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姐一直以來的觀點是:大膽戀愛,謹慎結婚。
愛情可以拋開生活去談,但婚姻不能,婚姻就是生活。
我之前發過一篇文章《千萬不要在25歲之前結婚》。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連自己的生活都不一定能過好,怎麼能有底氣進入他人的生活呢。
晚姐更傾向於錦上添花的婚姻,是兩個本來就已經過得不錯的人,在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實現1+1>2。
而非雪中送炭,你身處低谷,想要找個人來拯救你,這樣即便結婚,也不過是兩個人一起過得不好罷了。
老一輩人總覺得結婚是人生的通關秘籍。
心情不好,就該找個人傾訴,所以趕緊結婚;工作太累,就該找個人一起分擔,所以趕緊結婚;想養狗,就是閒得慌,所以還是趕緊結婚。
無論生活出現了什麼難題,他們總會覺得只要結婚就會好起來。
但時代早已經不同了,現在來說,婚姻本身就是一道難題。
首先你得獨立,照顧好自己才可能有餘力顧及他人。
其次要經濟基礎,婚姻不是扶貧,每多一分錢就能少一分煩惱。
最後還要思想足夠成熟,既能享受愛情的熱烈,又能甘於生活的平淡。
我身邊有很多30歲左右的男女,有時候也會問他們為什麼還不結婚。
有個朋友的回答我覺得很好:
「要麼人不對,要麼錢不夠,我屬於後者。
光是彩禮婚宴就要幾十萬,想想就害怕。
可能我是自私的,不希望為了結婚而降低我原本的生活質量。
如果過的還不如現在,那幹嘛要結婚。
我不希望婚姻是墳墓,而是避風港。
可我自己都還想著避風呢,沒有當港的能力,暫時就不考慮。」
也許會有人覺得朋友想得太多,只要結婚,很多事情都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不行呢。
但實際上,無論是誰,在決定結婚的瞬間肯定都是想過一輩子的。
在決定後半生的大事上顧慮多一點,才是對婚姻真正的尊重。
很多問題在年輕的時候根本意識不到,只有當你足夠成熟,才能慢慢看透婚姻的本質。
會開始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婚姻,適不適合結婚,能否維持好一段長期性關係...
戀愛可以試錯,但結婚一定要對。
最近晚姐在看《我們離婚了》,節目邀請了三個不同年齡段的離婚夫婦同居三天兩夜。
聽起來就很勁爆,我甚至在看之前還期待著他們中有人能復婚。
但看完後反而對婚姻更加沒有期待了,或者說是打破了之前的幻想。
裡面有兩個女嘉賓都說了同樣的話:愛是有保質期的。
有個博主評價《我們離婚了》的一句話晚姐很認同:
這是個對婚姻的祛魅過程。你關於婚姻所有的美好,都高估了。你關於婚姻所有的瑣碎與不堪,都低估了。你必須知曉所有利弊,再進入婚姻。你要知道愛可能只是一程。
年輕的時候,我們會幻想終生甜蜜的愛情,一旦變得平淡就會誤以為這是不愛了。
只有變成熟之後才會明白:
愛是有保質期的,責任才是長久的。
愛情是婚姻的上限,保證了甜蜜。
責任是婚姻的下限,哪怕有一天沒那麼愛了,也依然會肩負起家庭的責任。
婚姻更像是兩人互相扶持著過生活,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合作。
哪怕是蔡少芬和張晉,甜蜜之中也有現實。
蔡少芬每次上飛機都發簡訊給老公:
「如果我出事了,你一定要照顧好女兒,再婚也得找個對她們好的。」
雖然這話聽起來有些無情,但就像蔡少芬自己說的一樣:
「現實一點」
俗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因為結婚,共同生活,是一個不斷看透愛情的過程。
假如婚姻有40年,那可能更多時候,維持婚姻的是兩人之間的契約精神。
永遠甜蜜的愛情,只會存在於童話之中。
晚姐告訴集美們婚姻的真相和殘酷,不是為了讓你恐婚。
而是為了讓你能更加清楚自己的內心,明白對方是不是你想要共度一生的人。
如果在你看透這一切,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依然想和對方結婚,那就去吧。
離婚冷靜期才不重要,因為謹慎結婚的你們根本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