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人的一種本能!
正向情緒包括:愛、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等。
負向情緒包括: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恐懼、憎恨等。
一、情緒的ABC模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義為情緒模式,它是指在外界持續刺激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固定的連鎖情緒反應路徑與行為結果。通俗地解釋,即「每當XXX時(外界刺激),我的心情會XXX(情緒反應)結果我就會XXX(產生行為結果)。
例如,每當你去一個重要聚會,看到對方穿得很漂亮,「我」我就會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好,穿同樣的衣服肯定沒有那樣的效果,心情就會很低落,結果整天避免和穿漂亮衣服的朋友正面接觸。
其一,情緒模式的形成源於相同的刺激源。每當遇到同樣的情境,人們就會產生相似的情緒並導致相似的行為結果。
其二,情緒模式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多次相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情緒模式才會形成。
其三,情緒模式的反應速度極其迅速。它具有第一時間反擊的特點,一旦形成後,再遇到外界相同的刺激源時就會主體察覺不到速度快速啟動。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A是指誘發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B是指你對誘發性事件的信念;C是指你的感受和行為。行為背後是情緒。
二、情緒困擾,信念和人際關係容易被切斷
半夜兩點,睡得好好的,突然被吵醒。轉輾反側過了好久,還是睡不著。引發你怒氣的人早已入睡,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你一再地想起他的讓你難堪,讓你陷入麻煩,讓你丟臉,讓你想不完。
前額葉與邊緣系統之間存在神經迴路,焦慮、憤怒、悲傷等強烈情緒的信號會製造神經靜電,從而破壞前額葉無法控制邊緣系統。這是我們憤怒、焦慮、悲傷不能好好思考和行為,也是我們的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會我們的的生活完全癱瘓。我們可能會失去思考甚至自我照顧的基本能力吃飯或洗澡。淹沒在情緒痛苦之中,我們經常體驗的是很多痛苦的第一次。失去某人的第一次,成為受害者的第一次,分手後的第一次,失業後的第一次等,每一個第一次都會喚起記憶、痛苦的渴望和失去東西的深刻思念,除此之外,很難去關心別人。如果情緒持續困擾會造成兒童智力缺陷、損害學習能力,大人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內耗,降低能量。
情緒困擾的人,信念容易被切斷,有人認為不幸是天意,有人相信有因必有果,另一些人相信的恰恰相反。他們掙扎著為災難尋找原因,心中充斥著疑問和困惑。促使他們不斷反思事件發生的經過、原因,認為如果某些因素有所改變,就能免除當下的痛苦。「要是他不走那條路,就不會遇到歹徒。要是她回頭看一下就不被車撞上。」很多人產生過類似的想法和假設。
人際關係被斷開。對於親人離世,很多人的反應會縮回到自己的世界,執迷於已經死去的人,在頭腦中和他們說話,想像他們的反應和想法。可以理解應對悲劇的做法,但持續時間太久,說明當事人已被悲傷擊垮。
三、情緒反芻會加深情緒困擾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
反芻不僅會加深各種情緒困擾,而且還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廣泛的威脅。反芻增加了我們變得沮喪的可能性,並延長抑鬱的發作的持續時間;它提高了酗酒和飲食失調的風險,會讓我們生生負面思想,阻礙問題的解決,增加我們的心理和生理應激反應,提升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芻經常引發另一種強大的情緒就是憤怒。它會頻繁地在我們的頭腦中燃起憤怒之火,不停玩味、自我強化的循環更會引發悲傷,越是回味和與人討論憤怒的感覺,就越會覺得憤怒。
而陷在憤怒反芻循環之中,讓人被怒火和不滿包圍,讓我們感到無比煩躁和空虛。憤怒情緒會激活我們的應激反應和心血管系統,從長遠來看,持續的憤怒反芻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芻會大量消耗我們的精神能量,進而削弱我們的注意力、精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性和主動性,直到我們的活力消耗殆盡,從而更加消極破碎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整個生活、過去和未來。有些人用酒精或其他物質麻痺自己的神經,他們聲稱飲酒能夠減輕他們的煩躁。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人們大都對情緒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關注。消極情緒若不適時疏導,輕則敗壞情致,重則使人走向崩潰;而積極的情緒則會激發人們工作的熱情和潛力——各種情緒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了解了情緒,才能管理並控制情緒,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情緒管理要求我們要辨認情緒、分析情緒和管理情緒。正反情緒比例控制在3:1,這是情緒管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