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020-12-05 新民晚報

「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崇尚品德,堅守正義,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放棄正義,顯達時不背離仁道。窮困時不放棄正義,因此士人能保住自己的操守;顯達時不背離仁道,因此民眾不會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予民眾恩惠;不得志時,修養自己立身於世。總之一句話:窮困時就做好自己,顯達時要兼顧天下人共達於善。

孟子對一個遊說之士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正確的遊說心態,別人理解我悠然自得,別人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那個人問孟子怎樣才能悠然自得,孟子回答了上述一段話。應該說,這是孟子對自己多年經驗的總結。

「囂囂」,音熬熬,「自得貌」(《古漢語大辭典》)。形容內心滿足、愉悅、志得意滿、悠然自得。後文「得己」,亦即自得。

「窮」,窮途末路,包括物質生活的睏乏,但主要是指理想追求和事業發展受阻,無法再向前進。與之相反則是順利、順暢、通達、顯達。

「獨善其身」,說的是窮困時不隨波逐流,不頹廢沉淪,思想上固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行為上堅持自己的原則和標準。一句話,在不良環境中和不利條件下,做好自己。

獨善其身免不了「慎其獨」。一人獨處,亦需謹慎,不放縱。孔子弟子曾參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即便是一人獨處,也要覺得好像是大家的眼睛都在盯著你,大家的手指都在指著你,即嚴厲地監督著你。

獨善其身並非要與世隔絕。孔子讚賞隱士的品格,卻不贊同隱士的做法——「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和世人同群又和誰同群呢?孟子說「不得志,修身見於世」,與孔子完全一致。

「兼善天下」,是說在善己的前提下還要善天下。善天下是指使天下美好,亦可指使天下人共善。細辨起來,兩者有先後之別,善己是前提。己未善,何以善天下?不過,兩者沒有主次之分,而是同一事的不同階段。不能說善己為主,善天下為次。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其價值在於盡己之力,使社會美好。

善己是純粹的主觀行為,可以不受外在幹擾。而善天下是將主觀意願加之於客觀世界,因此不能不受到種種制約。若主觀意願根本行不通,則只好罷手、止步,繼續做好自己。

這裡,人們看到儒家思想與道、釋兩家思想的一個差異。通俗地說,即所謂「入世」與「出世」的不同。道、釋兩家也希望天下皆善,但他們更看到了天下不善,側重選擇獨善其身之途。

更有甚者,其獨是真正的孤獨,離群索居最好。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為潔身名言,為奮鬥理想。至今仍如此。(白子超)

相關焦點

  •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我們反覆跟他講解中國古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和抱負,跟他講為這個世界作貢獻有很多途徑,但所有的途徑背後,最堅實的基礎是能力和資源。經過幾次討論交流,他同意先去做些別的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後,再以他的方式去服務社會。我們欣然同意,如果在社會上磨練幾年,他還能堅持理想,我們也就放心了」。哎,父母反覆講解,幾次討論,有幾個孩子能承受住這樣的壓力?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畢竟對於有些可憐人,是真的可恨之處,自己落魄不如意之時,也無事,努力充實自己,不去打擾身邊人,也是一種修行,一種從容,老秀才問平安:「辛苦攢下些家底,說不要就不要啦?」
  • 朱坤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霍啟剛教育孩子幫助他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明天。每逢節假日,我會聽到有寺廟在免費送粥,為的是傳遞善意和愛。我記得去鹹陽的時候,有一次看到過有人給走過的流浪人員送了一個肉夾饃,我覺得他很善良。所以,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普普通通的大眾老百姓,互幫互助,大家好才是真得好。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信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哲學。為官四十載,以天下為己任的風骨、耿直正義的節操、犯顏直諫的膽識和親民愛民的個性在他身上融為一體。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徐新),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師出鬼谷子,他是史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典範!
    蘇秦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書生典範。落魄時他閉門讀書,功成名就時為了自己侍奉的君主苦心周旋。都說時勢造英雄,能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大事的,必定是非同尋常的人。
  • 《菜根譚》:面對繁瑣世事,懂得「獨善其身」,才能豁然開朗
    當你學會獨善其身,清靜無為的時候,當你學會機智圓潤,淡泊通便的時候,便是最好的一種人生狀態。去除心裡冰,和氣如春風卡夫卡有篇小說叫做《地洞》,主人公是一隻小刺蝟,它在地下挖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地洞來藏身,但它依然覺得不安全,不能安心。這篇小說描繪的是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缺乏安全感的人的心態。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人窮時候是該「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還是「多見世面」
    "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大概意思是說:人窮的時候不要太高調和很多人交往,不要在大家眼前晃來晃去,別人不但不會喜歡,反而會覺得你很礙眼;在自己身份低微說話沒有分量的時候,不要去規勸別人,因為這個時候即便你說得非常動聽,別人都不會當回事,反而嫌你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