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文名叫雲豹,英文名叫 Clouded leopard,但云豹並不是我們通常認識的「豹」。
貓科豹屬動物並不包含雲豹,而包含獅、虎、豹、美洲豹和雪豹。雲豹有它自己單獨的屬:雲豹屬Neofelis。在2006年以前,雲豹只有一個物種,這一年,科學家們把只在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才有的巽他雲豹Neofelis diardi分離出了單獨的物種,與分布在亞洲大陸東南部(印度東部、喜馬拉雅山腳、中南半島、中國南部到馬來半島地區)的雲豹Neofelis nebulosa以示區分。
現代劍齒虎
很多人喜歡把雲豹叫做「現代劍齒虎」,因為它們的上犬齒比例是貓科動物中最長的。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它們的體型比花豹小得多(花豹頭身長最長可達196cm), 犬齒卻可以跟花豹的犬齒相差無幾——雲豹犬齒長7cm,花豹8.5cm。
證據表明,當它們在樹上,也就是無法用爪子狩獵的時候,它們會用那超長的牙齒來緊緊抓住獵物。
雲豹因為皮毛上像雲朵一樣的花紋而得名,它們的皮毛也是它們數量稀少的「原罪」。人們很喜歡它和其它豹完全不同的花紋,加之體型比其它豹小多了,似乎獵殺它們更容易得手。《華商報》曾有報導指出,2001年,陝西省安康市兩個農民在明知豹(後證實是雲豹)是保護動物的情況下獵殺了一隻,並剝下了皮毛,分離出豹骨,伺機牟利。這是雲豹在陝西省,這個物種分布最北線最後一次出沒的記錄。
雲豹有多小?它們的體重在11.5~23kg之間,不算尾巴,它們的雄性體長81~108cm,雌性更小,只有68~94cm。它們的尾巴和身體比起來真是很」壯觀「,幾乎和身長一樣,這是它們攀爬和運動能力非凡的一大利器。
另一大利器,是它們的身體構造。雲豹體重小,體態輕盈,流線型的身軀使得它們可以在林間自由穿梭。另外,它們的腿短、腳掌大,腳踝靈活,整個腳可以向後旋轉180°!這使得它們可以單爪懸吊,可以倒掛,還能頭朝下、尾朝上」垂直於地面「地從樹幹上爬下來。
優秀的運動能力賦予了雲豹」飄忽不定「的權利,它們行蹤非常隱匿,多年以來,全世界範圍內觀測到野生雲豹的記錄都很少,人們連它們是獨居還是群居都無法確切掌握。直到紅外相機和無線電項圈技術的普及,科學家們才著手確定雲豹的分布區域、分布格局、種群和面臨的威脅。
德克薩斯A&M大學的Lon Grassman教授是捕獲野生雲豹並為其佩戴無線電項圈的先驅研究者之一。他長期在泰國野外觀察和研究這種可愛的動物。2000年,他第一次捕獲到了活體的雲豹,並確定了它們的活動範圍。根據維基百科顯示,Grassman團隊在泰國的此次研究,是第一次有雲豹確切活動範圍的記錄,全世界範圍內,只有6隻雲豹被戴上過無線電項圈,且都在泰國,可見,它們是多麼地神秘。
那麼,人們對雲豹的了解和研究都從哪裡得來數據的呢?答案是圈養的雲豹。報導稱,全球首個成功案例是在1992年,第一隻人工授精雲豹在美國誕生。雲豹繁殖不易,在早期人工圈養時期還出現過雲豹配偶間互相殘殺的情況。儘管如今雲豹的人工圈養似乎有了一定成效,但它們真的很敏感,全球範圍內,人工圈養、復育雲豹的項目成功機率也不高。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雲豹在全球的數量少於10000隻,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變小。雲豹是樹棲動物,森林砍伐導致棲息地的喪失是它們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就是非法獵殺。
儘管它們早就被列入了《華盛頓公約》附錄一(若再進行國際貿易會導致滅絕的動植物,明確規定禁止其國際性的交易),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等級,但人們因為對它們的了解不如虎、豹等貓科動物,對它們的重視程度低得多。
2014年,時任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東南亞地區的區域總監的Chris Shepherd就曾指出,「雲豹典型屬於因非法貿易而數量在大幅下降的物種,可它們不在保護組織重視或優先保護的對象之列」。
據科學觀測顯示,原生在臺灣島的雲豹亞種早已滅絕;人工圈養的雲豹放歸野外還遙遙無期;野外雲豹的生命和棲息地還在受到威脅。作為我們普通人,要保護這種不是豹的「豹」,保護這種可愛的動物,必須通過加深對它們的了解,普及它們的相關知識來實現。
和百科君一起,為保護它們努力吧!
文丨搜羅百科君圖丨Pinterest、CKWRI、Google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Mongabay、中新網、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