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負性情緒,「心理反芻」惹的禍?

2021-01-09 中國數字科技館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可能代表著人類最核心的思想形式。對過去、未來和自我意識進行反思可以幫助我們在精神上不斷調整自己,從而接近期望的目標。然而這種能力卻與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息息相關。

何謂「心理反芻」

當個體經歷了負性生活事件或者壓力事件,自發性地反覆思索當時的情緒、引發情緒的原因、事件後果以及意義等,而不是進行積極的問題解決時,就陷入了不良的反思過程—心理反芻。顧名思義,就像動物在進食後會將食物反覆咀嚼一樣,人的心理反芻就是將自身消極情緒及相應事件進行反覆「咀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糾結病」。這種思維方式往往導致個體沉溺於悲傷不能自拔,繼而產生消極的認知與評價。比如「自己當時怎麼那麼笨啊,真沒用!」不僅如此,反芻思維也加重並延長了負性情緒的程度及持續時間。就像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幫助他們調節情緒可以讓其狀態好轉,可這種不良的反芻思維才是重要的病症根源,情緒或許可以逐漸恢復平穩,但反芻思維如果沒有改變,就往往導致病情加劇或反覆發作。

近日,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不僅可以直接引發狀態性焦慮,也可以通過反芻思維來間接加劇個體焦慮。總是強迫自己反芻糟糕的感覺及緣由,就容易使得我們深陷焦慮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儘管反芻是個「磨人的小妖精」,但我們也並非束手無策。該研究同時也發現,負性生活事件與狀態性焦慮的關係不僅受到反芻思維的影響,還受到自我肯定的調節。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所在,能夠降低自我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而不是僅僅固著於自己的痛苦感受,思考為什麼自己會如此痛苦。

與人傾訴,會陷入「心理反芻」的怪圈?

以往研究都強調進行人際互動,如與好友傾訴有利於紓解我們壓抑的痛苦。

但是事實上在傾訴過程中,如果雙方都沉溺於糾結問題本身、深陷負性情緒,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這種「傾訴」就變成了「共同反芻」,即發生在二人關係中的不良社會支持過程。研究者們發現,一方面,共同反芻通過過度討論問題增加個體的反芻行為,加深了對自身遭遇或負性情緒的關注,進而導致抑鬱、焦慮等內化問題。而另一方面,負性情緒也會相互傳染。例如明明本著「安慰」的好意,聊到最後似乎卻變成了「比慘」。

此外,共同反芻也受到年齡、性別等因素的影響: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共同反芻,如與閨蜜互訴心事;

◎青春期是同伴關係發展的重要時期,也使得青少年的共同反芻增多,而成年後社交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的提升又會使得共同反芻有所下降。

共同「心理反芻」百害而無一利?

正如紀伯倫所說:「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研究中也提到,共同反芻儘管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但是個體可以從中體驗到社會支持,感受到被理解,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雙方關係的連接一旦更加緊密,反過來可能會削弱由共同反芻帶來的消極影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共同反芻的作用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未來的研究也將更加關注共同反芻與內化問題、關係緊密程度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作用機制,以期更好地揭示共同反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反芻,反芻,別找我麻煩其實,現在社會對「快樂」的無限推崇,也使得人們對於消極情緒唯恐避之不及,無法接受自己低迷的狀態。但事實上,我們很難控制負性事件的出現,承認、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才能讓思維集中於「如何去解決」,而不是「為什麼會這樣」。

本文來自《心理與健康》

相關焦點

  • 「反芻」心理 讓快樂遠離
    原標題:「反芻」心理 讓快樂遠離   人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容易陷入反覆、不斷深入的思考。比如失戀後,大腦會不停地思索「為什麼那個人不再愛我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反芻」。
  • 本想找人安慰,最後哭成一堆 情緒的共同反芻讓「獨喪」變「眾喪」
    | 共同反芻的漩渦的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回應和支持,我們往往能更容易從消極的情緒裡走出來;但是,如果朋友順著自己的話抱怨下去呢?一時抱怨一時爽,一直抱怨……可不會一直爽。這樣的討論顯然無益於解決問題和心理健康。人們在重複分享消極事件或消極情感時,並不能有效減輕負性體驗,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焦慮、抑鬱,甚至令人頭疼。
  • -失戀,反芻,心理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反芻」。很多心理學家都發現,對負性事件的過度思考和糾結(反芻)不但加深痛苦,還會延長痛苦的時間。即使感情不夠深,只要反覆糾結,失戀後的痛苦也會超過那些感情濃厚卻不糾結的人。這時候,人們很容易對負性事件進行深度思考(反芻),如「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於是,人們將沉浸於對這種抽象的,根本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無窮無盡的思考之中,結果喚起更多的有關自我和外界的負面想法,變得更加痛苦。因此,思維反芻不僅加強了負面情緒對消極思想的影響,還喚起更多負面情緒,形成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 《小公務員之死》:如何逃脫「反芻思維」操控下的人生悲劇?
    直到我看了相關心理學文獻,才找到了答案——強烈的思維反芻已經損害了切爾維亞科夫的認知能力,使他無法正確地對現實做出判斷。就像我們常聽說的那樣,同樣是患癌症的兩個人,一個大大咧咧,沒事兒就出去轉轉,找人嘮個嗑,覺得「反正生死有命,成天瞎擔心也沒用」。這樣的人,就是反芻水平低,不會被這個小妖怪玩弄於股掌之間。反而過了十幾年還好好的。
  • 情緒是本能,情緒反芻會切斷信念和影響關係
    前額葉與邊緣系統之間存在神經迴路,焦慮、憤怒、悲傷等強烈情緒的信號會製造神經靜電,從而破壞前額葉無法控制邊緣系統。這是我們憤怒、焦慮、悲傷不能好好思考和行為,也是我們的情緒困擾。情緒困擾會我們的的生活完全癱瘓。我們可能會失去思考甚至自我照顧的基本能力吃飯或洗澡。淹沒在情緒痛苦之中,我們經常體驗的是很多痛苦的第一次。
  • 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的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我們變得像困在輪子上的倉鼠,無休止地踩動輪子,卻無處可去。這種反芻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沒有提供新的認識,無法治癒我們的傷痛,反而只會揭開結痂的傷口,帶來新的感染。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這種過度反省、過度反思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什麼是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是指,在人們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其實反芻思維是很正常的行為習慣,每個人都會有情感、有想法,當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進行思考、琢磨,希望從中總結錯誤、失敗,改善自我。
  • 反芻思維,難道還能吃了我不成?!
    簡單的說,當我們經歷了負性事件後,我們會對事件自身及其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行不斷重複的被動思考,甚至還可能會因為過度沉浸在人類慣性的負面思維而產生消極影響。但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主觀意識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思考,讓自己更客觀更真實的面對自己當下的立場。而不是總是「放大負面情緒從而被帶跑偏」。
  • 經常反芻的人,腦子更容易生病|每日罐頭
    在遇到問題或是不良情緒,我們可能就會陷入到「思維的漩渦」當中,反反覆覆去思考某件事情,並且在有些時候,思考的次數越多情緒變得越糟糕,我們也變得越發痛苦。這種「思維漩渦」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反芻思維」(rumination)。
  • 反芻——心靈的斷腸草
    所以,談起反芻,我們覺得它是毒藥,它讓我們在負面的情緒和情境中久久徘徊,一遍遍體驗那些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使我們沉溺在糟糕的感覺裡。這是因為,我們任由負面的經驗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在一次次反芻中,那些負面的體驗不是我們主動地去回憶和思考,而是由於當下無聊空虛,思維留下了空地,讓那些負面的體驗侵入到了我們的思維空地上。
  • 其實是「思維反芻」在作怪,為此你應該這樣
    這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思維反芻。什麼是思維反芻呢?:思維反芻指某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更糟的是反芻的人會比較容易轉移其攻擊而波及無辜的旁觀者。
  • 挽回婚姻中的的「反芻心理」?
    這樣的心裡就是一種反芻心理。反芻心理就是人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容易陷入反覆、不斷深入的思考。比如失戀後,大腦會不停地思索為什麼那個人不再愛我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反芻」。當面對生活事件的時候,人容易對負性的事件過度思考和糾結不但加深痛苦,還會不斷的延長痛苦的時間。
  • 反芻動物?不要讓這種想法害了你!
    這種難過的情緒一直困擾著我們的AI一號。不要讓消極情緒生根發芽這種想法有一個專業名詞:反芻(chú)思維(rumination)。反芻思維?反芻動物?為什麼會出現反芻思維?一種說法是童年期沒能學會情緒管理,受到父母的過多地保護或虐待,成年後對環境缺乏控制感,另外如果父母遇到事情總是表現為被動無助的狀態,也可能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從而產生反芻思維。完美主義者也容易產生這種想法,女性朋友在難過時容易有反芻思維,男性朋友卻在憤怒時容易出現。
  • 小心別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可以這麼理解,勾踐臥薪嘗膽叫自省,相比之下,那些天天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像祥林嫂那樣的人,才是「反芻」。所以自省≠反芻思維,過度的「反芻」會導致抑鬱!反芻對人類食管不好,反芻思維對心理健康不好!什麼人更喜歡反芻思維?那麼什麼人更喜歡「反芻」呢?敲黑板了!在各項研究中,女性的反芻思維佔比都高於男性。
  • 大學生群體對負性社會事件的心理應激現象分析
    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是四種心理都具備,但是面對不同性質的負性社會事件時,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應激心理也會有所不同。大學生群體對負性社會事件的憤怒性心理憤怒性心理是指大學生群體面對負性社會事件時近乎本能地表現出來的憤怒情緒。調查數據顯示:對負性社會事件感到憤怒的大學生群體人數比例達到73.86%,憤怒值為3.99(滿分值為5,下同)。
  • 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比如焦慮、抑鬱、煩躁、緊張、抱怨 焦慮:憤怒+內疚+恐懼+痛苦+不確定 抑鬱:焦慮+憤怒+痛苦+無力 抱怨:憤怒+厭煩+委屈+難受+害怕叄疫情下負性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一)軀體不適 1、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 疫情當前,關注自身情緒狀態,謹防「應激易化成癮」
    研究表明,當個體處於應激狀態時,會產生緊張、煩躁、恐懼、焦慮、憤怒等負性情緒。此時個體為減輕應激壓力和消除這些負性情緒會採取一些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習慣性方式進行應對(也稱應付方式),其中各種成癮行為很容易被處於應激狀態的個體當作應付方式,所以會導致個體在應激狀態下各類成癮行為、如抽菸、喝酒、吸毒、賭博的發生率大為增加,這就是「應激易化成癮」。
  • 嘴唇邊長痘痘是什麼惹的禍
    唇邊痘細分位置,除人中位置長痘是泌尿系統外,剩下大多是腸熱惹的禍!並且唇邊痘還細分位置,除人中位置長痘是泌尿系統外,剩下大多是腸熱,消化系統躁火以及宿便導致的。 唇邊痘誘因大找茬!1、飲食偏油膩、刺激。2、用含氟過多的牙膏。3、宿便,腸道積。4、體溼氣濁,便粘而不淨,毒素集聚。
  • 那是因為中了「反芻」的毒
    白熊實驗的結果就是:我們不僅在一開始就很難壓制住一個想法,更重要的是,你越想壓制的念頭,之後可能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再次回到你的腦海中。01 痛苦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有些人和事情,總是難以釋懷。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重放,就像重新經歷一般,感覺更糟。這就是反芻。
  • 如何控制情緒心理分析 朱身勇說
    這一講很特別,想跟大家講講魏瓔珞的情緒控制。魏瓔珞她講了一句話,說她是有脾氣的人,是個暴脾氣,說不要惹她。這是非常經典的一句話。這樣一句經典的話也在說明她的情緒是一種力量,那我們為什麼又要來講魏瓔珞的控制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