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映的皮克斯動畫《美食總動員》(又名《料理鼠王》),講述了一隻生活在垃圾堆中,卻擁有靈敏嗅覺和烹飪天賦的小老鼠雷米,在一次被人類追殺的逃離中,意外找到自己廚神偶像生前工作餐廳的故事。
雷米選擇隱藏自己的夢想,幫助小人物林奎尼當上大廚,卻遭背叛和嘲笑,但它不畏懼被討厭、嫌棄,直面外界評價,最終得到了尊重和自我實現。
電影一經上映,便得到了強烈反響,豆瓣評分高達8.4,同年即獲得第8屆美國電影學會獎,並於次年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第35屆動畫安妮獎等榮譽。
對於動畫,皮克斯是認真的。與《玩具總動員》相比,《美食總動員》的製作更為複雜,從電影中出現的五花八門的食物就能看出來:麵包、醬料、果蔬等等,每種食物不同的材質、顏色、機理,都用動畫一一體現了出來。據搜集到的採訪花絮來看,皮克斯的員工為了讓食物看起來比真的還好吃,一起去學習了烹飪課程。
除了動畫製作的精心,很多人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夢想的平等性,有了夢想,誰都能了不起。小老鼠即使生活在垃圾堆中,都能通過努力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夢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但對那些擁有不懼怕被別人討厭,始終堅持自我的人而言,便是可以實現的人生階段。
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
01如果人生是下落的滾石,那「被討厭」的勇氣,就是反慣性的推手
不想被別人討厭是人類極其自然的欲望與衝動——康德
電影開頭使用倒敘的方式,通過小鼠雷米的自述,展現了它艱難的生活:每天「見不到光」,小心翼翼到垃圾堆搜集食物,還要擔心其中滲入的老鼠藥。
該片段的色調暗沉,運用頂光的手法,讓人類房間和老鼠窩中溫暖明亮的黃光安靜打下,烘託著平凡靜謐的氣氛,讓觀眾一下就進入了平靜的觀影狀態,隨著雷米的經歷慢慢感受。
雷米的生活,原本就可以這樣下去,活在父親對他的期望中,也不會被人類發現。每天忙中偷閒,到人類家中小心翼翼看看電視中的烹飪節目,拿點好吃的犒勞自己,回到鼠窩中,聽父親的指示,用自己敏銳的嗅覺,為鼠群鑑定食物安全。
但雷米和父親關於「為什麼我們只能吃垃圾」這一問題愈漸增多的爭吵,打破了這樣的平靜。雷米因為自己的「挑嘴」,經常被父親嫌棄、教訓,會閱讀、看電視的「特技」,也讓它成為了鼠群的另類。它「憑著本事單身」,主動成為了鼠群中「被討厭」和孤立的成員。
而人們對它的討厭,更不必說。不論是影片還是現實,老鼠都是永遠的「害」,人類唯恐殺不盡,捕不絕,更何況是在一家法國巴黎的頂級餐廳,衛生督察時不時來訪,一有老鼠,立即關停。
但雷米為了夢想,選擇接近。它依附在不會做菜的傻小子林奎尼身體裡,幫助他得到廚神的地位。
很多時候,人們為了追尋地位和認同,或多或少都活在別人的期望和塑造中。這樣的人生軌跡,其實是在走下坡路。從剛出生時,可以對他人任意地「支配」,到不斷往坡底滾落,逐漸被外界磨平稜角,最後成為一顆光滑圓潤的石頭。
很多人都說,這就是被社會狠狠地摩擦和鑄造,但從本質來看,這其實是順著自己的傾向而活:不被別人討厭,活的「規規矩矩」。
而衝破這份被他人討厭恐懼的勇氣,才是能讓人「逆傾向」,「走上坡路」的活法。因為「活的自由」,註定會被討厭,你無法選擇改變部分人的看法,但你可以讓自己不害怕。
02從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重要性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理念: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我們追求的認同感、權位名利,甚至在無法企及目標時的自卑感,或多或少都與人際關係構築的社會有關。而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突破人際關係的束縛,找尋和實現真實的自我,都具有重要意義。
林奎尼:用優越情結掩飾自卑,得到了就怕失去
林奎尼「紙片人」的瘦弱形象,將他對待外界人際關係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到餐館後廚面試時口齒不清,邏輯零碎,在同事面前經常說不出話,面對喜歡的女孩不敢表白,什麼時候看到他,都有些微微弓背,一副不敢站直的模樣。
影片中,作為廚神後人卻不會做飯的他,憑著雷米的力量,當上了紅極一時的廚師,愛情事業雙豐收。但面對媒體的採訪,他不但沒有提到雷米的存在,反而極力掩飾,用自己的廚神父親和廚師女友當擋箭牌,甚至在誤會雷米的意思後,直接拋棄它,投向自己大廚的身份中。
林奎尼在得到名利地位後展示的「優越感」,其實也是一種自卑:害怕被討厭。剛開始,只是想借著母親的遺囑給自己找份安身立命的簡單工作,但在雷米的幫助下,自己成了廚神,也是因為這個身份,生活天翻地覆,變得更優越,更美好,但也更被人關注,更容易被粉碎。
承受著既無能,又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回應外界可能出現的討厭之聲的他,選擇了「享受」:表現得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他不斷展示自己廚神父親的權威,扯著遺傳和靈感,不斷神化自己做菜的能力。
我們無法預估他在那一次公開採訪中告知外界雷米的存在,會帶來什麼影響,但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失去了雷米的他,「靈感」「天賦」全無,被客戶催促,被同事嫌棄懷疑。
雷米:不在過去裡掙扎,被討厭也勇敢向前
「如果雷米是人類,那它一定會是頂級大廚」,看了影片的我們也許都會這麼想:雷米做的菜,每一個都廣受好評,它不斷創新菜式,推出新品,讓古老的餐廳煥發活力,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他讓完全不會做飯的林奎尼當上廚神。
但雷米自己並不這麼覺得。因為他明白自己是大廚,而不是在垃圾堆中苦苦搜尋食物的老鼠。他從未陷入「因為我是老鼠,所以不可能成為廚神」的自卑循環中,而是不論何時,都明白自己是大廚,即使自己過去生活在雜亂黑暗的屋頂也是如此。
過去的經歷和創傷,其實是最好用的藉口。因為過去如何,所以我現在如何,未來應該不可能如何。過去決定論,確實能解釋部分人的現狀,但更多時候,是人們害怕突破,沒有勇氣面對討厭的避風港。
正如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觀點:你的現在,是自己選擇的,與過去無關。只是很多人都過於沉浸過去,總用過去來做現在的藉口,因為人際關係愛看過去,你的現在和過去不同,總會被人懷疑,甚至厭惡。
而雷米選擇直面厭惡。它在關鍵時刻離開家人的保護,以外界看到的討厭老鼠身份,拯救了整個餐廳。
03結合電影,談談如何培養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勇氣這一大名詞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往往容易有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更容易在他人的懷疑、譏諷中退縮。
1.課題分離,牽馬到河邊而不逼馬飲水
影片的最後,被綁架在車後尾箱的雷米,在得到家人的解救後,義無反顧衝向處於危機中的餐廳。當家人大聲嚷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它頭也不回地回了一句:因為我是個廚師。
這便是典型的課題分離做法: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是自己的課題,他人的反應,是他們各自的課題,過於在乎,其實是讓他人的想法介入了自己的課題,無法真正貫徹自己的想法。
我們生活中害怕被他人討厭,有部分也是因為他人課題的介入。一想到會接收外界的批判和評論,我們總會變得小心翼翼。
但如果能做到課題分離,你會發現所謂的評判和討厭與否,都是別人的事,你只能讓他們看到,而無法掌控他們是否會接受。
2.信任他人,無條件相信而不摻雜過多懷疑
被討厭勇氣的基石,是人在群體中享受到的安全感。只有當我們熟悉外界環境,並能有一定的安全感時,我們才容易「放開手腳」,尋求創新和改變。
而安全感營造的前提,在於對他人的信任: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足以證明,也選擇相信,即無條件信任。也許會遭到別人的背叛或欺騙,但用上文的課題分離法來看,這也是別人的事,對他人的信任,營造的也是自己的安全感。
雷米在逐夢路上能夠如此堅定,是因為相信身後有可以無條件信任的家人和朋友。雖然處於夢想和家庭的兩難抉擇中,它也從未拋棄家人這一選項。
而信任的反義詞,是懷疑。當用懷疑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時,對方瞬間就明白:這個人不信任我,那我也沒必要信他。在互相猜忌、試探的相處裡,很難讓人感受到身後那股推自己前進改變的力量,想的更多的,都是「別人好像都討厭我」「他們這樣做可能有什麼目的」。
3.貢獻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不執著於他人認同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影片中,當雷米再次回到廚房,將拯救餐廳時,等待它的,更多是不理解和失望。林奎尼坦白了它的存在,卻令幫廚們各自帶著失望離開——他們始終無法相信和認同老鼠與美食掛鈎。
廚房空了,林奎尼看著自己挽救不了的局面,垂頭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剩雷米一個人在廚房。看著滿座的大廳,還有挑剔棘手的美食評論家,雷米本來可以跟著父親一起離開,但做飯於它,於外面的客人,於餐館,都很重要。於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全族人一起完成了當晚餐廳的盛宴。
貢獻一詞的出現,似乎總伴隨著「犧牲自我」或者「捨棄自我」。但阿德勒心理學指出,貢獻他人並不是自我犧牲,我們需要的,是在貢獻中看到「自己」:不必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為「我對他人有貢獻」。
當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在拋棄自己的想法,只為成全他人,或在計較「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別人應該喜歡我」上時,這些實質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會不斷凝聚,最後化為對抗負面評價的勇氣。
04結語
這是一個夢想廉價的年代,任何人都能有夢想,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實現。因為追逐夢想,需要一種直面他人討厭的勇氣。我們更多時候選擇的,都是順著他人的期望而活,說著現實殘酷,卻也心甘情願被磨平稜角。
而《美食總動員》這部動畫電影,用最極致的選角搭配方式,通過老鼠成為廚神的經歷,驗證了這份「被討厭」的勇氣之於夢想的意義。
如果我們都能及時進行課題分離,意識到外人的評價是他們各自的課題,選擇無條件信任,為自己營造向前衝的安全感,並能積極找到自己於他人的意義,我們對待自己夢想和前進的態度,也許會不一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