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自然》論文因違反動物福利引科學家爭議—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據《自然》報導,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Sam Lee教授一篇《自然》論文因實驗小鼠腫瘤直徑過大而發布修改通知。

這篇論文發表於2011年,由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及Broad研究所共同組成的科研小組研究完成,論文報導小分子化合物蓽茇醯胺可以特異性殺死小鼠中癌細胞。

《自然》發布修改通告稱,實驗中一些小鼠成瘤的直徑超過動物福利準則規定的1.5釐米。該動物福利準則是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動物保護及利用協會(IACUC)制定的。《自然》一篇社論稱,《自然》期刊要求作者控制腫瘤的直徑,使其不違反動物使用制度委員會制定的準則。

成瘤直徑大小在不同研究機構準則是不同的,英國一研究小組在2010年發布的準則是小鼠中不超過1.2釐米,而美國研究機構的準則一般是不超過2釐米。

目前論文的結論依然有效,但論文中違規的數據已撤下。澳大利亞一名學者David Vaux在PubPee發表評論稱該論文應該被撤稿,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動物倫理委員會會允許腫瘤直徑達1.5釐米。挪威奧斯陸大學醫學研究所Morten Oksvold也在PubPeer發表評論稱,很多論文中小鼠成瘤直徑超過了規定,但卻通過了同行評議,其中很多論文還發表在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上。

對此,《自然》回復稱將重視動物福利及倫理研究,一旦發現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違反了編輯準則,將會對其進行詳細的調查。(科學網 趙河雨/編譯)

更多閱讀

《自然》網站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最小恐龍」引發「最大烏龍」爭議論文撤稿
    供圖 攝資料圖:2020年3月12日Nature雜誌封面,該期發表「迄今最小恐龍」相關論文。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學術界廣泛關注與質疑的「最小恐龍」引發「最大烏龍」爭議論文——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3月中旬發表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封面文章,北京時間22日夜間正式撤稿。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論文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動物學家、論文作者之一Graham Kerley說,該決定提供了「一種馴化野生動物的法律機制」,這項修正案允許南非越來越多的娛樂飼養者註冊協會,以決定獅子或獵豹的長相。他說,這製造了一個「漏洞」,使得飼養者可以選擇商業上需要的特徵,比如更長的角或更大的體型,而這是國家野生動物法所不允許的。科學家寫道,這種選擇性繁殖可能會給動物帶來「嚴重」的遺傳後果。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一種假說認為,動物發聲或起源於夜行動物。一項新的進化分析表明,這可能有一定道理。
  • 從仰視到平視,科學家精神亦須抬頭—新聞—科學網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指標2020》列出的數據,中國在2016-2018年的論文總數已經在全球排名第一,Top 10%論文數和Top 1%論文數僅次於美國名列全球第二
  • 科學網—「最原始獵豹」論文因拼湊化石被撤銷
    Mazák)和丹麥科學家Christiansen共同發表的一篇文章。 作者在聲明中表示,經過進一步驗證,研究中所用化石標本為拼湊而成。而論文作者隨後則在《科學》發文否認化石拼湊的質疑。(科學網 任春曉/編譯)  更多閱讀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 7月14日《自然》雜誌15篇論文簡介—論文—科學網
    》封面 7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共刊登15篇論文,其中研究論文3篇(Articles),快報12篇(Letters)。 3,A novel cereblon modulator recruits GSPT1 to the CRL4CRBN ubiquitin ligase 這篇論文由美國、日本科學家合作完成,也是一篇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通訊作者是美國新基醫藥公司的Gang Lu和Philip P. Chamberlain。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眼球會不停轉動,腦電波頻率變快,人類處於這種睡眠狀態時會做夢。在REM之間是慢波睡眠,此時大腦活動減弱,電活動同步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這種腦活動不太強烈的睡眠狀態,可能有助於記憶的形成和存儲。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細胞-通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揚州大學教授焦新安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由浙江萬裡學院教授葛楚天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Blanche Capel等團隊合作完成。 猜想:溫度與性別間存在媒介 通過研究發現,紅耳龜在31℃以上的高溫條件下,產出的蛋都是雌性的,而在27℃以下的低溫條件下,產出的蛋都是雄性的。性別作為生物界最顯著的性狀之一,它和溫度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浙江萬裡學院葛楚天教授等人關心的問題。
  • 前沿院卓敏教授、劉健康教授入選愛思唯爾「2016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卓敏教授和劉健康教授分別入選神經科學領域與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高被引學者榜單。卓敏教授和劉健康教授已於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入選愛思唯爾當年公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此次是他們連續第三年入選。
  • X射線給古動物木乃伊拍快照—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三維X射線成像技術對古埃及的3隻動物木乃伊(一隻貓、一隻鳥和一條蛇)進行了分析。這項技術有助於研究人員深入了解這些動物的飼養條件、複雜的木乃伊化過程及其可能的死亡原因,同時不會對標本造成損害。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論文通訊作者、作科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大田生產上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不育系和利用不育系制種是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技術。現階段,作物雜交種創製技術已發展到了第三代。
  • 社科院教授點評年度動物新聞:普京虎咬死山羊,中央可補貼
    12月2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常紀文,他結合2014年發生的重大野生動物新聞,對《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的焦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肋馬蹄螺亞科及這些新種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深海馬蹄螺科物種多樣性研究內容,而且為深海軟體動物的起源、擴散與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依據。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表示,紐西蘭食肉鸚鵡(keas)似乎也能這樣做。這是此類認知能力首次在類人猿之外被證明,該成果可能有助於人們理解智力是如何進化的。 「這是一項很棒的研究。」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鳥類學家和鸚鵡專家Karl Berg說。 食肉鸚鵡在紐西蘭小有名氣。
  • 川大華西醫院《自然》新論文:226個胺基酸研發新冠疫苗
    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僅截取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226個胺基酸,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一種新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該疫苗除了能誘發免疫反應,還能為實驗動物提供保護,抵禦新冠病毒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