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恐慎入!浙江新昌巧用黑水虻 餐廚垃圾消解形成生態產業鏈

2021-01-16 中國經濟時報

  每天不間斷「投餵」餐廚垃圾,等待「收穫」有機肥和高蛋白飼料,密恐患者直呼「不敢看」,圍觀群眾讚嘆「好傢夥」……在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的生產線上,一種名叫「黑水虻」的昆蟲吸引了不少關注——依靠黑水虻,新昌縣在2020年實現了餐廚垃圾100%無害化處理。

2020年9月15日,在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工作人員展示用於消解餐廚垃圾的黑水虻。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據介紹,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採食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黑水虻幼蟲生在長期間無時無刻不在進食,因此能夠快速消化餐廚有機質,其分泌的有機酸還能抑制臭氣產生和趨避蚊蠅。

  「黑水虻是用於處理餐廚垃圾的理想生物。」新昌縣環境衛生管理中心主任俞伯強表示,以往餐廚垃圾的處理以填埋、焚燒和養殖家畜為主,但填埋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焚燒需要大量成本投資建廠,用於家畜養殖也可能存在同源性危害,黑水虻則沒有這些問題。

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黑水虻在消解餐廚垃圾。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新昌縣垃圾處置中心邵光輝表示,一個一平方米大小的框內的黑水虻幼蟲,一天能消耗20公斤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

  「黑水虻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極富價值。」邵光輝說,前6天,黑水虻幼蟲消解餐廚垃圾,將其中60%轉換為高質量昆蟲蛋白,40%轉化為有機肥;6天後,黑水虻鮮蟲可直接用於水產養殖,幹蟲則被用來製作蛋白飼料;黑水虻「此生」的糞便經發酵腐熟後,還能作為生物肥料用於農業生產。

  據悉,自2018年來,新昌縣積極嘗試推廣「易腐垃圾+昆蟲養殖」生態處理模式,除了充分利用生物轉化的有機原料外,還對黑水虻幼蟲進行育種,形成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鏈閉環。

  目前,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日均處理餐廚垃圾50噸,基本覆蓋該縣城區學校、食堂、酒店和中大型飯店,每50噸餐廚垃圾可以提煉1噸毛油、培育4噸成蟲、產生20餘噸肥料,每年產生經濟效益約700萬元。

2020年9月15日,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處理餐廚垃圾。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經過黑水虻生化處理轉化後,新昌縣真正做到了餐廚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利用化、無害化處理。」新昌縣環境衛生管理中心主任俞伯強說,新昌縣還利用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的做法,拓展出了一條完整的昆蟲養殖鏈,實現了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據介紹,新昌計劃在該縣鏡嶺鎮建設一個集養殖黑水虻、農業示範、科普教育、觀光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昆蟲科技產業園」,項目建成後每日可處理易腐垃圾100噸,培育生鮮蟲15噸、產生有機肥15噸,為推進垃圾分類「零填埋」、推動昆蟲產業發展、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機會。(馬江 楊映欽)

相關焦點

  • 黑水虻上陣,「吃掉」餐廚垃圾
    據葛家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巧用黑水虻,可以形成一條處理餐廚垃圾的有機循環生態閉環。目前,葛家鎮在集鎮範圍內試行這一模式,已初步攻克了集鎮垃圾分類推進的最難點。   經過分揀、打碎、油水分離等一系列預處理後,記者看到,餐廚垃圾被倒進了一個高達十餘米的巨型儲料倉裡。儲料倉的一端,連接著黑水虻處理車間。譚長海介紹,一般經過1個星期的發酵,餐廚垃圾將經由管道運至黑水虻處理車間。   發酵之後的餐廚垃圾均勻地鋪在槽上,垃圾表面再鋪上一層喜食腐物的黑水虻幼蟲,幼蟲便自動鑽進餐廚垃圾裡開始「進食」。
  • 小小黑水虻來幫忙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3家企業開展試點,餐廚垃圾華麗變身 「你看,這就是黑水虻幼蟲,它們專吃餐廚垃圾。」惠州惜福複合農業科研基地有關負責人打開一個塑料箱,箱子裡密密匝匝的蟲子湧動著,一箱餐廚垃圾已被它們消滅得只剩下一些塑膠袋屑,聞不到異味。
  • 走雲南 看小康|餐廚垃圾處理?他們用黑水虻「蟲」新定義
    烘乾的黑水虻 李吒 攝吃黑水虻飼料長大的北京油雞 李吒 攝黑水虻究竟是啥?又是什麼讓鍾健忍受孤獨、紮根基地、熱心養殖黑水虻呢?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然而有一種方法,能讓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料、變廢為寶,這就是養殖「環保衛士」——黑水虻。
  • 廣漢餐廚垃圾生態無害化處理「神器」竟是它們?
    即將全面投產運行來跟著小編一起解鎖餐廚垃圾生態無害化處置的秘密餐廚垃圾如何「乾淨」回收廣漢餐飲店和企事業食堂總共有1800多家,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量在120噸—250噸之間!該公司會給每家籤訂了餐廚垃圾回收協議的餐飲單位安裝智能預處理系統,第一時間對餐廚廢棄物進行油、渣、水實時分離,就地分類、減量,方便分類收運及處置。餐廚垃圾收集車今年5月,該公司還投用了新型餐廚垃圾分類收集車,用來規範收集、運輸、處置餐廚垃圾。該車採用全密閉工藝,避免汙水洩露和異味散發,全程只需一人操作,還有自動清洗功能。
  • 走雲南 看小康 | 餐廚垃圾處理?他們用黑水虻「蟲」新定義
    &nbsp&nbsp&nbsp&nbsp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然而有一種方法,能讓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料、變廢為寶,這就是養殖「環保衛士」——黑水虻。
  • 餐廚垃圾竟然可再生?就在北滘黃龍!
    在順德,哪裡可以用看得到摸得著的方式感受垃圾分類生態式處理的魅力?答案就是,北滘黃龍村。  4月21日,肇慶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到佛山市考察學習生活垃圾分類的先進經驗,其中一站就是來到順德區北滘鎮黃龍村,考察學習餐廚垃圾處理項目。
  • 黑水虻吃垃圾 新昌城區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實現零排放
    蟲子吃的是餐廚垃圾,排洩出來的是有機肥料,蟲子長肥後還能做成優質飼料原料——近日,新昌城區餐廚垃圾處置中心投入試運營,中心運用黑水虻生物技術處理餐廚垃圾,實現「零排放」。  餐廚垃圾因為高水、高油、高鹽,處理起來一直都讓人頭疼。
  • 南京高淳這個基地養億萬條黑水虻,一天能「吃」4噸餐廚垃圾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文 記者 趙丹丹 文/攝)南京正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建起了餐廚垃圾處理廠(站),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
  • 蟲不可貌相,餐廚垃圾處理「神器」竟是它們?
    蟲界「小吃貨」,吃光街道餐廚垃圾 「提起黑水虻,大家都比較陌生。它的幼蟲形似蟬,成蟲卻與蒼蠅相似,屬於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為食。」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的負責人簡傳坤向記者介紹道,由於餐廚垃圾含水率達80%-90%,且高鹽高脂,是黑水虻的上等食材。
  • 餐廚垃圾處理「神器」 小蟲子「大胃王」日吃垃圾10噸
    從今年6月起,作為汕頭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運行服務項目實施內容之一的餐廚垃圾處理環節,中標單位創新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的「神器」——黑水虻,通過生物轉化技術的方式高效處理餐廚垃圾。將黑水虻幼蟲接入養殖層架中,採食餐廚垃圾直至垃圾被全部消耗。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汕頭餐廚垃圾分類首次進入終端處理環節。
  • 引入黑水虻吃掉「廚餘垃圾」縉雲推出垃圾處理新模式
    近日,縉雲縣每天收集5噸左右的餐廚垃圾,經過噴淋益生菌,分揀、攪拌、粉碎等一系列機械化處理,形成了適合餵養黑水虻的餌料原料,不僅能「吃掉垃圾」,還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黑水虻養殖黑水虻是一種資源昆蟲,幼蟲在自然界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可以將食物高效地轉化為自身營養物質,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其富含粗蛋白、脂肪、磷、鈣等物質,除可作為優質的昆蟲蛋白飼料外,其產生的抗菌肽,具有很強的抗病性,市場前景廣闊。
  • 10億蟑螂大軍,吃掉你的餐廚垃圾
    於是,他動起了讓蟑螂吃餐廚垃圾的念頭。在國內外,用昆蟲處理餐廚垃圾的做法早已有之。2000年雪梨奧運會期間,主辦方就曾用數以百萬計的蚯蚓降解植物廢料、食物殘渣和紙張等垃圾。近年來,黑水虻、蠅蛆、黃粉蟲等也被徵用消滅餐廚垃圾。
  • 「吃貨蟲」每天吃100噸餐廚垃圾 廣州項目試運行
    近日,白雲區城管局方面稱,白雲區餐廚垃圾黑水虻處理項目落戶江高鎮茅山工業區,總投資3500萬元,環保投資284萬元,通過養殖黑水虻幼蟲,每日可處理100噸餐廚垃圾、青菜、果皮等。目前,該項目已開始試運行。「吃貨」黑水虻是怎樣工作的?昨日,記者深入項目現場進行採訪。
  • 成都餐廚垃圾回收上「雲端」
    成都市有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約4.8萬家,每天產生餐廚垃圾約2200噸,但缺乏處理工藝,這些餐廚垃圾一部分拿來餵豬,一部分只能填埋或焚燒。  違法生產和使用「地溝油」、私自傾倒餐廚垃圾更是屢禁不絕,僅2010-2014年就立案查處涉嫌回收火鍋鍋底製售火鍋油案件8件,查處16起非法打撈「地溝油」的違法行為。
  • 吃掉餐廚垃圾,智能有機垃圾破碎機打通餐廚垃圾回收利用產業鏈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並指出廚餘垃圾應該分類收集。廚餘垃圾佔生活垃圾的一半以上,當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之後,衛生填埋的滲瀝液產量大、堆肥則面臨產品雜質高的困難、焚燒時熱值偏低,因此廚餘垃圾分類是垃圾分類的重點。根據住建部統計數據,中國人均餐廚垃圾產生量約0.15公斤/日,以杭州980餘萬人口為單位換算下來,便是每天約1400餘噸餐廚垃圾。
  • 黑水虻養殖助推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 何好斌)「這批黑水虻最早從日本引進,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吃廚餘垃圾。」昨天上午,在蕭王廟街道牌亭村黑水虻養殖基地大棚內,寧波小蟻哥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孟其告訴記者,以目前這個大棚的黑水虻養殖規模,每天可以消耗20噸廚餘垃圾,可有效滿足整個街道日常廚餘垃圾的處理要求。
  • 「公益吃貨」黑水虻
    「全天24小時進食,1公斤幼蟲經6至8天可處理10噸餐廚垃圾……」據《汕頭日報》報導,今年八月,為實現餐廚垃圾單獨處理,汕頭市環衛局在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神器」——黑水虻。
  • 養昆蟲吃垃圾,電池廢水養魚……這些廢物處理令人大開眼界
    在浙江省杭州市崇賢街道,有一座神奇的「昆蟲農場」,一年能「吃」掉3400多噸餐廚垃圾。這座農場的經營者,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張志劍,附近的居民給他送了個雅號——「昆蟲教授」。大棚內是一塊巨大的黑水虻養殖槽,槽里舖著一層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一群群正在蠕動的白色小蟲,正在消解著從附近運來的餐廚垃圾。
  • 黑水虻是什麼? 小蟲子憑什麼千萬天價賣到國外?
    (原標題:小蟲子憑什麼千萬「天價」賣到國外) 8-10天內就可以將相應比例的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廢棄生物質轉化為昆蟲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機肥,轉化1000噸餐廚垃圾可獲得利潤66萬元
  • 黑水虻吃進剩菜剩飯產出飼料肥料
    在惠州,以往經收集的餐廚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一樣運到填埋場填埋,而從去年10月開始,惠州市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啟動餐廚垃圾專項處理資源化利用項目試點工作,餐廚垃圾經處理變成有機肥料、飼料或者生物柴油,實現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