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自然》雜誌15篇論文簡介—論文—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最新一期《自然》封面

7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共刊登15篇論文,其中研究論文3篇(Articles),快報12篇(Letters)。分屬於多個研究領域,下面簡要介紹每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和作者,並附上論文摘要連結。

Articles:

1, Phenological sensitivity to climate across taxa and trophic levels

這是一篇由英國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生態、物候學方面的論文。通訊作者是來自英國蘭卡斯特環境中心的Stephen J. Thackeray。不同物種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生態交互作用失調,危害生態系統功能。作者們採用特殊的方法對這種危害進行了評估。

2, Multiple mechanisms disrupt the let-7 microRNA family in neuroblastoma

這是一篇由美德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生物醫學論文。通訊作者是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George Q. Daley。研究人員報告,儘管let-7脫抑制,其抑制劑LIN28B在MYCN擴增的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系中是非必需的。

3,A novel cereblon modulator recruits GSPT1 to the CRL4CRBN ubiquitin ligase

這篇論文由美國、日本科學家合作完成,也是一篇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通訊作者是美國新基醫藥公司的Gang Lu和Philip P. Chamberlain。研究人員報告,鑑別出一種新的CRBN蛋白調節物,名為CC-885,具有有效的抗腫瘤活性。

Letters:

1, Imaging the water snow-line during a protostellar outburst

這是一篇由智利、美國、澳大利亞三國科學家合作完成的天文學論文。通訊作者是來自智利迭戈波塔利斯大學的Lucas A. Cieza。研究人員報告了原恆星爆發期間的水雪線景象。

2,A sensitive electrometer based on a Rydberg atom in a Schrödinger-cat state

這篇物理學論文由法國科學家完成,通訊作者是來自法國ENS-PSL研究大學的Sébastien Gleyzes。研究人員報告了薛丁格貓狀態下基於裡德伯原子的一種靈敏靜電計。

3,Transport evidence for Fermi-arc-mediated chirality transfer in the Dirac semimetal Cd3As2

這是一篇由美國、德國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物理學論文。通訊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Philip J. W. Moll和James G. Analytis。論文報告了在狄拉克半金屬中費米弧介導手性轉移的運送證據。

4,Self-assembly of graphene ribbons by spontaneous self-tearing and peeling from a substrate

這篇石墨烯材料方面的論文由愛爾蘭科學家完成,通訊作者是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Graham L. W. Cross。論文報告,通過底物的自發自拉伸和剝離,自組裝成石墨烯帶。

5,Mid-ocean-ridge seismicity reveals extreme types of ocean lithosphere

這篇海洋學論文由德國科學家完成。通訊作者是德國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Vera Schlindwein。作者報告,海洋洋中脊的地震活動揭示了極端類型的海洋巖石圈。

6,Molecular logic behind the three-way stochastic choices that expand butterfly colour vision

這是一篇由美國、日本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生物學論文。通訊作者是美國紐約大學生物學系的Claude Desplan。研究人員報告了蝴蝶色覺增加隨機選擇方式背後的分子機制。

7,Dissociate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decision-related activity in the primate dorsal stream

這篇神經學論文由美國科學家完成,通訊作者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Leor N. Katz。論文報告了靈長類動物背流中決策相關活性的分散功能意義。

8,Resolving early mesoderm diversification through single-cell expression profiling

這篇醫學論文由英國科學家完成,通訊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Berthold Göttgens和英國桑格研究院的John C. Marioni。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表達分析揭示早期中胚層分化。

9,Cloche is a bHLH-PAS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drives haemato-vascular specification

這篇生化領域論文由美國、德國、瑞典科學家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的Didier Y. R. Stainier。研究人員報告,Cloche基因是一個bHLH-PAS轉錄因子,這一研究將加深我們對早期中胚層分化的理解。

10,Early myeloid lineage choice is not initiated by random PU.1 to GATA1 protein ratios

這篇生物學論文由瑞士、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科學家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生物系統科學與工程系的Timm Schroeder。研究人員報告,早期髓系細胞選擇模式與傳統模型不同,並不決定於PU.1和GATA1之間的隨機轉換。

11,TTC39B deficiency stabilizes LXR reducing both atherosclerosis and steatohepatitis

這篇醫學論文由美國、日本科學家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系的Masahiro Koseki和Alan R. Tall。研究人員報告,TTC39B蛋白促進LXR受體的泛素化和降解,能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性肝炎。

12,Ki-67 acts as a biological surfactant to disperse mitotic chromosomes

這篇生物學論文由奧地利、德國科學家合作完成,通訊作者是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Daniel W. Gerlich。研究人員報告,增殖標記蛋白Ki-67是一種生物表面活性劑。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科學網—《自然》雜誌論文稱禽流感病毒變種可人傳人
    據《朝鮮日報》5月4日報導,英國著名科學雜誌《自然》於當地時間5月2日向全世界發表了有關變異禽流感的研究結果。
  • 「最小恐龍」引發「最大烏龍」爭議論文撤稿
    資料圖:2020年3月12日Nature雜誌封面,該期發表「迄今最小恐龍」相關論文。供圖 攝資料圖:2020年3月12日Nature雜誌封面,該期發表「迄今最小恐龍」相關論文。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學術界廣泛關注與質疑的「最小恐龍」引發「最大烏龍」爭議論文——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3月中旬發表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封面文章,北京時間22日夜間正式撤稿。
  • 《自然》:全球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隨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反應,在世界範圍內,相關研究論文每天都在不斷出現。據《自然》雜誌統計,在過去的20天裡,全球至少已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研究論文發表,科學家們正急於了解這種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
  • 美教授《自然》論文因違反動物福利引科學家爭議—新聞—科學網
    據《自然》報導,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Sam Lee教授一篇《自然》論文因實驗小鼠腫瘤直徑過大而發布修改通知。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所售賣論文跨三個學科11月14日,記者SCI論文訂單發出80天後,「論文寫手」給記者回話,一篇三區的稿件已通過初審,影響因子3.3,研究內容為製備了核殼結構的磁性—發光納米材料,研究了其微觀結構及發光性能。
  • 院士被指數十篇論文抄襲 中國工程院:正調查研究
    這位網友指出,李兆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肝膽外科雜誌》2008年第5期上發表的《膽道惡性梗阻的內鏡治療》一文,疑似剽竊浙江大學醫學院2003級碩士生羅靈和於2006年3月發表的碩士學位論文《肝外阻塞性黃疸的內鏡治療分析》,文字複製比達到47.7%。
  • 起底SCI論文小鋪:買賣論文何以十年不倒,牟利數百萬?
    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8月4日至28日,出差在外的「論文寫手」突發潰瘍性結腸炎,入住吉林松原市中心醫院,他一邊擔心異地住院報銷困難,一邊還要應付論文買家的催稿。
  • 揭秘學術界論文掛名亂象:夫妻店型、剝削型、抱大腿型
    昨天,科學網公號推送了《「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一文。有讀者提出疑問:如何判定男主「送」了女主論文?這便牽扯到學術界的一大痛點:論文掛名亂象。針對昨天的文章,讀者也發表了很多看法:大老墨: 「寫論文掛名、送論文不是啥稀罕事吧。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2月26日至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 五大頂尖企業研究院的116篇論文ICLR2018錄用論文,七大趨勢全解讀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時間過得好快,Yann LeCun 仿佛剛剛在 Twitter 上感慨 ICLR 2018 的參會人數比 2017 年再次翻倍,而現在 ICLR 2018 已經於加拿大當地時間
  • 科學網—「最原始獵豹」論文因拼湊化石被撤銷
    該文章2008年12月發表於PNAS,作者根據一件據稱產自中國甘肅臨夏盆地晚上新世黃土沉積的獵豹頭骨化石,建立了一個新種柯氏獵豹(Acinonyx kurteni),並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獵豹」。
  • 長頸鹿死後在醫生論文中神奇「復活」,論文已被撤稿
    現代快報訊(記者 邱驊悅 孫玉春)9月4日,現代快報記者獲悉,《畜牧與獸醫》雜誌對論文《1例長頸鹿蹠骨骨折的診斷和治療》作出了撤稿處理。此前,現代快報曾報導,一隻長頸鹿在接受蹠骨骨折手術後不久死亡,但在主治醫師撰寫的該篇論文中卻顯示長頸鹿恢復情況良好。該報導引起了網友熱議。
  • 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百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
    「Nature自然科研」微信公號12月14日消息,關心科研的不只有學術界,大眾通過媒體和社交媒體也會關注最新的科學研究。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產出的超過220萬篇科學論文的1850萬次曝光和非學術論文類引用,整理並公布了2017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
  • 這種毒素比腹瀉更討厭—論文—科學網
    研究者揭示大腸桿菌侵入免疫系統新機制這種亞型常見於反芻動物的腸道中,比如牛。未經合格衛生處理的牛肉含有的EHEC很可能導致人群中爆發感染。 近年來,通過嚴格限制屠宰場的處理流程,此類情況有所改善,但危險仍然存在,比如含有牛糞便的液體流經屠宰廠附近的田地、以牛糞為肥料澆灌的蔬菜上都有可能出現EHEC。 對人類而言,感染EHEC後往往難以治療,如果抗生素使用情況不當,反而會讓這些瀕死的細菌產生更多志賀毒素。
  •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微信公眾號「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 2020-05-15 09:34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15日
    本研究在光化學改造的碳氫化硫系統中觀測到超導現象,最高超導轉變溫度為287.7± 1.2k(約15°C),在267± 10GPa的壓力下實現。超導性是通過觀測到零電阻確定的,磁化率高達190GPa。根據零度下的金茲堡—朗道模型,上臨界磁場約為62T。在三元系統中引入化學調諧可使在更低壓力下保留室溫超導特性成為可能。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中國科協關於公布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的通知
    經過各學科領域專家推薦、初評遴選、終評審定並向社會公示,最終確定96篇入選論文(詳見附件),現對入選論文及作者、發表期刊名單予以公布。本屆入選的96篇論文是2016年1月1日以來,發表在我國科技期刊上的優秀論文的代表。
  • 長頸鹿死後卻在醫生文章中「復活」,動物醫院稱不是學術論文
    8 月 11 日,現代快報記者前往文章作者所在的南京 AMC 河西中心動物醫院核實情況,一名發言人表示,上述文章不是學術論文,文章重點也不在術後恢復上,而是在探討手術方案。2019 年 5 月 13 日晚,手術開始,5 月 14 日凌晨,耗時 4 個多小時的手術結束,10 根鋼釘全部打進長頸鹿左側後腿的骨折處。南京 AMC 河西中心動物醫院的動物專家董某某當時說,手術過程中,受驚的長頸鹿有時會跳起來,好幾次復位焊接好了,它又把焊接的地方踢斷了。金牛湖野生動物王國工作人員當時表示,手術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抗感染,順利的話傷口預計 3 到 4 個月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