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悠久的中國,不僅僅是文物被流傳下來,連文物造假也是一門「祖傳」的技藝。古人從剛開始收藏沒多久,就不得不與各種造假鬥智鬥勇。而到了現代,隨著收藏市場的大眾化,造假更是以一種瘋狂的姿態,席捲著每一個收藏種類,不論你接觸到哪一種收藏,首先要做的第一點就是學習鑑賞知識,古玩行業向來是「肥進瘦出,九假一真」,多少人栽在假貨手裡,欲訴苦而無門!
介紹文物造假之前,先給大家說個清代乾隆時期的故事。當時在無錫一帶有個造假高手叫「阿叩」,他發明了一種古玉的造假方法,首先把半成品的玉器和一些細碎的鐵屑攪拌在一起,再放進倒滿水的大缸裡,用燒開的老醋灌進去,這叫「淬醋」。然後封存十幾天取出,偷偷埋在一個人流量大的街上,讓萬人踩踏,誰也不知道這麼做到底是什麼原理,但在幾個月後取出來之後,這件假玉器上面赫然出現了「橘皮紋」,紋路中滿是鐵鏽斑呈暗紅色!再用開水一煮就大功告成。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古玉造假「叩鏽法」,故宮現在還尚存著「阿叩」的作品,也成文物了!想要破這個局,必須得花幾年工夫把玩,把上面的假沁給慢慢磨掉,因為真沁色是不褪色的!但是幾年過去了,造假的早就跑得沒邊啦......
現代古玉造假早先也沿用了一種殘忍的古法,所謂「玉中有血,價值萬金」,收藏家們對血沁有著很高的追捧。於是造假販子便用羊、狗、豬等動物的血來沁色。要麼是在羊腿上剖開一個口子把玉放進去,要麼直接用活狗或者剛殺的狗,劃開肚子放置玉器,或者乾脆直接放一缸豬血,批量封存。這樣幾年後取出來的時候,血沁就入了骨,成了老包漿。不過現代人們與時俱進,早就利用戈壁灘上的一種「虹光草」,因其汁液鮮紅如血,用來做沁色再合適不過了。找不到就利用血竭草、紫草等材料代替,甚至用杏幹、烏梅等和紅乾兒煮水染色的,夠滑稽的。替代動物血倒不是於心不忍,純屬是節省成本而已,和造假販子講道德,更滑稽!
古家具造假也是一宗「大買賣」,馬未都等人經常宣傳自己撿漏的故事,當年幾千塊買的明式家具,現在都是成百上千萬的。這可「造福」了一大批仿古家具販子,過去僅僅是當仿古品賣罷了,現在很多人乾脆以假冒真當成真品賣,暴利啊!一般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從鄉下或者藏家那裡收來破損的古家具,然後再「移花接木」將新老木材合而為一,或者乾脆「貼皮子」,只是外表的一層老皮而已!至於古董家具上面一層酥潤的包漿,最常見的就是用皮鞋油使勁擦拭晾乾。高級一點的用挫草打磨,再用白醋浸泡,接著是泡鹼,塗抹石灰膏,利用生石灰發熱腐蝕出滄桑感,再用染髮劑二次上色,最後雙氧水衝洗完畢。放在鳥籠子等潮溼環境下,用鳥糞來「美容」,形成一種長久無人使用的錯覺。這樣的仿古家具,別說初入行的,就是行家裡手也經常馬失前蹄,幾十萬花出去全打了水漂!
而大鍋不僅可以用來燉肉,更可以用來「燉瓷器」,早在康熙年間,景德鎮就來了一位外國人,中文名叫殷弘旭,他寫了一本《瓷都見聞錄》。其中就介紹了一種為做舊而「燉瓷器」的方法,十分噁心!先把閹掉的雞和其他腐肉混合在一塊,燉成一鍋臭氣燻天的濃湯,再把做好的瓷器放進去熬煮,完事後放在淤泥爛水溝裡埋個幾個月,一件「前朝古瓷」就這樣誕生了。而到了現代,做法更是五花八門。有用硝酸泡動物屍體和瓷器埋藏的,有用動物油脂混合化學物來做「釉光」的,更有直接仍糞坑裡做舊的。真可謂無奇不有!最可怕的是,這群職業造假都有銷路有利潤,喜歡「撿漏」的藏家數不勝數,每年數十億的銷售額,甚至能遠銷海外,他們一手摧毀了收藏市場,卻美其名曰:混口飯吃!
尿能澆出來青銅器的綠繡,豆腐皮能做成象牙,唐三彩甚至已經用到了「X光」技術。真要說起來,這些「奇智多謀」的造假故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雖然有少數經驗豐富的高手能避免被假貨迷惑,但我們的收藏市場還很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大多數人都想撿到「國寶」,恰恰給了這些造假者們機會。收藏愛好者的鑑賞水平急需提高,我們對待收藏更加需要理性,只有每個人都能理智的對待收藏,在誘惑面前能冷靜的看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市場才能慢慢規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