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本能,情緒反芻會切斷信念和影響關係

2021-01-09 黎陽蘭

情緒是人的一種本能!

正向情緒包括:愛、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等。

負向情緒包括: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恐懼、憎恨等。

一、情緒的ABC模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義為情緒模式,它是指在外界持續刺激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固定的連鎖情緒反應路徑與行為結果。通俗地解釋,即「每當XXX時(外界刺激),我的心情會XXX(情緒反應)結果我就會XXX(產生行為結果)。

例如,每當你去一個重要聚會,看到對方穿得很漂亮,「我」我就會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好,穿同樣的衣服肯定沒有那樣的效果,心情就會很低落,結果整天避免和穿漂亮衣服的朋友正面接觸。

其一,情緒模式的形成源於相同的刺激源。每當遇到同樣的情境,人們就會產生相似的情緒並導致相似的行為結果。

其二,情緒模式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多次相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情緒模式才會形成。

其三,情緒模式的反應速度極其迅速。它具有第一時間反擊的特點,一旦形成後,再遇到外界相同的刺激源時就會主體察覺不到速度快速啟動。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A是指誘發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B是指你對誘發性事件的信念;C是指你的感受和行為。行為背後是情緒。

百家號

二、情緒困擾,信念和人際關係容易被切斷

半夜兩點,睡得好好的,突然被吵醒。轉輾反側過了好久,還是睡不著。引發你怒氣的人早已入睡,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你一再地想起他的讓你難堪,讓你陷入麻煩,讓你丟臉,讓你想不完。

前額葉與邊緣系統之間存在神經迴路,焦慮、憤怒、悲傷等強烈情緒的信號會製造神經靜電,從而破壞前額葉無法控制邊緣系統。這是我們憤怒、焦慮、悲傷不能好好思考和行為,也是我們的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會我們的的生活完全癱瘓。我們可能會失去思考甚至自我照顧的基本能力吃飯或洗澡。淹沒在情緒痛苦之中,我們經常體驗的是很多痛苦的第一次。失去某人的第一次,成為受害者的第一次,分手後的第一次,失業後的第一次等,每一個第一次都會喚起記憶、痛苦的渴望和失去東西的深刻思念,除此之外,很難去關心別人。如果情緒持續困擾會造成兒童智力缺陷、損害學習能力,大人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內耗,降低能量。

情緒困擾的人,信念容易被切斷,有人認為不幸是天意,有人相信有因必有果,另一些人相信的恰恰相反。他們掙扎著為災難尋找原因,心中充斥著疑問和困惑。促使他們不斷反思事件發生的經過、原因,認為如果某些因素有所改變,就能免除當下的痛苦。「要是他不走那條路,就不會遇到歹徒。要是她回頭看一下就不被車撞上。」很多人產生過類似的想法和假設。

人際關係被斷開。對於親人離世,很多人的反應會縮回到自己的世界,執迷於已經死去的人,在頭腦中和他們說話,想像他們的反應和想法。可以理解應對悲劇的做法,但持續時間太久,說明當事人已被悲傷擊垮。

百家號

三、情緒反芻會加深情緒困擾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

反芻不僅會加深各種情緒困擾,而且還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廣泛的威脅。反芻增加了我們變得沮喪的可能性,並延長抑鬱的發作的持續時間;它提高了酗酒和飲食失調的風險,會讓我們生生負面思想,阻礙問題的解決,增加我們的心理和生理應激反應,提升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芻經常引發另一種強大的情緒就是憤怒。它會頻繁地在我們的頭腦中燃起憤怒之火,不停玩味、自我強化的循環更會引發悲傷,越是回味和與人討論憤怒的感覺,就越會覺得憤怒。

而陷在憤怒反芻循環之中,讓人被怒火和不滿包圍,讓我們感到無比煩躁和空虛。憤怒情緒會激活我們的應激反應和心血管系統,從長遠來看,持續的憤怒反芻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芻會大量消耗我們的精神能量,進而削弱我們的注意力、精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性和主動性,直到我們的活力消耗殆盡,從而更加消極破碎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整個生活、過去和未來。有些人用酒精或其他物質麻痺自己的神經,他們聲稱飲酒能夠減輕他們的煩躁。

百家號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人們大都對情緒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關注。消極情緒若不適時疏導,輕則敗壞情致,重則使人走向崩潰;而積極的情緒則會激發人們工作的熱情和潛力——各種情緒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了解了情緒,才能管理並控制情緒,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情緒管理要求我們要辨認情緒、分析情緒和管理情緒。正反情緒比例控制在3:1,這是情緒管理的目標。

相關焦點

  • 強烈的負性情緒,「心理反芻」惹的禍?
    儘管反芻是個「磨人的小妖精」,但我們也並非束手無策。該研究同時也發現,負性生活事件與狀態性焦慮的關係不僅受到反芻思維的影響,還受到自我肯定的調節。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所在,能夠降低自我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而不是僅僅固著於自己的痛苦感受,思考為什麼自己會如此痛苦。與人傾訴,會陷入「心理反芻」的怪圈?
  • 反芻: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加油當遭遇痛苦的經歷時,我們通常會對這些經歷進行反思,從中尋求各種見解和領悟,以減少沮喪的窘迫感,從而繼續前進。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他們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中.在此循環中,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的重放,每一次都令我們的感覺更糟。我們變得像困在輪子上的倉鼠,無休止地踩動輪子,卻無處可去。
  • 本想找人安慰,最後哭成一堆 情緒的共同反芻讓「獨喪」變「眾喪」
    人們在重複分享消極事件或消極情感時,並不能有效減輕負性體驗,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焦慮、抑鬱,甚至令人頭疼。如果兩個人一直都在吐槽、抱怨現狀、抒發心中抑鬱,負性情緒的浪潮就會越翻滾越洶湧,最終形成漩渦,將兩個人都捲入其中,難以掙脫。這種跟別人分享負性遭遇或消極情緒時,因為反覆探討問題和情緒本身,導致讓負性體驗更強的過程,其實是一種過度分享負性事件的過程,被心理學家們稱為共同反芻。
  • 情緒三要素: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1.認知過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做過一個有關情緒產生的三個要素的實驗。他們給被試者注射一種藥物,並且告訴被試者這種藥物是用來測定對視力的影響的。實際上,他們給被試者注射的是腎上腺素,它會增強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可以引起人們生理上產生較為明顯的變化,比如心跳加速、臉部發熱等。沙赫特和辛格將被試者分為三組。
  • 情商提升——什麼是情緒,情緒不等於情緒影響下做出的行為
    今天分享的內容包含兩個部分:1、 什麼是情緒2、 情緒不等於情緒影響下做出的行為那麼什麼是情緒呢?從概念上來講,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所以,我們提及的情緒是個體內在一個過程,包含了自己的感受,即主觀體驗、自己的生理變化和表情變化。而在不同的情緒影響下,大叔和小姑娘最後做出不同的應對行為:喊出來、躲起來。
  • 你覺得是情緒影響行為還是行為影響情緒?
    這話題沒辦法剝離開來,情緒影響行為是肯定的,行為也能左右情緒,這個不可否認。這個貌似是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類同。應該是互為關係,沒有反正沒有前後。人的心態好不好,全由自己決定,哭著是一天,笑著也是一天。情緒低落時,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任由散慢,消沉到底。情緒高漲,興奮難抑,自然就興高採烈,看什麼都像香噴噴的花朵。我情緒不好的時候,多是尋個小酒館,要兩菜,一瓶酒,一個人獨斟獨酌。小酒館清淨,不囂燥,人也不多,正好對應了心情。迷朦夜幕下有酒滋潤心情,低落情緒隨著酒精的攝入而不斷稀釋,也就不再糾結纏繞了。
  • 桔洛沙龍:《情緒管理的藝術》——解碼情緒背後的深度邏輯
    為什麼情緒會失控?因為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了固定的信念和行為模式:我們潛意識裡希望周圍的人給我們愛,有被尊重、關注、信任、認可、接納、理解、支持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我們舊有的那些信念和模式就會表現出來:無意識地、固執地認為對方不愛、不尊重自己,Ta是有意在反抗和作對。繼而大腦會讓我們控制不住地發脾氣,心智回到孩童時代,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 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壹情緒的理解 情緒以人的需要為中介,是人的主觀感受和態度體驗,反映了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係。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試圖通過問卷調查探索影響社交媒體倦怠情緒及其後續行為的關鍵因素,以及用戶出現倦怠情緒之後的主要行為表現,並試圖對社交媒體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其關係進行探索研究,希望研究結論可以對社交媒體用戶和運營者提供一些幫助。
  • 成熟的人是這樣用情緒升級自己的
    當一個人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稍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總要拿哪個人或哪件東西來出出氣。我們會認為這樣的人不成熟。當這樣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影響時,我們會說這樣的人情商不高。情商(EQ)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分為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和人際關係管理四個部分。
  • 鏟屎官的情緒也會影響到貓,貓也會不開心
    當鏟屎官處於不開心狀態時,貓也會儘量保持低調狀態。很少有長期養育的家貓,會故意展現出和鏟屎官相反的情緒特點。在這一點上,甚至貓比寵物犬更為優秀。一些寵物犬會在鏟屎官不開心的時候故意叼來玩具試圖一起玩,但貓更懂得察言觀色。在長期和人一起生活後,大部分家貓都不會做這些不討喜的事情。
  • 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你是否注意到:在某些環境裡,情緒容易變得暴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會覺得特別的平靜和放鬆?這與所處環境的顏色密切相關。比如藍色,我們會聯想到藍天,沒有風雨,陽光明媚,可以進行戶外活動,藍色會讓我們感到平靜與穩定。
  • 情緒心理學:為什麼「面部表情管理」這麼難?!
    艾克曼算是第一個認識到「情緒」有很大研究價值的心理學家,並以人的「面部表情」為載體,來研究「情緒」。二、「情緒」和「面部表情」的關係艾克曼之所以用「面部表情」作為研究情緒的載體,是因為他認為:1.面部表情反映了我們的情緒狀態;2.面部表情是不自覺的;3.某個事件引發了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又會引發面部表情的自動反應。
  • 反芻思維,難道還能吃了我不成?!
    簡單的說,當我們經歷了負性事件後,我們會對事件自身及其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行不斷重複的被動思考,甚至還可能會因為過度沉浸在人類慣性的負面思維而產生消極影響。但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主觀意識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思考,讓自己更客觀更真實的面對自己當下的立場。而不是總是「放大負面情緒從而被帶跑偏」。
  • 情緒失控的4大原因:控制習慣,就能控制情緒
    ,控制影響情緒的習慣。·自我批評的習慣會把正常的悲傷放大成羞愧和絕望。·窮思竭慮(思緒反芻)的習慣會把正常的挫折放大成憤怒。這些情緒習慣會讓正常的感覺都變得強烈和持久,這意味著:想要控制住你的情緒,要先控制住誘發他們的元兇。
  • 情緒管控夏令營——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用實踐活動來提升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學習應對各種情緒,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塑造孩子的優良個性和品格,更好的協調人際關係和自我身心平衡。    以身心關係為核心  通過動作這種獨一無二的載體  讓孩子從身體感受和象徵意義兩方面表達內心  通過身體動作  讓孩子對自己的意識過程  做出全新的解讀
  • 美國心理學家稱女性互相訴苦可導致抑鬱情緒
    近日,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女性朋友之間苦水倒得過多的話,對於解決問題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甚至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的產生。美國密蘇裡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用「共同反芻」形容過分沉迷和討論同一個問題的行為。心理學家表示,這種行為在女性特別是年輕女孩當中非常普遍,她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為什麼他不打電話來?」「我該和他分手嗎?」之類的情感問題。
  • 把控住自己的情緒,不讓不良情緒影響自己的行為
    工作生活中,總有那些些不順心、不如意的事讓我們情緒波瀾起伏,衝動易怒。更甚者導致行為失當,言語失禮,做出些無法挽回的錯事,事後總是被感慨、悔恨的情緒給糾結著,形成壞情緒造成的惡性循環。我們自己往往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下做出些愚蠢的事來。古今中外此類事不勝枚舉。古今中外離我們太遠了,還是回到我們自己吧。既然知道壞情緒會產生壞後果,當我們遇到會引起我們情緒、情感往不好的方向發酵的時候。不妨在發作之時想一想:我發怒、情緒激動能解決問題嗎?
  • 經常反芻的人,腦子更容易生病|每日罐頭
    在遇到問題或是不良情緒,我們可能就會陷入到「思維的漩渦」當中,反反覆覆去思考某件事情,並且在有些時候,思考的次數越多情緒變得越糟糕,我們也變得越發痛苦。這種「思維漩渦」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反芻思維」(rumination)。
  • Omega-3是如何影響智力和情緒的
    據研究表明,Omega-3族中的DHA是維持大腦細胞突觸所必須的組分,與大腦的信號傳遞和大腦的反應能力及反應速度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在缺乏DHA和其它Omega-3脂肪酸攝入不足的情況下,就等於剝奪了大腦關鍵的營養組分,最終可能會削弱學習和記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