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廚垃圾處理「神器」 小蟲子「大胃王」日吃垃圾10噸

2021-01-09 南方新聞網

如果要數近來全國最為熱門的社會話題,「垃圾分類」一詞絕對能佔一席之地。因為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就意味著,上海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可謂勢在必行。在汕頭,垃圾分類自今年以來也被提上了日程。據了解,汕頭通過吸取先進城市的實施經驗,在中心城區選定了十大場所(即「十個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同時,對「十個一」前端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以及餐廚垃圾終端處理等進行打包公開招標。

餐廚垃圾經過前端分類後,運送至餐廚垃圾處理場。

從今年6月起,作為汕頭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運行服務項目實施內容之一的餐廚垃圾處理環節,中標單位創新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的「神器」——黑水虻,通過生物轉化技術的方式高效處理餐廚垃圾。

將黑水虻幼蟲接入養殖層架中,採食餐廚垃圾直至垃圾被全部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汕頭餐廚垃圾分類首次進入終端處理環節。

小蟲子原是「大胃王」

黑水虻進食過程需對溫度和環境進行控制。

工作人員定時查看黑水虻進食情況。

長期以來,國內絕大多數城市將餐廚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合堆放,處置方式以焚燒、填埋為主,不僅容易引起二次汙染,還佔用土地且造成資源浪費。

實現餐廚垃圾單獨處理,是當前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據了解,在現行的技術路線中,餐廚垃圾處置主要包括填埋、焚燒、堆肥、厭氧發酵等。其中,厭氧發酵佔72%,是現行的主流技術。不過,傳統技術在水、渣處理和產品資源化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餐廚垃圾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物質資源和能量來源,若能實現資源化利用,將大幅減少垃圾丟棄量,節約堆放用地,形成飼料、肥料、燃料等產品,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為此,汕頭在推進「十個一」前端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以及餐廚垃圾終端處理過程中,中標單位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黑水虻蟲體消化代謝模式,創新形式利用生物生理原理降解有機物處理。

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是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常年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因其繁殖迅速、吸收轉化率高、動物適口性好等生物特性而被資源化利用。這種體形看似幼小的蟲子,擁有十分強勁的消化能力。據介紹,1公斤的蟲卵經過培養後,每天能夠消化餐廚垃圾數以噸計。

黑水虻日均消化的餐廚垃圾高達10噸。

今年6月,位於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內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正式投產,如今經過1個多月的運行,日均消化的餐廚垃圾高達10噸,有效解決了垃圾分類試點的餐廚垃圾處理問題。

黑水虻完成進食後,工作人員將黑水虻和剩餘餐廚垃圾分離。

全天候「工作」糞便可回收

那麼,這些黑水虻是如何「吃掉」垃圾呢?

黑水虻不僅能消化餐廚垃圾,產生的糞便同時還有經濟價值。

近日,在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內,從垃圾分類試點運送來的餐廚垃圾由布料系統均勻平鋪於各個養殖池,一條條經過孵化的黑水虻幼蟲經人工接入養殖層架中,不斷挪動消化餐廚垃圾,最終直至垃圾被全部消耗。與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相比,這一過程看似十分神奇。

黑水虻進食後,未能被「消化」的餐廚垃圾將被再次分類。

儀器將餐廚垃圾和黑水虻分離。

據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汕頭負責人鄺文校介紹,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可控的特定環境條件下,利用黑水虻採食餐廚有機廢棄物,對廢棄物直接有效減量,實現生物質形態的完全轉化,產出昆蟲蛋白及昆蟲生物肥。黑水虻幼蟲在食物充分的情況下可全天24小時進食,1公斤幼蟲經6—8天培育後每天可處理10噸餐廚垃圾。黑水虻將有機廢棄物採食完畢後,幼蟲可直接用於經濟動物養殖,亦可製作蛋白飼料或提取油脂以及開發抗菌劑等深加工產品。黑水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經發酵腐熟後可作為優質生物肥料利用。

「這項生物轉化技術的核心創新點在於利用黑水虻的生物特性,使有機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達到新的高度,保證了餐廚垃圾處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鄺文校表示,這一技術既可以實現有機廢棄物完全減量化和高效資源化利用,實現完全無害化處理,更重要的是,黑水虻養殖產業化具有安全性、合法性。據了解,黑水虻對人畜、動植物無害,同時對環境和人體也沒有不利影響。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楊立軒

相關焦點

  • 蟲不可貌相,餐廚垃圾處理「神器」竟是它們?
    「以往經收集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基本採用的是傳統的生物發酵法,但因其能耗高、資本投入大,高淳區一直在探索新型節能化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高淳生態環境局的負責人介紹,從2019年10月開始,高淳區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的出現,讓高淳區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黑水虻吃垃圾 新昌城區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實現零排放
    蟲子吃的是餐廚垃圾,排洩出來的是有機肥料,蟲子長肥後還能做成優質飼料原料——近日,新昌城區餐廚垃圾處置中心投入試運營,中心運用黑水虻生物技術處理餐廚垃圾,實現「零排放」。  餐廚垃圾因為高水、高油、高鹽,處理起來一直都讓人頭疼。
  • 「吃貨蟲」每天吃100噸餐廚垃圾 廣州項目試運行
    近日,白雲區城管局方面稱,白雲區餐廚垃圾黑水虻處理項目落戶江高鎮茅山工業區,總投資3500萬元,環保投資284萬元,通過養殖黑水虻幼蟲,每日可處理100噸餐廚垃圾、青菜、果皮等。目前,該項目已開始試運行。「吃貨」黑水虻是怎樣工作的?昨日,記者深入項目現場進行採訪。
  • 南京高淳這個基地養億萬條黑水虻,一天能「吃」4噸餐廚垃圾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文 記者 趙丹丹 文/攝)南京正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建起了餐廚垃圾處理廠(站),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
  • 10億蟑螂大軍,吃掉你的餐廚垃圾
    濟南市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的餐廚垃圾預處理車間。現在,在濟南市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蟑螂正打著一場名譽翻身仗。在這裡,一種名叫美洲大蠊的蟑螂每隻每天要吃掉自己體重5%的餐廚垃圾,10億隻蟑螂靠著自己的看家本領——「吃」,每天能消化章丘區50噸的餐廚垃圾。
  • 廣漢餐廚垃圾生態無害化處理「神器」竟是它們?
    即將全面投產運行來跟著小編一起解鎖餐廚垃圾生態無害化處置的秘密餐廚垃圾如何「乾淨」回收廣漢餐飲店和企事業食堂總共有1800多家,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量在120噸—250噸之間!廣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環衛所副所長肖尤富說,「餐廚垃圾處置是垃圾分類處置當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我們通過招標引進了一家特許經營公司——四川恆雲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統一規範化回收、處理全廣漢的餐廚垃圾。」那餐廚垃圾如何「乾淨」回收?四川恆雲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孟夫說,他們從產廢單位提前處理上入手。工作人員做餐廚垃圾預處理,將廢渣和油水分離。
  • 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垃圾變成有機肥,你相信嗎?
    我國城市每年餐廚垃圾量在6000萬噸以上,由於廚餘垃圾極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成為城市重要的汙染源,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頑症,這一問題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人們的廣泛關注。餐廚垃圾處理設備,讓垃圾變成有機肥,你相信嗎?
  • 男子辭職養3億隻蟑螂 每天能處理15噸餐廚垃圾
    這3億隻蟑螂每天將該地四分之一的餐廚垃圾吃進腹中,實現餐廚垃圾處理零汙染。圖為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內所養殖的美洲大蠊。 楊飛 攝4月28日,記者走進位於濟南章丘埠村街道的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餐廚垃圾生物處理協會,探訪這裡的「小強」產業。從該中心主任李延榮在家中小規模養殖蟑螂開始算起,至今已有近7年的時間。
  • 吃掉餐廚垃圾,智能有機垃圾破碎機打通餐廚垃圾回收利用產業鏈
    廚餘垃圾佔生活垃圾的一半以上,當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之後,衛生填埋的滲瀝液產量大、堆肥則面臨產品雜質高的困難、焚燒時熱值偏低,因此廚餘垃圾分類是垃圾分類的重點。根據住建部統計數據,中國人均餐廚垃圾產生量約0.15公斤/日,以杭州980餘萬人口為單位換算下來,便是每天約1400餘噸餐廚垃圾。
  • 黑水虻上陣,「吃掉」餐廚垃圾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許雅蘭   「前端」回收餐廚垃圾有了新去處   今年10月份開始,葛家集鎮垃圾處理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新發放的分類垃圾桶裡,只能盛放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而餐廚垃圾要單獨存放,等待人員上戶收集。
  • 吃貨小強:3億隻蟑螂每天「吃掉」15噸餐廚垃圾
    齊魯晚報7月18日訊 在章丘西南部的一片田野裡,隱藏著一座佔地90畝的方形建築,建築裡有著一群特殊住客——3億隻美國大蠊品種的蟑螂。這裡就是章丘市餐廚垃圾處理中心,3億隻蟑螂每天可吃掉15噸餐廚垃圾,開創了國內生活垃圾處理新模式。
  • 「大胃王」助力廚餘垃圾就地處理
    目前,這臺智能化設備每天能處理新發地市場內約500公斤的果蔬垃圾。而在不久的未來,整個新發地市場的8個批發區域都將陸續上馬配套設備,屆時將每日處理100噸果蔬等廚餘垃圾。  就地處理降解迅速,垃圾減量率達95%  廚餘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部分。
  • 山東男子養十億蟑螂,「住豪宅吃大餐」,每天消化50噸餐廚垃圾
    現在,在濟南市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蟑螂正打著一場名譽翻身仗。在這裡,一種名叫美洲大蠊的蟑螂每隻每天要吃掉自己體重5%的餐廚垃圾,10億隻蟑螂靠著自己的看家本領——「吃」,每天能消化章丘區50噸的餐廚垃圾。
  • 首家餐廚垃圾處理站昨運營 南京要再建2-3個[圖]-泔水 餐廚垃圾 好...
    作為南京首家餐廚垃圾處理站,嘉博文秦淮資源循環處理示範站昨天開始運行,泔水在這裡「打個滾」就能變廢為寶成為肥料。然而,想讓泔水納入環保處理,從而讓地溝油從餐桌上徹底消失,還必須先過泔水收集這道難關。  泔水直接餵豬餵出來了垃圾豬,用泔水做成肥料食用後對生物是否有害呢?馮幼平解釋說,以往的泔水處理過程是烘乾、粉碎,改變的僅僅是物理狀態,餐桌上的豬肉殘渣直接餵給豬吃,還是豬吃豬。而在高溫好氧發酵處理環境中,微生物不僅可以降解泔水中的鹽分,還能改變有機物質的大分子狀態。高溫還可以燃燒氣體,處理過程中就把臭氣燒掉了。
  • 10億蟑螂吃大餐住豪宅,每天消化幾十噸餐廚垃圾,連細菌都不放過
    這10億蟑螂吃大餐住豪宅,每天能消化幾十噸餐廚垃圾,甚至連細菌都不放過!在章丘有一個單位的董事長李延榮,以前他們單位的餐廚垃圾無法完善處理,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起了蟑螂,隨後他便開始小規模的養起了美洲大蠊,結果驚奇的發現它們處理餐廚垃圾的效果顯著,便大規模的養殖起來。到現在也有了10億多隻蟑螂,每天能處理50噸左右的餐廚垃圾。
  • 小小黑水虻來幫忙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3家企業開展試點,餐廚垃圾華麗變身 「你看,這就是黑水虻幼蟲,它們專吃餐廚垃圾。」惠州惜福複合農業科研基地有關負責人打開一個塑料箱,箱子裡密密匝匝的蟲子湧動著,一箱餐廚垃圾已被它們消滅得只剩下一些塑膠袋屑,聞不到異味。
  • 成都餐廚垃圾回收上「雲端」
    本報記者 梁現瑞 袁城霖  成都每天產生約2200噸餐廚垃圾,若沒有恰當的處理方式,就會成為汙染源,或被不法分子加工成「地溝油」。  一家企業採用物聯網技術,使餐廚垃圾回收全程可回溯可監控,並把收來的潲水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讓其變成了可利用資源。
  • 垃圾處理新探索!養蟲子吃廚餘垃圾,每日可吃掉2.5噸
    交匯點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生活垃圾難處理?交給這種蟲子吧,一天吃掉60噸!
    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其實我們身邊垃圾的產生速度也在隨之加快,而如何處理其實也成為現在很多城市面臨的問題之一。比如,餐廚垃圾怎麼辦?傳統的方式是進行焚燒或者掩埋,但是問題也隨之產生。據說現在有一種小蟲子可以把餐廚垃圾分解了,那麼它們是什麼樣呢?
  • 山東這個地方養3億隻蟑螂:每天可「吃掉」15噸餐廚垃圾
    這裡就是章丘市餐廚垃圾處理中心,3億隻蟑螂每天可吃掉15噸餐廚垃圾,開創了國內生活垃圾處理新模式。7月18日,記者在章丘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看到,倉庫裡成堆的餐廚垃圾先被工作人員自製的製漿機運上傳送帶,被粉碎並打成漿狀後,便沿著輸送管道運至了隔壁的大型蟑螂飼養室。飼養室為全密閉環境,透過玻璃,可看見密密麻麻的蟑螂在食用打碎的餐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