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數近來全國最為熱門的社會話題,「垃圾分類」一詞絕對能佔一席之地。因為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就意味著,上海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可謂勢在必行。在汕頭,垃圾分類自今年以來也被提上了日程。據了解,汕頭通過吸取先進城市的實施經驗,在中心城區選定了十大場所(即「十個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同時,對「十個一」前端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以及餐廚垃圾終端處理等進行打包公開招標。
餐廚垃圾經過前端分類後,運送至餐廚垃圾處理場。
從今年6月起,作為汕頭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運行服務項目實施內容之一的餐廚垃圾處理環節,中標單位創新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的「神器」——黑水虻,通過生物轉化技術的方式高效處理餐廚垃圾。
將黑水虻幼蟲接入養殖層架中,採食餐廚垃圾直至垃圾被全部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汕頭餐廚垃圾分類首次進入終端處理環節。
小蟲子原是「大胃王」
黑水虻進食過程需對溫度和環境進行控制。
工作人員定時查看黑水虻進食情況。
長期以來,國內絕大多數城市將餐廚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合堆放,處置方式以焚燒、填埋為主,不僅容易引起二次汙染,還佔用土地且造成資源浪費。
實現餐廚垃圾單獨處理,是當前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據了解,在現行的技術路線中,餐廚垃圾處置主要包括填埋、焚燒、堆肥、厭氧發酵等。其中,厭氧發酵佔72%,是現行的主流技術。不過,傳統技術在水、渣處理和產品資源化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餐廚垃圾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物質資源和能量來源,若能實現資源化利用,將大幅減少垃圾丟棄量,節約堆放用地,形成飼料、肥料、燃料等產品,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為此,汕頭在推進「十個一」前端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以及餐廚垃圾終端處理過程中,中標單位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黑水虻蟲體消化代謝模式,創新形式利用生物生理原理降解有機物處理。
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是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常年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因其繁殖迅速、吸收轉化率高、動物適口性好等生物特性而被資源化利用。這種體形看似幼小的蟲子,擁有十分強勁的消化能力。據介紹,1公斤的蟲卵經過培養後,每天能夠消化餐廚垃圾數以噸計。
黑水虻日均消化的餐廚垃圾高達10噸。
今年6月,位於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內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正式投產,如今經過1個多月的運行,日均消化的餐廚垃圾高達10噸,有效解決了垃圾分類試點的餐廚垃圾處理問題。
黑水虻完成進食後,工作人員將黑水虻和剩餘餐廚垃圾分離。
全天候「工作」糞便可回收
那麼,這些黑水虻是如何「吃掉」垃圾呢?
黑水虻不僅能消化餐廚垃圾,產生的糞便同時還有經濟價值。
近日,在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內,從垃圾分類試點運送來的餐廚垃圾由布料系統均勻平鋪於各個養殖池,一條條經過孵化的黑水虻幼蟲經人工接入養殖層架中,不斷挪動消化餐廚垃圾,最終直至垃圾被全部消耗。與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相比,這一過程看似十分神奇。
黑水虻進食後,未能被「消化」的餐廚垃圾將被再次分類。
儀器將餐廚垃圾和黑水虻分離。
據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汕頭負責人鄺文校介紹,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可控的特定環境條件下,利用黑水虻採食餐廚有機廢棄物,對廢棄物直接有效減量,實現生物質形態的完全轉化,產出昆蟲蛋白及昆蟲生物肥。黑水虻幼蟲在食物充分的情況下可全天24小時進食,1公斤幼蟲經6—8天培育後每天可處理10噸餐廚垃圾。黑水虻將有機廢棄物採食完畢後,幼蟲可直接用於經濟動物養殖,亦可製作蛋白飼料或提取油脂以及開發抗菌劑等深加工產品。黑水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經發酵腐熟後可作為優質生物肥料利用。
「這項生物轉化技術的核心創新點在於利用黑水虻的生物特性,使有機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達到新的高度,保證了餐廚垃圾處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鄺文校表示,這一技術既可以實現有機廢棄物完全減量化和高效資源化利用,實現完全無害化處理,更重要的是,黑水虻養殖產業化具有安全性、合法性。據了解,黑水虻對人畜、動植物無害,同時對環境和人體也沒有不利影響。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楊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