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常有鴻雁傳書的典故,鴻雁真能傳書嗎?

2021-01-16 老街味道

問題: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前言

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估計大家隨口就能說出幾個: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

大雁真得能和信鴿一樣,替人傳信嗎?

一、鴻雁傳書典出《漢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蘇武〉:

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漢朝使者想把蘇武要回去,匈奴人撒謊說蘇武已經死了。後來漢朝使者想出一計,說皇帝射下一隻大雁,雁足上繫著一封蘇武的信,這樣才把蘇武要了回來。

可見,並非蘇武真得那麼厲害訓練了一隻大雁送信,很可能漢朝是指誆騙匈奴人的一種手段。就算是蘇武抓住幾隻大雁沒有當作下酒菜,而是綁上了信放生,也不可能那麼巧被皇帝射中。

一、早期關於雁的詩

詩人詩中出現鴻雁的意象,常常用來表達相思之情。例如詩經《鴻雁》:

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三章均以「鴻雁」起興,說的是離家去服勞役的人。詩經的鴻雁,並沒有傳書的意思。最早寫」鴻雁書信「的詩歌,不太清楚是哪一首。

傳說中的」蘇李詩「中,有一首李陵的《與蘇武詩》寫到:

有鳥西南飛,熠煬似蒼鷹。朝發天地隅,暮宿日南陵。欲寄一言書,託之箋彩繒。

這首詩中的鳥和書信有了聯繫,但是蘇李詩一向存疑,一般認為西漢時不會寫出這種詩體的作品。而且詩中的」鳥「也沒有明確是鴻雁。

漢魏時期的蔡琰《胡笳十八拍》中寫到:

雁南徵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喑喑。

其中也沒有明確鴻雁傳書的意思,而是詩人見到鴻雁後起了思鄉之情。不過這和後來的詩人用鴻雁傳書的典故意義差不多,都是用以抒發相思的感情。

二、早期用鴻雁傳書典故的詩

老街見到最早寫鴻雁傳書的詩,來自南北朝齊梁時期。齊梁時期的詩人何遜有一首《學古詩》。

昔隨張博望。辭帝長楊宮。獨好西山勇。思為北地雄。十年事河外。雪鬢別關中。季月邊秋重。巖野散寒蓬。日隱龍城霧。塵起玉關風。全狐君已復。半菽我猶空。欲因上林雁。一見平陵桐。

張博望是指博望侯張騫,當年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中途被匈奴扣留,在外共歷十三年。後又奉命出使烏孫,以功封博望侯。 詩的結尾處寫到:

欲因上林雁。一見平陵桐。

這兩句明確地使用了漢書中鴻雁傳書的典故。上林雁,是指漢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了帶著書信的雁,而平陵桐是指漢昭帝的墓地(平陵)上的桐樹。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也有《代蘇屬國婦詩》:

忽聽西北雁,似從寒海湄。果銜萬裡書,中有生離辭。 惟言長別矣,不復道相思。胡羊久剽奪,漢節故支持。

梁武帝蕭衍是南朝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詩人。這首詩更加明確的寫出「忽聽西北雁 。果銜萬裡書。 「蘇屬國即北海牧羊的蘇武,他回到長安後漢昭帝封他為典屬國。

三、唐宋詩詞中的鴻雁傳書

初唐時的宋之問(約656-約712)有《登逍遙樓》用到了雁足: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北去衡陽二千裡,無因雁足系書還。

初唐四傑的王勃(約650年-約676年)有《九日懷封元寂》用到了雁書: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蘭氣添新酌,花香染別衣。九秋良會少,千裡故人稀。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歸。

可見,在初唐,鴻雁傳書的典故使用率就很高了。宋詞中,關於鴻雁傳書最著名的作品估計就是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秦觀的這首《阮郎歸》結尾句也流傳甚廣: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傳說大雁南飛到衡陽就是終點了,漢張衡《西京賦》寫到:"上春侯來,季秋就溫。南翔衡陽,北棲雁門。"

秦觀被貶到了郴州,郴陽比衡陽還遠,於是詩人嘆息衡陽還有鴻雁傳書捎信,這裡卻連鴻雁也沒有了。

結束語

聽說老北京還有訓練老鼠演雜技的藝人,不知道是否真有神人訓練鴻雁來傳信,畢竟大雁不是信鴿。

詩中所謂的鴻雁傳書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並非鴻雁真得能送信。詩人看見大雁就會聯想到書信,因此寫相思一類的詩詞,也常常用到鴻雁這個意象和相關的典故。

在古詩中,鴻雁傳書的表現方式也很多樣,例如上林書、鴻書、雁書、雁足、 雁傳書、雁字、雁封、雁帛、雁鴻附書、徵鴻、雲間一紙書、鴻雁等等都是這個典故。

老街自己的作品裡,也常常用到這個典故,例如五言排律《 立秋》:

秋風帶秋雨,一夢入秋初。岸柳因風爽,荼蘼沾雨疏。蟬聲聞斷續,雁字意何如。孤月黃昏澹,二毛霜雪餘。蕭涼從此變,焦躁自心除。扶杖清溪去,垂綸斜釣魚。

@老街味道

何謂野狐禪?蘇軾兩次罵王安石為野狐精是什麼意思?

觀宋填詞83 蔣元龍1首好事近只有45個字 如何做到一波三折

相關焦點

  • 「青鳥傳書」與「鴻雁傳書」
    鳥兒傳書的典故出處,分別是「青鳥傳書」和「鴻雁傳書」,其傳說都出現在漢代,「青鳥」和「鴻雁」都很古老,而且還神奇而玄乎。「青鳥傳書」中的「青鳥」,在上古奇書《山海經》中,這青鳥共有三隻,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是天地之間的使者。傳說漢武帝在承華殿齋戒時,一隻青色的鳥從西方飛來,停在宮殿前面。漢武帝就向東方朔問原因。
  • 鴻雁傳書: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鴻雁傳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因為鴻雁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之情和羈旅之感。鴻雁作為書信的代稱,起源於漢代,當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扣押流放到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
  •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景雲三年(712)中進士,開元初任榮陽縣主簿。開元五年(717)參與纂修群書四部錄》,四年後書成,因功授任洛陽縣尉。開元十七年後,他曾任過朝官,而後不知所終。王灣早慧穎,殷璠《河嶽英靈集》小傳說:「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指的就是遊江蘇鎮江後所作《次北固山下》(一題作《江南意》)。
  • 鴻雁傳書,原來和蘇武牧羊的故事有關~~
    >尹繼 攝 ▲好象沒有哪一種鳥超越鴻雁被大量寫進古詩詞裡好象沒有哪一種鳥超越鴻雁從古至今被賦予特別的美學意象成為遊子、書信、孤客的象徵>雲中山人 攝 ▲在所有的鳥類中它獨得中國人的偏愛鴻雁傳書雁陣南飛翩若驚鴻 衡陽雁斷……在漢語詞彙裡,它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這種鳥早已是中國人
  •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古代人的飛鴿傳書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它們真的可以傳送信件而不丟件嗎,信鴿真的能發揮出像電視劇中飾演的那麼大的功效嗎?立下大功的鴻雁傳書飛鴿傳書在古代又叫做鴻雁傳書羝乳,乃得歸」,後來好在得到別人的幫助,騙匈奴的首領說漢朝的皇帝已經知道蘇武還活著並且在哪裡牧羊了,是漢朝的皇帝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上面有一張字條,字條上面把這一切都寫明白了,匈奴的首領信以為真,無奈只能放蘇武回到了他的家鄉,正是因為這段典故,後世人才把鴻雁代稱為書信。
  • 宋詞鴻雁,寄情蘇武,傳書弗遠,惆悵如故
    聽琴聲,鴻雁傳書咫天涯。雖隔千山,提筆總是手難下。炎炎,秋風依舊如夏,又待燕子來,卻不見,故人依舊無法。《宋詞》,千裡傳書,「鴻雁」宋詞寫鴻雁,多用於寄情於遠方的人。上次說到的是眼前人,這次說的是鴻雁,一個是莫負當前,一個是遙寄遠方。總是用情詠懷,連綿而不絕。當然如果只是寫鴻雁,也不足以表達遠方寄情的話,也可以用遊魚來寄託。「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這是秦觀所寫,表達的是綿綿的情意,只能用遊魚悄悄的傳遞。當然蘇武的雁足傳書也是鴻雁寄情的最早記載。唐詩的鴻雁,說的是自己在遠方,遙想的是故鄉人。
  • 「鴻雁」從古至今都受寵愛,多少史詩都流傳著它的故事
    距離遙遠,音書難達,受限於落後的交通和通信方式,在苦苦的期盼中,古人生出許多超越空間障礙的幻想,鴻雁傳書就是其中的典型。鴻雁傳書最早見於蘇武的事跡之中。《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載,漢武帝時期,使者蘇武秉持漢節,拒不投降匈奴,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牧羊。
  • 鴻雁傳書,青鳥殷勤為探看。邂逅詩詞裡的精靈,品古人詩意人生
    上學後,讀古詩詞,看到那麼多和鳥有關的詩詞,歡快的,憂傷的,好像每一隻鳥都被定義了特殊的寓意。時光悠悠,時節更替,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們,飛行在四季的時空裡,飛翔在詩人的心頭筆下,一年又一年。01銜泥燕,飛到畫堂前。佔得杏梁安穩處,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唐 牛嶠《憶江南》感悟:陽春三月,草長鶯飛,雜花生樹,春光無限。
  • 所謂灰天鵝其實是鴻雁 營養價值跟普通鵝差不多
    為了確定這些動物到底是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天鵝,執法人員拍了照片,傳給浙師大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專家包毅新。  包教授仔細看過照片後並比對了資料後表示,這不是天鵝,中國只有3種天鵝,即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並沒有所謂的灰天鵝。  那煲鑫隆賣的是什麼動物?包教授說,那就是鴻雁,家禽中的鵝多是從鴻雁馴化而來。
  • 古代詩歌中的鴻雁與小燕子的不同形象與意義
    在日常教學中,常常發現,現在的學生,分不清鴻雁與小燕子的不同意義,在默寫的時候,常常會把這兩個不同的形象弄反。比如,「歸雁洛陽邊」,學生會寫成「歸燕洛陽邊」。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分不清這兩種鳥的不同意義,有的同學甚至沒有見過真正的鴻雁。
  • 「鴻雁」為何從古至今都受寵,從戰國直到今日都流傳著它的故事
    起初,小編以為鴻雁只不過是一隻普通的鳥,但查閱資料才發現,原來,這隻並不怎麼美麗的鳥兒從古至今都很受寵,在大作家、大詩人筆下,常常出現鴻雁的身影。一、戰國時期:《孟子》一書中就出現鴻雁這隻鳥最近小編讀《孟子》時,意外發現,其實,早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鴻雁就非常得寵了。《孟子》開篇就提到了鴻雁,在《孟子·梁惠王上》第三段中寫道:「孟子見梁惠王。
  • 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
    「書信」傳遞或寄送歷史(1)飛鴿傳書「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意思相同,簡單說就是將信件系在信鴿的爪子上。然後將其放飛並傳遞給要收信之人。作為古代一種最原始的寄信方式,不僅加強了古人之間的聯繫,而且也在一些重要的軍國大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據史書記載早在2500年之前,古代先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馴養信鴿的技術。
  • 寄雁傳書,為何稱書信為「鴻雁」
    我們經常能在詩文中看到古人用「鴻雁」代稱書信,比如黃庭堅那首有名的《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比如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那麼,為什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
  • 鴻雁、杜鵑、黃鸝: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古詩詞中——杜甫《絕句》鴻雁【含義】「鴻」的本義是大雁,古人相傳,鴻雁可以替人傳遞書信,「雁信」「雁書」,往往代指書信。
  • 聽說過鴻雁傳書,你聽過黃狗千裡送信嗎?而且義比忠犬八公!
    可是他又懶得找人,就對隨他們兄弟而來的黃狗耳語:「我和家裡很久沒聯繫了,你能把信給我帶回家嗎?」黃狗通靈,俯身搖尾叫了兩聲。陸機大喜,找來書筐系在黃狗脖子下,目送黃狗南去。 幾日後,黃狗回來,竟然帶來老家的回信,陸機陸雲兄弟二人自此用黃狗來回老家送信,十分便捷,這就是【黃耳送信】的故事。誰道鴻雁能寄信?誰又說魚書可由達?
  • 「飛花令」——雁,36句含「雁」的古詩詞名句彙編
    古人認為鴻雁、鯉魚、黃犬是可以代人傳書信的,估計郵資便宜,到達率也高。所以雁便成為古詩詞中的高頻詞,尤其是離思類詩詞。本文認真閱讀會有點傷感,調整好情緒。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李白《蘇武》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晚秋/秋望/秋夕》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
  • 《劫修傳》番外篇解密書中謎團 隨書附贈明信片
    與網絡版最大不同的是,《劫修傳》實體書特附含有番外篇的別冊解密書中謎團,並贈送有主角原承天、九瓏與獵風的真人寫真明信片,人物躍然紙上,效果十分驚豔。而這一次實體出版的特別之處便在於,真邪專門為讀者撰寫了番外篇,是網絡連載上看不到的「彩蛋」。凡是購買了實體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其中附有一本精緻的別冊與一套精美明信片。  《劫修傳》別冊中內容豐富,包括著名作家、「恐怖大王」李西閩為《劫修傳》寫的序,以及真邪的自序,還有番外篇《元極神火》,甚至還有知名文學評論家石華鵬所撰寫的一篇十分别致的書評。這份特別的心意,正是真邪對廣大讀者的感謝。
  • 古人千裡遞信,「黑科技」飛鴿傳書,真的能做到萬無一失嗎?
    古人千裡遞信,「黑科技」飛鴿傳書,真的能做到萬無一失嗎?將寫好的信件捆綁在鴿子、大雁等鳥類身上,再將其放飛,它們每次都能將信件準確地傳遞給對方,再將對方的回信帶到原處。作為一名現代人,每思及此,都會感嘆真真再神奇不過。那麼,古時的「飛鴿傳書」真的如電視劇裡一般靠譜嗎?
  • 之子於恆——鴻雁
    鴻雁,玫瑰花,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情存長,草原上春意暖」。一曲《鴻雁》喚醒了多少人的鄉愁,戀人遠而不得,只能託鴻雁寄去玫瑰花和情思。鴻雁是大型的遷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在千百年來的往返途中,傳遞了多少情思和故事。鴻雁是情人間傳遞書信的使者,最早是在《詩經》就有了此寓意,鴻雁於飛,之子於恆。
  • 多看閱讀wifi傳書方法介紹 多看閱讀如何wifi傳書
    多看閱讀裡面的 wifi 傳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能,小夥伴們通過wifi傳書可以將自己手機上面的書籍傳到其它設備上面,那麼多看閱讀裡面究竟應該怎麼wifi傳書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多看閱讀wifi傳書方法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