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動畫片,但卻讓許多成年人看得熱淚盈眶,影片中人物對認同感的追求讓我們感同身受。
哪吒為了得到百姓認可,在海夜叉來臨時,勇敢地與其搏鬥,救下被海夜叉擄走的小妹妹。
龍族為了得到天庭認可,聽取申公豹建議,破壞元始天尊的計劃,偷靈丸,讓靈丸和敖丙融為一起,希望他可以讓龍族成為天下第一。
申公豹為了得到原始天尊認可,不惜背叛師門,勾結龍族偷靈丸,教導敖丙,期望徒弟成為一方霸主,證明自己才是最合適的12金仙之一。
在他們身上,我們仿佛看到自己。明明自己的專業去北上廣的大外企更適合,卻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回到老家當公務員;本來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很好,一心撲在工作上沒顧上找對象,結果卻被三姑六婆嘲笑。.......
有時候我們遵從別人的願望去做,但最終卻發現那不是我們想要的,反而把自己變成了我們曾經最嫌棄的樣子。
我們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做起,該怎麼辦呢?
有這樣一位青年作家,他也深受這些問題的困擾,他聽說某地有一個專門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家,於是專程登門向對方請教。在和哲學家數次辯論後,他終於找到了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記錄的,就是這位青年作家與哲學家辯論的全過程,以及他所找到的答案。整本書採用對話形式,講述了人們該如何擺脫過去的創傷,自卑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應該滿足別人的期待,以及如何擁有改變的勇氣。
很多人說,我想要改變,但過去的經歷已經讓我固化,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在這本書裡,二位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告訴我們:只要鼓起勇氣,接納自己,信賴他人,為他人做貢獻,不害怕被討厭,改變就不是問題。
02.
我們總想要被別人認可,想要按照別人的規則去做,但那並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
比如,我們已經在一線城市拿到了世界500強的offer,但父母卻非要我們回三線城市的老家考公務員。為了得到父母認可,我們選擇了妥協。
等我們將來後悔了,想作出改變,但又覺得孩子太小,父母太老,已經無法走出去。我們苦惱、後悔,卻沒有改變的勇氣。
那些不能實現的期望會慢慢累積,最終形成自卑。
阿德勒認為,自卑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可以激發我們的進取之心。但因為某些客觀原因,自己無法超越別人,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產生自卑情結。
比如說,你想成為部門第一名,努力後發現做不到。恰好發現前面幾個人的學歷都比自己高。於是,學歷太低就成為你的藉口,你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於是徹底放棄努力。
既不想努力,又想擁有令人豔羨的能力,於是有些人轉而追求廉價的優越感,期望藉助外物實現。
比如,炫耀家人的權利。那些經常宣稱「我XX是XX!」讓別人覺得他有能力的人,其實就是為了掩蓋他們的自卑情結。
無論是過度追求他人認可,還是追求廉價的優越感,都會讓我們陷入虛假滿足。為了得到那些東西,不知不覺按照對方的期待而行動。
比如說,作為小白的你,機緣巧合下進入一個網際網路運營大牛群。看那些大牛侃侃而談,你覺得幸運,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但因為自卑,你不敢發言,生怕言論不當,或暴露小白身份。於是,別人說什麼,你只會表示「好的,收到」。
因為基礎差,很多東西你聽不懂,但也不敢問,害怕問了會被大牛發現自己水平差,從而被踢出群。因為不敢問,你的疑問越來越多,
成長也越來越慢,你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這就告訴我們:想要改變,就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這可能會受到別人的嘲笑或呵斥。
沒有人喜歡不被認可,但是想要自由,就要有勇氣接受別人異樣的目光,不顧別人的想法去做真實的自己,不害怕被人討厭。
珍珠在成為珍珠之前,只是一塊普通的沙礫,經過了那一段暗淡無光的歲月,才擁有了耀眼的光芒。
猶太教育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03.
有些人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就是不如別人,於是乾脆通過其他東西來獲得優越感,但這種做法會讓我們沉迷當中,不想努力,過著混吃等死的生活。
時間久了,就越發空虛,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也體會不到人生的幸福。
那麼如何改變呢?《被討厭的勇氣》給出了2個方法:明確自己的責任、找到自我的價值。
1.明確自己的責任,學會分離課題
人與人關係的基礎是人際關係,但很多人的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分不清是誰應該做什麼樣工作,負什麼樣的責任,這就會造成很多問題。
比如,剛進公司的小白經常替其他同事跑腿打雜,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同事們的喜歡,教他職場生存之道。但最後往往發現,對方只是把其當做「萬能貼」,隨手拿來使用、用完就丟到一旁。
這時我們就要學會課題分離。
所謂課題分離,是弄清這份人生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我們不幹涉別人的責任,也不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責任。
比如,老師的課題是授課,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至於學習和完成作業則是學生的課題。老師在布置完作業後,就不要反覆催促,因為那不是自己的責任。
分離人生課題是為了明確責任,減少不必要的期待,讓自己專心工作。
很多剛開始做自媒體的人,發文後就不停地盯著後臺看數據。一會看閱讀量提升多少,一會看粉絲增加幾個。但成熟的自媒體人就懂得用課題分離指導自己。他們明白,發文是自己的責任,而閱讀量和漲粉則是粉絲的工作,不停看數據,反而會干擾自己工作。
怎麼判斷是誰的課題呢?很簡單,只要明白最終的結果是由誰來承擔就可以。
比如,部門會議,你想發言,但又害怕被嘲笑。我們可以採取課題分離來思考。踴躍發言鍛鍊表達、思維能力,即使表達失敗,責任也是由我承擔。至於別人是否會嘲笑,那是他的課題,我無法左右。
明白誰的責任,我們可以確認應該做的事情,也不會再期待過多認可。彼此在一個合適的距離內,各自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反而讓關係變得更好。
2.接納自己,建立共同體,找到自己的價值。
渴望被認可,是希望在其中找到我們存在的價值,但這要按照對方的意願去做,成為他們渴望的樣子。
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然後在其中找到價值,就可以活成想要的樣子,還能找到存在的意義。
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明確能力範圍,然後想辦法成為更好。
比如說,你是60分,就接受60分的自己,然後想辦法努力去提升。
並不是說你是60分,卻非要讓自己做到100分,這就會產生無力感,為做不到的事情苦惱。
其次,建立共同體。
接納自己後,關注能做到的,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同體,把共同體中的每個人當做夥伴,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通過夥伴的反應,找到自己的價值。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重點是尋找共同體的感覺。是把他人看成朋友,並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
共同體可以是家庭、公司、團體等。比如,我們建立一個線上的社群,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每個人從中得到知識或者經驗。
群主在貢獻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價值。而且社群是按照自己意願建成,維護的方法也在能力範圍內,我們也不會覺得有壓力。並且,社群成員的認同感還促使我們學習,以便給他們帶來更多知識。
只有真正把自己當成一份子,貢獻自己的能力或者知識,思考我能為他做些什麼,才會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存在的價值。
這種價值是對方發自內心產生,會讓自己產生歸屬感。
就好比夫妻二人建立的小家庭,兩個人全心把家庭當成愛巢,共同付出,這個家庭會越來越好,他們也會越來越依戀,從中獲得更多幸福。
從共同體裡面獲得的歸屬感,是我們幸福的根源。而這些靠我們的努力獲得。就像兩位作者在書中的觀點,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
被認可是被動接受他人認可,這需要我們按照對方想要的樣子去做,才能得到。但那又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走出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在建立的共同體中,為他人付出,讓對方發自內心地認同我們,我們也按照自己的想法找到存在的價值,這就是雙贏,也是實現人生幸福最佳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