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腎病是一種比較難以治癒的慢性病,而在臨床上,也有不少腎病患者由於久治不愈就慢慢發展成了尿毒症。尿毒症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晚期的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症候群。
尿毒症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腎臟和生殖系統,對患者正常生活有很大影響。因此,一旦發覺身體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減緩病發的速度。那麼,在臨床上,判斷尿毒症的指標有哪些呢?
判斷尿毒症的指標有哪些?
腎小球濾過率,是指腎臟排出毒素的功能,目前判斷尿毒症的指標是腎小球濾過率小於15毫升每分鐘,即可稱患者患有尿毒症。在臨床上常用的是血肌酐,血肌酐超過707微摩爾每升,就認為這個病人進入尿毒症。
醫學專家用同位素的方法和雙血漿法評估計算出來的一個經驗公式,通過橘粉清除實驗,就用肌酐的清除率來代替了腎小球的濾過率。
這個公式在臨床上有很多種,有CG公式,有MDRD公式,還有CPI的公式等等,可以根據這些公式帶入患者的相關數值進行計算,判斷是否患有尿毒症。
腎炎一定會發展成尿毒症嗎?
實際上,腎炎不一定發展成尿毒症。腎炎有多種病理類型,不同的發病原因也會導致最後的結果有所不同。此外,預後護理和調養也會對腎病結果有影響,經過合理的治療,腎炎的結局是大為不同的,有些腎炎患者預後恢復得不錯,有些人病情反而會繼續進展。
尿毒症跟治療和幹預的早晚也有關,如局灶節段硬化,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以及在治療中有治療腎炎的藥物引起的腎損害。若情況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可能會加重病情。同時,伴隨高血壓或者吃了某些有腎毒性的藥物,會加速病情進展。
在慢性腎臟病或者慢性腎炎的治療中一定要遵循當時的專家共識,而不要迷戀於偏方驗方或者中藥。患者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