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2020-11-28 人民網

來源:《視聽》2019年第4期

摘要: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影響用戶產生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因素以及社交媒體使用消極行為。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對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平臺、信息內容、社交媒體中的他人)的負面態度均與社交媒體倦怠呈中度正相關關係;用戶的主觀規範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低度相關;但是自我效能感與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而社交媒體倦怠與其後續行為之間呈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不同的消極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情緒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社交媒體倦怠;消極行為

一、引言

近年來,社交媒體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沃土的滋養下蓬勃發展,不斷進行類型創新,迸發出強大的活力,不斷提升的可獲取性和易用性,使用戶可以輕鬆地遊走在不同的APP中。然而,用戶對社交媒體的認知並非總是積極的,國內外的多個行業報告均顯示,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出現了消極情緒。

過往的研究更多關注何種因素導致了社交媒體倦怠的產生,缺少對後續消極行為的系統分析。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試圖通過問卷調查探索影響社交媒體倦怠情緒及其後續行為的關鍵因素,以及用戶出現倦怠情緒之後的主要行為表現,並試圖對社交媒體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其關係進行探索研究,希望研究結論可以對社交媒體用戶和運營者提供一些幫助。

二、理論基礎及研究假設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能夠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意向,同時,行為意向會對個體的實際行為產生顯著影響。

本研究採用計劃行為理論研究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情緒以及後續行為,根據以往研究中對社交媒體倦怠的影響因素和後續行為的討論,本研究納入對社交媒體的負面態度(對平臺的負面態度、對信息內容的負面態度、對社交媒體中他人的負面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自我效能感、感知風險信念)這三個概念,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設:

H1:用戶對社交媒體的負面態度與其倦怠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H1a:用戶對平臺的負面態度與其倦怠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H1b:用戶對信息內容的負面態度與其倦怠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H1c:用戶對社交媒體上其他用戶的負面態度與其倦怠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H2:用戶的主觀規範與其倦怠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H3a:用戶的自我效能感與其倦怠情緒呈負相關關係;

H3b:用戶的感知風險信念與其倦怠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H4:用戶的倦怠情緒與其消極行為呈正相關關係。

三、研究設計

(一)量表與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問卷分為四個部分:前三部分為問卷說明、被訪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徵以及被訪者社交媒體使用的基本情況。第四部分為本研究問卷的主體部分,包括用戶對平臺的負面態度、對信息內容的負面態度、對他人的負面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感、感知風險信念、倦怠情緒、消極行為,共28個題項。本研究的量表採用李克特五級量表,五個維度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觀點遞進。該部分的量表設計來自對文獻進行梳理、總結,並結合成熟量表進行修改。

(二)數據搜集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數據,因為被訪者限定為有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的用戶,因此,本研究在社交媒體上以「滾雪球」的方式發放問卷。在正式發放問卷之前進行了小範圍的前測,邀請30位被訪者填寫問卷、參與討論,根據問卷數據和討論結果修改問卷,形成最終問卷。

四、數據分析

(一)信效度檢驗

收集到問卷150份,有效問卷150份。其中,男性佔45.3%,女性佔54.7%。本文採用Cronbach』α係數對問卷信度進行評價,各個變量組以及量表整體的Cronbach』α值均大於0.7,表示本研究的量表信度比較理想。本研究以KMO及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值為主要指標來檢驗其效度,因子模型適應性分析結果表明,各變量以及整個量表的p=0.000,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0.05的Bartlett球形度檢驗,具有較高的效度。

(二)假設檢驗

1.社交媒體倦怠影響因素

運用SPSS24.0對各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其中,對社交媒體的負面態度(對社交媒體平臺的負面態度、對信息內容的負面態度、對社交媒體中他人的負面態度),感知風險信念均與倦怠情緒呈中度正相關,並且這種相關可以推廣到總體(r=0.598,p=0.000;r=0.416,p=0.000;r=0.477,p=0.000;r=0.622,p=0.000;r=0.485,p=0.000)。用戶的主觀規範與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呈低度正相關,並且這種相關性可以推廣到總體(r=0.282,p=0.000),因此H1、H1a、H1b、H1c、H2、H3b均得到證實。自我效能感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呈正向相關,但是這種相關性很弱且不能推廣到總體(r=0.051,p=0.534),因此,H3a未被證實。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倦怠行為之間呈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這種相關性可以推廣到總體(r=0.522,p=0.000),因此,H4被證實。

2.社交媒體倦怠與消極行為

潛水行為、屏蔽行為、忽略行為、退出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均呈現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這種相關性可以推廣到總體(r=0.395,p=0.000;r=0.503,p=0.000;r=0.491,p=0.000;r=0.563,p=0.000),而社交媒體倦怠與轉移行為之間的相關關係極低,並且不能推廣到總體(r=0.093,p=0.260)。

五、討論

研究發現,用戶在社交媒體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倦怠情緒,這種倦怠情緒與外在的平臺、信息內容、與他人的關係,內在的用戶主觀規範、感知風險信念等因素有關。倦怠情緒產生後,潛水、屏蔽、忽略等行為都是常見現象。

(一)對社交媒體的負面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與其對社交媒體的負面態度呈正相關關係,並且這種相關對普遍意義上的群體來說同樣存在,在社交媒體上,無論是平臺運營者還是用戶,都會影響其他用戶對該平臺的看法。結合對少數被訪者的訪談可知,近年來,用戶手機中的社交APP數激增,且各個平臺上充斥了大量內容,標題黨,冗餘、虛假信息的泛濫以及手機屏幕的限制使得用戶的閱讀習慣逐漸變得淺薄;除此之外,社交媒體平臺頻繁更新、優化升級軟體,使得部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堪其擾;同時,用戶社交圈的擴大使「好友」標準不斷降低,不斷更新的各個群消息打亂了用戶的日常生活節奏,帶來無形的壓力和負擔,增加了用戶的倦怠情緒。

(二)主觀規範

研究結果顯示,主觀規範同樣是造成用戶產生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用戶所處群體的觀念和態度會對用戶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群體壓力或群體動力的影響下,用戶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期和群體規範一致。因此,對於社交媒體平臺來說,怎樣在現有資源和技術的基礎上,更好地開發功能為群體使用社交媒體服務,也許是部分社交媒體開發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知覺行為控制

研究結果顯示,用戶的感知風險信念對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影響是顯著的,這與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是符合的。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帳戶安全和隱私暴露的風險也增大了。同時,新聞媒體報導帶來的積累、遍在、共鳴效果使得用戶充分感受到了自己處在帳戶安全和隱私暴露的危險之中,因此,被遺忘權、刪除權開始被重視起來。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更多的來自平臺功能、信息內容、社會關係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內在的一些影響因素則對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情緒影響不大。因此,社交媒體平臺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平臺的功能和設計,還要管理好平臺;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用戶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在網際網路中生產更多優質的內容。

(四)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

研究結果顯示,與社交媒體倦怠情緒最相關的消極行為為退出行為,其次分別是屏蔽行為、忽略行為和潛水行為。這證明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確實會引起用戶的消極行為,並且這種倦怠情緒與不同消極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大小有差異。

具體來說,用戶的倦怠情緒與退出行為的相關程度最高,與其他幾種消極行為比起來,退出行為是最明顯的,刪除好友、退出群聊都會有被對方知曉的可能;但是,退出行為也是解決倦怠情緒最有效的方式,因為一旦退出,由這一部分群體帶來的負面情緒就會得到緩解。因此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樂意為了消除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而採取最沒有隱蔽性但是效果最好的方式。

屏蔽行為相對其他四種行為來說性價比最高,用戶可以悄無聲息地切斷信息源,避免一些群聊或他人給自己帶來不愉快經歷,因此該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的相關程度也較高。忽略行為與潛水行為都表現出倦怠情緒產生後的趨於沉默,但又迫於工作、學習等壓力,不得不對這些信息或者群體進行關注,但是這種長期的被動關注對用戶的情緒影響很大。

在本研究中,轉移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的相關關係極弱,並且這種相關關係不能推廣到總體,可能的原因是轉移行為所需要的轉移成本過高。一般來說,轉移行為包括開小號或者轉移到其他社交媒體中,就開小號而言,用戶要在兩個號之間相互切換,還需要通知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其他用戶,並且承擔被其他人知道的尷尬風險;而轉移到其他社交媒體的用戶,只是暫時性的逃避,因為迫於各種壓力,之前的社交媒體並不能卸載或者退出。因此,用戶在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產生時,更傾向於選擇其他的幾種行為來緩解這種負面情緒。

六、總結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計劃行為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發現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更多地來自外在的因素,內在因素的影響較小。同時,社交媒體倦怠確實會引起用戶的消極行為,並且不同的消極行為與用戶的倦怠情緒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這個研究發現需要引起社交媒體管理者和用戶的注意。或許對於社交媒體平臺來說,討論的應該不再是「渠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的問題,而是如何引導用戶生產更加優質的內容以及如何保障平臺用戶的信息安全。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首先是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討論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影響因素,但是對於影響因素的探討還不全面;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所有的社交媒體用戶使用者,後續研究可以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不同的研究對象或許會因為對社交媒體的了解和接觸程度差異,在社交媒體倦怠上呈現不同特點;因為目前國內對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可供參考的量表比較少,這或許也是個別變量測量結果不夠理想的原因,因此,關於社交媒體倦怠影響因素及後續行為的量表還需要繼續開發。

參考文獻:

1.李宏,李微.社交媒體倦怠研究述評與展望[J].情報科學,2017(9).

2.劉魯川,李旭,張冰倩.基於紮根理論的社交媒體用戶倦怠與消極使用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12).

3.劉魯川,李旭,張冰倩.認知負荷視角下社交媒體用戶倦怠及消極使用行為研究——以微信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8(11).

4.張豔豐,李賀,彭麗徽.移動社交媒體倦怠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J].現代情報,2017 (10).

5.周雪.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用戶微信信息流廣告接受意向研究[D].廣西大學,2016.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在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時代,技術賦權受眾,傳播權力下沉。大眾傳媒在議程設置方面的壟斷性地位受到了挑戰。微博用戶、微信公眾號、各類資訊平臺都成為議程設置的主體,並且通過部分意見領袖和大量網民的共同參與,議程設置的效果也可見一斑。
  • 技術正在馴養你的消極情緒
    當下,網際網路世界的情緒風向正在前所未有地轉向消極和負面,從「喪文化」到動輒興起的「全民惡搞」、「屠版大戰」,這些看似無意識的網絡流行文化,實質上承載了部分網民在現實世界中無處發洩的憤怒和戾氣。負面情緒的泛濫對網絡世界的大環境已經造成了質的影響。
  • 美國分化 :社交媒體「一邊倒」,網絡虛假與仇恨激化社會矛盾
    如今,美國社交媒體巨頭的「左傾」現象正在日益為社會關注。皮尤研究中心早在去年就曾對科技巨頭公司對美國的影響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無論來自保守派還是自由派的被調查者,對科技巨頭公司的積極評價都在降低。其中,積極評價已經由71%降到50%,消極評價則從17%上升到了33%。
  • 社交媒體上常用表情符號7大理由
    隨著社交媒體發展和字符數量縮減,表情符號在日常交流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依然無法確定表情符號是否真的適合你所代表品牌的社交媒體聲音或語氣,我們收集到7個真實的科學研究,它們都能證明使用表情符號能讓你顯得更友好,讓你在社交媒體上更受歡迎,甚至讓你的離線生活更快樂!
  • 高校學生對社會化媒體謠言傳言信息傳播態度行為研究調研報告
    本報告重點研究高校學生群體對社會化媒體謠言信息傳播的態度行為的基本類型與特徵,深入剖析了形成某態度行為的內在外在原因根據,並結合網絡媒體使用與管理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本文對深入把握網絡新媒體運行規律,正確審視對待社會化媒體謠言傳播現象問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我將首先利用Nicole Ellison和Danah Boyd等人提出的社交媒體分析框架,討論社交媒體的四大元素(用戶資料、網絡關係、信息流、信息收發)是如何影響用戶的互動行為和心理狀態的。 然後,我將結合José van Dijck提出的平臺分析框架,揭示形塑互動行為的深層結構性因素,尤其是探討主流商業模式帶來的影響。
  • 擺脫社交焦慮,嘗試這四個妙招!
    1 避免消極應對策略  當發現自己處於無法避免的社交環境中時,許多人試圖通過用消極應對策略(如飲酒)來緩解社交焦慮的症狀。然而,儘管前幾杯酒喝下肚後確實會起到對抗這種強迫性焦慮的效果,但喝了太多的酒反而會加重焦慮感;正所謂「借酒澆愁,愁更愁」。  據ADAA的統計,大約20%的社交焦慮患者也有酒精使用障礙(AUD)。
  • Kika:全球用戶Emoji使用行為大數據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輸入法公司Kika近日聯手北京大學黃罡教授、劉譞哲副教授團隊以及密西根大學梅俏竹副教授團隊發布大數據報告《Emoji,新世界語的崛起——Kika輸入法全球用戶Emoji使用行為大數據報告》,對不同國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Emoji 使用行為進行研究。
  • 社交平臺上情緒型輿論現象分析
    關鍵詞:情緒型輿論;反邏輯;反理性;標籤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72-02 一、情緒型輿論的成因 隨著網絡的普及,社交平臺成為公眾抒發個人意見、釋放情緒,緩解生活壓力的主要渠道,由於社會環境變動與公眾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新特徵
  • 用戶消費心理行為變化,產品銷售方式緊隨變革
    01 AIDMA 上個世紀底以前,大幅面的報紙、雜誌等紙媒廣告、電視/廣播廣告以及戶外廣告充斥在大家眼前,廣告主通過這些傳統媒體廣泛地傳播產品信息,用戶被動地接受信息,久而久之大家都可以背下經典廣告詞啦,從而也就是記住了產品品牌,並與某品類關聯上。
  • 社交媒體時代下網絡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
    社交媒體時代下,表情包建構了一種似真似幻的交流場景,社交行為演變成了符號的狂歡,表情包的亂舞。本文主要研究網絡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以及它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最後提出一些思考問題與大家一同探討。表情包是隨著社交媒體流行而爆發的,其實質是一組由圖像與文字來表達情緒與意義的雙渠道表意符號。表情包逐漸成為一種嵌合當下語境和大時代背景的符號文化。 (一)表情包的起源 表情包其創造者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出生日期為1982年9月19日,出生地為電子公告板,初始起源是一串ASCII字符,表現形式為 「:-)」。表情包流行於貼吧,爆發於微信。
  • 中國內地調查記者生存現狀 |《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
    研究緣起通常,調查記者被視為新聞從業者隊伍中追求事實真相、推動社會進步的標杆。近年來,在技術、政治、市場等多重壓力下,中國新聞業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重構和變革,調查報導行業比過去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困境。 一是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崛起,削弱了傳統新聞業的文化權威,用戶生產內容(UGC)、公民新聞、網絡監督的活躍意味著傳統媒體不再是事實真相的唯一提供者和輿論監督者的主力踐行者,由此導致組織化的調查報導和傳統媒體僱傭的調查記者面臨著社會影響力衰落的嚴峻考驗; 二是 伴隨輿論環境的變化和新時期宣傳報導力度的增強,媒體主管部門及各級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 養寵物可以改善兒童的社交情緒
    2、兒童社交恐懼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與其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明顯的焦慮、恐懼情緒,並出現迴避行為,嚴重到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另一種情況是顯著地持續地對社交或一些自我表現的恐懼,類似於成人社交恐懼症。
  • 2019年第二季度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榜單
    以測評數據為基礎的榜單由「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總榜」、「世界華文傳媒社交媒體影響力榜」、「世界華文傳媒網站影響力榜」構成。考慮到媒體所在地區的母語環境,三個榜單又按照港澳臺地區和海外地區分別發榜。
  • 社交媒體情緒推動狗狗幣價格上漲,OKEx解讀Dogecoin優勢
    據Cointelegraph消息,就目前狗狗幣大熱的現象,加密市場分析師Mati Greenspan在7月20日的採訪中表示,社交媒體情緒是狗狗幣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短視頻平臺TikTok在推廣狗狗幣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臺灣選舉「網絡戰」升級 社交媒體選家必爭
    當今世界,社交媒體的功能不斷拓展,企業用它來營銷商品,政治人物用它推廣理念或助選。目前這股浪潮正在臺灣發酵。2016年臺灣選舉的主戰場,已悄然轉向虛擬的網絡空間,相關政治人物紛紛放低身段與選民套近乎,以期贏得更多網民的選票。  「網絡輿情」  全天運作  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在臺灣很流行。
  • 研究發現:山羊能從同類的咩咩聲中辨別情緒
    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導 西媒稱,日前發表在《動物學前沿》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山羊能夠區分其他同類發出的叫聲中的情緒變化,且其心率還會隨著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發生變化。據埃菲社7月9日報導,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山羊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進行了測定,以確定它們是否可以區分與積極和消極情緒相關的咩咩聲。
  • 想做新媒體運營?那這50個常用術語你都懂嗎?
    傳統媒體使用傳統傳播方式的媒體,包括雜誌、報紙、戶外、通信、廣播、電視等。示例:湖南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02. 新媒體所有數位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數位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等。在實際工作場景中,我們所說的新媒體主要指移動端屬性強、社交屬性強的媒體形態,如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直播軟體等。
  • 又想騙我養狗:最新研究發現,養狗家庭中的幼童社交和情緒狀況更好!
    ‍最近發表在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顯示, 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其社交和情緒的健康狀況均好於未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具體而言,養狗家庭的孩子相比未養狗家庭的孩子,在情緒和社交互動上遇到困難的總機率低 23%,其中出現反社會行為的機率低 30%,與其他孩子互動出現問題的機率低 40%,而表現出體貼行為(如分享)的機率高 34%。‍