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巍)通過大數據治理手段,2017年,24萬個淘寶疑似售假店鋪被關閉、97%的「問題連結」一上線即被封殺。1月10日,淘寶的主管方阿里巴巴對外發布《2017年阿里巴巴智慧財產權保護年度報告》,披露上述數據。
2017年10月,消費者肖某舉報稱在淘寶網一家銷量top的三星手機店鋪買到翻新手機。接到舉報後,阿里平臺治理部通過調查發現,這是一家正品和翻新機摻賣的商家。查實當日,阿里對該商家帳戶內200餘萬資金凍結用於消費者賠付,同時關閉該店鋪。
《報告》顯示,2017年,類似的24萬個疑似侵權的淘寶店鋪被關閉。「更多的假貨,在產生銷售前就已被『秒殺』。」阿里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介紹,近幾年,消費者、品牌權利人、執法機關,各方針對網絡售假髮起的投訴在逐年降低。
除在線上採取關店鋪、刪連結的措施,遏制銷售前假貨流入流通市場外,對線下發現的制假售假源頭,電商平臺與執法部門配合,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截至2017年底,阿里打假特戰隊已與全國23個省開展線下打假合作,累計向全國執法機關推送涉假線索1910條,協助抓捕涉案人員1606名,搗毀窩點數1328個,涉案金額約43億元。
2017年,作為電商平臺,阿里發起中國第一例針對售假賣家的民事訴訟,將出售假冒品牌貓糧的商家訴至法院,並獲得勝訴獲賠12萬元。目前該案入選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入圍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央電視臺聯合開展的「2017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評選活動。
《報告》中還稱,2017年,消費者在淘寶購物時的信心大幅提振,因懷疑買到假貨而發起的退貨比例比上年下降29%。具體數據顯示,平臺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