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裝電視劇的朋友們一定見過這樣的情節:烽火連天的戰場上海東青盤旋著帶走戰事的加急密報;花團錦簇的大宅後院裡,小姐的閨閣軒臺上又停了一隻腳捆細娟的白鴿;在外漂泊的遊子期許著來自家鄉的排排大雁。
在沒有手機沒有電子郵件的年代,「飛鴿傳書」仿佛成了古人通訊的必備神器。將寫好的信件捆綁在鴿子、大雁等鳥類身上,再將其放飛,它們每次都能將信件準確地傳遞給對方,再將對方的回信帶到原處。作為一名現代人,每思及此,都會感嘆真真再神奇不過。
那麼,古時的「飛鴿傳書」真的如電視劇裡一般靠譜嗎?
確實,世界各地都有用鳥類來傳遞書信的例子。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民就用鴿子來傳遞書信。我國從隋唐時期開始,南方廣州地區就陸陸續續開始利用飛鴿傳遞消息。
「飛鴿傳書」利用了鴿子等鳥類的「歸巢性」來實現人們傳遞書信的要求。鳥類,尤其是鴿子,對地球的磁場有著很強的敏感度,識別方向的能力異常出眾。
鴿子極易馴服,飛行起來的速度比馬還要快,這些優點都讓鴿子成為古人青睞的「信使」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鴿子的歸巢性是單向的。也就是說,每當你放出一隻信鴿,他只能依照「歸巢」的本能替你傳出信件,並不能將他人的信件帶回到你的手中。並且,由於鴿子歸巢時間的不確定,飛鴿傳書似乎並不適用於加急的密報傳遞。
但古人的智慧卻是無窮的,他們專門訓練出了僅在兩地之間來回傳信、時間固定的鴿子。
古人們將鴿子帶到一處驛站照料它的吃食,夜晚再將它們帶至另一處驛站睡覺。如此反覆,鴿子在長時間的訓練後,便習慣了在A驛站度過白天,返回B驛站睡覺的習慣。這樣古人就使鴿子擁有了在固定時間飛行到固定地點的能力,達到了來回傳遞信件的目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古時的黑科技「飛鴿傳書」,還是很靠譜的。
歷史上的名人也寫了不少詩句來描寫「飛鴿傳書」。李清照嘆:「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樓」;歐陽修寫:「夜聞歸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華」。
飛鴿傳書不僅僅是生活中實用的科技,更成為了牽引出遊子羈旅漂泊的傷感與懷鄉思親的意象。
從前馬車很慢,書信很遠,兩顆心在為拉近距離而努力。如今,飛速的交通、發達的科技為我們的交流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方式,我們不再像古人一樣為了交流而愁苦,我們表達的機會越來越多,交流的信息越來越廣,但我們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
愛要在變成遺憾前說出口。現在就切換軟體,給想念的人發一封「飛鴿」傳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