入到政府主導的社區、街道乃至整個智慧城市的管理網絡中,才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上海市長寧區的智慧管理平臺 來源:央視截圖
並且,就如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那樣:從智能水錶發現問題,並在管理收到警報,到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或專業人員及時上門,「這背後,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部分內容來自華為官方微信公號、央視新聞,並已註明來源。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拒絕一切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