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始版橋直街159號,是杭州麵粉廠的舊址,廠區佔地面積三十多畝。
現在的廠區裡,三個標誌性的麥筒倉(當時存儲小麥的倉庫)仍和幾十年前一樣高聳,但廠區已聽不到幾十年前熱火朝天的轟鳴機器聲。在多年前,廠區停產後,老員工們已各奔前程,廠區目前被幾十個小企業租用,成為倉庫。
4月20日下午,上城區望江街道現場動遷指揮部與杭州商貿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原杭州麵粉廠)籤約。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望江地區今年城中村改造五個聯動地塊中規模最大的一家企業,麵粉廠將在4月底全面騰空。
只是,那些年關於麵粉廠的記憶,以及那些食物帶來的關於家和童年的味道,至今還有很多人念念不忘。
當年的特二粉,做饅頭、掛麵都很好
這裡曾出產不少在杭州家喻戶曉的產品
鄒建強,是麵粉廠停產後,唯一的留守老員工,他在這裡從事安保工作,從1979年進廠裡開始,在這裡已經38年。
"這個地方,太熟悉了,閉著眼睛,都不會走錯路。"
老杭州人都記得這一度非常輝煌的麵粉廠,它家出品的大橋牌特二粉、曲苑牌筒面、雙峰牌方便麵等等,在杭州家喻戶曉。不少老杭州都記得,不少產品,當時是"省優"、"部優"。
它是浙江最老的麵粉加工廠家之一,前身是之江(江南)麵粉廠、萬豐(江南二廠)麵粉廠、大森麵粉廠。據《杭州市糧食志》記載,1958年10月,3個廠合併,成立公私合營杭州麵粉廠。後來,在1964年籌建新麵粉廠,廠址設在杭州桃花弄糧食倉庫內,1966年建成投產。現在廠區門口,還有一塊已經發暗的金屬牌,依稀能辨認上方刻的三行字:杭州市飲料聯營公司、杭州制麵廠、杭州市桃花弄糧食倉庫。廠區裡的老倉庫門上,現在還留有"國家儲備糧倉"的木牌。
《杭州市糧食志》中有記載,當年的杭州麵粉廠,投資21萬元,日產麵粉能力75噸;1972年,企業又投資2.8萬元,對制粉工藝進行改造,廠房加高一層,產量也提高了40%。
1977年下半年,企業研製出一種精細度介於"富強粉"和"標準粉"之間的麵粉新品種。"比標準粉白很多,做饅頭、掛麵很好。"鄒建強說。
這款當時名叫"上白粉"的麵粉投放市場後,深受消費者歡迎,後在全國推廣,得到商業部的認可,定名為很多人熟知的"特二粉"。
那些年解饞的雙峰方便麵、枕頭麵包
至今有人念念不忘
除了主打產品"特二粉",麵粉廠也做過很多加工食品,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可說是相當的時髦。
1978年12月,麵粉廠建了主食麵包車間,1979年正式投產,年產麵包150噸。
鄒建強是1979年進的廠,剛開始做的工作是燒麵包爐。
"廠裡剛開始做枕頭麵包,食品商店有賣!銷路很好。"
1979年,長得像枕頭的主食"枕頭麵包"第一次進入習慣拿泡飯當早餐的杭州家庭。鄒建強記得,二兩糧票加9分錢,可以買一個枕頭包,甜甜的,味道蠻好。"後來設備更新了,不用燒煤,改用電烤了。"
到了1985年,鄒建強記得,廠裡從美國進口了幾臺設備,做花生麵包、漢堡包、熱狗、潛水艇、長包等等,有十來個品種。再後來,又從澳大利亞進口設備,做起了切片麵包,也就是現在的吐司。"切片麵包產量很高,班產切片麵包8噸,是當時全省最大的主食麵包生產線了,但沒有小麵包銷路好。"
全省的第一包方便麵,也出自這裡。
1984年5月,浙江省第一條油炸快餐方便麵生產線在麵粉廠誕生,1985年2月,廠裡又從日本引進更先進的油炸快餐方便麵生產流水線。
蝦仁、多味、辣味三種口味的雙峰牌方便麵,大受歡迎。
"大學生、老師等群體特別喜歡,漁民也喜歡,經常一箱箱買。"鄒建強說。
有很多70後、80後小時候都吃過雙峰牌方便麵,尤其對湯料鮮美的蝦仁面念念不忘。
"黃色的包裝袋,上面印著好幾隻大蝦。小時候最盼望坐火車時老媽多買幾包,在搪瓷缸裡泡一包。這個方便麵只有一包調料,沒有油包的,泡出來的面特別清爽,很鮮的。"80後陳女士告訴錢報記者,這個味道她懷念至今,但到2000年前後,市面上就買不到了。
鄒建強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麵粉廠最輝煌的時候。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效益就慢慢不好了。"糧票取消了,再加上杭州有新的麵粉廠競爭,開始虧損、2002年就停產了。"
後來,企業改制,廠區成為了幾十個企業租用的倉庫。
廠區對面,隔著貼沙河,就是高大的城站火車站。
"我們這裡和城站很近的。"鄒建強跨上了電動車,準備回家,他家就在附近,是當時廠裡分的宿舍。他說,聽說這裡以後要打造城站的一個交通樞紐:"以後再來看看,肯定不一樣囉。"
廠區對面隔著貼沙河,就是城站。
按照最新的望江新城城市整體規劃,想要打造城站的東出入口,如果將城站的東西出入口貫通,地鐵一號線、五號線、七號線和城站高鐵就能貫通,城站樞紐將是高鐵和機場最快最便捷的轉換點,目前,正積極協商鐵路等部門,探討城站東出入口方案實施的可能性。這五個城中村地塊的改造,也為規劃中的城站東出入口"拆"出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