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訊2月23日消息,據大西洋月刊報導,自從馬被馴服以來,已經與人類共同生活和協作了5000多年。如果沒有馬的幫助,比如拉車、拉犁、運送士兵投入戰鬥、遠距離傳送愛情和戰爭消息等,僅靠人類雙手可能無法建立起現代文明。然而,狡猾的捕食者與重達1噸的獵物之間卻成功跨越了物種之間的障礙,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情感。
經驗豐富的騎手和馴馬師可以根據世代相傳的馴馬智慧、嘗試以及失誤,學習了解個別馬兒的微妙情緒變化。在我了解馬兒脾性的過程中,也曾多次受傷。但我最終發現,馬兒耳朵旋轉代表著好奇,甩尾代表著急躁憤怒,長長的睫毛皺起代表著擔憂。同樣,馬兒也能讀懂人類情感,而且準確性驚人。它們可對我們的悲傷或緊張情緒做出回應,有時候甚至在我們意識到之前。正如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在《雷得本》中寫道的那樣:「沒有任何哲學家能像馬兒或狗兒那樣透徹地理解我們。」
如今家庭馴養的馬兒,在冰河時代曾是草原上遊蕩的野獸。在一代代的選種培育中,它們對人類越來越友好。但是馬兒能夠形成複雜社會關係的能力源自古老的遺傳進化,它們通常以5到10匹組成緊密的隊伍。在馬群中,有小母馬、小公馬、種馬以及母馬,其中母馬是細心的女家長,儘管雄性種馬擁有更吸引人眼球的脖子和嘈雜的表現。正如溫蒂·威廉士(Wendy Williams)在《馬》中指出,所有這些形成了親密的情感夥伴。現在,人類也成為馬群中的成員:它們可以對人類的聲音、觸摸以及騎手的身體姿態做出反應。
馬兒通過聲音和觸摸讀取人類情感的能力非常精湛。然而,馬兒也可以通過人臉直接理解表情。《生物學快報》2月初首次對此給予了確認。此前,這種複雜的能力只在狗的身上被證明過,而且馬兒的視力似乎不太好。馬兒無法看到顏色,而且由於雙眼位於頭部兩側,正前方也是它們的視覺盲點,但實際上,馬兒的視力比家貓或家狗精確得多。
由艾米·史密斯(Amy Smith)帶領的蘇賽克斯大學研究團隊與資深動物行為科學家凱倫·麥庫姆(Karen McComb)向28匹馬展示人類面部照片,包括積極(微笑)或消極(憤怒)等表情。結果顯示,這些馬兒可以自動區分這兩種情緒,並了解它們的意思。
這些馬往往通過它們的左眼發現憤怒的表情,這此前在馬兒和狗兒身上已經被證明,表明動物利用大腦右半球處理與新奇和恐怖相關的刺激。當它們看到憤怒的面孔時,馬兒的心率也會加快。對於馴養的馬匹來說,能夠區分憤怒和微笑表情是個有用的技巧,皺著眉頭接近它們的人通常不會產生愉快的結果。
研究人員推測,馬兒可能簡單地應用了祖先的能力,將讀取馬兒自身面部表情的能力運用到不同的物種身上,包括人類。蘇賽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去年發現,馬兒有17種不同的面部表情,比狗(16種)、大猩猩(14種)更多,許多表情與人類的27種面部表情非常相似,比如恐懼時喜歡皺眉或瞪大眼睛。
然而,由於這些接受測試的馬兒都來自騎術學校,它們幾乎每天都在與人類打交道,它們的面部情緒讀取能力也可能更強。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熟悉程度是影響狗識別人類情緒的關鍵因素。與陌生人相比,狗能夠更好地識別出主人的情緒。這個發現可能也適用於馬兒,特別是那些整天與馬為伍的人,馬兒能夠更多識別出他們的複雜情緒。但是毋庸置疑,馬兒是擁有高度情緒化的動物,與它們背上的人類並無什麼不同。(小小)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彭麗慧_NT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