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找人安慰,最後哭成一堆 情緒的共同反芻讓「獨喪」變「眾喪」

2021-01-17 中國青年報

「還是被拒稿了啊。」收到學術期刊編輯部郵件的小A嘆了一口氣。為這篇論文折騰了一年,最終還是失敗了,她沮喪地關了電腦,向寢室裡的小B說道:「今年又拿不到獎學金了,明年還能順利畢業嗎……」

「我也好慘啊,文章還壓在老師那裡,我都沒法讓老師滿意,更別說審稿專家了。」小B附和道。

「寫論文前言難,其次方法難,然後結果難,最後討論難……科研搬磚工好難啊!」

……

本來只是一個人哀嘆,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吐槽著,最後在寢室裡哭成一團:「我們好慘啊!」

不是說哭訴和安慰能給人力量嗎,為什麼最後卻成了這樣?

「我們都好慘啊!」| 共同反芻的漩渦

的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回應和支持,我們往往能更容易從消極的情緒裡走出來;但是,如果朋友順著自己的話抱怨下去呢?

一時抱怨一時爽,一直抱怨……可不會一直爽。這樣的討論顯然無益於解決問題和心理健康。人們在重複分享消極事件或消極情感時,並不能有效減輕負性體驗,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焦慮、抑鬱,甚至令人頭疼。如果兩個人一直都在吐槽、抱怨現狀、抒發心中抑鬱,負性情緒的浪潮就會越翻滾越洶湧,最終形成漩渦,將兩個人都捲入其中,難以掙脫。

這種跟別人分享負性遭遇或消極情緒時,因為反覆探討問題和情緒本身,導致讓負性體驗更強的過程,其實是一種過度分享負性事件的過程,被心理學家們稱為共同反芻。

反芻本來指牛等動物將吃下的食物再次返回咀嚼、消化;而一個人反覆想到、講到消極事件和情緒,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就是發生了情緒的反芻;當兩個人都因此而沉浸其中時,就是共同反芻。

也許姑娘們對此感觸更深。被心儀少年的無視,被嘲笑身材的刺痛,對學業事業的焦慮,無他處可言說的小情緒,總會在跟閨蜜或舍友的夜談裡發酵、膨脹,成為青春裡一想起、一碰到就痛的小傷疤……

研究也確實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共同反芻的現象,尤其是在青春期時,青少年的同伴關係比較單一,主要交往對象為同性朋友,比如女孩子們課間上廁所都要手拉手一直聊。

「我們能改變這種慘」| 換個方向走出怪圈

不過,共同反芻也並非一無是處。我們並不會碰到誰,都嘮叨這些負性事件和情緒。這些經歷和心情實在太過私密、直觸心底,我們只是會選擇自己信任、喜歡的人分享。而這樣深度的自我暴露,其實可以提升我們跟分享對象的關係質量,一旦體驗到與他人關係的連接更加緊密了,反過來可能會削弱由共同反芻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有可能間接讓人得到安慰、感覺更好。

但這畢竟只是一個間接作用,也許起效很慢,也許效果也並不夠好。怎樣才能更快地逃出共同反芻的漩渦,走出獨喪喪、眾喪喪的怪圈呢?

選一個跟它相反的回應方式,如何?共同反芻的極端反義詞,也許是這樣的:「這有什麼的」「這都不是事」「別為此難過」……但這樣的指責、評判、否認和故意弱化,也不是面對消極情緒時的最佳應對方法。

這些方法的潛臺詞都是:消極情緒不應該存在。如果有這樣的預設,那麼我們就會因焦慮而更加焦慮,因為害怕而更加恐懼,因為抑鬱而更加難過——「這種情緒是錯誤的,我本不該焦慮、害怕、抑鬱。」

這樣,雖然讓傾聽者置身漩渦之外,但並不能幫助傾訴者,因為難過就是他此刻真實的內心體驗,一旦被否認,傾訴者甚至會懷疑自我:「是我太矯情了嗎?」這又陷入了另一個漩渦。

走出反芻和共同反芻漩渦的第一步,其實是承認和接納情緒:消極情緒也有其出現的原因和意義,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也都會有不那麼積極的時候,所以現在的焦慮、害怕、難過,都是正常的。

但覺察消極情緒、承認和接納它們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其發酵。共同反芻的關注點在於情緒和事件的消極,陷在這個漩渦裡的人們會一直討論和關注問題有多難、自己有多難過,卻沒有人跳出來說:那我們想想該怎麼解決吧。

共同反芻的重點在於頻繁討論問題、重複討論同一事件、相互促進問題討論、關注消極情緒。但反反覆覆的討論,都沒有觸及問題核心——這種情緒由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引起,如果一直關注表面的情緒,那這個問題永遠也不會自己解決掉。

所以,當別人的「喪」撲面而來時,不要急著否認「喪」的存在,也無需因此而慌張,最好的應對方式也許是:

「親愛的,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遇到這樣的事真的會難過,我先陪你待一會兒……然後,我們一起想想,這個問題能怎麼解決好嗎?我會一直陪著你的。」

相關焦點

  • 強烈的負性情緒,「心理反芻」惹的禍?
    與人傾訴,會陷入「心理反芻」的怪圈?以往研究都強調進行人際互動,如與好友傾訴有利於紓解我們壓抑的痛苦。但是事實上在傾訴過程中,如果雙方都沉溺於糾結問題本身、深陷負性情緒,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這種「傾訴」就變成了「共同反芻」,即發生在二人關係中的不良社會支持過程。
  • 分手之後,真正痛苦的人是誰?「反芻思維」殃及親友
    B:那就別找他。 A:可是,想他。 B:……(???) 順著她說,是敷衍,不順著她說,是不理解,一次也就算了,每個月分手三次,每次都來找你。小許真的快被搞崩潰了,自己都是母胎solo,憑啥要遭受分手之苦?
  • 小心別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希望自己沒說那句蠢話;希望自己沒錯過那個如今大獲好評的項目;希望當時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心理學中,這種過度的思慮被稱為「反芻思維」。跟牛正常的反芻不一樣,人類陷入「反芻思維」,那是非常的傷身。自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就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高大尚,每日三省的內容大概是:工作完成了嗎?變有錢了嗎?
  • 掌握這四個對策,徹底擺脫「反芻思維」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比如:最近就有個女性朋友經常找我訴苦。她上個月被前任甩了,雖然她今天又以讓我心動的法式大餐為彌補讓我陪她幾個小時,但我仍然想拒絕,因為這是她這個月第8次找我吐苦水了。每次飯還吃不到一半她就開始邊哭邊罵。我們是很鐵的朋友沒錯,但她一次又一次上演苦情戲碼,我也確實看夠了。我多麼想告訴她:姑娘,不要再反芻了,這一點用也沒有!
  • 人,就跟垃圾車一樣,想哭就哭一哭
    哭完後,進了洗手間,洗把臉,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多少有點些許的陌生:六個月了,我已然有點胖了,脖子上照舊是三圈黑色素沉澱,腋下也是有了些許的黑色素,臉上的皮膚有點暗啞,本是削瘦的肩膀也有了一坨肉。再仔細一看,引以為傲的鎖骨還在,找了點心理安慰。掀了裙子,看著凸起的肚子,用手輕輕的撫摸上去,能很是清楚的感受到寶寶的胎心。我一時犯了愣,多麼想時間過得快一點,孕期還真是漫長!
  • 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Hello小夥伴們歡迎來到我夢聊情感,說你想說聊你想聊的日常,聊開心與不開心的、聊生活、聊心情、聊愛情、聊你想聊的情感!生活不易且聊且開心,放鬆心情好好生活!加油當遭遇痛苦的經歷時,我們通常會對這些經歷進行反思,從中尋求各種見解和領悟,以減少沮喪的窘迫感,從而繼續前進。
  • 生活一地雞毛,卻只會哭泣求安慰:別哭了年輕人,沒人想安慰你
    她很愛立flag,比如:我立志要瘦成一道閃電!——可幾個月下來,不減反增;我要像你們一樣多看書,陶冶情操!——可讀了幾頁之後,就不知把書扔到了哪裡;我要儘快實現經濟獨立,幫媽媽分擔!——但她沒有去找兼職,也沒有花時間學習能夠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技能。……「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是包括她在內很多人的現狀。
  • 情緒是本能,情緒反芻會切斷信念和影響關係
    百家號三、情緒反芻會加深情緒困擾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反芻不僅會加深各種情緒困擾,而且還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廣泛的威脅。反芻增加了我們變得沮喪的可能性,並延長抑鬱的發作的持續時間;它提高了酗酒和飲食失調的風險,會讓我們生生負面思想,阻礙問題的解決,增加我們的心理和生理應激反應,提升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芻經常引發另一種強大的情緒就是憤怒。
  • 「早知當初」、「本應該」……你已經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心理學中,這種過度思慮稱為「反芻」。我們會擔憂將要發生的事,也會反芻已經發生的事。對某件事的反芻常會觸發對相似情境的記憶,讓我們無意義地糾結於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受這一件事的刺激,你開始因為自己不夠好而自我批判:不夠有條理、缺少野心、腦子不靈光、缺乏紀律性、沒有魅力…… 反芻不僅讓人不快,它還與解決問題能力低下、焦慮和抑鬱密切相關。
  • 別讓自己陷入「喪文化」的泥潭裡不能自拔(下)
    「喪文化」標誌性POSE——「葛優躺」或「北京癱」「喪文化」產生的原因歸集有四種情況:(上篇講了「喪文化」的兩個情況和解決方法,關注小編可查看)三、好高騖遠,做事半途而廢陷入「喪文化」泥潭裡的人,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好高騖遠,很多人往往會有很多美好的期望,凡是只看到大喜的一面,加上對自己的認識不夠,經常會出現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壞習慣,最終做事半途而廢
  • 經常反芻的人,腦子更容易生病|每日罐頭
    越想越不對勁,越想越出不來,簡直煩躁地想撓牆。在遇到問題或是不良情緒,我們可能就會陷入到「思維的漩渦」當中,反反覆覆去思考某件事情,並且在有些時候,思考的次數越多情緒變得越糟糕,我們也變得越發痛苦。反芻思維往往容易導致消極情緒,甚至可能導致抑鬱症。Robinson等(2003)的研究表明,當個體陷入消極情緒且傾向反芻思維時,很可能發生嚴重抑鬱,且發生次數更多,持續時間更長。即使是健康個體,有反芻思維的傾向者也會更容易患抑鬱症。
  • 「想安慰她,卻怕說錯話、爭吵」:如何解決,這是見過最好的答案
    01 錯誤的安慰方式,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前兩天,小李打電話過來跟我訴苦,他告訴我,最近他的女朋友因為工作上的事情被老闆責罵了,他好心安慰她,卻不成想,安慰的話剛出口,反被女友責怪了一通,他們兩個差點吵起來。我有些好奇,就問他:你是怎麼安慰她的?
  • 反芻思維,難道還能吃了我不成?!
    你會不自覺的想….儘管表面上沒有任何情緒,但是腦海裡已經翻江倒海了,越想越覺得有問題,越想越恐慌。甚至想馬上衝進路邊公共衛生間,對自己的儀容來一番徹底大檢查。小編不禁對女孩的心思縝密感到佩服,也對男生心思的大大咧咧表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x N  有趣。
  • 小舅舅睡醒哭著找媽媽,外甥邊安慰邊哭,無所適從滿嘴「嬰語」
    小舅舅睡醒哭著找媽媽,外甥邊安慰邊哭很多寶媽對於寶寶學習說話的那段經歷,一直都非常的難忘,寶寶用不流利的語言和人交流的時候,真的是十分可愛。在網上看到一個特別火的視頻,兩個寶寶在一起睡覺,稍大一些的寶寶是小寶寶的小舅舅,小舅舅因為起床後找不到媽媽開始哭鬧,外甥趴在一邊開始安慰起了小舅舅,這個暖心的畫面打動了很多網友。外甥一邊安慰小舅舅一邊說著聽不太懂的話,不一會就被小舅舅的情緒所影響,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兩個寶寶哭的畫面也讓在身旁的寶媽笑個不停。
  • 感覺心累的說說,悲傷落寞,越看越想哭!
    你笑的沒心沒肺,沒人知道你哭起來只能無聲落淚。六、喜歡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的懷疑,失去的懷念,懷念的想相見,相見的恨晚,終其一生,滿是遺憾。七、最心痛的事,不是你不懂我的悲哀和孤寂,而是我即使痛徹心扉,也不能放聲哭泣。八、有些錯過是為了更好的相逢,有些錯過是避免互相折磨;此刻你別為失去難過,有緣下個路口見,無緣從此不相欠。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這種過度反省、過度反思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什麼是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是指,在人們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其實反芻思維是很正常的行為習慣,每個人都會有情感、有想法,當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進行思考、琢磨,希望從中總結錯誤、失敗,改善自我。
  • 《小公務員之死》:如何逃脫「反芻思維」操控下的人生悲劇?
    直到我看了相關心理學文獻,才找到了答案——強烈的思維反芻已經損害了切爾維亞科夫的認知能力,使他無法正確地對現實做出判斷。就像我們常聽說的那樣,同樣是患癌症的兩個人,一個大大咧咧,沒事兒就出去轉轉,找人嘮個嗑,覺得「反正生死有命,成天瞎擔心也沒用」。這樣的人,就是反芻水平低,不會被這個小妖怪玩弄於股掌之間。反而過了十幾年還好好的。
  • 失戀之後 你在想什麼?-失戀,反芻,心理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
    這時候,人們很容易對負性事件進行深度思考(反芻),如「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於是,人們將沉浸於對這種抽象的,根本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無窮無盡的思考之中,結果喚起更多的有關自我和外界的負面想法,變得更加痛苦。因此,思維反芻不僅加強了負面情緒對消極思想的影響,還喚起更多負面情緒,形成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 「反芻」心理 讓快樂遠離
    原標題:「反芻」心理 讓快樂遠離   人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容易陷入反覆、不斷深入的思考。比如失戀後,大腦會不停地思索「為什麼那個人不再愛我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反芻」。
  • 原來我們一直都錯了:朋友找你訴說煩惱,並不是想聽你講道理的
    我之前很有自知之明的認為,人醜就要多讀書,沒事時就抱著書看,雖不能美化自己的面貌,但多多少少提升點氣質,給點心裡安慰也還行吧。現在遇到問題了,也只能通過書來解決了,在書中找尋我需要的答案。市面上大多數的心理書都比較晦澀難懂,也很難運用到我們實際場景化的生活中來,我就想起,之前很喜歡的一個公眾號作者出的書,當時買了幾本,匆匆翻讀就放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