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文
圖片由黃巖南城街道辦事處提供
「十裡富庶地,澄南梅橘源」,這句標語作為黃巖區南城街道的核心提示語,高高懸掛在黃巖南大門,位於十里舖三角馬路花壇大幅宣傳廣告上,鮮亮醒目。
橘源,指的就是南城西面永豐河畔蔡家洋村的黃巖貢橘源,位於黃巖名山委羽山和土嶼山中間,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民間流傳有「本地早個曲(吃)功,飯店嫂個講功」,句中的本地早,指的就是蔡家洋和澄江兩岸的本地早蜜橘。
「橘者,吉也!」黃巖貢橘園,就是取名於這四個字。位於南城街道蔡家洋村,今年在蔡家洋村民間信仰場所平安宮隔壁,新建了一幢古香古色的木房,是貢橘園園區總設計師楊教授工作室,坐落在蔡家洋形如臥龍地形的「龍口舌」地裡位置。因為蔡家洋內河有一條小河當地人稱「潛龍在田」,民間信仰場所平安宮宮前有兩口方塘,俗稱龍眼,現存一口水塘在宮內,另一口在村外,填埋了大部分,留有遺蹟水窪地。
楊教授工作室往北幾十米,即古代蔡家洋蔡大戶祖地,建有三透裡,在文革年代被毀,存有經堂。
由歷史故事演化成神話
根據1983年版《黃巖縣地名志》記載:「蔡家洋村,據明萬曆年間縣誌記載就有蔡家洋村。祖先姓蔡,現蔡家洋宗祠還在,但至今蔡家洋姓蔡的村民一個也沒有了。該村地勢較低,又在一片平地當中,由此得名。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據老人說這戶蔡姓大家族,居住在龍田,在樟樹下位置建有鳳翼三透裡,蔚為壯觀。後來,由於蔡家後繼無人,逐漸沒落。蔡家洋村開始有土嶼一戶張姓人家逐漸遷居過來,後來發跡繁洐,曾經在民國時期留有三幅祖傳人像畫,今已佚。
平安宮,是南城街道蔡家洋村民間信仰場所,信仰主體是楊家將中的楊二郎,傳承忠義孝勇傳統文化。平安宮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位於龍口舌位置,重建於民國八年,宮內現存碑記。因為民國九年狂風大作,颶風肆虐,又毀了許多建築,重修於民國十年。並於民國十五年,由平安宮團體協會募捐,負責在永豐河上新建黃巖西南捷徑上的交通要塞毓秀橋,連接西城羽村。平安宮四角飛簷上的八條飛龍,對應平安宮內的楊老令公和楊門七子楊家將,從楊大郎到楊七郎,各為一龍。而地脈上又有臥龍在田,形成《易經》上九龍卦的義理,九條神龍共同守護一方平安,故名平安宮。
根據《黃巖地名志》和《黃巖文史》記載,相傳這九條神龍來自隔壁一公裡之遙的瓦瓷窯村。北宋年間,仙村嶺西邊山腳下,有一座叫「萬善堂」的寺院,有一戶陳姓人家在此寄居。這陳老漢有八個兒子和一個妹妹,共開設九窯,專事燒制陶瓷器物。這一帶燒制陶瓷是他家獨家經營,每在燒窯時,就有九支大煙囪的黑煙衝向天空,形如九條烏龍在天空漫舞,氣勢磅礴。後來被小人誣陷為「九龍透天」上告朝廷,欽差大臣來暗訪後,認為此處氣象有出「新王」之氣,連夜回宮,密告皇上。皇帝派三千精兵,捉拿陳氏兄弟姐妹,扼殺「新王」之氣象。陳家得悉此兇信,猶如晴天霹靂,當晚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他們立即封閉窯門。但三千官兵已將他們包圍,插翅難飛。於是,陳家兄弟姐妹共同合計,決定以死明志,一起走向「萬善堂」後邊的深潭,投水自盡,兄妹九人全被害死。朝廷兵馬,回朝復命,就座磚窯天長地久也被悶在地下,直到解放後才被發現。
傳說,陳氏兄妹實是天庭的九條神龍下凡在人間,選擇了黃巖南鄉一帶,以製造青瓷為雅事,製造出式樣美觀、釉色鮮亮的青瓷,供奉朝廷。沒想到最後還是被發現了,於是幻化成龍形水溝,選擇隔壁委羽山南面的蔡家洋村,潛龍在潭,見龍在田。他們這次有了前車之鑑,九龍中的八位兄弟幻化成平安宮四角翹簷上的飛龍,靜靜守候著這一方平安,妹妹幻化成一條長龍,靜臥田間。從此,這裡風調雨順,百業興旺,柑橘作為仙果,長勢喜人。同時,天上的「福、祿、壽」三仙嘗了蔡家洋本地早後,留下拐杖長成三顆百年老橘樹的神話傳說。
蔡家洋:本地早的主產區
自古以來,蔡家洋村位於黃巖西南捷徑的要衝,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西南捷經,即東至方山腳下、東官河旁、現南城辦事處前的石湫橋,接臺溫古驛道,西過永豐河上的毓秀橋,至西城轄區的羽村,沿著永豐河旁的橘叢石板路,至大嶺頭,折往北面的石牛渡三洞橋,經嶺下殿日照寺,過澄江梁棚嶺,直到松巖山下石櫃岙,西接黃永古道於焦坑街。
黃巖第一大河西江的兩大重要支流,永豐河和永寧河(即中涇河),分別從東北往西南和從北往南懷抱蔡家洋村。在民國十年,知縣賓鳳陽報批省府,由店頭後宅人章柏蔭(章育)疏浚永豐河,裁彎取直,加寬加深永豐河,使現在的永豐河穿過蔡家洋村,河對岸有蔡家洋橘園近千畝,是黃巖本地早的主產區。
永豐河上毓秀橋,取鍾靈毓秀之意而命名,只因此橋位於委羽山金木水火土五行山最後兩山之間,前四座相距總共不過百米,第四座位於的民建的小山包與土鼓嶼山相距甚遠,土鼓嶼山周圍人口密集。
成為古代貢品的記載
在民國十年永豐河疏浚之後,農作物產量節節攀升,後人稱這一帶「澄南米倉」。不但稻穀產量高,而且柑橘品質好,橘樹長勢喜人。元明清以來,大量出產於蔡家洋的本地早,作為貢品貢奉朝廷。
蔡家洋柑橘種植年代,起於元代,繁盛於明清至民國,由澄江鳳陽一帶綿延而來,直至方山下。宋代青梅是主要農作物,方山下種植大量梅樹,梅花開得如飛雪,元代潘士驥有詩兩首——十裡早春。實際上遠遠不止十裡的梅樹種植,因為宋代流行青梅煮酒。後來,由於戰亂毀了大片梅林,及米酒的興起,梅花種植漸漸冷落,而橘樹逐漸興起,遍布委羽山周圍。
根據《萬曆·黃巖縣志》中記載黃巖土貢,宋歲貢《元豐九域志》:「嘉定錫貢柑子一萬三千顆。元代同樣歲貢柑子一萬三千顆。」
明清以來,歲貢的柑子逐漸轉移到蔡家洋周圍。主要是城南這塊斥滷之地多礦物質元素,地處黃巖大平原的鍋底,土地最底窪,鹹淡水交匯最密集,因此最適宜柑橘的種植和成長,並成了黃巖柑橘的主產區。
打造貢橘園
由同濟大學知名教授楊貴慶教授團隊,對位於蔡家洋村的黃巖貢橘園進行全面指導、設計建設。同時,在市、區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南城街道蔡家洋村黃巖貢橘園工程項目組和村內工作人員,對全村進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並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2017年,永豐河東南中涇河的連接內河成功打通,實現了全村的水域大循環,可以實現遊船觀光採摘項目。並陸續實施了一系列工程項目,如黃巖貢橘園停車場、木棧道、貢橘舫(楊貴慶教授題匾撰寫門聯)、橘三仙亭(楊貴慶教授命名,王客題隸書匾額)、觀光橋、橘子洲、內河遊步道、遊船碼頭、懷橘亭(周鴻圖題匾,徐中美撰聯、黃偉書)、楊教授工作室、平安宮一廟一故事民間信仰場所提升等。從而,在2018年全國鄉村振興實施村中脫穎而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專門來園區採訪錄製,並形成45分鐘的訪談節目播出。
金秋時節,蔡家洋村幾千畝柑橘陸續成熟,金黃的本地早高掛枝頭,閃閃發亮,引人注目。蔡家洋內河兩側各類花朵競相開放,黃矢菊和漂亮的格桑花點綴了園區的風景,絢麗綻放。不久前,蔡家洋村貢橘園又一次亮相央視新聞聯播,再次走進人們的視線。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黃巖南面的蔡家洋黃巖貢橘園,和瓦瓷窯青瓷園,這兩個項目都同期由楊貴慶教授負責指導建設,正逐漸聲名鵲起。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