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可能代表著人類最核心的思想形式。對過去、未來和自我意識進行反思可以幫助我們在精神上不斷調整自己,從而接近期望的目標。然而這種能力卻與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息息相關。
何謂「心理反芻」
當個體經歷了負性生活事件或者壓力事件,自發性地反覆思索當時的情緒、引發情緒的原因、事件後果以及意義等,而不是進行積極的問題解決時,就陷入了不良的反思過程—心理反芻。顧名思義,就像動物在進食後會將食物反覆咀嚼一樣,人的心理反芻就是將自身消極情緒及相應事件進行反覆「咀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糾結病」。這種思維方式往往導致個體沉溺於悲傷不能自拔,繼而產生消極的認知與評價。比如「自己當時怎麼那麼笨啊,真沒用!」不僅如此,反芻思維也加重並延長了負性情緒的程度及持續時間。就像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幫助他們調節情緒可以讓其狀態好轉,可這種不良的反芻思維才是重要的病症根源,情緒或許可以逐漸恢復平穩,但反芻思維如果沒有改變,就往往導致病情加劇或反覆發作。
近日,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不僅可以直接引發狀態性焦慮,也可以通過反芻思維來間接加劇個體焦慮。總是強迫自己反芻糟糕的感覺及緣由,就容易使得我們深陷焦慮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儘管反芻是個「磨人的小妖精」,但我們也並非束手無策。該研究同時也發現,負性生活事件與狀態性焦慮的關係不僅受到反芻思維的影響,還受到自我肯定的調節。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所在,能夠降低自我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而不是僅僅固著於自己的痛苦感受,思考為什麼自己會如此痛苦。
與人傾訴,會陷入「心理反芻」的怪圈?
以往研究都強調進行人際互動,如與好友傾訴有利於紓解我們壓抑的痛苦。
但是事實上在傾訴過程中,如果雙方都沉溺於糾結問題本身、深陷負性情緒,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這種「傾訴」就變成了「共同反芻」,即發生在二人關係中的不良社會支持過程。研究者們發現,一方面,共同反芻通過過度討論問題增加個體的反芻行為,加深了對自身遭遇或負性情緒的關注,進而導致抑鬱、焦慮等內化問題。而另一方面,負性情緒也會相互傳染。例如明明本著「安慰」的好意,聊到最後似乎卻變成了「比慘」。
此外,共同反芻也受到年齡、性別等因素的影響: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共同反芻,如與閨蜜互訴心事;
◎青春期是同伴關係發展的重要時期,也使得青少年的共同反芻增多,而成年後社交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的提升又會使得共同反芻有所下降。
共同「心理反芻」百害而無一利?
正如紀伯倫所說:「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研究中也提到,共同反芻儘管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但是個體可以從中體驗到社會支持,感受到被理解,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雙方關係的連接一旦更加緊密,反過來可能會削弱由共同反芻帶來的消極影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共同反芻的作用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未來的研究也將更加關注共同反芻與內化問題、關係緊密程度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作用機制,以期更好地揭示共同反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反芻,反芻,別找我麻煩其實,現在社會對「快樂」的無限推崇,也使得人們對於消極情緒唯恐避之不及,無法接受自己低迷的狀態。但事實上,我們很難控制負性事件的出現,承認、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才能讓思維集中於「如何去解決」,而不是「為什麼會這樣」。
本文來自《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