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2020-12-05 讀裁者黃遠輝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

接上篇,上篇請關注回看……

(三)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之後因為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

《紅書》是榮格的私人日記,記錄了他在1914年-1930年間的「自我實驗」,由此得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此書的基本價值在於「生命意義的探尋」。榮格1957年談到這本書時說:「……我的一生都在闡釋那些意象,它們從潛意識中迸發,像一條深不可測的河流,在我的內心泛濫,幾乎要毀滅我。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載……」

「情結」的概念在榮格分析心理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情結。情結是帶有個人無意識色彩的自發內容,通常是因為心靈創傷造成的。弗洛伊德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忠實道路」,榮格則表示「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

創傷性的經驗、情感困擾或道德衝突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比如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結,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等。榮格曾說到:今天,人們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結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結也會擁有我們。擁有情結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結。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持有一種最主流的觀點,這個主流觀點就是這個時代的集體意識。一般人為了不被其他猴子欺負,會傾向於認同了一個沒有危險的觀點。相反,任何有創見觀點的提出都是要冒險的,因為它必然會冒犯到自己所處的集體。被一個文化共同體所承認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意識;被一個文化共同體嚴重排斥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無意識

弗洛伊德喜歡用冰山來比喻意識和潛意識,榮格在這個基礎上,用大海做了一個更宏大的解釋: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了個人意識;小島下面連著的陸地,代表著個人無意識;而將所有的島連在一起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榮格還提出過一對非常有名的概念:阿尼瑪和阿尼瑪斯。榮格認為,人有人格和陰影,男人的陰影中有阿尼瑪,就是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原型。女人的陰影中有阿尼瑪斯,也就是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原型。男人會被符合自己阿尼瑪形象的女人深深吸引,而女人則會被符合自己阿尼瑪斯形象的男人深深吸引。

榮格把人的心理傾向劃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種基本心態,並歸納出四種心理功能,即思維、情感、知覺和直覺。在他看來,不同的心態與心理功能的組合形成人的不同心理類型,從而導致性格的根本差異。

榮格在《心理類型》一書中將心理類型分為八種: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知覺型、內傾知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雖然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但每個人必定較為明顯地傾向於某一種心理類型,如科學家主要屬於外傾思維型,哲學家多為內傾思維型,而文學藝術家多為內傾直覺型,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四)弗洛姆的人本主義與精神分析

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於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著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等。

社會無意識」是弗洛姆第一個明確提出的概念,他說:「我所說的社會無意識,是指那些被壓抑的領域,這些領域對於一個社會的最大多數成員來說是相同的。當一個具有特殊矛盾的社會有效發揮作用的時候,這些共同的被壓抑的因素,正是該社會不允許它的成員們意識到的內容。」

壓抑」一詞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弗洛伊德認為,意識層面的內容之所以會進入到潛意識中,是因為人使用了「壓抑」的心理防禦機制。弗洛姆則提出「社會壓抑」一詞,關於社會壓抑,弗洛姆還提出了一個「社會過濾器」的概念,他認為每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度等,都構成了一個社會體系,這些體系就像是一個過濾器,只有通過過濾器的思想經驗才能被意識,不能通過的則壓抑到社會無意識中。

弗洛姆覺得,人應該成為完整的人,應該居於社會的中心地位。人應有的樣子是積極主動、富於創造力和活力,既自由又不孤獨。

(五)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

塞利格曼是美國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也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的提出者,他有一本風靡全球的著作《心流》(副標題:最優體驗心理學),此前我專門推薦過。

20世紀60年代,塞利格曼通過動物(給狗施加電擊)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實驗過程我們不詳述,大體的意思就是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因此,當它們終於置身於可以自主的新環境時,也會放棄嘗試。

表現在人身上,往往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卻反覆失敗,形成了「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可能就會將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其實原本可以控制的情境,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鬱

「積極心理學」的著力點在於改變人的「心態」,而不是改變人的行為。塞利格曼關心的是人的「幸福感」,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幸福感是很主觀的東西,有的人身處貧困之中也覺得自己很幸福,有的人收入很高也覺得自己不幸福,比如深圳一個月收租金60萬元的包租婆,卻認為自己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著名論斷是:外在的境遇(比如高收入)只能決定10%的幸福感。「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心態,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並不靠譜。

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家人或朋友,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

(六)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羅傑斯(羅傑斯主要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主張「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人格的完整性,強調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養,對自我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位大師。馬斯洛的主要成就包括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等。

馬斯洛根據對傑出人物的研究,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了極具影響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初是五層,後來馬斯洛進一步完善,提出了需要七層次論,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七層需要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稱為基本需要,較高的後三層稱為成長需要。基本需要的共同性質是由於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產生,所以又被稱為匱乏性需求。

除了自我實現和需要層次論,馬斯洛還有一個經典的術語廣為人知,就是高峰體驗。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們常常會提出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感覺,就像光一樣,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這種體驗持續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深刻無比,馬斯洛稱之為高峰體驗。這有點像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體驗

馬斯洛發現在高峰體驗中,當事人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會發生變化,具備最高程度的自我認同,像是碰觸到了宇宙或存在的本源。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是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

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七)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原則和進化生物學的結合,它試圖用進化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進化心理學被認為是心理學的「元理論」。

我們的祖先99.9%的進化,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以及其他地區完成的,他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儘管我們生活在21世紀,但是我們的身體適應的是遠古環境,擁有的是石器時代的大腦。環境變化的速度太快,而人類進化的速度太慢。所以,現代人天然就親近自然,喜歡進山入海,而對大城市的鋼筋水泥以及快節奏生活很不適應。

進化心理學指出,人類對理想對象的偏好和渴望是進化心理學深刻影響的結果。歸根結底,你想要什麼並不是問題的核心,實現你的基因廣泛傳播才是焦點所在,這個觀點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進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最終都歸結於性。

進化心理學還告訴我們,用故事的方式獲取知識和發展人際關係,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優勢。因為用故事記憶知識,對智力水平依賴程度低,在遠古時代通過講故事來發展人際關係、傳播信息成本最低,喜歡聽故事、喜歡八卦的基因就遺傳了下來,因此現代人類對謠言、心靈雞湯真是樂此不疲

未完,請專注看下篇……

相關焦點

  • 90後陷入「中年危機」? 應該好好想一想「我是誰」
    」的說法在青年群體中不脛而走,不論這是自我調侃還是真實的看法,作為心理學尤其是青年心理問題的觀察者,我都感到些許迷惑與焦慮。中年危機一般是指人到中年,因面臨衰老、壓力、婚姻、事業、子女等各種問題,在心理上產生的一種心力交瘁、難以應付的心理低潮狀態。在心理學發展史上,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這個詞最早起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奧特·賈克斯,他在1965年的《國際心理學雜誌》上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概念,指的是40~55歲的個體,尤其是男性個體,由於面臨機體方面的衰老而出現的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感。
  • 中年等於危機+美好+演化,論如何看40歲之後的戀情、愛與人生
    我們總說,要學會享受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屬於各自的美麗。但事實是,當中年突如其來時,你腦海中浮現的只有「中年危機」這四個大字,與中年掛鈎的往往是:油膩、保溫杯泡枸杞、發福、禿頂……在印象中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美好的詞來形容中年這個階段。
  • 患上抑鬱症,是否代表人生被判了死刑?
    上述問題直接反映出一個現象就是,人在抑鬱狀態中幾乎對生活是沒有一點欲望的,整個會覺得人生就像一潭死水,完全沒有上進努力等動力,抑鬱之所以會導致自殺,很大程度也是和這些有關。 那麼抑鬱真的就治不好嗎?
  • 保溫杯泡枸杞是什麼梗來源哪裡 趙明義保溫杯的中年危機
    不少網友紛紛戲言:你和中年危機之間,就差著一個泡著枸杞的保溫杯。很多人不能接受一個當年的鐵漢,如今卻成了捧著保溫杯的大叔。  但也有不少網友反駁,當年的鐵漢為什麼就不能捧著保溫杯,喝著枸杞茶?誰的人生不經歷時間打磨,遭遇起起落落,保溫杯和所謂的中年危機根本八竿子都打不著。甚至有較真的網友發圖為證,稱小鮮肉「鹿晗」在參加活動時,面前就放著保溫杯。
  • 《蘇丹》大獲好評 猴神大叔帶來中年危機打開方式
    大獲好評 薩爾曼·汗帶來中年危機正確打開方式與影片前半段小人物逆襲的歡快色調不同,後半段《蘇丹》深刻展現了事業與家庭的雙重危機,獲得奧運會冠軍之後男主事業如日中天,被成功衝昏了頭腦,面對記者的刁難毆打記者,使得他的事業陷入了危機。因一次比賽而失去孩子,從而人生走向低谷。
  • 為什麼抑鬱症很難被人理解?
    馬特對人生絕境的輕柔敘述,仿佛在向讀者傳達, 那些曾在你的精神世界中肆虐的狂風,最終都會化作陣陣清風徐來。 為什麼抑鬱症很難被人理解?因為抑鬱症是隱形的,它不簡簡單單是「感到有點難過」。
  • 根據年齡劃分,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對於目前的你屬於哪個階段呢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學叫個體心理學,也叫狹義的心理發展學。什麼是狹義的心理發展?狹義的心理發展就是人、個體、整個生命的歷程,通俗的一句話說:就是我們從出生,娘胎裡出來,然後到死的過程。人這一生,大部分人活到七八十歲、八九十歲或者一百多歲。
  • 30歲後才明白的事:窮人和富人的中年危機,差不多
    作者|黎響編輯|朗門來源:武志紅近兩年爆款劇《小歡喜》、《我是餘歡水》等等,都集中關注了#中年危機#的話題。《小歡喜》中,方圓中年被公司辭退,從小希望成為金庸武俠的男孩,中年跑起了出租;而妻子童文潔即使爬到了財務總監的位置,也因為性騷擾和勾心鬥角被迫辭職——夫婦兩人雙雙遭遇人生滑鐵盧。
  • 40歲究竟是中年危機,還是新的開始?
    弗蘭克爾是經歷過納粹集中營地獄生活的倖存者,也是倖存者中活得最久、成果最卓著的人。他不但沒有被德國納粹軍官在集中營慘無人道的暴行所摧垮,反而以其堅定的意志超越了煉獄般的生活,開創了意義療法,寫出了若干心理學著作,如《活出生命的意義》、《意義的意願》、《無意識的上帝》、《精神治療和存在主義》、《醫生和心靈》等,尤其是《活出生命的意義》最為讀者所歡迎。
  • 心理學:女人到了中年,更喜歡什麼年齡段的男人呢?
    婚姻終究是美好的,但是人的一生中,總是會因為某些事情導致自己成為單身,那麼,有人問了:女人到了中年,她會喜歡什麼年齡段的男人呢?接下來,我就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問題。中年女人的特徵我們想要知道中年女人會喜歡什麼樣的男人,首先就要了解中年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在心理學中,給予了這樣的一個詞語:中期成年。
  • 去年感慨中年危機,今年又組團逆襲,姐姐們鬧的是哪一出?
    一如多年以前,魯豫問她:「怎麼理解男人?」她微微一笑:「不理解。」等到女兒十幾歲了,不那麼需要她時時陪伴了,她又重回自己的演藝賽道,一出來恰逢一幫40+女演員在喊著中年危機。(關於女明星的中年危機,米粒媽還寫過
  • 什麼性格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鬱症?|心理學解析:反芻思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近日,有一名年僅26歲的女孩在留下遺書後便失聯了,「遺書」中有一句話說道:「我被抑鬱症困住太久了。」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不難發現,人們沒有以前快樂了。很多成年人不僅有著身體上的疾病,也逐漸被心理疾病困頓得無法走出去。
  • 什麼是微笑抑鬱症?得了這類抑鬱症,有哪些不同?醫生告訴你
    抑鬱症就是心理疾病中非常常見且危害巨大的一種,從近年來的社會新聞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因抑鬱症而自殺,對於他們的死,大眾普遍感到疑惑,因為這些人平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常常是笑容滿面、積極陽光的狀態,這樣的表現怎麼會是抑鬱症呢?這是因為他們得的不是普通抑鬱症,而是威脅性更大的「微笑抑鬱症」。什麼是微笑抑鬱症?
  • 心理學:抑鬱症不可怕,這三個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這是曾經的我們不敢想像的。之所以很多人說抑鬱症好不了,我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可能大家是覺得原生家庭無法改變。一個人無法脫離親人家庭生活,即使他斷絕親緣關係,親人的影響也並不是就此消散,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依然發揮著頑固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選擇和行為。
  • 「別想太多,我跟她沒什麼關係」,中年的異性友誼,是一種危機
    我國的標準,是以40歲到55歲作為中年階段,之前也曾在《新華每日電訊》看過這麼一條信息。說國際上,中年的門檻已經由之前的1985年推導到了1992年,這句話的意思,代表著25歲就已經是中年人了,也因此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或許,在生理年齡上的劃分並不能得到每一個人的認同,但讓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未來年齡上的巨大焦慮,會拷問著大多數人,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
  • 心理學: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還有自殺傾向
    在我們身邊,常會覺得愛思考人生的人容易得抑鬱,這個結論不無道理。然而,問題其實不出在「思考人生」,而是為生活擔憂的情緒,導致了抑鬱。高智商人群中,情緒障礙者比例更高曾經有學者對高智商人群的情緒障礙比例進行調查:在對門薩協會(高智商俱樂部)的3700多名成員的調查中發現,心境障礙和焦慮症在他們當中非常常見。
  • 「法庭上的心理學」理解與適用
    「法庭上的心理學」理解與適用 2015-04-03 09:24:36作為法官,如何從根本上化解矛盾,達到社會和法律的統一,就需要我們不僅運用法律理論和方法,還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幫助當事人打開心結。  關於心理學的技能,首先讓我們要學會傾聽技術。我們大多數的法官都存在一個反駁傾向障礙,這種傾聽障礙主要表現為,在說話者還在說話的時候就考慮如何應對對方、在心裡模擬與對方辯駁急於得出結論。
  • 心理學:一般的懶和抑鬱症有很大不同,區分很簡單
    文/老K 在網上看到一個這樣的故事,大概是2020年,微博上一條討論青少年抑鬱症的微博超過了150萬點讚數。在微博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患上抑鬱症的孩子正在接受醫生的治療,醫生鼓勵孩子「真用功」,可一旁媽媽突然來一句「真用功?我看是懶得」,這種風涼話讓醫生即無語又可氣。
  • 我好像得了抑鬱症
    這就是抑鬱症,沒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折磨和痛苦。抑鬱被稱為「心靈的感冒」,離我們每個人比你想像中更近。全球共有4億抑鬱患者,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抑鬱而自殺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在中國,在你身邊,每13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抑鬱……抑鬱是一種疾病,從醫學角度講,抑鬱者頭腦中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少了這種「快樂因子」
  • 中年失業模擬器——中年危機你感受到了嗎?
    上個月石大頭的一位友人就發了這款叫中年失業模擬器的遊戲預告給我,說是讓我和他一起體會一下,時下十分應景的遊戲。看到這個標題石大頭頓時淚流滿面,帶著十二萬分的敬意,1月4日此遊戲在steam剛剛發布,大頭就入手了這款遊戲,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