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是如何誕生的,科學界一直以來並沒有確切的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釋,但是地球的年齡為45億歲,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而這多虧了帕特森提出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測量地球年齡的方法。
自然界中的鉛有一部分是地球形成初始時期原始存在的,另外一部分是由具有放射性的鈾元素衰變而來的。鈾元素主要的兩种放射性同位素鈾-235和鈾-238的半衰期分別為7.1X108年和4.51x109年,即鈾-235比鈾-238衰變得更快。所以鈾-235最終的衰變產物鉛-207的增長速度比鈾-238的衰變產物鉛-206快。因此,只要知道了現在和原始狀態下鉛同位素的組成,就能推算出地球的年齡。
科學家根據地球的年齡將地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四個階段。
太古宙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殼開始到有沉積巖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地殼和地球熔融物質凝固形成的外殼是不一樣的。地殼是由火山巖、沉積巖、變質巖和隕石共同組成的地球外殼,是地球經過長期演化後而形成的。
元古宙時藻類和細菌開始繁盛,是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化、從單細胞原生動物到多細胞後生動物演化的重要階段。
顯生宙,指「看得見生物的年代」。這是開始出現大量較高等動物以來的階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從距今大約5.4億年前延續至今,古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一個代,上一個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個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之所以沒有提到冥古宙,是因為科學家並沒有獲取到冥古宙時期的確切資料。所以冥古宙究竟什麼樣只存在於科學家的想像之中。
那其他階段的情況科學家又是如何獲取的呢?科學家可以通過地質的探查,得到地球當時的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
通過對後三階段的地質探測,以及生物樣本探究,科學家基本排除了高等文明的可能性。所以很多人說,冥古宙時期可能存在失落的高等文明。
冥古宙一般是指從地球形成(約45-46億年前)至太古宙之初(38億年前)的這段時間。1972年,普雷斯頓提出了「冥古宙」概念,用希臘字「冥界」來描述地球形成初始的恆熱的巖漿狀態。這一創建至今為科學界沿用。
而之所以會定在38億年前,是因為1987年美國地質學家唐納德·威爾森(Donald Wilhelmsen)提出將月球雨海紀階段劃分為早雨海世和晚雨海世時代。由於地球上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對應月球早雨海紀時期跨度的地質證據存在,所以在有關地球地質史劃分的研究中,早雨海世被對應於冥古宙期。而早雨海世結束的時間為38億年前。
關於冥古宙時期有限的資料是在20世紀末,地質學家從格陵蘭西部、加拿大西北部和西澳大利亞州裡確認到了某些冥古宙的巖石。
現已知最早巖石的結構(依蘇阿綠巖帶)是由格陵蘭有著約38億年歷史的沉積層,混著一點貫穿了巖石的火山巖脈所組成。
零散的鋯石結晶沉積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傑克山中的沉積物裡,最早的約有四十四億年之久的歷史-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推測時間。
在多數科學家的認知裡,冥古宙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宇宙高溫熔融物質和少量塑性物質、固態物質、氣體和液體開始的,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殼的一段地質時間。
但是科學家等通過分析澳大利亞西部的地質斷層處的Jack Hills鋯石,發現在冥古宙時期可能已經出現了小規模的水圈。
部分科學家通過研究由巖屑形成的鋯石中18O同位素的組成,結合其形成原因的分析,認為早在43-44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形成了陸地地殼和海洋。這些地球上早期的水可能來自45-38億年間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水圈的存在為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條件,因此在冥古宙結束之前,生命演化很可能就已經開始了。
正因為冥古宙時期存在著大量大的天體碰撞事件,所以有些人腦洞大開,認為在這頻繁的撞擊事件中可能帶來了外星高等文明,但是這些說法都缺少可信度。科學家冥古宙時期,不可能存在於任何動植物,天體碰撞事件使得有機分子都無法穩定存在,根本無法孕育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等的光合生物也沒法在冥古宙土地上生存繁衍,但是這為以後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冥古宙後期(大約在40億年前左右),這種碰撞事件開始大幅減少,地球也慢慢冷卻下來,有機分子的大量合成也使得生命起源成為可能。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巖大約有40多億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地球凝聚幾億年後才形成硬的地殼。
而地球上的生物最開始出現,也就是在地殼活動不再頻繁,開始穩定下來,也就是太古宙時期。
外星文明不可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而人類也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得到如此充足的進化,適應這樣的環境。
總而言之,目前所有關於存在失落的高等文明說法都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