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2021-01-10 見影如君

2007年上映的皮克斯動畫《美食總動員》(又名《料理鼠王》),講述了一隻生活在垃圾堆中,卻擁有靈敏嗅覺和烹飪天賦的小老鼠雷米,在一次被人類追殺的逃離中,意外找到自己廚神偶像生前工作餐廳的故事。

雷米選擇隱藏自己的夢想,幫助小人物林奎尼當上大廚,卻遭背叛和嘲笑,但它不畏懼被討厭、嫌棄,直面外界評價,最終得到了尊重和自我實現。

電影一經上映,便得到了強烈反響,豆瓣評分高達8.4,同年即獲得第8屆美國電影學會獎,並於次年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第35屆動畫安妮獎等榮譽。

對於動畫,皮克斯是認真的。與《玩具總動員》相比,《美食總動員》的製作更為複雜,從電影中出現的五花八門的食物就能看出來:麵包、醬料、果蔬等等,每種食物不同的材質、顏色、機理,都用動畫一一體現了出來。據搜集到的採訪花絮來看,皮克斯的員工為了讓食物看起來比真的還好吃,一起去學習了烹飪課程。

除了動畫製作的精心,很多人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夢想的平等性,有了夢想,誰都能了不起。小老鼠即使生活在垃圾堆中,都能通過努力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夢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但對那些擁有不懼怕被別人討厭,始終堅持自我的人而言,便是可以實現的人生階段。

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

01如果人生是下落的滾石,那「被討厭」的勇氣,就是反慣性的推手

不想被別人討厭是人類極其自然的欲望與衝動——康德

電影開頭使用倒敘的方式,通過小鼠雷米的自述,展現了它艱難的生活:每天「見不到光」,小心翼翼到垃圾堆搜集食物,還要擔心其中滲入的老鼠藥。

該片段的色調暗沉,運用頂光的手法,讓人類房間和老鼠窩中溫暖明亮的黃光安靜打下,烘託著平凡靜謐的氣氛,讓觀眾一下就進入了平靜的觀影狀態,隨著雷米的經歷慢慢感受。

雷米的生活,原本就可以這樣下去,活在父親對他的期望中,也不會被人類發現。每天忙中偷閒,到人類家中小心翼翼看看電視中的烹飪節目,拿點好吃的犒勞自己,回到鼠窩中,聽父親的指示,用自己敏銳的嗅覺,為鼠群鑑定食物安全。

但雷米和父親關於「為什麼我們只能吃垃圾」這一問題愈漸增多的爭吵,打破了這樣的平靜。雷米因為自己的「挑嘴」,經常被父親嫌棄、教訓,會閱讀、看電視的「特技」,也讓它成為了鼠群的另類。它「憑著本事單身」,主動成為了鼠群中「被討厭」和孤立的成員。

而人們對它的討厭,更不必說。不論是影片還是現實,老鼠都是永遠的「害」,人類唯恐殺不盡,捕不絕,更何況是在一家法國巴黎的頂級餐廳,衛生督察時不時來訪,一有老鼠,立即關停。

但雷米為了夢想,選擇接近。它依附在不會做菜的傻小子林奎尼身體裡,幫助他得到廚神的地位。

很多時候,人們為了追尋地位和認同,或多或少都活在別人的期望和塑造中。這樣的人生軌跡,其實是在走下坡路。從剛出生時,可以對他人任意地「支配」,到不斷往坡底滾落,逐漸被外界磨平稜角,最後成為一顆光滑圓潤的石頭。

很多人都說,這就是被社會狠狠地摩擦和鑄造,但從本質來看,這其實是順著自己的傾向而活:不被別人討厭,活的「規規矩矩」。

而衝破這份被他人討厭恐懼的勇氣,才是能讓人「逆傾向」,「走上坡路」的活法。因為「活的自由」,註定會被討厭,你無法選擇改變部分人的看法,但你可以讓自己不害怕。

02從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重要性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理念: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我們追求的認同感、權位名利,甚至在無法企及目標時的自卑感,或多或少都與人際關係構築的社會有關。而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突破人際關係的束縛,找尋和實現真實的自我,都具有重要意義。

林奎尼:用優越情結掩飾自卑,得到了就怕失去

林奎尼「紙片人」的瘦弱形象,將他對待外界人際關係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到餐館後廚面試時口齒不清,邏輯零碎,在同事面前經常說不出話,面對喜歡的女孩不敢表白,什麼時候看到他,都有些微微弓背,一副不敢站直的模樣。

影片中,作為廚神後人卻不會做飯的他,憑著雷米的力量,當上了紅極一時的廚師,愛情事業雙豐收。但面對媒體的採訪,他不但沒有提到雷米的存在,反而極力掩飾,用自己的廚神父親和廚師女友當擋箭牌,甚至在誤會雷米的意思後,直接拋棄它,投向自己大廚的身份中。

林奎尼在得到名利地位後展示的「優越感」,其實也是一種自卑:害怕被討厭。剛開始,只是想借著母親的遺囑給自己找份安身立命的簡單工作,但在雷米的幫助下,自己成了廚神,也是因為這個身份,生活天翻地覆,變得更優越,更美好,但也更被人關注,更容易被粉碎。

承受著既無能,又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回應外界可能出現的討厭之聲的他,選擇了「享受」:表現得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他不斷展示自己廚神父親的權威,扯著遺傳和靈感,不斷神化自己做菜的能力。

我們無法預估他在那一次公開採訪中告知外界雷米的存在,會帶來什麼影響,但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失去了雷米的他,「靈感」「天賦」全無,被客戶催促,被同事嫌棄懷疑。

雷米:不在過去裡掙扎,被討厭也勇敢向前

「如果雷米是人類,那它一定會是頂級大廚」,看了影片的我們也許都會這麼想:雷米做的菜,每一個都廣受好評,它不斷創新菜式,推出新品,讓古老的餐廳煥發活力,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他讓完全不會做飯的林奎尼當上廚神。

但雷米自己並不這麼覺得。因為他明白自己是大廚,而不是在垃圾堆中苦苦搜尋食物的老鼠。他從未陷入「因為我是老鼠,所以不可能成為廚神」的自卑循環中,而是不論何時,都明白自己是大廚,即使自己過去生活在雜亂黑暗的屋頂也是如此。

過去的經歷和創傷,其實是最好用的藉口。因為過去如何,所以我現在如何,未來應該不可能如何。過去決定論,確實能解釋部分人的現狀,但更多時候,是人們害怕突破,沒有勇氣面對討厭的避風港。

正如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觀點:你的現在,是自己選擇的,與過去無關。只是很多人都過於沉浸過去,總用過去來做現在的藉口,因為人際關係愛看過去,你的現在和過去不同,總會被人懷疑,甚至厭惡。

而雷米選擇直面厭惡。它在關鍵時刻離開家人的保護,以外界看到的討厭老鼠身份,拯救了整個餐廳。

03結合電影,談談如何培養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勇氣這一大名詞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往往容易有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更容易在他人的懷疑、譏諷中退縮。

1.課題分離,牽馬到河邊而不逼馬飲水

影片的最後,被綁架在車後尾箱的雷米,在得到家人的解救後,義無反顧衝向處於危機中的餐廳。當家人大聲嚷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它頭也不回地回了一句:因為我是個廚師。

這便是典型的課題分離做法: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是自己的課題,他人的反應,是他們各自的課題,過於在乎,其實是讓他人的想法介入了自己的課題,無法真正貫徹自己的想法。

我們生活中害怕被他人討厭,有部分也是因為他人課題的介入。一想到會接收外界的批判和評論,我們總會變得小心翼翼。

但如果能做到課題分離,你會發現所謂的評判和討厭與否,都是別人的事,你只能讓他們看到,而無法掌控他們是否會接受。

2.信任他人,無條件相信而不摻雜過多懷疑

被討厭勇氣的基石,是人在群體中享受到的安全感。只有當我們熟悉外界環境,並能有一定的安全感時,我們才容易「放開手腳」,尋求創新和改變。

而安全感營造的前提,在於對他人的信任: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足以證明,也選擇相信,即無條件信任。也許會遭到別人的背叛或欺騙,但用上文的課題分離法來看,這也是別人的事,對他人的信任,營造的也是自己的安全感。

雷米在逐夢路上能夠如此堅定,是因為相信身後有可以無條件信任的家人和朋友。雖然處於夢想和家庭的兩難抉擇中,它也從未拋棄家人這一選項。

而信任的反義詞,是懷疑。當用懷疑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時,對方瞬間就明白:這個人不信任我,那我也沒必要信他。在互相猜忌、試探的相處裡,很難讓人感受到身後那股推自己前進改變的力量,想的更多的,都是「別人好像都討厭我」「他們這樣做可能有什麼目的」。

3.貢獻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不執著於他人認同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影片中,當雷米再次回到廚房,將拯救餐廳時,等待它的,更多是不理解和失望。林奎尼坦白了它的存在,卻令幫廚們各自帶著失望離開——他們始終無法相信和認同老鼠與美食掛鈎。

廚房空了,林奎尼看著自己挽救不了的局面,垂頭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剩雷米一個人在廚房。看著滿座的大廳,還有挑剔棘手的美食評論家,雷米本來可以跟著父親一起離開,但做飯於它,於外面的客人,於餐館,都很重要。於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全族人一起完成了當晚餐廳的盛宴。

貢獻一詞的出現,似乎總伴隨著「犧牲自我」或者「捨棄自我」。但阿德勒心理學指出,貢獻他人並不是自我犧牲,我們需要的,是在貢獻中看到「自己」:不必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為「我對他人有貢獻」。

當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在拋棄自己的想法,只為成全他人,或在計較「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別人應該喜歡我」上時,這些實質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會不斷凝聚,最後化為對抗負面評價的勇氣。

04結語

這是一個夢想廉價的年代,任何人都能有夢想,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實現。因為追逐夢想,需要一種直面他人討厭的勇氣。我們更多時候選擇的,都是順著他人的期望而活,說著現實殘酷,卻也心甘情願被磨平稜角。

而《美食總動員》這部動畫電影,用最極致的選角搭配方式,通過老鼠成為廚神的經歷,驗證了這份「被討厭」的勇氣之於夢想的意義。

如果我們都能及時進行課題分離,意識到外人的評價是他們各自的課題,選擇無條件信任,為自己營造向前衝的安全感,並能積極找到自己於他人的意義,我們對待自己夢想和前進的態度,也許會不一樣起來。

相關焦點

  • 喵說日劇丨被討厭的勇氣 嫌われる勇気
    「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人生已經那麼艱辛了,追劇還是看一些讓自己覺得心情舒暢的劇比較好。喵醬這次為大家推薦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是編劇以懸疑劇的方式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改編而成的劇集,由香裡奈(飾 庵堂蘭子)、加藤成亮(飾 青山年雄)、椎名桔平(飾 大文字哲人)、升毅(飾 半田陽介)、戶次重幸(飾 小宮山正明)等主演。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阿德勒的著作裡,最出名的就是這本《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我很早就看過, 但之前並沒什麼感覺。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感謝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一下,往後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探索更多關於人類心理的奧秘)前面小編介紹過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心理學家,現在小編和大家介紹一下與他們兩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人之一的阿德勒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
  • 渴望被認可,成為自己都討厭的樣子?不,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有這樣一位青年作家,他也深受這些問題的困擾,他聽說某地有一個專門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家,於是專程登門向對方請教。在和哲學家數次辯論後,他終於找到了答案。《被討厭的勇氣》記錄的,就是這位青年作家與哲學家辯論的全過程,以及他所找到的答案。
  • 陳文茜:你害怕「被討厭」嗎? 文茜大姐大
    我想多數人性均非常害怕「被討厭」。正是這樣的恐懼,讓另外一項廣為人知的人生座右銘:「做自己」(Be Yourself)成為空中樓閣。於是眾人皆是,我亦是;眾人皆非,我亦非。無論你偽裝成多麼獨立思考的模樣,多半時刻,你只是人海叢林中的一片葉子。近日閱讀一本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為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及撰稿人古賀史健。
  • 猶太思想家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衝撞與纏鬥
    他決心再做一次積極的努力,把他的發現推向社會公眾,於是他成立了「心理學星期三討論會」,把四位能夠理解並願意接受精神分析學的學生和醫生聚攏到了一起,這四個人都是清一色的猶太血統,其中就有阿德勒。一方面是社會大局觀念,對窮人懷著深切的同情和慈悲之心,阿德勒甚至常常走街串巷為窮人義診;另一方面是方法論上的考究:從整體看局部,從他人看自己,也就是說,他的世界觀格局一開始就是向著他者和社會共同體開放的。
  • 「有趣的書」看完這本講心理學的書,你會愛上做夢的
    有趣的書第一期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我大學時候看到一本書,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當時看驚為天人。這本書就是方剛的《精神我析》。與這本書結緣是因為當時正在學心理學。而心理學的教材都是那種很枯燥,對於初學者並不是那麼友好的,而這本書非常的適合想學心理學的朋友嗎?。
  • 一位心理學工作者的心聲:從心理學視角反思不一樣的2020
    文/寶艾莉Aelly從心理學的視角帶你看不一樣的2020歲末年終,又一次被時間帶到了新舊更替的交接點上。往前看,是徵途未盡;再回首,狼煙瀰漫。或許是使命召喚,或許是靈魂使然,每每此刻,都難免感慨萬千。我們總是忍不住去盤點這一年來的收穫得失,展望未來的無限可能。
  • 不是因為怯懦,我只是缺乏勇氣
    王有才是個電影迷,尤其喜歡災難片,他覺得災難片可以讓自己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來未雨綢繆,而且可以培養自己面對困難時勇敢衝上去、絕不後退地勇氣。現在是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下午5點21分,王有才在翻看自己前幾個月的日記時,種種回憶翻滾而出,那種熟悉和陌生的感覺如同在看許多年前的封皮泛著黃漬的別人的故事......書房的燈亮起時,窗外依然細雨濛濛,沒有一絲春意,只感覺痛徹腓骨。「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67歲時驟逝。死因:心肌梗塞。阿德勒應該沒想過自己的死會來的這麼突然吧?
  • 《土撥鼠之日》:從心理學意義療法看如何在生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了心理學的啟示,我們可以從心理學意義療法看一個人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到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爾創造了維也納三大心理學派之一心理學意義療法,意義療法是西方心理治療重要的流派。
  • 刺蝟的優雅:通過獨特的視角、多重對比和隱喻,折射出生命的意義
    奇妙的相逢、彼此間的相互吸引和陪伴,讓芭洛瑪重新理解了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電影運用了獨特的兒童敘事視角、多重的隱喻,以及對比和前後呼應的方式,啟發我們對於生命、對於死亡、對於愛和優雅的思考。
  • 《美食總動員》詆毀「夫妻肺片」 成都觀眾不滿
    俗話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昨日(18日 下同),由布拉德-伯德和詹-萍卡瓦共同執導的《美食總動員》在成都舉行了媒體看片會,卻讓人結識了一位能烹調出各種美味的「小鼠大廚」,人見人愛。不過,讓本地觀眾大吃一驚的是,「小鼠大廚」端出的第一道大餐居然是——成都名小吃夫妻肺片。
  • 《美食總動員》老鼠們合力幫助小廚師,做出頂級美食
    如果說你非常愛吃一家五星級餐廳的一道美食,而這道美食的主廚並非人類,你還會吃嗎?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美食總動員》,小老鼠雷米有著嗅覺很靈敏的鼻子,而他的父親卻用他的嗅覺去分辨老鼠藥。雖然獲得食物來之不易,但他還是會將自己獲得的食物搭配調料而創造出不同的美食。偶然的一次機會因為他的偶像,一位美食家的一句話:「人人都能當廚師,不過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成功。」就是因為這句話讓這雷米有了自己的夢想——烹飪美食。但他的家人們卻不理解他,並警告他遠離人類,並告訴他他們生活的世界是敵人主宰的。
  • 不是所有動畫片都適合孩子,真正有意義的還是這幾部
    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大膽地去爭取;有意義的東西,哪怕再苦再累,都值得為之努力並堅持。小朋友怎麼都不會嫌多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是玩具啦。但你家的娃是不是經常有了新玩具就把舊的丟一邊了呢?這時候,《玩具總動員》或許可以拯救崩潰的老母親。
  • 從德拉科.馬爾福視角看《哈利波特》:疤頭疤頭,我是禿頭
    最近有個小可愛提議寫一篇以德拉科.馬爾福的視角展開《哈利波特》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以此為題材更新啦!希望大家喜歡!我叫德拉科馬爾福,是一名巫師,來自高貴的純血家族——馬爾福家族。講真的,我討厭麻瓜。我討厭格蘭芬多,因為他們真的分數很多,鄧老爺子總會莫名其妙地給他們加分,什麼勇氣獎,什麼突出貢獻獎,真是見鬼!當然他們也討厭我,不過我認為是因為嫉妒;但沒關係我們院長很喜歡我。我開始討厭起哈利來了,甚至總想著和他作對,我要找盡一切機會讓格蘭芬多因為他們幾個扣分,對此我感到心情愉悅。
  • 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
  • 美食總動員:老鼠是廚神?還有比這更瘋狂的嗎?
    而美食總動員中的那隻小老鼠便是一個不安現狀,不斷嘗試新事物,並接受新事物。故事中的小老鼠的父親兄長嘲笑小老鼠,認為小老鼠不和他們一起生活有背於老鼠的生存法則,一個人獨處是不可能生活很好的,但小老鼠堅信他能做好自己,沒有將周圍的反對和譏笑放在心上,和人類男主角一起在美食研發上不斷合作前進。
  • 《海底總動員2》如何把冷飯炒出新滋味
    13年後,續集《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終於重回大銀幕,當年和我一樣看過前作的「80後」估計有不少人已經為人父母,帶著孩子去重溫當年自己看過的經典動畫,可能更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第一部,小丑魚父親馬林雖然謹小慎微,但為了孩子尼莫,依然勇敢地踏上了危險重重的跨洋尋子之路。在途中,好心而健忘的小藍魚多莉一路幫助他。
  • 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人為什麼要學習人格心理學
    事實證明,良好的生活質量不僅僅需要依靠好的生活水平,健康的身體狀態,同時也需要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為此建議大家多學習一下人格心理學。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而社會生產力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開始重視生活質量了。
  • 玩具總動員3:我們都需要一份笑著與別人說再見的勇氣
    皮克斯動畫伴隨著許多人的童年,而《玩具總動員》也出了四部了,對柚子蛋來說,第三部是讓我最為感動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玩具總動員3》吧!被拋棄的草莓抱抱熊回顧玩具總動員這一次系列,第三部距離第二部的上映已經過了11個年頭,不難發現,這部動畫電影已經不僅僅是給小孩子看的了,越來越多的人會在這樣的五彩斑斕裡尋找自己童年的影子,這一部電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