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抑鬱症不可怕,這三個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2021-01-11 壹點靈心理

我國抑鬱症患病人數超過5400萬,而龐大的抑鬱人群,卻僅有1/10的人接受了專業治療。

很多讀者會在後臺給我們留言求助,說自己好像抑鬱了,該怎麼辦。要知道「抑鬱」和「抑鬱症」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情緒,後者是一種疾病。

在這樣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很多人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僅限於那些因抑鬱症自殺的新聞。

那麼,得了抑鬱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幾個抑鬱症親歷者的故事,還原她們真實的經歷,看看他們如何和抑鬱對抗,療愈自己:

01

@卡嚕嚕嚕嚕醬 (90後 自由職業者)

這麼多年,總算知道什麼樣的狀態才是真正的開心了。

我曾經抑鬱到在家偷偷開煤氣自殺,休克送了醫院,沒死成不說還給我爸留下心理陰影,從此我家廚房窗戶再也沒關嚴實過。

我曾悶在浴室兩三個小時想把自己弄缺氧,引發低血糖猝死,沒成功。

我曾往樓梯下跳想把自己弄斷腿以便不去上學,結果被我爸及時送醫院,屁事沒有。

我曾亂吃各種藥想把自己身體吃壞這樣就能夠休息一段時間,割腕不是沒想過,太疼了不敢。

高中時嚴重神經衰弱,一天睡兩三個小時,還是噩夢不斷,鬼壓床,會有幻聽。睡不著也醒不來,睡著仿佛醒著,醒著又仿佛睡著。

跳樓也想過,有段時間天天看著窗子都想跳,在腦子裡想像自己落下去後一身輕鬆的感覺。可又覺得自己因為一點破事就這樣做實在太慫太矯情,沒太好意思,萬一給外人留下話柄,我爸媽也怪丟人的。

大學放假時不回家,用存的零花錢在外面租房子,兩個月不出門,天天躺在床上睡覺玩手機,一天能睡十六七個小時,經常噩夢,在夢裡打架吵架被人追殺,醒來也是腦子空白,思考不能。窗簾一直拉著,在小黑屋裡不知天昏地暗。

只要心情稍微不好一點,立馬開始胃疼,胃痙攣。出門時必須帶口罩,不然會覺得所有人都在說我醜。照鏡子的時候想尖叫,看著自己的臉就想哭,覺得太難看了。

吃飯一天吃一頓,一頓吃三口,拖了很久,暴瘦,喘氣都困難。身上什麼毛病都拖出來了,嗜睡、鼻炎、中耳炎、腱鞘炎、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疼、口腔潰瘍、胃潰瘍、低血壓、低血糖、蕁麻疹、胸悶氣短、月經嚴重不調……真的,覺得心肝脾肺腎胃脖子腰胸背哪哪兒都疼。有時候覺得自己就算不自殺,哪天都會猝死,毫不意外。

我在外從來都是看起來人群裡最自信最樂觀最積極努力那種人,演技非常完美,騙過了身邊每一個人,還差點把自己也騙了。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我還非告訴自己其實這些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就是太矯情了,不是什麼大事兒。

一度我也以為自己就要這樣廢了,很絕望。

後來有一天,就突然有那麼一天,我睡了十幾個小時從夢裡醒來,看著窗外溫暖的陽光,突然特別傷心,哭了很久。

我在想,真的要這樣再繼續下去嗎?

答案是:不。

從那天開始,我開始慢慢爬起來了。

我開始瘋狂地看書,學習心理學,看教育學,看哲學,看怎樣提高自控力、怎樣培養習慣的書,看教導人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視頻,學習一些技巧,購買了放鬆催眠的冥想課,以及寫小說。

我開始了解自己這樣的狀態,這樣的思維,這樣的行為模式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因為什麼成了這樣,其中的原理是什麼又要怎麼樣去科學地改變。

了解到這些還不夠,還需要一個情緒的疏導,但我又不願意告訴任何人我的情況,所以我把自己的情緒全部寫到小說裡。

寫小說對我的重塑作用是巨大的,因為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會傾訴會示弱的人。我連自己的日記都不能面對,過後看會覺得這東西很弱智,會覺得當時的心情和心理就是個笑話。很羞恥,無法面對。但是寫小說能讓我覺得,我寫得是別人,軟弱愚蠢的也是角色不是我,不用害怕被人嘲笑。

所以我在小說裡將自己所有壓抑的東西都釋放了出來,然後給自己寫了一個無條件愛著我原諒我寬容我的完美配角,帶著小說裡那個自甘墮落的角色一步步地走向正途。

我開始發現,我自己其實是知道要怎麼讓自己好起來的。我完全可以同時扮演病人主角和治療者配角,自己治療自己。

就這樣,在那個過程中,我開始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也搞清楚了自己要怎樣治癒自己。

我開始調理身體,每天強迫自己出門,就算是一個人瞎逛也要打扮一下出門,開始給自己買一些從來沒買過的小禮品獎賞自己,去報了私人瑜伽班,天天堅持去健身。在跟父母發生矛盾時開始不再硬碰硬,使用一些談判聊天的技巧來跟他們講道理,在自己失控發脾氣後,會主動地反思自己的問題,然後厚著臉硬著頭皮去尋求原諒和解決。

就這樣,我開始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不管是事還是人,都在不停地變化。

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有作用。

我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產生變化,也能改變他人,影響他人。

曾經一兩個月甚至一學期都不打電話的父母,父母也不怎麼聯繫我,而在我主動一兩天一個電話的問候後,這一切開始改變。

剛開始他們也會尖酸刻薄地挖苦我冷落我:「怎麼,沒錢了啊?」「無事獻殷勤」「沒什麼說的,在忙,掛了」。

後來,我天天這樣,不是給我媽打就是給我爸打,說一些很瑣碎的事,今天吃什么喝什麼幹了什麼心情怎麼樣,也不管他們想不想聽,一通倒。爸媽剛開始也非常不習慣,但久了以後,慢慢地會對我的言論發表一些看法,每當這時,吵架就來了,最後大多數時候是以不歡而散掛電話作為結束。

可就算這樣,我第二天還是會再打過去,假裝無事發生。然後爸媽也很上道,也假裝無事發生。

就這樣,到後來有一次,我有四天沒給我爸打電話,想起來打過去後,我爸特別傲嬌地冷笑一聲:「沒錢了?」

話還是很難聽,而我卻從裡面聽出了一個被冷落的父親的委屈和想念。

當時才突然發現,原來我跟父母的關係已經走得這麼親密了。這是曾經的我們不敢想像的。

之所以很多人說抑鬱症好不了,我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可能大家是覺得原生家庭無法改變。

一個人無法脫離親人家庭生活,即使他斷絕親緣關係,親人的影響也並不是就此消散,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依然發揮著頑固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選擇和行為。

我們的問題本身來自於原生家庭,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的解決自然也是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參與。

可是有多少人願意做出那個改變呢?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是一個問題家庭,比起你,也許你的父母問題更大。你的家人或許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錯,不會意識到問題的源頭在他們身上,更也不會為你改變。他們曾經就是在問題家庭長大的,將上一輩的問題遺留給你,再自然不過。

指望他們這樣上了年紀思維固化的人改變,無疑是極其艱難的。治療大部分的抑鬱,與其說是治療一個出問題的人,不如說是治療一個問題家庭。所以抑鬱症的治療難度在哪裡,一目了然。

我從自己的康復經歷裡得出的經驗是:

如果你無法改變他人,那麼你就改變自己。不要問為什麼憑什麼非要你改變,只問問你自己,還想不想再這樣繼續下去。

只有你自己想改變,你才能改變。

不要指望任何人來將你拉出黑暗。如果你不願意走出來,誰也拿你沒辦法。

所有的選擇權都在你的手裡,你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你能說「我想」,也能說「我不想」,你只要張開嘴,吐出氣,讓聲帶震動,發出聲來。你就可以。

你可以早起,可以晚睡,可以吃這個,可以不吃這個,你可以今天學習,也可以今天不學習。

沒關係的,只要這個決定是你「自己」做的,都可以。只要你找回你的選擇權,你就可以控制你的人生。

好或者不好,結局如何,你自己來寫,不要把筆交給別人。當你真正達到這樣的狀態時,恭喜你,你的抑鬱好了。

也許這個世界也讓你感覺撕心裂肺的疼痛,但是,也會讓你真真切切地開心。

個人經驗總結的建議:

1.看病吃藥

不要跟我學習自醫,因為很浪費時間,我花了太多不必要的時間去克服這個問題,耽誤了很多事情。一定去醫院診斷,不要自己瞎治瞎猜,確認情況輕重以後,再看自助建議。醫生的輔助治療是必要的,同時也要自己努力克服。

2.適當鍛鍊,增加社交

不建議過度健身,建議報個瑜伽班,瑜伽運動量而且很多體式有助於舒展身體,有助於冥想,睡眠,內省,同時還可以增加社交。

3.冥想

這個我非常推薦。剛開始也覺得沒什麼效果,但是我每天堅持練習一個小音頻,一直持續了一年的樣子。就在這段時間,我才突然發現,我入睡變得很快,基本上三五分鐘就能完全讓大腦放鬆下來進入睡眠。

4.學著了解自己,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心情、想法,行為,了解自己為什麼感到困擾,不敢行動,畏懼他人,又是因為什麼一直反反覆覆地回到原地。如果你不知道原因,那就很難理解自己的行為,也就無法原諒自己,會不停地苛責自己,永無止境地自責、愧疚、後悔。

5.重塑自己

抑鬱會反覆,很多時候是跟我們自身的消極的思維模式、錯誤的思想觀念以及不適當的生活習慣等等相關。

要想徹頭徹尾地離開抑鬱,那就要重塑自己。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較長的時間,很有可能終其一生都要與之相處。

在這裡,我推薦一些我自己看過的覺得比較實用的書:《超越原生家庭》、《自控力》、《超越自卑》、《心理學與生活》、《非暴力溝通》、《天資差異》等。

最後強調一點:請大家還是要找專業的醫生進行診治,在這裡我只是想做一個鼓勵大家的人,想讓大家知道,抑鬱不是絕症,會好的,只是慢,但是會好的。

我也真心地希望每一個抑鬱中的人,能夠相信自己可以,能夠重新找到開心的感覺,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02

@稻草小姐 ( 90後 大學畢業生)

我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直在和自己作鬥爭。

我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我覺得自己脾氣古怪而且是個蠢豬。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有迎合別人的傾向。尤其在玩集體遊戲、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我更是被這個東西所折磨困擾。

當別人都沉浸在遊戲中的時候,我卻因為擔心沒有人和我一起做遊戲而直冒冷汗,提前幾天就輾轉反側。我的膽子也一直很小,不擅長體育運動,這些都成了我心裡的『』痛點「,我為此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我不懂得如何經營一段感情,不懂得別人的心情可能有起伏,但是不代表不愛我,不懂得語言和心意可以分離。我是一個極其大方又極其小氣的人,可以為了獲得一份愛而「粉身碎骨」,同時又覺得主動爭取來的並非真愛。不論是在友情還是愛情裡,我都是那個高敏感的人。

在我不懂我自己的時候,我為我這個特點感到痛苦和自卑,為我的「喜怒無常」感到自責,為我的「歇斯底裡」覺得可恥。於是我壓抑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攻擊性擠壓,因為我知道我很多時候因為敏感的特質,會表達出多餘的攻擊性。我沒有能力分辨哪些是可以被釋放的,於是我把它們全部壓縮。

有五六年的時間,我不能面對人際交往,我不能直視我自己。我不懂我自己,也不懂別人。現實給我的結局就是我所珍視的人一個個離我遠去,因為我給他們帶來了情緒上的負擔和麻煩。我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退縮和恐懼。然而你要知道,情緒可以被壓制,但不可能消失。它們使我變得更加的古怪。我不知道這些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反而採用了一種適得其反的方式。

2018年我抑鬱了。我的抑鬱體質一直都存在,醫院給出的診斷證明我高三就曾得過一次抑鬱,而我自己卻全然不知。醫生很溫柔的在我的診斷書上寫下了「復發性抑鬱」。

很多人會跟我講,你這不是真的抑鬱、這個社會人人都抑鬱、你就是太脆弱、你就是想太多……在這裡我先不想討論這些問題,不過如果可以,我希望告訴在閱讀的你一件事——人生而孤獨,並不能彼此了解,很多時候對待我們不了解的人和事,請多給一點溫柔和諒解。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尊重他人的經歷和情緒,捍衛他自我表達的權利。

抑鬱最嚴重的那半年,我多年的自我否定達到了巔峰。我喪失了行動能力,每天做什麼事情都覺得像一萬根針在扎我。我雖然一向沒有很強的自律性,但也會適可而止的拖延,最後可以順利完成事情。但是這段時間,我的拖延症到了讓人髮指的程度。我在自習室裡坐到凌晨四點,但是一個字都沒看進去,最後裸考掛了科。

我每天醒不來,被噩夢纏繞。我的內心好像已經麻木,因為我對我的一切都覺得無所謂,我認為最壞不過就是一了百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就死掉算了」。對於死亡,我時不時就有靠近它的渴望,隨身帶著一把小刀自殘發洩。有時我還會被「瀕死感」環繞,大腦發昏,手腳發麻。

我以為我的人生會在2018年就此廢掉,我也沒有爬起來再修補它的力氣。我時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有個手在扯著我讓我從地上爬起來,可是我根本做不到。

這段日子讓我更加清晰地面對著痛苦,面對著我自己。原諒我無法說出,我具體是通過什麼方法、什麼步驟變得好轉。我這中間斷斷續續看了很多相關的東西,寫過很多對自己的剖析,但我經常會放棄,因為我沒有力氣。

我做過的最大的自救就是去看醫生,因為我知道我沒有力量把自己修好。

在一個夏日的夜晚,我靠著涼涼的白牆,有風吹過我的腿,我隨意地翻著我曾在最糟糕的時候寫過的東西,我突然覺得,那個時候我在一個困局裡。這麼多年,我都在一個困局裡。

不,你要相信我,這絕不是什麼靈光一閃、大徹大悟。因為我現在還時不時會感覺到那種情緒的召喚,我依然感受得到是什麼讓我停滯了自我。

可是那些不斷地告訴自己卻沒有相信的話,現在在我心裡逐漸變得自然。比如,從前我告訴自己:你是值得被愛的。這句話卻只會讓我羞恥。我的腦海中會反覆的浮現出我曾做過的大大小小的錯事,甚至羞愧地痛哭流涕,然後掉進情緒大坑。現在我仍然需要刻意的提醒自己,可是只需輕輕地提醒一句,我開始相信了,不再撕扯自己了。

我開始覺得我從前的很多舉動都是不可思議的。太過病態的。我仿佛感覺我腦子有許多死結和紐扣,我正逐漸的拆解。破解自己,並與自己擁抱。

我想,我之所以會感覺到改變,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第一,我開始了解我自己,這絕不是一句心靈雞湯般的空話。我懂得分析每一件事情,而不是模糊的給自己不好的定義。我懂得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和來源,而不是只跟自己講對錯。我記錄我的情緒,我要聽到我被壓抑的所有。

第二,改變發生在認知的提升。去年雖然很糟糕,但是也多多少少讀到之前覺得枯燥的好書;我見到了更多的人,打破了僵化的是非觀。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是自我分析,還是在自己的怪圈裡打轉。如果只是攝入但是不停下來,很多好的東西則無法被吸納。

一個人如果從根本上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質疑自己的意義,他便會喪失行動力而「癱瘓」。

一個自我了解和接納的人,自然有探索世界和提升自我的熱情。

很多事情的根源,都很難找到,因為它們被埋在表面之下。並且,光憑一人之力,在一個毫無出口的路上,去扭轉最開始被灌輸的認知,去反駁周圍的環境,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這無異於一個人想舉起他自己。

我慶幸我在22歲就打開了新的門。我仿佛和從前的自己揮手割裂。當然,我不會拋棄她,是我忽略了她太久。

曾經我戾氣很重,我的情緒很多變。其實沒有難懂的情緒,有的只是忽略造成的惡果。戾氣是一種自我防禦,也是一種力量的表現。我要求自己溫柔,但我做不到。如今我卻驚奇地發現:

當我溫柔接住了自己,我自然也不會被他人評判,而從泥濘走過,我擁有了更多的包容力。

現在我仍然會被自我懷疑折磨,我仍然會自卑和迴避。但我已經不會被掌控。我曾被折磨到喪失了寫東西的能力,我沒有愛好,沒有奔頭,可是現在的我主動地去寫下很多,像是一個復健的過程,生澀又充滿希望。我有了探索世界的熱情,我發自內心的嚮往著這個好玩的人間。這就夠了。

因為戴過更重的枷鎖,我收穫了更純粹的自由。

我會一點點地整理這個過程的收穫和思考,記錄對自己不斷打破的歷程。寫給自己,也寫給我曾許下的諾言:等我好起來了,一定會攙住那些痛苦之人的手。

03

@豆子媽 ( 80後 ,全職媽媽 )

我是剖腹產生的兒子,本來以為「卸貨」之後會輕鬆一點,生完才知道「噩夢」剛剛開始。剖腹產的傷口疼還沒好,就要忙著給孩子餵奶,換尿布。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讓我晚上覺也睡不好,孩子無緣無故的哭鬧(後來才知道根本不是無緣無故),更是讓我手忙腳亂,無比煩躁。

一方面擔心自己照顧不好他,另一方面就覺得很厭煩,對孩子很抗拒,感覺是他的出現打亂了我所有的生活。我要定時餵奶,身體不是自己的,時間也不是自己的。我就開始後悔,之前不知道養孩子這麼辛苦,早知道生孩子是這種情況,打死我也不會生的。但是這麼想的時候又很自責,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竟然不想要自己的寶寶。

我就在這種矛盾的情緒裡反反覆覆地糾纏,加上嚴重缺覺,頭痛頭昏,人也容易發脾氣。

由於平時是婆婆照顧我,習慣不一樣,摩擦也很大,只能忍著,但又覺得委屈,人變得很沮喪,動不動就想哭。孩子哭鬧的時候哭,自己覺得累,委屈的時候哭,老公不能理解,婆婆給我臉色的時候,更是哭得停不下來。有好幾次,我站在陽臺上,都想活著這麼痛苦,不如死了算了,但又想到我爸媽養我這麼大不容易,我死了孩子沒了媽,更可憐,就放棄了。

有一次被我婆婆看到我站在陽臺前愣神,她覺得我不對勁,就等我回到房間的時候,偷偷打電話給我老公,讓他趕緊回來。後來我老公的一個朋友聽說我的事,提醒他是不是產後抑鬱症,他去網上查了一下,還去諮詢了醫生,終於不認為我是「作」或者「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然後家裡人一商量,換我爸媽過來照顧我。爸媽陪了我幾個月,我爸包攬家裡的所有的家務,我媽就負責幫我一起帶孩子。我老公,也比以前體貼多了,會經常幫助帶孩子,雖然他也不太會。有個周末他在家陪了我一整天,換尿片,哄孩子,然後還跟我說:我現在才知道,你在家帶孩子比我上班辛苦多了。聽到這話,我當時就哭了。

父母的貼身照顧和老公的理解,對我的情緒改善很大。

他們知道我心情不好,難受,會哭,他們也不說我,就陪著我。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會儘量幫我,讓我休息好。我這個人,本身睡不好的時候就容易暴躁,睡眠慢慢調整好一點的時候,情緒也慢慢開始好轉。

現在回過頭再看那段時間,過得真的很灰暗,好在終於走了出來(後來看到好多新聞,都是產後抑鬱的媽媽帶著孩子自殺,有些後怕。我老公說我要是再不好他就要帶我去醫院了。所以,還是建議被情緒困擾的媽媽和家人要重視這一點,不然出事就晚了)。

我抑鬱情緒好轉了之後,在一個朋友的建議下還去找了一個心理諮詢師,幫我疏通了一些存在很久的問題,當然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通過諮詢,我對自己了解更多了,知道了自己的情緒來源和爆發點,所以也會不斷調整自己。

我覺得養一個孩子,就像在重新體驗自己的人生。孩子在成長,自己也在成長,這個過程會有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但是能好好面對它,就是一種突破。

現在兒子已經3歲了, 可愛又貼心。寶貝,看著你的笑,我的心都化了。當時對你那麼不耐煩,還後悔生了你。沒想到你就是來拯救我的小天使,寶貝,謝謝你。

04 寫在最後

以上這3個故事,都是來自於抑鬱症親歷者的自述,他們在自己或者他人的幫助下,戰勝了抑鬱。其中,有幾個要點非常關鍵:

(1)正確認識抑鬱症

抑鬱症不是絕症,科學正規的治療非常重要。專業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抑鬱症。

千萬不要排斥吃藥,服用抗抑鬱藥對於中度和重度的抑鬱症非常必要。要知道抑鬱症最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自殺。除了按照醫囑服藥外,同步進行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也是非常重要,它會大大降低抑鬱症的復發率。

(2)除了專業的幫助之外,自救的力量也是很重要

除了積極配合治療,還可以通過閱讀,鍛鍊,冥想,寫作等方式提升對自我,對世界的認識,這對於對抗抑鬱也有積極的幫助。

(3)換個角度看抑鬱症

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複雜作用產生的結果。它讓人很痛苦,但換個角度來看,就像痛覺具有保護的功能一樣,抑鬱症也像大腦所發出的一個信號:我出問題了,我需要幫助。

不管這是生理層面(某種神經遞質的缺乏)還是心理層面需要幫助,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做出調整或改變。

就像一個抑鬱症親歷者曾說,如果不是因為抑鬱症,我不會知道自己內心的創傷需要修復,有些認知模式需要調整,我也不會走上探索自我的道路。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可能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壞事。

但是,抑鬱症對於當事人來說,還是一件極為痛苦和折磨的事。

一個飽受抑鬱症困擾的人曾經憤怒地在一篇抑鬱症科普文下面留言:「你們不懂抑鬱症的痛苦,憑什麼來指導我如何改變?!」

或許,這世上真的沒有完完全全地感同身受,親歷者所遭遇的錐心之痛,別人體會不及萬分之一。但是,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能對抑鬱症多一些了解,對抑鬱症親歷者多些關懷,少些傷害。

如果,你是一個飽受抑鬱症困擾的人,請記得:

無論你遭受了怎樣的痛苦,那些愛你的,關心你的人,都希望把你從那片無邊的黑暗和痛苦之中給拽回來,讓你重新看到世界的顏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果那個人正好在你身邊,請不要推開TA。

如果,你是抑鬱症或者疑似抑鬱症患者的家人/戀人/朋友:

請你通過科學的途徑先去了解抑鬱症,即使你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你要知道如何做不會傷害到對方。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陪在他身邊,給予支持和關心,可能就是最溫暖的治癒。

抑鬱症,對於親歷者來說,是一個無比痛苦的旅程,想要穿越它,極為不易。

只希望這些親歷者的分享,能夠給處於困境中的你勇氣和希望,支撐你走過這段艱難的旅程,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 THE END -作者:壹點靈主創團

相關焦點

  • 悲劇告訴你抑鬱症有多可怕
    談到抑鬱症,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因抑鬱症而輕生的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因抑鬱症行兇的事件也並非個例。    那麼,抑鬱症究竟有多可怕?應該怎樣去預防?因抑鬱症行兇,在法律層面是否能減輕處罰?在兒子出生三個月左右時,她又看到了一則關於腦癱兒童被殘害的新聞,這讓她感到恐懼。加上醫生也告訴劉某,兒子的肌張力有點高。此後,劉某沒有再帶著兒子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而是直接將兒子的症狀與疾病對號入座。    經湘雅二醫院司法鑑定中心鑑定,劉某診斷為抑鬱症,在該案中實施危害行為時有限定(部分)刑事責任能力。此後,劉某因故意殺人罪被判五年。
  • 心理學:患上抑鬱症,一個人的長相氣質都會發生改變
    而且抑鬱症患者還有個問題就是會長期失眠,睡眠是一個人很重要的生理行為,據相關研究表明:人體自我修復活動大都在凌晨3點以前進行,因此23點~3點這段時間的睡眠質量尤為關鍵。過了這段時間,補睡再長時間,都難以彌補熬夜帶來的損失。 這樣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可想而知。
  • 抑鬱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鬱打敗的你。抑鬱症的10個前兆,要看看
    抑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在普通人看來,抑鬱只不過就是心情不好,多愁善感而已,但是在抑鬱患者本身,抑鬱就像一個黑洞,深不見底,還會一直吞噬生命的真諦,讓人覺得『生不如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抑鬱症患者會自殺的原因。
  • 爸媽你知道嗎?你的孩子正在抑鬱症中掙扎,抑鬱症低齡化有多可怕
    抑鬱症這三個字,在我的初三第一次闖進了我的世界,我才知道不僅僅身體的疼痛才叫病,抑鬱症也很可怕,你可能會問,初三了那麼大了,才知道抑鬱症。你累嗎?」我聽到這句話我震驚了,十幾歲的我滿腦子的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滿腦子的撒哈拉,根本不會想去死,這個看起來小小的女孩子每天坐在窗前想著離開這個世界,真的嚇到我了,我順勢坐下來了,她說你知道嗎?我每天頭疼睡不著,我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每天要吃很多的藥,父母帶她看醫生。
  • 心理學:一般的懶和抑鬱症有很大不同,區分很簡單
    我們要知道,抑鬱症患者有個核心臨床症狀:動力下降。 也就是說,抑鬱症的懶是不能選擇的,從心理學來看,這種情況可能和腦神經遞質中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匱乏有很大關係。
  • 分手後的傷痛,該如何去面對?《分手心理學》告訴你該怎麼做
    而實際上,在生活中的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所欠缺,都會有不足和不夠好的地方,這只是所有人都有的「不完美」,所以你沒有必要自我貶低。當然,低自尊的人可能會說,我是真的不行,學歷、能力什麼的都不達標,也沒有好的家庭及工作什麼的……把自己說的很可憐,甚至想靠自己的可憐勾起對方的憐憫之心,我只想說,你錯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你需要的不是數落自己,而是尋找自己身上的發光點。
  •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擺脫焦慮,一隻白熊告訴我們該如何做!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就像天邊最美的雲朵春天又來到了花開滿山坡種下希望就會收穫……」看完這個開頭,不知你是否跟我一樣回憶起了那些年被神曲支配的恐懼……經驗告訴我們,每當不小心聽到或者想起這首歌,無論怎樣警告自己,頭腦中都會單曲循環一整天,根本停不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 什麼是微笑抑鬱症?得了這類抑鬱症,有哪些不同?醫生告訴你
    抑鬱症就是心理疾病中非常常見且危害巨大的一種,從近年來的社會新聞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因抑鬱症而自殺,對於他們的死,大眾普遍感到疑惑,因為這些人平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常常是笑容滿面、積極陽光的狀態,這樣的表現怎麼會是抑鬱症呢?這是因為他們得的不是普通抑鬱症,而是威脅性更大的「微笑抑鬱症」。什麼是微笑抑鬱症?
  • 聰明女人告訴你,學會愛情心理學,男人的心思你瞬間秒懂!
    有個熱門話題:有哪些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知識?評論裡有很多有趣的回答,今天我就來教大家幾條,有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愛情知識,讓你瞬間秒懂男人的心思。一、馬太效應:投入越多,越不被珍惜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兩極分化狀態。
  • 抑鬱症患者母親:「女兒自殺了,我該怎麼辦?」,網友的回答催人淚下!
    自從韓女星金泫雅自曝患上抑鬱症之後,抑鬱症話題一度登上熱搜平臺第一,有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討論抑鬱症。有些網友好奇發問: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竟然有讓人談「鬱」色變的恐懼? 近日,有一位抑鬱症患者母親在社交平臺上發出提問:「女兒自殺了,我該怎麼辦?」。
  • 你害怕抑鬱症患者傷人嗎?或許最該恐懼的不是你……
    抑鬱症患者被拒絕登機事件衝上熱搜,但我們該看到的不止這件事。 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後再拿不回來一樣。但與其說是快樂,說得更準確一點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
  • 抑鬱症:為什麼有些抑鬱症的人會出現嗜睡?出現嗜睡該怎麼辦?
    極少並不代表不出現,而是這種嗜睡現象是少數的,而這種嗜睡現象,其實就如跟沉浸在遊戲當中一樣,是當事人的一種本能反應,即:逃避現實痛苦壓抑的一種本能現象。這是其一。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本能都是趨樂避苦的,有一些人在面臨巨大痛苦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一種逃避它的本能現象產生,即不去面對,因為實在太折磨人、太痛苦了,故以睡覺或者沉浸在遊戲當中來緩解自己的痛苦。
  •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抑鬱症?中年危機?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接上篇,上篇請關注回看……(三)榮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學
  •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學習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無知,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心理學。他們下意識的以為心理學能夠看透別人的想法,所以說覺得可怕。這種無知的程度就好像是下面幾種場景,大家感受下:小王啊,聽說你是你是計算機專業的?來來來,幫我修個電腦。
  • 心理學測試:選擇一扇打開的門走進去,測你是否有抑鬱症傾向!
    心理學測試:選擇一扇打開的門走進去,測你是否有抑鬱症傾向!在很多時候,你並不能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別人,遇到困難也不會向他人傾訴,害怕別人看自己的笑話,也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你曾經試圖用旅行和休息的方法來解決自己壓抑的情緒,但最終都是無濟於事,建議你多向他人傾訴,多和自己的親朋好友溝通。
  • 抑鬱症不治療,會自己好嗎?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
    正因為這些誤解的存在,讓現實生活中很多抑鬱症患者都無法與人言語,只能默默憋在內心,獨自承受這一切。全世界有3億人正在遭受抑鬱症的折磨,且每1000個人中,就會有5個人出現明顯的抑鬱傾向。最令人震驚的是,很少有人能意識到自己處於抑鬱狀態。 即使得知自己可能患上抑鬱症,也會想方設法隱藏起來,而不會選擇就醫。因為他們都抱有僥倖心理,認為抑鬱症不治療,也是可以自己痊癒的。
  • 抑鬱症是怎樣「摧毀」一個人的?得了抑鬱症的5大表現,別忽視
    抑鬱症在以往並不為人所熟知,近些年關於抑鬱症而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大家在惋惜患者的同時,還感覺到了該疾病的可怕之處。 雖然只是心理疾病,但它卻會給患者造成身心的雙重傷害,最終患者走向了自殺的深淵,留給家人無限的痛苦和思念。
  • 《黑暗中的光》:這裡有66個抑鬱症康復者
    但是,如果你是他們最親近的家人、最信任的朋友、最親密的夥伴,甚至,如果你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知道,在他們有幸得以如此「尋常」的生活之前,曾經在黑暗中跟一個可怕的魔鬼做過怎樣的較量。這個魔鬼,叫做抑鬱症;而這群人,就是從抑鬱症中康復的人。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
  • 心理學:我們在夢中夢見這3種「可怕」場面,證明有人在牽掛著你
    心理學:我們在夢中夢見這3種「可怕」場面,證明有人在牽掛著你 如果我們在夢中夢見了這一種可怕的場面,證明有人在牽掛著你,那就是夢見親朋好友的離去,因為這證明你對某一個人的感情是不一般的,你們可能是十分好的親人,也是十分好的朋友等等
  • 心理學告訴你,如何療愈身邊那些曾受傷的靈魂?你不看看嗎
    答:比如其中一位朋友說:和前男友的遇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當時正值患抑鬱症4年,他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生機勃勃的世界。雖然很少交流討論我的個人狀態,但似乎他的生命滋養了我,並為我的生命打下了根基。儘管後來分手了,我還是繼續在他為我打開的世界裡摸索、前行。10多年過去了,我現在已經擺脫了疾病的困擾,擁有了幸福平和的生活,感激遇到他,珍惜和吳老師和大家一起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